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的陌生化呈现

2023-03-04 03:13:22高柯怡
新楚文化 2023年35期
关键词:北京冬奥会文化传播陌生化

【摘要】“陌生化”作为俄国形式主义的重要理论,原用于文学创作的形式创新,而随着文学艺术的不断发展,“陌生化”的概念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学文本之中,其在与影视舞台艺术的结合中也碰撞出新的火花。电视综艺的“陌生化”主要体现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两个方面,同样是超越观众的期待视野,刺激观众的感官,从而达到吸引更多观众的效果。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充分运用了“陌生化”的手法,在设计理念、技术手段、舞台表演等方面都呈现出“陌生化”的特点,令人耳目一新,带给全世界观众一场别开生面的奥林匹克与文化盛宴。同时在当下大力倡导讲好中国故事的背景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文化传播与传统文化创新方面也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北京冬奥会;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35-0037-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5.012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出自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他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到:“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1]这一文学理论本就主要是针对文学的审美形式特征所提出的,在许多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看来,正是“陌生化”使得文学作品具有了文学性,使得读者产生独特的审美感受,获得艺术上的享受。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当某样东西频繁出现并变得熟悉时,人们会无意识地接受它。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必须要找到解决办法。那就是通过艺术的手段去陌生化熟悉的事物,唤起人们的新鲜感,让人们从中获得新的体验和感知。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陌生化手法的着眼点在于,作者通过一定的手法或技巧使作品的语言、节奏、韵律、情节冲突等变得困难复杂,从而使人们偏离认知常规,以增加读者在阅读时主观感受的难度系数和主观体验的时间长度,从而实现美学上的艺术形式之梦。

简言之,“陌生化”就是要偏离常识常规,把人们习以为常、平淡的事物变得不寻常,将熟悉的事物以陌生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增加新鲜感,引起观者的兴趣。

一、陌生化与影视舞台的结合

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场媒介革命,影视剧的大规模发展造就了千篇一律的素材、情节、人物冲突,使得观众的感官被钝化,常常在观看某些类型影视剧时,能在下一幕未出现之前,便在脑海中下意识地描绘出相似的台词或画面,因此难以提起观者的兴趣、集中观众注意力。影视作品如何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陌生化手法的使用,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

陌生化的艺术手法与电影中的人物塑造、叙事效果、主题思想等息息相关,运用陌生化手法,可以使电影超越观众的期待视野,令其达到心理上的满足。电视综艺的“陌生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内容本身对受众而言是陌生的、不熟悉的、闻所未闻的;二是内容本身并不陌生甚至可能是众所周知的,但经过电视艺术手段的处理与呈现,变得具有新鲜感、新奇感和陌生感[2]。

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使其在内容与形式方面让人耳目一新,激化观众的钝化感官,找到新的艺术审美认识和欣赏角度。“陌生化”发展到今天,由于其运用起来比较便捷且应用范围广泛,因此早已不是某一种艺术类型或影视节目的独特表达形式,已经成为一种相通的、无门槛的艺术表达形式。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作为晚会、舞台表演的门类,有别于以往的传统表演形式,在许多方面有着别出心裁的创新形式,在很多地方都能捕捉到陌生化的“影子”。

二、陌生化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自2015年北京申奥成功,北京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双奥城市,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也备受瞩目。作为一场面向世界的演出,奥运会开幕式显然已成为东道主国家展现国家实力、进行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在历届奥运会结束以后,能让人反复回忆、耐人咀嚼的部分。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温柔而内敛、冷静而热烈,柔中带刚,像冰面下汹涌的河水,惊叹过后更令人回味无穷。冬奥会开幕式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一场全新的视听盛宴,令观众耳目一新,其背后的构思、理念的创新值得我们反复推敲。

(一)设计理念的陌生化

在冬奥会开幕式纪录片中,被反复提到的词语有浪漫、唯美、抒情、奇幻,所有的节目和设计也围绕科技、简约、低碳环保、包容、和平几个核心理念展开。纵观整场一百分钟的演出,每一个节目,每一个部分,都是在一次次精益求精中反复雕琢出来的,或多或少地都向观众传递着冬奥会的核心。

陌生化手法的重要一点,即要突破观者在心理上的稳定预期,缩减表演人数、主题与立意的小大之辩、火炬台的构建、火炬的点燃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观众心中以往的常规,达到让观众耳目一新的表演效果。

1.简约而不简单

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导演同为张艺谋导演,但在开幕式的设计出发点上,却是完全相反的。大道至简,从冬奥开幕式的整体色调再到舞台、烟花、引导牌等每一小环节的设计,都显得构思精巧,想要用美学方式在节奏快、时间段的舞台上传达出中國和奥运的理念,看似简约实则并不简单。

冬奥的主题变小了,立意却变大了。在想要表现立春、冰雪奥运的前提下,小草、蒲公英、小雪花是最具代表性的意象,它们代表的是世界上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微小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小草到原野,从代表一个个国家的小雪花到代表全人类的大雪花,个体的人与宏观场景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对冬奥精神的一种全新的创意表现。

冬奥开幕式正值中国的大年初四,中国年的代表物之一就是中国结,冬奥的代表物是雪花,用中国结表现小雪花的形态,再将小雪花以浪漫唯美的方式汇聚起来构建雪花台。从幕后纪录片可以看出,中国结的摆放角度、圆弧弧度,小雪花中间国家名称的支撑方式,舞蹈时小雪花的排列方式,都是不断否定再设计,最终才得以在舞台上表现出完美效果。开幕式表演看似简约且反复利用的几种意象,在设计上却是毫不简单。

2.低碳环保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延续了东京奥运会低碳环保的原则——将人数压缩。整场冬奥会开幕式最贯彻低碳环保理念也最创新的一部分是火炬的点燃,点燃象征着奥运和奥运精神的奥林匹克圣火,是冬奥会开幕式备受瞩目的一部分。历史上的火炬点燃环节,大多是以华丽的方式用運动员手中的那一小把火炬,燃烧起代表奥林匹克的熊熊烈火。而2022北京冬奥圣火的点燃方式让很多观众倍感惊讶,当观众满心期待熊熊烈火燃烧起来的时候,运动员仅仅是把手中的最后一棒火炬插在了火炬台上,随后雪花火炬台高高升起,就完成了圣火的点燃。这是奥运史上的创新,也为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在设计上,火炬的点燃或许有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留白”手法的影子,艺术美的最高境界就是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3.天下一家

“燕山雪花大如席”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句诗,也正是此次冬奥会开幕式引导牌和火炬台创意的核心理念。在各个国家引导入场结束后,代表各个国家的一朵朵小雪花汇集在一起,形成代表世界的大雪花火炬台,演绎着世界大家庭一起向未来的愿景,这正符合本届冬奥会的口号“一起向未来”。

烟花表演环节,一颗巨大的“迎客松”在鸟巢上空绽放,还有“立春”“SPRING”“北京”“天下一家”等字样,不同于常见的球形烟花燃放效果,这场烟花表演更多的是想通过精心设计的烟花图案和字样来表达中国人自己的文化。用烟花作画,内敛而浪漫,而中国人就像烟花一样,生性是比较内敛的,但骨子里有着浪漫的情怀。冬奥会当天正值中国农历新年,中国人家家户户都在家迎接和宴请客人,北京冬奥会也要迎接世界各地的客人,这是中国来的客人最多的一天,中国人要在这场宴席上向世界讲中国的故事,讲出自己的价值观,而这个价值观是与全世界人类相同的、毫不违和的,因此做到被人舒服地接受和喜欢,“迎客松”就以这样一种不常见的陌生化的形式,首先传达出了中国人包容、大同的理念。

(二)技术手段的陌生化

“黄河之水天上来”,瀑布倾泻,河水奔腾,瞬间便铺满了整个大地,河水凝结成冰,整个开幕式的场地看起来就像一块巨大的冰面,冬奥会的整体基调必然与冰雪密切相关,而之后所有的表演和环节都是在这块冰面上进行的。考虑天气、安全性等问题,在鸟巢里打造真实的冰面显然是不可能的,而“冰”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物质形态,它的形成和对其他光线的折射有自己的方式,与普通的玻璃面又是完全不同的。在《盛会》中总导演张艺谋提到:“艺术就是处于似与不似之间,才能体现那种美感与情感。”为了使舞台冰面达到与真冰的似与不似之间,他们对投影和LED两种方式进行评测,最终开幕式的舞台由四万两千余块小的LED屏幕拼接成一整块12000平方米的LED地屏,屏幕里我们看到那块以假乱真的冰面就这样形成了。为打造一场简约的奥运盛会,开幕式表演主要借助光影表演,大场景的规模化影像表达正是在这块冰面上展示,让印象中高高悬挂的LED屏幕躺下,让所有的视觉色彩和画面在脚下呈现,但我们看到的“冰面”其实不是冰。

奥运五环的出现与呈现方式是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规定动作,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记忆点。此次冬奥会五环的“破冰而出”显然是一个极佳的创意,在黄河之水铺满大地之后,一方水从中立了起来,再次凝结成冰块,冰五环就从中破冰而出,高高升起。“破冰”具有多重寓意,是击碎厚重的冰层,也是在奥运舞台上打破世界人民之间的隔阂。观众肉眼所见的冰块击碎滚落其实采用的是激光破冰技术,激光雕刻其实本也不是什么新奇的技术手段,但是将24k激光雕刻技术用到舞台上,再加上LED屏的3D立体展示效果,便通过技术手段达到欺骗肉眼的破冰表演。为契合冰雪的主题,此次冬奥会创造了一个晶莹透亮的冰雪五环,这与观众印象中的彩色五环产生了冲突感,冰五环的出现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经过破冰表演后显现的冰五环高高升起,其实很容易被误解为是全息投影的一场特效表演,事实上,现场的冰五环由PC板和LED等拼接而成,再由钢丝吊起,制作过程中考虑到了防雨、防水、安全、极端天气等因素,最重要的是要达到透亮似真冰的效果。开幕式做到了让冰五环像冰像玉一般晶莹剔透,看似真实的冰面其实是虚像,那看起来虚拟的冰五环其实是“真冰”。奥运五环的破冰表演,实现了现代的艺术效果,运用技术手段将虚拟与现实结合,肉眼所见的真真假假都出人意料、耐人回味。

(三)舞台表演的陌生化

奥运会作为一场世界盛宴,庄严、严肃、隆重、盛大是它的关键词。而冬奥会的开场,是小草,是蒲公英,是立春,是“春风吹又生”的希望,它所表现的中国人积极的、蓬勃的生命观、价值观。它的色调是冷的,是浪漫、抒情、奇幻的,回味起来显得余味悠长。不同于以往奥运开幕式一片热闹、欢腾的氛围,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一开始就是宁静、浪漫、温柔的。开幕式前的倒计时,并不是我们常见的数字倒计时,表演一开始也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立刻出现人物表演的画面,而是以承接倒计时的立春时节,以小草为万物生长的寓意,用仅仅393根特制发光杆与科技化的倒影,营造出春风吹拂大地的柔和场面。场地布置、灯光特效、表演创意都是陌生化的最大助力。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脍炙人口的二十四节气歌可谓是家喻户晓。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独特的日历,开幕式恰逢立春,这是一个很巧妙的时间节点,立春在中国人的节气里是很重要的,它代表万物之始、生生不息,这是一种博大的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以二十四节气来穿线,配以相应的古诗词,突出古诗新解、浪漫唯美,但每一节气下的画面内容仍然以冬奥为主,四季景象都或多或少地用雪来展示,用新时代的一些画面意象来重新解释我们对每一个节气的印象。通过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的方式不仅给全世界看到中国文化,更是打破了中国人心中对二十四节气的传统印象,给予了传统二十四节气以现代的美感,使其成为一种美的艺术,更成为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一个难以磨灭的记忆点。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让观众所惊叹的不仅是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这种新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文化输出表达方式,也更迎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体验,这是最符合影视陌生化两层含义的部分,于外国人来说二十四节气是陌生的、闻所未闻的;于中国人来说,经过独特的艺术手段的处理,它变得极为年轻和新鲜。

三、面向世界的“中国式浪漫”

很多人会拿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与2008年夏天的奥运会开幕式作对比,虽然他们是两种不同的呈现方式,但很明显做到了突破自我。2008年的夏季奥运会开幕式好像一盅佛跳墙,最好的用料都肉眼可见,好像要用尽全力把所有的东西都集中在其中,一打开便是金灿灿的光芒,耀人眼目;而2022年的冬奥会开幕式像一道开水白菜,连制作过程都十分简单,端上去然后把水浇在白菜上,但是让人看得很舒心,花一样的白菜被打开了,咀嚼时竟然惊喜地发现它是鲜香的。但是在看不见的地方,那水是许多珍贵食材耗费大量的时间熬制出的,看似透明实则鲜美无比,那白菜是在选料时精挑细选,不知报废了多少食材才获得的完美材料,还要加上厨师一生练就的极致刀工,看似简单其实一点也不简单[5]。正是冬奥会带给我们的感受——简约而不简单。

小小的火炬代表的不仅是环保,更是我们的自信。火炬虽小,但这就是光!若没有火炬,我就是光!当文化自信已经深入骨髓,再由内而外的绽放,内敛的性格让中国人表现出极致的浪漫,这就是“中国式浪漫”,这就是中国人“爱的艺术”!

四、结语

显然,北京冬奥会是一场全新的盛宴,一场又一次在奥林匹克见证下的中国站在世界面前的大舞台。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与每一环节巧思的结合,在当前国家大力倡导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北京冬奥会恰好为传播中国文化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范本,值得学习与借鉴。

参考文献:

[1]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北京:三联书店,1989:6.

[2]黄佳佳,谭儒烨.“陌生化”理论在电商晚会中的运用—以天猫双十一晚会为例[J].视听,2022(02):169—171.

[3]刘万勇.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与艺术接受[J].山西大学学报(哲學社会科学版),1999(02):58-62.

[4]裴亚莉.是手法,是冷漠,还是对爱的确信?——对艺术理论“陌生化手法”的意义探讨[J].艺术百家,2018,34(05):35-38+194.

[5]田壘.北京奥运会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文化记忆建构比较研究[D].广州:广州体育学院,2023.

作者简介:

高柯怡(2000-),女,汉族,山西临汾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体研究与文学教育专业。

猜你喜欢
北京冬奥会文化传播陌生化
北京地区居民冰雪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
北京奥运博物馆奥林匹克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青年时代(2018年13期)2018-07-29 09:04:18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西藏研究(2017年5期)2018-01-30 08:39:19
北京冬奥会对华北地区区域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北京冬奥前期长春市冰雪休闲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44:36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27:25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
出版广角(2016年4期)2016-04-20 01:15:40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