陈清泉
贵州省铜仁市印江自治县中兴街道农牧管理办公室,贵州 印江 555200
生猪养殖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地区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是由于日常养殖管理与用药不规范等问题,生猪养殖过程中容易出现多种疾病,传染性胃肠炎就是常见疾病之一。掌握猪传染性胃肠炎发病机理和临床症状,及时采取防控措施,才能遏制猪传染性胃肠炎蔓延。
猪传染性胃肠炎主要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该病毒粒子呈圆形,有双层膜,病毒直径为90~200 nm,末端呈球状,病毒核酸为单股DNA,由3种主要结构蛋白构成。猪传染性胃肠炎对胆汁具有一定抵抗能力,且耐酸性较强,在pH值为2的环境下,仍然可以长时间存活;在pH值为3时,活力不减,在乳酸发酵肉制品中仍可存活,但是不能在腐败组织中存活。该类病毒对热环境较为敏感,不耐光不耐热,如果将其放置在37 ℃环境下4 d毒力将完全丧失;如果外界环境温度达到56 ℃,30 min内即可将病毒消灭。同时,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对碳酸、甲醛、氢氧化钠、次氯酸盐、氯仿以及季铵盐等化合物较为敏感,如果利用以上消毒剂,可将该病毒快速杀死。
猪传染性胃肠炎,所有猪群均易感,各年龄猪均有发病可能,但在仔猪中多发和常见,尤其以1~2周龄仔猪高死亡率为特征,因此也被称为幼猪的胃肠炎;呈长期流行性,当猪群免疫力低于病毒感染力时,可能致使整个猪群长期感染和发病,即使疾病已治愈,一旦换季、饮食饲喂不当,也极大地加大猪群患病风险;发病概率与养殖条件密切相关,养殖条件不佳、通风不良猪场发病率高于规模化、养殖标准化规范化的猪场[1]。
猪传染性胃肠炎属于生猪养殖中B类疫病(乙级疫病)[2]。以呕吐、严重脱水为典型临床症状,属于高病毒性传染病之一,仔猪日龄越小暴发率越高,死亡率越高,病情越严重。在短期内可能引起整个仔猪圈舍100%发病,即使仔猪康复,也可致生长迟缓、发育不良等问题。在发病初期,病猪粪便常夹有未消化乳凝块,感染12~24 h,呈现呕吐和腹泻症状,如果不及时采取治疗,发病2~5 d仔猪相继死亡,死亡率为10%~20%。如果是断乳猪,其粪便基本呈灰色或灰褐色喷射而出,染病后不及时治疗,可能成为僵猪,且体重下降,体温升高,食欲不振。
当前部分农村地区仍然选择从外地引入优质种源,尤其是引进优质种公猪,与本场母猪配种,以此实现本场猪群品种的改良;或者从外地引入优质仔猪,进入本场育肥,育肥后使优质能繁母猪与种公猪交配,实现品种改良目的。但是部分养殖户在引进猪只时入场检疫不严格,难以按照检疫标准科学检查引进猪是否携带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加剧养殖场猪群暴发传染性胃肠炎的概率。
猪传染性胃肠炎多发生在2周龄以内的仔猪中,仔猪与成年猪相比,免疫力更低,抵抗性更差,更容易对外界环境产生应激,如果养猪场内出现带毒的其他家猪、野禽、野畜、蝇蛆等动物,一旦被仔猪接触,必然导致仔猪腹泻、呕吐、脱水或者发育不良、体重迅速下降等症状,甚至成为僵猪。仔猪在吃乳时与母猪接触,可能导致母猪体温升高,食欲不振,泌乳停止,最终造成多个猪群相继感染,加大暴发流行面积。
猪传染性胃肠炎可以直接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猪体,并在小肠上皮细胞发生感染,使得上下细胞破坏脱落,进而导致病猪肠道营养吸收功能下降,水解乳糖能力下降,最终出现腹泻、脱水。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传播路径较多,病毒分布在病猪粪便、鼻腔分泌物、精液、体液、乳汁中,屠宰死猪血液和屠宰后废弃物仍带毒。如果在日常管理消杀中消毒方法使用不当,如对饲槽、水槽、地面消毒不到位,消毒剂类型选择不当等,均可能出现无效消毒问题,从而加大病毒的传播隐患。
通常情况下,养殖户对于猪传染性胃肠炎采用西药抗生素治疗方法来控制病情,但是在用药期间存在以下问题:①基层畜牧兽医人员对猪传染性胃肠炎诊断方法不科学,如果当成消化不良型腹泻或其他细菌性腹泻来治疗,可能存在药剂使用不当,耽误最佳治疗时期现象。②治疗方法过于单一,不能通过中西医结合方法给予病猪综合性治疗。西药抗生素可以有效抑制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大规模暴发,降低猪场发病率,提高仔猪恢复率,但长此以往,猪群可能出现耐药性和抗药性,且机体中残存兽药含量超标,可能降低猪肉产品质量,影响养殖户经济效益。
1)基层畜牧兽医人员和相关防控中心管理人员应该强化入场检疫,对调入种猪的数量、品种、调出地疫病发生情况等进行追溯,鼓励养殖场户选择有信誉的种猪场引入仔猪。同时对新购入的种猪进行全过程监管,逐头检查猪体健康情况,在入场之前,检查运输车辆消毒证明和动物合格证,之后集中隔离30 d,前15天每天进行临床健康检查,后15天隔天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畜牧兽医人员或当地防控中心,以此提高引入猪群的质量,避免其携带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2)基层畜牧兽医人员和相关防控中心管理人员应该对养殖场户加大宣传,鼓励其坚持自繁自养原则,或者人工输精对能繁母猪进行配种,降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暴发率。在人工输精环节,相关技术人员在输精之前应该对精子质量和活力进行严格检查,保证精子品质,从气味、精子密度、酸碱度、颜色、黏稠度和畸形精子率、病毒携带情况等方面进行检查,一旦出现带毒精子或畸形精子,应弃去,以此保障能繁母猪的优产。通过人工输精方式可有效帮助养殖户实现自繁自养,避免种公猪与能繁母猪直接接触,减少二者在交配过程中出现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的可能。
刚出生的仔猪和断奶前的仔猪,其消化系统尚未成熟,只能通过母猪乳汁才能保证自身营养,以此提高仔猪群体抵抗力,因此养殖技术人员应该根据仔猪生理特点,保证出生的仔猪3 h内吃上初乳,以此获得被动免疫。断奶后仔猪饲料配方为:麦麸10%、石粉1.5%、青菜碎36%、玉米粉30%、大麦15%、鱼粉3%、食盐0.2%、青糖1.3%、维生素预混料3%。在饲料过程中,在断奶前5~7 d对仔猪进行诱食,引诱仔猪采食饲料,让猪识别、感知饲料,训练其味觉和嗅觉。断奶后1周内补料2~3次/d,断奶后2周,补料3~5次/d,每次100~200 g/头即可。
同时,养殖场户应该避免健康猪与野生动物和其他带病动物接触,如果发现野生动物进入场内应第一时间驱赶,如果养殖场内存在大量蝇蛆,首选环丙氨嗪和蝇洁净,这2种药物安全度较高,且仔猪、怀孕母猪对该药剂不吸收,因此即使误食也不会导致猪体受损,使用效果较好。如果是养殖场内已经出现猪传染性胃肠炎病例,应及时将患病猪单独隔离,隔离舍与健康猪养场距离不能低于250 m。且当病猪治疗康复后还应继续观察15 d左右,确保无复发风险之后再进行同群饲养[3]。
1)由于猪传染性胃肠炎对甲醛、碳酸、次氯酸盐、氢氧化钠等制剂较为敏感,因此养殖场户可以利用5%碘酒加碘化钾10 g、碘50 g,融入75%度酒精,加水至1 000 mL,溶解之后喷施地面或栏杆、饲槽、水槽,该类消毒剂15 min内可有效去除猪传染胃肠炎病毒,且该消毒剂无不良气味,易获得,制作成本低,在养殖场内应用率较高。
2)可以利用3%~5%氢氧化钠对养殖场墙壁、顶棚、进出口进行消毒。由于该类消毒剂消杀作用较强,且属于强碱性高效药剂,可能会伴有轻微气味,因此在消毒时须将所有猪赶出猪舍,消毒2 h后,再让猪进舍。
3)养殖技术人员也可以利用火碱消毒法,对养殖场进出口、养殖场地面、墙壁进行消毒。该类消毒方法可有效降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含量,但在消毒过程中容易灼伤皮肤,或者腐蚀金属,因此必要时可以利用紫外线消毒法代替,防效相同。
4)可以用10%~20%石灰乳对栏杆和化粪池消毒。也可以用0.1%新洁尔灭对哺乳猪乳房进行消毒,及时切断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传播路径[4]。
传统临床治疗方法以西药抗生素治疗为主,但长期服用容易导致猪群出现机体抗药性,不利于后续生猪育肥,而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最大程度保证猪群健康。
对于病症较轻的猪,可以利用中药治疗法[5]。断奶前仔猪,给以白芍20 g、白术20 g、甘草25 g、诃子15 g、白头翁20 g、黄芩25 g、郁金15 g、木香15 g,按照1:500的比例加水煮沸20 min,之后改用文火煎煮10 min,药渣过滤,灌服80 mL/头,3次/d,服用3~5 d。对于断奶仔猪,给以三颗针15 g、黄柏15 g、厚朴20 g、秦皮20 g、白头翁20 g、车前草15 g、泽泻15 g、马齿苋10 g,按照1:500的比例加水煮沸20 min,之后改用文火煎煮10 min,药渣过滤,灌服100 mL/头,3次/d,服用3~5 d。
对于病症较重的猪,可以在以上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西药抗生素治疗方案,具体治疗方法为:①对于断奶前的发病仔猪,予以硫酸庆大霉素可溶性粉,混饮法每头用1 L水兑药剂0.5 g,每日饮用,连用3~5 d;或使用30%氟苯尼考可溶性粉混饮每5~10 kg清水兑药剂1 g,如果是混饲法,每4~8 kg饲料拌药剂1 g,保证每日药剂摄入量在2 g即可;也可用5%葡萄糖生理水+复方氯化钠静脉注射,100 mL/次,1次/d,连用2~3 d。②对于断奶仔猪(保育猪),予以土霉素预混剂混饮每50 g药剂兑水50 kg,如果是混饲法,每50 g药剂拌料25 kg,按照猪正常饮食饮水量饲喂即可,但是必须保证每头猪药物摄入不能低于8 g/d,连用3 d;或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肌肉注射1.0 mL/次,1次/d,连用2~3 d。
要有效降低猪传染性胃肠炎暴发率,应引导养殖户对引进种公猪品质和人工受精中种公猪精子品质进行检查,避免精子中带毒;及时给仔猪补充蛋白质、维生素,提高机体抗病性能;同时加强养殖场消毒管理,结合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2种手段,最大化缩短猪传染性胃肠炎病程。此外,养殖技术人员也可以强化免疫,给健康猪注射疫苗,比如肠胃炎弱毒冻干苗,可以起到相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