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世俊,王 鑫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把握这一重要论断的科学内涵,对于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涵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新时代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里所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百年奋斗史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的看家本领,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史,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中华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习近平也指出:我们应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建党一百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就在于我们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看家本领,增强了历史主动精神,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从而引领我们始终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中国共产党植根于人民,血脉在人民。坚定站稳人民立场就必须不断追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价值观的根本问题。
为了谁,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依靠谁,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和团结群众;我是谁,就是摆正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提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体现了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最高境界。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下,在理论上讲清楚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这里所说的“主动”,是指历史主动精神,就是掌握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之后形成的把握历史大势的理论穿透力、选择历史方向的把握力、走自己道路的坚定力。毛泽东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等都是在历史紧要关头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等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在新时代提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道理,这个道理的根本点就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毛泽东说:“如果大家生活不提高,革命就没有必要”。习近平指出:“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一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摆脱了贫困、实现了小康,使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温饱问题彻底得到解决,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高度评价了这一历史壮举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从理论形成与发挥作用两个方面来看,我们都能体悟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所发挥的作用。
任何理论创新都必须把握好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面临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根本问题的回答。弄清习近平新时代观是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提。一是我们依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两个必然”的论断没有过时,时代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大时代背景。二是这个时代是通过不断改变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中而接近共产主义的时代。到21世纪中叶,中华民族56个民族整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能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三是这个时代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习近平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飞跃。
习近平提出的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了新时代的人民观。一是丰富发展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深刻回答“为了谁”的问题;习近平提出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揭示人民是必须依靠的力量,深刻回答“依靠谁”的问题;习近平强调赶考永远在路上,提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的论断,用“答卷人”精准定位和拓展了“我是谁”的答案。二是提出检验党的工作的最高标准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习近平指出,我们工作的好坏,自己说了不算,人民说了才算。各级领导干部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切不担当、不作为、“躺平”都不是对人民负责的正确态度。
世界观就是方法论,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指导下形成的科学思想方法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科学思想方法观。一是守正创新。守正创新在思想路线上,是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坚持与创新。习近平把守正创新列为二十大报告主题内容之一,彰显了守正创新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二是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创新性贡献,系统思维是一种逻辑抽象思维能力,也可以看做一种整体观、全局观,它以系统理论和唯物辩证法为基础,把对象作为多方面联系的动态整体加以研究的方法,习近平多次强调系统思维,并将其运用于治国理政的实践之中,譬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由“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构成的思想系统;关于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的系统思维;关于统筹安全风险的系统思维;关于党的建设的系统思维等等。三是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习近平强调,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解决问题就是解决矛盾,解决矛盾必须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树立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揽“四个伟大”,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等,都是新时代科学思想方法的集中体现。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站在为世界人民谋利益的高度,为全球治理提出了中国方案,形成了新时代的世界观。一是胸怀天下。为人类求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诉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在与世界密切互动中,坚持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坚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升高水平开放水平,用实际行动反对逆全球化思潮、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二是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观。习近平提出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破解美西方国家所谓的“文明冲突论”。三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深刻回答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条件下一系列重大问题,充分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和国际交往共识,集中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思路、共同原则、基本规范、价值目标和行动纲领。超越了狭隘经济利益诉求、意识形态与民族主义的范畴,提供了国际交往新范式,改写了“逢强必霸”的陈旧叙事逻辑。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正因为习近平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才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解疑释惑的说服力、洞察迷雾的穿透力和指导实践的引领力。这种真理伟力具体体现为“六个度”。一是高度。是指站位高、立意高,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二是厚度,是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三是深度。是指揭示了“三大规律”,对问题的分析透彻、蕴含着丰富的道理学理哲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四是温度。是指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具有人民立场、人民情怀,沁人心、解民意,是人民的理论;五是气度。是指具有大格局、大气魄。心怀国之大者,充满浩然之气,增强了做中国人的底气、志气、骨气;六是力度。是指理论的彻底性,符合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具有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引领力。
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做到“六个坚持”。“六个坚持”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是因为“六个坚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回答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根本问题是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决定事物性质和本质规定性。离开根本问题就会迷失方向,也就不会有什么新的创新和发展。如同“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样,“六个坚持”回答的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理想与信念、价值与追求、胸怀与眼界、守正与创新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从这里出发,能够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不从这里出发,不仅什么也得不到,还可能会走到老路、邪路上去,甚至犯不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这是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践得出的正确结论。用“六个坚持”指导实现“两个结合”是新时代新征程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途径。
坚持人民至上揭示了人民及其创新性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及其创新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指明了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根本政治立场和根本价值取向。坚持自信自立揭示了对外借鉴吸收一切有益东西和对内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创造的关系,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立足点;坚持守正创新揭示了理论创新的本来与指导面向未来的关系,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则方向;坚持问题导向揭示了科学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如影随形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主要着力点;坚持系统观念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在新时代伟大社会变革中的世界观方法论意义,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思想方法;坚持胸怀天下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谋大同的博大胸怀,体现了中华民族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的高尚情操,,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大格局和大使命。
“六个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一个坚持都有特定的内涵与要求,譬如坚持人民至上是“六个坚持”之首,说明这一坚持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要干什么,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离开人民至上这个根本立场、根本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立论之基,中国共产党就失去了立党之本。我们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行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从这种意义上说,人民至上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不从这里出发,其他一切问题都说不清、道不明。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人民至上这是最大的根本的道理,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命门和血脉所在。也就是我们要“知其义”的那个“义”,是知其所以然”的那个“所以然”。其他每一个坚持都应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高度来理解,譬如坚持自信自立说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坚持守正创新说的是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问题;坚持问题导向说的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动力问题;坚持系统观念说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问题;坚持胸怀天下说的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胸怀与眼光问题等等。对“六个坚持”中的全面把握,有助于我们从思想上深化认识和从行动上自觉践行。在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历史进程中,应将“六个坚持”作为有机统一体,发挥其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整体功能。
“中国具体实际”的“实际”不是一成不变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各个不同的阶段,我们面临的“实际”各不相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当下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我们面临的最大实际,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要认真分析研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形成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之间的良性互动。
我们为什么要由过去的“一个结合”而发展为今天的“两个结合”呢?这是因为,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新任务的要求。越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接近实现的时候,国际国内斗争就越复杂、考验与挑战就越严峻,思想领域就越需要高度统一,就越需要从理论上说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文化基础;说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源;说清楚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文化根基;说清楚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基因”;说清楚为什么要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指出: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来中国特色?这一论断明确指明了中国特色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此,我们应努力做到两点:一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和阐发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精华和文化基因,如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提出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中华民族“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并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的“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理念都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领地位。除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外,还需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优秀传统文化、“激活”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这一重要论断告诉我们: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是主导方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结合的主体。如何认识与激活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必须坚持辩证思维,否则就很难说清楚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哪些要继承、哪些要扬弃。这就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和“四个自信”,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知往日深者,见未来远。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史,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能登泰山而小天下,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思想的指导和方向的指引。“六个坚持”“两个结合”为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供了根本遵循。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就一定能够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