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方亮
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按理说,教书与育人是相伴而行的,两者不可分割,而且互为推动。但是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能够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实际上,绝大多数人最初都只是教书,并没有认真思考育人的事。只是后来随着认识的深入,才真正意识到育人比教书更为重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对于教书与育人的认识会有差异、侧重点不一样,这恰好说明了对教育的理解是需要时间来积淀的。
一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始终认为教育就是“成才”。让学生考出好成绩、考上好学校,比什么都重要。对学生而言,“鱼跃龙门”,也许还能改变一个家庭;对学校而言,升学率、影响力双双得到提升;对国家而言,天下英雄尽入“彀中”。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我一直坚持,只要学生“听话”,学习认真,成绩优异,那就是“成功”。那个时候,我把时间、精力和重心几乎全部集中在课堂上、集中在学生的学习上。“学习至上”“效率第一”“成绩为本”,一切都是为了“学习”。
这个阶段,自己的工作重心主要专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认真备课、扎实授课。在这一点上,我对自己要求较为严格,听课、模仿、备课、授课,这是我每天重复的流程。同时还不断吸纳其他老师的建议,征求学生的意见。按照相关要求,认真备课,每上完一个班再对教案进行调整、修改,我不允许课堂有闪失,力求每一堂课都能体现自己的思想。正是由于对自己的严格、对教学的苛求,教学成绩很快就显露出来。我还凭借执着的精神、扎实的功底、一絲不苟的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勤于教研,笔耕不辍。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做课题、写反思、发文章。曾以三年时间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中学政史地》《试题与研究》等刊物发表各类文章42篇,平均每年10篇以上。曾在芬兰学习21天,写下了专著《亲历芬兰教育》。曾因信号故障,在高铁滞留的122分钟写下了《上善于若水,海纳百川》。研究使自己不断走向健全,加速了自己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在班级管理上也特别重视学生学习勤奋努力的程度、学业成绩高低起伏的变化、校纪校规遵守的情况等,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也曾在课堂上严厉地当众斥责过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把不认真学习的学生赶出教室、与家长一起把违规的学生“教育”得“痛哭流涕”。一直以为,我这是为了学生好;也一直认为,学生迟早会感谢我的。就这样,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虽然学生越来越“听话”,成绩越来越“好”,但我发现,自己却越来越“孤单”,也越来越“累”。班级管理工作“费力不讨好”,自己付出了很多,可学生并不“买账”,师生关系极度紧张。可以说,我是完全凭着师道尊严和班主任的强权在管理班级。期间,我也多次反思,到底错在哪?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路在何方?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为了缓解师生关系,我的教育方式变得相对柔和:不再逼迫学生遵守纪律、不再强求学生认真学习。有那么一段时间,我致力于跟学生交朋友:让学生信任自己,帮助他们解决情绪上的问题、心理上的障碍、学习上的困难、交往上的困扰。但是,在内心深处,却依旧顽固地坚持“成绩不好的学生肯定不是好学生”,对那些既不认真学习又顽皮捣蛋的学生耿耿于怀。
现在回想,自己的这种认识固然跟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是分不开的,但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长期以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逐渐跑偏了。粗浅的认识、短视的行为、浮躁的社会,使教育功利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从教育机构来看,学校变成了工厂。从工厂出去的学生千人一面:心理疾患增多、动手能力太弱、自主能力太差、社会适应不强。从从业人员来看,教师成了机器。备课、命题、改卷,千篇一律;备考、应试、辅导,机械重复。分数成了衡量教师工作的法宝。从教育对象来看,学生成了棋子,任人操纵和摆布。自古以来把求学的历程称为读书,可现在读书变成了作业,永远有做不完的作业,兴趣成了奢侈,个性成了另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力被扼杀。从家庭预期来看,教育肩负光宗耀祖、鱼跃龙门的重任,孩子的教育集几代期望于一身、汇万千宠爱于一体。或拔毛助长、急功近利;或虎爸狼妈、棍棒逼压;或远离社会、闭门苦行。
二
当我早期教过的学生陆续进入不惑之年时,我猛然发现,一直不被看好的居然也“功成名就”了、一直都没怎么关注的居然也风生水起了。不能不说,这是对自己教育观的讽刺。不得不静下心来,重新考量自己的工作。这时,恰好有两段经历,极大地推动了自己教育认识的转变。
第一段经历是广州市教育专家班的三年“回炉培训”。2017年,我有幸成为广州市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三批教育专家培养对象,这次培训历时三年,共安排了7次集中研修,合计63天。期间共听取了42个专题报告、走访了超过30所学校,亲眼见证了芬兰、北京、上海等地的教育实践。这些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专家深度解读和教育教学实践……提升了自己的教育认知、坚定了自己的教育追求,更让我大开眼界、大长见识。自己的认识随之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以前我主要着力于历史课堂教学,也发了不少学科方面的论文,但那几年发表了十几篇关于教育方面的文章。这反映了自己正在经历从立足学科到超越学科的突围、从关注课堂到关注育人的转变、从重视教学到重视教育的跨越。正是这种嬗变,让自己对教育的思考越来越多元、自己对教育的感悟越来越深刻,“尚本求真,以史砺人”的教育思想应运而生。尚本求真,其实质就是本真教育。其主要内涵就是:充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社会发展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应用最科学的手段、最先进的技术、最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培养具有身体健壮、智力健全、人格健康的现代人才。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以生为本,回归真实。“尚本求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学生,远离社会功利、探索教育本源、回归教育本真,这是教育的价值诉求,也是教育的未来方向。教育者不能用单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给予充分的关注、施以适宜的教育、采用不同的方式,才会有成长、才会有成功。
这个时候,我特别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在课堂上,力求做到“眼中有人”,我会特别关注“三个人”、融入“两个人”。关注“历史上的人”(历史人物)、“课堂中的人”(教育的对象——学生)和“生活中的人”(教育的目标——未来的学生),争取用“历史上的人”共有的道德素养、聪明才智来引导、影响“课堂中的人”,成就“生活中的人”,帮助他们成长为生活中的“真”人。同时,融入“在场的人”,即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避免千人一面;“不在场的人”,即课标制订者、教材编写者,这实际上这就是国家的意志,务必要了解课文编写的主要意图和教学目标。教师就是一种责任,“与生俱来”、无从摆脱的责任。40多岁的年龄在做学生工作时有自己的优势:一是包容心强了,不会跟学生过多的计较。二是学生防备之心也相应减弱,他们愿意与你交朋友,只要你放下师道尊严,是很容易走入学生心里的。
第二段经历是工作变动而带来的角色变换。过去我一直在高中教学,且长时间在示范性高中工作,打交道的都是准成年人,都是成绩相对优异的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很正,情商、智商很高,人生目标很明。所以工作中,自己对教育的理解相对单一、应对教育工作相对简单。一般来说,教书的压力较大,育人的负擔较小,教学投入有余,教育研究不够。
2020年开始,受命筹建广东仲元中学附属学校。从高中教育到义务教育、从学科课堂教学到系统设计教育教学、从被动接受到独立且主动的思考,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工作重心发生了巨大的转移。学校从无到有,自己必须全方位地考量:在环境布局时既要考虑美观安全,更要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在制度建设上既要坚持原则更要有灵动和人性、在学生发展上既要立足学段,更要考虑衔接、在学校规划上既要促进学生成长、教师成长,更要有学校的内涵发展。每天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对教育进行全面的甄别,不能不说,这也是对自己三十多年教育生涯的全新审视。置身校园之中,看着一拨一拨的学生,心中有一股“务必确保孩子们的安全和快乐”的强烈冲动。每天,看到孩子们高高兴兴地来、开开心心地玩、快快乐乐地学,我觉得这比什么都重要。这时,内心真实地感受到:成功在人、成才在心。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千姿百态的人。“才”必须建立在健全的、健康的、健美的人之上。人之不存,“才”将焉附?要像雷夫·艾斯奎斯那样,把教室打造为孩子们“躲避暴风雨的天堂”,在学校营造“没有害怕的教育”。自古以来,成功的标准不一、成才的要求有别,但成长的底色一致、成人的规矩相同。我们不能为了所谓的标准和要求而丢掉底色和规矩。人人需要成功,追求成功无可厚非,但所有的成功必须建立在成长的基础之上;时代需要人才,但无论什么样的人才首先必须是人,真正意义上的人。
在校长的教育实践中,我越来越感觉到,教育绝不仅仅是知识与知识的传递、语言与语言的沟通,更多的应该是人与人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互动。我非常赞同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的观点,“最好的教育就是无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确实,教育是有温度的,一颦一笑,都是教化;一举一动,都是教导;一草一木,都是教育。一对对渴求的眼神、一个个跃动的身影、一声声稚嫩的朗读,让我觉得工作非常美好、非常神圣;一句句暖心的问候、一双双挥舞的小手、一个个无言的举动,让我觉得工作非常有价值、非常值得。我们在育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无限的荣耀:教育让我们能跟不同年龄的学生成为“忘年交”,这是作为教育人最欣慰的事。教育也让我们体验到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精神状态,提升了自己,充实了自己。
今天,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过上了好日子,衣食无忧、住行无惧、心里无畏、学习无虑。我们都应该好好地珍惜这个机会,与学生同成长,与教育共进步!
三
从教学到教育、从课堂到生活、从成“才”到成“长”、从成“功”到成“人”,这种转变,作为教育人,是必定会经历的。但是,这种转变要尽可能快,这种经历不要拖得太久。因为对教师来说,教育可以试验、可以反复,但对学生而说,教育都是真实发生,不能彩排。
为此,教师要坚守课堂,因为课堂才是教师真正的高光时刻。教师要坚持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既为学生树立榜样,更为充实自己。教师要坚持反思,日常工作中不断改进、不断优化。教师还要有教育情怀,教育是无止境的,每一位教师都要不停地奔跑,才能跟得上朝代的步伐。在我的专业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社会的塑造、同事们的帮助、学生们的配合,但与自己对教育的那份执着与坚守、对学生的那种倾注与喜爱是分不开的。与时俱进,负重前行,在求索、反思、积累和创新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正如《圣经·马太福音》所说:“那门是窄的,那路是长的!”“敲吧,门终究会开的!”尽管前路漫漫,我将上下求索,扬鞭奋蹄。
(作者单位:广东仲元中学附属学校)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