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峻岭,刘 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正在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置身在数字化变革时代,面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一人类社会发展总趋势。高校能否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推进传统思政工作的数字化转型,打造数智化育人环境,实现学校思政工作传统优势与数字思政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推动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检验高校思政工作效度的关键因素。而随着高校数字思政创新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数字思政在推动高校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赋能传统思政工作,助力“三全育人”,实现“精准思政”方面发挥日益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如育人目标不明确、平台建设重复以及数字思政资源开发零散、碎片化等突出问题。新时代高校数字思政建设唯有在准确把握数字思政科学内涵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持协同创新的建设原则,善用“大思政”育人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思政数字化育人实效,实现高校思政数字化转型与发展。
思政数字化与数字思政化是我们正确认识、理解数字思政科学内涵,必须厘清的两个核心概念,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共同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所谓思政数字化,是指教育者借助集成式数据资源平台,将来自不同信息服务平台的各类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信息资源数字化、条理化的过程。换而言之,思政数字化就是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的一场思政教育工作的供给侧改革。这场改革既是对高校思政工作提质增效诉求的数字化、信息化回应,也是筑牢高校思政教育主阵地,满足高校思政教育主、客体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思政数字化强调的是以数字化、信息化手段赋能传统思政工作。与之相对应,数字思政化则是教育者凭借对各类平台数据信息的收集处理、研判分析结果,对受教育者开展的一场有针对性的“以数化人、以数助人”的数据育人活动。相较于思政数字化,数字思政化注重的是思政育人的数字化理念和数字化模式,其目的在于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数字技术构建起全领域、全时空、全方位的数字思政育人环境,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大数据对海量数据资源的思政教育化开发,优化和增强高校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总之,数字思政绝不是现代信息、数字技术对传统思政教育的一种简单的、一般意义的加持,而是传统高校思政工作或思政教育在现代信息数字技术冲击下,逐步向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高校思政工作者为适应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发展,探索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思政教育样态或教育模式。相对于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其育人理念、育人形式、育人场域、育人情景以及育人主体等都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性的变革,具有主体多元化、内容定制化、形式数字化、客体多变性等鲜明特征。它是高校思政工作者为适应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数据化与数据的思政教育化发展趋势,满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科学、高效的转型需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学校网络信息平台、数字化技术,对大学生实施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信息化或数字化育人过程。
从概念范畴的层面看,高校“思政工作”为属概念,“数字思政”为种概念,即“数字思政”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下位概念。因而,虽然高校数字思政表现形式、表达方式与传统的高校思政工作有较大差异,但其始终从属于学校思政工作范畴。它与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一样,都是为了解决受教育者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思想方法以及价值取向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同样,高校思政工作在融合、吸纳和运用现代新兴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和数字思政教育化转型过程中,也应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领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某些高校在数字思政建设中出现的过度关注思政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化表现形式,而忽视或弱化数字思政建设的政治性、思想性的偏颇现象。
首先,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数字思政建设,必须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这一育人的逻辑主线。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既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容和实践要求,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了价值依据和价值遵循,也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凝聚人心、汇聚民力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和精神力量。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在高校数字思政建设中始终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聚焦数字思政育人的目标和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融入高校数字思政工作的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二要充分发扬数字信息化技术的优势,海量筛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数字思政教育资源,凭借数字思政精准、便捷、高效、个性化等显著特征,赋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学生的引领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筑牢高校抵御落后、腐朽社会思潮的校园数字思想屏障;三要借助数字思政海量筛选、持续追踪、量化评价等特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为引领或抓手,构建高校数字思政教育成效评价体系建设,依托高校大数据分析平台,从学生的日常表现、社会实践、专业学习、集体活动等各方面收集有效评价数据,通过智能化数字思政平台,为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定制化服务。
其次,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数字思政建设,必须秉持鲜明地域特色、行业特色和校本特色的数字思政资源开发和建设理念。这是因为,生活于不同地域,来自不同学校,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其价值追求、思维方式、知识储备、生活理念以及处事原则都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处于不同地域、行业,具有自身独特办学优势和办学特征的高校,着力开发和建设各自具有鲜明行业、地域和专业特色的数字思政教育资源,可以使数字思政的教育资源、教育内容更具亲和力、吸引力,教学效果更加精准、更有时效,也更有助于教育客体认同和接纳。
总之,无论现代信息技术的如何有效介入或高效运用,高校思政工作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发展都必须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动摇。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彰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政治优势,更大限度地发挥数字思政在高校思政工作中最大治理效能,实现思政教育数字化与数字的思政教育化的有机统一。
创新是引领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协同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形成推进创新的强大合力”。当前,我国高校数字思政创新步伐在不断加快的同时,也面临各类数字平台建设种类繁多、彼此隔绝、相互信息交流不畅以及开发产品的系统性、体系性不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数字资源的重复性开发以及各高校、甚至高校各部门之间数字思政平台、资源开发建设不协调、不同步等突出问题。这就迫切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在数字思政建设过程中,确立高水平协同一体化的建设理念,秉持协同创新的建设原则,通力合作、协同发力,共同开展数字思政平台环境和数字思政内容资源开发和建设。
首先,高校数字思政建设秉持协同创新原则,实现高水平协同一体化,必须打通各高校以及高校各部门平台之间的信息交互通道,通过对目前高校数字思政建设中的学生“一站式”管理服务平台,学生状态监测、预警平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数字教学资源平台,大学生实习、实践育人平台,融媒体管理服务平台以及智慧党建组织育人平台等数字思政平台的协调运作和统一开发,初步打造数字思政的协同育人平台,搭建高校数字思政教育平台协同建设联盟,从根本上避免数字思政平台、资源以及内容方面存在的低水平重复现象,降低高校数字思政的建设成本,提高数字思政的教育效能。
其次,大数据的综合分析、处理和评价的共建共享,是大数据时代实现思政精准化、有效提高思政育人效能的关键。只有通过大数据分析、处理和评价体系的协调一体化,才能为前端数字思政平台的建设提供改进的方向和路径,帮助解决当前数字思政建设不同步、不协调的乱象。因此,高校数字思政建设秉持协同创新原则,实现高水平协同一体化,必须在实现上述平台协同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统一数字思政的大数据分析、处理和评价体系建设。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对学生主体展开精准画像,分析其行为和价值取向,帮助思政工作者掌握其特征与诉求;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对数字资源进行筛选、分类归纳等,帮助思政工作者构建更为全面系统的智能化数字思政教育资源库。
第三,高校数字思政建设秉持协同创新原则,实现高水平协同一体化,还必须在数字思政建设中开展深层次创新应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当前,数字思政建设还多停留在数字技术的浅层运用,已有的学生各类信息资源基本处于生产和处理的初级阶段,未能真正进入大数据分析、处理和进阶应用阶段。各高校必须积极推进数字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合运用,真正进入大数据的智能化应用阶段。一是要在思政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向智能化应用转型。党的十八以来,我国思政数字化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如学习强国、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课程数据库等资源平台初步建成并被广泛使用。但此类数据库平台仍停留在人工构建而非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自主构建。如何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相应思政主题数据资源的自动收集、处理和分析仍是未来数字思政应推进的方向。二是要在思政网络化的基础上向互动化、智能化转型。网络技术尤其是5G通信技术的成熟与运用,使得思政教育的网络化转型十分成功,但高校数字思政应该继续关注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深层影响和改变,大力发展互动化、智能化、虚拟化的数字思政,如将VR技术同思政课堂相结合,打造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思政互动课堂,提升相关教育或教学内容的育人实效。三是要在思政大数据收集、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向精准化、定制化转型。大数据时代,每个互联网主体都有其特定的用户画像,高校数字思政就是要在大数据收集、分析的基础上,精准勾勒出每一个学生的独特画像,进而动态反映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思政工作者开展精准化、定制化的思政教育。同时,还可以通过大数据预测热点事件的动态发展趋势,帮助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前开展防患于未然、化矛盾于源头的疏导型教育。
高校数字思政建设须善用“大思政”育人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新时代高校数字思政建设,同样要善用“大思政”育人理念,通过发掘多元、多样、多彩的数字思政资源,努力打造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数字“大思政”育人格局。
高校数字思政善用“大思政”育人理念,必须构建高校“三全育人”的数字思政育人格局。通过集合多元主体、整合多样资源、聚合多维场域,借助网络、数字空间对受教育者实施全领域、全空间、全过程的大思政教育,使学校思政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某种固定、既定的场所,而是遍布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管理、服务、就业等各个场域,使思政教育更精准、更具个性。这就要求各高校:一要增强学校各类教职人员的数字育人意识与能力,强化学校数字思政的多元主体结构,这是构筑学校“三全育人”数字思政育人格局的基础和前提。二要增强学校对各类课程,各项管理、服务以及就业、实践过程的价值引导力,让数字思政覆盖受教育者的所有课程、实习、实训、实践、就业以及社团等各类活动之中,让受教育者从踏入校门到毕业离校的全过程,都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接受学校全时段、全方位、全场域、全过程数字思政平台的精心设计和个性化定制服务。
高校数字思政善用“大思政”育人理念,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关切社会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在“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同样,高校数字思政建设也要坚持问题导向、关注社会现实,要积极调动家庭、学校、社会,乃至大学生自身等各方力量,协同开发能够充分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学生之问的数字思政教育资源,让思政教育更加生动具体,更有针对性。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校数字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以及发展性特征,决定了数字思政也必须时刻关切时代之变、世界之变化和人民之问,不断开拓创新数字思政的形式和内容。具体地说,一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立场,联系中国发展道路和实际挑战,在总结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具有时代特色、中国特色和地域、行业特色的数字思政教育资源。二要积极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大数据汇集和分析技术的运用,把握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思想、理论或心理困惑,并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视域,探寻或开发建设形式多样的、更有针对性的数字思政教育方法和教育资源。
高校数字思政善用“大思政”育人理念,必须统筹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数字思政建设。推进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既是出于提升思政教育全局效率的考虑,也是推进数字思政建设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要“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同样,高校数字思政建设也要积极联合中小学,推动构建紧密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大中小一体化数字思政育人体系,让数字思政建设的平台、结构,乃至资源的衔接性、系统性更强,更利于体现思政教育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特征。具体地说,一要通过积极开展大中小数字思政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建设,增进大中小学思政工作者之间的协作配合,打通大中小思政教育数据库,避免大中小不同学段同质化数字思政教育资源或教育内容的重复性开发,使大中小数字思政教育资源设置更加科学合理。二要通过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一方面要让大学的优势人力资源、丰富数字思政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向中小学流转配置,提高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大学生以中小学为思政实践基地,在合理参与中小学的数字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让自身再受教育,切实提升思政育人时效。三要通过大中小学的协作配合,以及大中小学数字思政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建设,让大中小不同学段数字思政建设的教学目标更加合理,教学方法更有针对性,教学内容更具衔接性,真正构建起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大中小一体化数字思政育人体系或育人模式。
数字化、信息化时代,作为引发人类社会深刻变革的新技术、新工具的数字技术,已经逐渐融入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作为划时代的新的生产力的数字技术,在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精准、便捷、高效的同时,也掀起了各行业、各领域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发展浪潮,催生了个体在各行业、各领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需求,给传统高校思政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和挑战。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化转型的大幕已经悄然开启,我们在开心地收获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为思政教育带来的诸多惊喜的同时,也必须始终清醒的认识到:技术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把“双刃剑”。任何一种技术的存在是恩赐,可能又是包袱.....是利弊同在的产物。这就要求高校在大力推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高校思政工作的深度融合,构建高校“数字思政”育人新格局的过程中,时刻注意破除开发活动中对数字信息化技术的过度依赖、迷信,以及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对传统思政教育优势的忽视或弱化;坚持数字思政与传统思政之于高校思政工作,乃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辅相承,有机统一,不可偏废的思政工作理念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