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叶晓璐,杨帅#
1商洛市中心医院麻醉科,陕西 商洛726000
2商洛国际医学中心医院麻醉科,陕西 商洛 726000
胃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患者常表现为上腹疼痛、伴有食欲缺乏和消瘦等[1]。对于肿瘤细胞未转移的患者,手术切除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手术的创伤较大,且术中应激反应易引发脑供氧失衡、胃肠功能障碍等,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2]。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是临床常见的麻醉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机体状况,但并不能完全抑制术中应激反应,患者术后仍存在腹胀、胃肠排空障碍等并发症[3]。近年来,星状神经节阻滞已用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可通过阻断胃肠交感神经,发挥镇痛作用[4]。本研究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胃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10月商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胃癌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胃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5]中关于胃癌的诊断标准;②均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无手术禁忌证;③近期未服用过镇静类药物。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②凝血功能障碍;③合并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100例胃癌患者,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观察组患者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41~66岁,平均(53.82±4.39)岁;体重45~80 kg,平均(63.32±4.22)kg;临床分期:Ⅰ期15例,Ⅱ期26例,Ⅲ期9例;病理类型:腺癌39例,印戒细胞癌7例,未分化癌4例。观察组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40~66岁,平均(53.43±4.51)岁;体重44~81 kg,平均(63.45±4.41)kg;临床分期:Ⅰ期14例,Ⅱ期26例,Ⅲ期10例;病理类型:腺癌38例,印戒细胞癌7例,未分化癌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两组患者均行胃癌根治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术前常规禁食,进入手术室后吸氧行常规监测。取右侧卧位,于T8~9肋间行硬膜外穿刺,于硬膜外腔推注1.5%利多卡因4 ml,观察5 min确定未发生全脊麻,硬膜外推注1%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合剂10 ml,感觉阻滞平面控制在T5~11后,行全身麻醉诱导气管插管。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4 μg/kg、咪达唑仑0.05 m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依托咪酯0.3 mg/kg,行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硬膜外间隔45 min推注1%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合剂5 ml,静脉泵注1%丙泊酚4~6 mg(/kg·h)。手术结束前静脉注射托烷司琼5 mg。手术结束后患者连接术后自控硬膜外镇痛泵,配方为舒芬太尼0.25 μg/kg+0.2%罗哌卡因。
观察组患者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同对照组,星状神经节阻滞:患者取仰卧位,1%利多卡因10 ml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同侧出现霍纳综合征则提示阻滞成功。术中使用双频脑电指数反映患者麻醉深度,两组患者的双频脑电指数均为40~60。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指标(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②术后2、24、48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6]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总分0~10分,评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③入室时(T0)、插管即刻(T1)、切皮即刻(T2)、手术 1 h(T3),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心率。④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头晕、下肢麻木、瘙痒、低血压。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表1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指标及住院时间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指标及住院时间的比较(±s)
组别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值P值85.46±15.23 71.32±10.34 5.431<0.01 231.14±31.23 178.45±26.36 9.117<0.01 18.12±3.22 15.69±2.66 4.114<0.01首次排气时间(h)首次进食时间(h)住院时间(d)
术后2、24、48 h,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术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VAS评分的比较(±s)
表2 术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VAS评分的比较(±s)
组别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值P值1.34±0.21 1.24±0.19 1.787 0.078 2.78±0.46 2.61±0.41 1.745 0.085 2.42±0.39 2.29±0.34 1.589 0.116术后2 h 术后24 h 术后48 h
T0时,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时,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低于本组T0时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不同时间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8.00%(9/50),与对照组患者的26.00%(13/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n(%)]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胃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7]。目前胃癌根治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手术属于强烈的应激源,会诱发患者机体器官、组织、细胞等产生应激反应从而保护机体,过度的应激反应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失衡;且长时间手术,患者对麻醉药物及气管插管的耐受性下降,易损伤呼吸道黏膜,导致胃肠功能障碍,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8-10]。
有研究显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可通过阻断相应脊髓节段支配胃肠道的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有效抑制交感神经引发的应激反应,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还能够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11-12]。但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并不能完全抑制术中应激反应,这可能是因为气管插管的侵袭性可使呼吸道与空气直接接触;全身麻醉后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不利于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因此,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的时间较长[13]。星状神经节包括颈下神经节和第1胸神经节,有时也包括颈中神经节和第2胸神经节;星状神经节阻滞是指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包含星状神经节的组织中,可阻断头面颈部、上肢和胸部的交感神经,抑制应激反应,有利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14-16]。有研究认为,星状神经节阻滞能够调节心脏交感神经,但又不影响心血管循环[17]。胃肠功能的快速恢复可减少肠外营养液的应用及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促使患者早日进食,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1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术后2、24、48 h,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时,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低于本组T0时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表明两种麻醉方式均可抑制气管插管及切皮时的应激反应,但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效果比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这可能是因为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能抑制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因此,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能够促进胃癌根治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与申玉馨等[19]的研究结果相符。星状神经节阻滞可通过提高脑组织内源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减轻氧自由基的损伤;通过调节下丘脑血流,改变垂体-甲状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抑制脑垂体和肾上腺髓质分泌应激激素,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可通过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维持心血管稳定,促进有害物质代谢排出[20-22]。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术后可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有利于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并给予合理的饮食、心理等方面护理,疼痛严重时也可给予患者止痛药物。综上所述,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能够抑制胃癌根治术患者的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