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发现,该领域研究始于1998年,经历了起步、快速发展和爆发增长三个阶段。研究者们独立研究较为普遍,未形成核心作者群。机构间的合作呈现地域差异,以北京为中心的机构合作密切,而其他地域的合作相对较少,研究热点主要关注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中国梦和精神家园等。因此,未来研究可考虑拓展学科范围,加强作者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并深入探索其他研究热点。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视化分析;文献计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35-0054-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5.017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项目“山东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语言路径研究”(项目编号:L2022C10170220)成果。
一、引言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和社会实践中所积淀和形成的文化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它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1]。随着国家对于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且取得了显著成果。对于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对于更好地把握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脉络及前言动态具有重要作用。
文献计量学分析已经广泛应用于某一研究领域文献的定量研究[2],而Citespace软件则是当下极具影响力的可视化分析工具。因此,本研究利用Excle并借助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在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描述现状并探索前言热点,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Citespace软件是一种文献分析和可视化工具,它在文献信息分析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这个Java应用程序是由美籍华裔学者陈超美在德雷赛尔大学开发的[2]。Citespace通过可视化手段来分析文献数据中存在的潜在知识,展示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在研究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的信息全貌、热点主题、研究前沿和发展历程方面具有优势和准确性[3]。与传统文献梳理分析相比,这种文献计量方法显示出数据全面、客观的优点[4]。因此,本文使用Citespace可视化研究工具和CNKI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对近二十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文献进行发文量、学科分布、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各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结构特征,研究当前的热点前沿主题和发展趋势,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为了全面展示近二十多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研究的发展特点和研究热点,本研究选择了CNKI的学术期刊总库进行检索。CNKI是中国最大的中文数据库,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的收录内容,并且涵盖了90%以上的核心期刊[5]。为确保分析结果的权威性和代表性,所使用的文献来源只限于“CSSCI”,其他检索条件包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方式为“精确”,检索时间为1998年至2023年9月6日,检索文献合计2044篇。人工剔除信息缺失的文献后,最后得到有效文献1986篇。
三、数据分析与图谱解读
(一)年发表基本情况
通过统计发表的文章数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该学科或领域的发展阶段和趋势[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始于1998年吴野对优秀文化传统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关系的重要研究,之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逐渐成为中国研究者的焦点。关于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文量逐年增加,根据文章数量和增长率,我们将该研究分为3个阶段:1998-2011年为起步探索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相对较少,年平均发文量为7篇;2012-2016年为快速增长阶段,年平均发文量为67篇,最高发文量为125篇,出现在2015年;2017年至今为爆发增长阶段,年平均发文量为227篇,最高发文量出现在2022年,为317篇;2023年系统预测发文量为307篇。因此,在这一大趋势下,可以预计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学者們关注的重点。
通过对主题或领域的研究文献来源期刊行统计分析,研究人员可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3]。统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文献来源期刊后发现,发文量排名前五位的期刊分别是人民论坛(115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05篇)、中国高等教育(63篇)、思想教育研究(54篇)、思想理论教育导刊(51篇),这五个期刊的发文量合计占总发文量的40.32%。说明在过去的20多年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文献的发表比较集中在意识形态导向类期刊。
(二)作者合作图谱分析
作者是真正的知识输出者,对于快速审查学科的历史和追踪学科的最新发展,了解学科领域主要贡献作者至关重要。通过作者共现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辨别出某领域的核心作者以及作者之间的合作强度。在发文数量方面、发文数量多的节点表示为节点的大小较大,反之则为节点较小。而在合作情况方面,作者之间的合作情况较为紧密的连线表示为连线较粗,合作较少的情况则为连线较细。发文时间的颜色深浅表示发文时间的早晚,反之则发文时间越早。
本文基于1998年至2023年间的出版物,按照年份切片生成了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见图1),包含420个节点,53条连线,网络密度显示0.0006。说明网络密度较低,各节点彼此之间联系较少,分布分散。从图1可以分析出,在所有节点中,有四个明显较大的节点,分别是陈泽环(7篇)、本刊编辑部(6篇)、丁奕然(5篇)和周向军(5篇)。进一步分析图1可知,只有一个明显的作者群体,由任俊华、LuoYan和ZhuYihua组成,三人于2022年共同发表了题为《中华文化和合思想的时代基因》的论文,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天、地、人“三才”整体、联系、和谐的“和合”理念,探讨生态保护、世界和平、德行良知的时代主题。此外,还有一些合作团队,如于建福、于超团队和赵增彦、张佳团队等,但只有一条连线未形成闭合的网络结构,合作力量较弱。同时,潘懋元等人较早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研究,而王育济、叶小文、段鹏和李萌等则代表着新生力量。总体来看,可以发现很多节点都是独立存在的,各个团队之间也没有网络连接。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作者间学术合作还有很大的不足,大部分研究还处于各自探索阶段,还未形成成熟的学术团队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仍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
本文根据普莱斯定律对核心作者的界定进一步分析。主题相同时,半数以上的作者撰写了论文总量的一半以上,而这个作者群的數量可以由下面的公式得出,即当M=0.749时,可以使用最高产作者发表论文次数Nmax的平方根来代替作者总数。也就是说,发表2篇及以上文献的作者可以被认为是该领域的高产作者和核心作者,通过统计分析1986篇文献中的作者情况,我们发现共有107名作者发表2篇及以上文献。因此,按照定律规定,107名作者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文的高产和核心作者,这些核心作者共发表了256篇论文,占总文献数量的12.9%。根据普莱斯定律,占本主题论文总数量的一半以上的论文都应该是核心作者撰写。然而,107名核心作者的发文远远低于普莱斯定律所规定的50%标准,占比只有12.9%。因此,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领域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核心作者群。
(三)机构合作图谱分析
从事学科研究的有组织机构是文献的主要来源。通过对研究机构的可视化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领域内专业机构的分布以及主要贡献机构。机构的知识图谱展示方式与作者的一致。图2中展示了410个节点和92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11。连线相关内容可以看出,机构之间的联系较作者更为多样。通过对图2的分析可以得知,节点最大的是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表了29篇论文;其次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表了26篇论文,紧随其后的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表了23篇论文;排名第4和第5的分别是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表了16篇论文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表了15篇论文。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前10的学科机构均为各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由此可知,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力量相对集中。此外,从图2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连线较为集中的分布在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中心的北京地区的各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且形成了闭合的交互网络。由此可知,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位于首都的各高校之间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合作交流,并且这种合作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尽管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研究成果上相对突出,但仍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为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取得更丰硕的成果,学科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也应该突破地域限制。
(四)热点分析
通过关键词可以迅速了解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关键词作为文章核心,是研究方向的精髓,包含了研究要点。通过分析关键词,我们能抓住研究的热点,利用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功能,能更深入地挖掘研究领域的热点,为学术研究提供宝贵参考[8]。
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使用关键词作为节点类型的共现词分析方法,可以识别研究热点。时间设置为1998年至2023年,每个时间单位为1,剪裁方式是Pathfinder,选取对象数据是Top50,连线有750条,节点有541个(见图3)。节点大小表示频次的高低,频次越高节点越大,频次越低节点越小。从图3可知,排名前5的关键词为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习近平和中华文化。然而,频率和中心性不成正相关,在确定研究热点时,并不是所有高频关键词的中心度都是高的,因此,不能单纯依靠高频关键词。一般在Citespace软件中,关键词词频知识图谱的转折点都是由中心度高的关键词(Centrality≥0.1)所代表。这些关键词是由中心度高的关键词(Centrality≥0.1)来代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研究热点,通过归纳整理,排名前5的关键词为民族精神(0.49)、中华民族(0.36)、传统文化(0.26)、中国梦和精神家园。因此,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是主要的研究热点。
(五)前沿分析
为了明确研究方向,了解研究前沿至关重要,它旨在识别新出现的动态概念主题及在特定领域存在的潜在研究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关键词聚类图谱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它可以总结关键词节点之间的相似性,并通过数据分析将具有明显共现关系的节点聚合在一起,准确描绘出研究前沿的重点。
关键词聚类分析是在共现分析基础上,使用聚类统计学方法将共现网络关系简化为少量聚类过程。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共生成16个聚类(见图4),基本上代表了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前沿主题。一般认为,Mean Silhouette得分可用于衡量整个网络的平均同质性,得分越接近1,同质性越高,而Modularity Q > 0.3则意味着网络图结构显著性。从图4可以看出,Silhouette=0.97,Modularity Q=0.8912,聚类结果显著且可靠,可以认为聚类结果是合理的。因此,研究的前沿主题主要包含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当代价值、习近平、中国特色、传承发展、传承、大学生、中华文化、立德树人、文化自信、实践路径、新时代、文化建设、乡贤文化、优秀传统等。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1998-2023年CNKI数据库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文献进行全面分析发现:首先,从文献发表情况来看,1998-2011年可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起步探索阶段,2012-2016年是快速发展阶段,而自2017年起至今,该领域正处于爆发式发展阶段。其次,关于作者和机构合作情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者间合作不紧密,且多数作者在研究上缺乏持久性。相比之下,各机构之间的合作较为密切,主要集中在北京区域,呈现出明显的地理特征。最后,关于关键词共现分布和聚类图的情况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集中在传统文化方面,研究热点广泛,涵盖了多个主题,这表明研究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兴趣非常丰富和多元化。
因此,在未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需加强作者和机构间的合作交流,形成更多的闭环式合作群体,以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入、持久的研究。此外,需突破地域限制,深化中央与地方机构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以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全面有效性。在已有研究热点的基础上,还可适度扩大研究领域和学科范围,实现跨学科的互助研究,以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外语教学融合,将为双方提供全新的研究视角,并带来全新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卓悦.浅析儒家思想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汉字文化,2023(18):43-45.
[2]黄利,于焕生,何丹,等.国内碳汇研究进展与前沿动态追踪——基于CNKI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林业经济,2020,04(04):46-55.
[3]金胜昔,林正军.国际转喻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2007-2016)[J].外语研究,2017,34(03):18-23.
[4]侯剑华,胡志刚.CiteSpace软件应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情报,2013,33(04):99-103.
[5]郭雅欣,范振强.中国转喻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前沿动态——基于可视化技术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9,30(01):81-88.
[6]吴悦,李朝旭.中国空间隐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心理学探新,2020,40(04):302-308.
作者简介:
杨志远(1988.8-),女,汉族,山东济宁人,研究生,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韩语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