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东宁 王 松
1.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2.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2017 年10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后,我国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三农”工作的主抓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产品供给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 年12 月23 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形成一定规模,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1]。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要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要统筹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要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同时,要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2]。
近年来,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研究的热度逐步提高,但缺少全面、系统、客观的脉络梳理。笔者运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农产品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发掘现有研究的不足,指明今后研究的方向,以期为推动乡村振兴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良性互动提供支撑。
笔者运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文献可视化计量分析。CiteSpace 是应用Java 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其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论与寻径网络算法等,对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等信息进行提取、重构,并将分析结果以表格、图谱方式展现。
该研究的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的学术期刊。在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中,主题设置为“乡村振兴*农产品”,时间范围为“2018—2023”,来源类别选择北大核心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剔除学术相关性较差的文献,筛选出595篇有效文献作为分析样本。
2018—2023 年,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研究发文量变化趋势如图1 所示。由图1 可知,2018—2023 年,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研究成果颇丰,且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发文量高达121 篇。2017 年10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相关研究持续保持高热度,发文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该议题的研究具有较高的政策导向性且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预测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研究热度继续维持在高位。
图1 2018—2023年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研究发文量趋势
在CiteSpace 软件中,将Node Types(节点类型)选择为Author(作者),Selection Criteria(选择标准)采用Top N 算法,并将n值设置为50,得到作者合作网络图谱(见图2),同时得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研究2018—2023 年各作者发表文章数量,并结合作者合作网络图谱,整理出前18位较具影响力的作者(见表1)。
表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研究较具影响力的作者
图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研究主要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由图2 可知,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研究主要作者间的合作网络已初具规模。部分合作网络围绕核心学者交织相连,部分合作网络则是各网络成员呈多边形彼此合作。由图2和表1可知,发文量最多的是蒋和平、杜志雄及皮永生,发文量均为5 篇,且分别以蒋和平和杜志雄为核心形成了两个合作网络关系。以蒋和平为核心的合作网络侧重于农业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以杜志雄为核心的合作网络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为研究侧重点。
在CiteSpace 软件中,在不改变其他参数的情况下,将Node Types(节点类型)选择为Institution(机构),Selection Criteria(选择标准)采用G-index 算法,并将k值设置为25,得到机构合作网络图谱(见图3),同时得到2018—2023 年各机构发表文章数量,并整理出发文数量靠前的15家机构(见表2)。
表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研究主要研究机构
图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研究主要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由图3和表2可知,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研究形成了典型的双核心机构合作网络,一个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文量为20 篇,排名第1)为核心,另一个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发文量为15 篇,排名第2)为核心。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为核心向外辐射形成的合作网络的重要节点还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发文量为5 篇,排名第5)、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发文量为3 篇,并列第7)、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发文量为3 篇,并列第7),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为核心的合作网络的重要节点有贵州财经大学(发文量为3 篇,并列第7)、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等。此外,发文量较多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发文量为10 篇,排名第3)和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文量为8篇,排第4)并未在前文提到的双核心机构合作网络中。此外,还有一些重要机构形成了小的合作网络,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文量为4 篇,并列第6)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发文量为3篇,并列第7)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由此可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研究领域,机构核心合作网络已经形成,核心合作网络中的节点机构彼此相互交织合作,总体形成了以双核心机构合作网络为主、其他研究机构为辅的机构合作网络。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可以较好地展现各关键词的热度和联系。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中,节点和节点标签越大说明关键词热度越高,节点圈层数表示关键词研究时长,连线粗细表示节点之间的联系密度。
选取节点类型关键词,对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再将类似关键词合并后重新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310 个关键词节点、470 条连线(见图4)。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研究高频关键词累计频次及中心性如表3所示。
表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研究高频关键词累计频次及中心性
图4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结合图4和表3可以看出,乡村振兴的节点圆圈最大,累计频次最高(419),是热度最高的研究关键词,中心性为0.65,以其为中心向外辐射呈发散状,与其他众多节点有关联;乡村振兴关键词节点圈层数也多达6层,表明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在检索文献的时间范围内(2018—2023 年)从没有过断层,具有良好的研究连续性。其次是农产品和电子商务,累计频次均为52。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及直播带货的兴起,电子商务为农产品产业链后半段运转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产业振兴的中心性最高(0.84),其与三产融合、产业兴旺等关键词围绕产业的整体优化展开了讨论;农村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等体现了对农业与时俱进发展的重视。
通过CiteSpace,选用对数似然比(Log-likelihood Ration,LLR)算法来对595 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关键词聚类网络如图5 所示。研究表明,当模块化值Q>0.3 时,表明聚类结构是显著的,当加权平均轮廓值S>0.7,可以判断聚类是令人信服的[3]。在该聚类中,模块化值Q=0.869>0.3,表明该聚类结构是显著的,加权平均轮廓值S=0.950 2>0.7,说明聚类成员紧密程度好、相似度高,聚类结果可信度高且合理。
图5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研究关键词聚类网络图谱
表4 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研究关键词聚类结果。从表4 可以看出,所有的类成员数量均大于等于10,说明聚类效果良好,具有参考价值,且各个类团的轮廓值均大于0.8,其中#0乡村振兴与#12农产品竞争力2个类团的轮廓值高达1,紧密程度非常高。结合图5和表4,将14个聚类类团归纳为3个主要研究方向:#0、#6、#7、#9、#13类团关注的是乡村振兴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关系;#2、#3、#4、#10、#11、#12类团侧重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1、#5、#8类团则聚焦农产品的包装销售。
表4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研究关键词聚类表
根据前文分析结果可知,我国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研究可以归纳为三大方面,即乡村振兴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关系,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农产品包装销售,具体包括乡村振兴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指导引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对乡村振兴的反哺促进、农产品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农产品绿色发展、农产品品牌打造、农产品包装、农产品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农产品物流运输8个议题。
4.1.1 关于乡村振兴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关系研究
4.1.1.1 乡村振兴对农产品研究的指导和引领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提供了引领和指导,各学者也对此展开了不同的分析。蒋丽[4]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要求农业改变传统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实现精准、绿色、智慧化农业生产模式,同时农业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基础的农产品生产,还要尽可能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建立以农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条,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能,助力实现乡村振兴。赵军洁等[5]认为,降低农业成本是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产业兴旺的重要内容,应通过扶持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科技及适用性农业机械化水平等,降低要素和资源性成本,缓解农地成本抬升压力。王岱等[6]认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拉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迫切要求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并且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为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实践提供了契机。王俊程等[7]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农产品产销问题进行了研究,针对农产品滞销问题,从做好品类规划与调控、加强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延长农产品供应期及推进深加工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4.1.1.2 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对乡村振兴的反哺与促进
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最终会反馈到乡村,回馈给农民,促进乡村振兴。卢小平[8]认为,通过完善跨区域农产品产业链协作顶层制度设计、调适政府与市场主体合作关系、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中西部县域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链各环节主体间利益关系,可以有效克服跨区域产业链协作障碍,让农产品产业链更好地服务带动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李耀东[9]基于产业集群、品牌形象和信息传递3 个视角详细分析了区域品牌带动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探讨了区域品牌带动乡村经济的实施路径。陈池波等[10]以湖北省为例,实证研究了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县域经济增长影响显著,且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关系;分地形看,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平原县(市)和丘陵县(市、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曲线依然呈倒“U”形,对山区县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
4.1.2 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产品生产加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农产品生产加工要想取得长足发展,还要做到与时俱进,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关注绿色发展,并注重品牌建设。
4.1.2.1 利用新兴数字技术红利
王胜等[11]提出通过数字乡村建设,运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全产业链进行改造升级,并结合科学的管理制度,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线上信息平台,将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农户、中间批发商、经销商等连接起来,使农产品市场信息能快速准确地传达到各节点,提高了农产品供应环节的透明程度,降低了流通环节的交易成本。綦颖等[12]分析了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从生产体系、加工体系、销售体系及冷链运营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数字技术赋能农产品供应链的具体路径。尚杰等[13]认为,区块链与农业产业链融合可通过信息共享机制、风险管控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有效解决农业产业链存在的内部信息交流不畅通、主体合作不稳定、利益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并提出通过识别参与主体信用水平、系统化处理主体信息、溯源追踪农产品和资金流、预测产业链潜在风险、建立产业链运行反馈机制等路径,推进农业产业链稳定运行。
4.1.2.2 关注农产品的绿色发展
张世军[14]认为,面对农产品生产成本增高及绿色壁垒等问题,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优势荡然无存,有必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升我国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核心竞争力,为农产品国际贸易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于法稳[15]认为,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及关键是水土资源的保护,特别是水土资源质量的保护,这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朱俊峰等[16]认为,我国农业生产绿色转型仍面临优质劳动力流失、技术推广信任阻碍和绿色农产品消费市场发展滞后等挑战,我国应扎实开展农业技术嵌入式推广工作,推进农业生产托管绿色化转型,并倡导绿色农产品消费。
4.1.2.3 打造高质量农产品品牌
李大垒等[17]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大股东股份比例越高,理事会规模越大,每年财务公开次数越多,负责人文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促进区域品牌价值提升;并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判断“政府主导,依托地理标志,合作社推进”的区域品牌建设模式比较适合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进行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张燚等[18]通过研究发现,政府具备完善的治理体系和较强的治理能力,以及市场龙头企业和企业负责人能力强是品牌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并且两者共同影响其他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投入意愿和品牌意识等,最终影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绩效,包括提升区域公用品牌形象、提高农产品溢价水平、实现乡村振兴与农民增收、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效能等。吴杨铠等[19]认为,面对发展变化的媒介形态,要充分发挥全媒体传播的优势,加强农产品品牌传播的精准选题与策划,助力农产品传播多元化、深入化,为乡村振兴开拓新格局。
4.1.3 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的包装销售研究
农业劳动产品分为两类:一类农产品用于满足基本生活必需,另一类是满足非农生产的剩余产品[20],后者经过加工处理通过物流营销最终到消费者手里。为了使农产品获得更高的销量,务必要重视农产品的包装、物流运输及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
4.1.3.1 重视农产品的包装
何烛明[21]认为,在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进行思维创新,树立特色农产品品牌意识,还应充分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从而形成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产品包装设计,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经济效益,助力乡村振兴。向明月[22]通过对潜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包装技术与材料、不同包装技术的复合使用进行分析,探寻不同生鲜农产品最优的包装,并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生鲜农产品开发出相应的冷链物流包装,渐渐摒弃回收率低、性能不佳的包装技术。刘维尚等[23]主张将健康生态的理念融入农产品包装设计中,从消费情景、生命周期、地域文化3 个维度赋予农产品包装独特的识别性和文化内涵,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和美的追求的同时,以包装为媒介,传播地域文化与健康生态的生活方式。
4.1.3.2 促进农产品销售与电子商务的结合
王阳阳等[24]以2009—2020 年中国30 个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发现电子商务能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应加大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力度,完善流通基础设施,提高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进而推动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升。童云[25]从整体规划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做好农产品标准化和差异化策略、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保障措施4个方面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宋瑛等[26]探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于农户满意度的农产品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策略:加快电子商务与农业深度融合,实现生产方式与供应链模式的根本变革;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打造乡村产业共同体;推进以电子商务引领的农村创新创业,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加强乡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融合应用,助推农村电商提质增效。王建设[27]提出了农产品直播带货未来的发展策略,即加强农民特色主播的培训、拓展直播内容、加速推进基层电商产业园或数字乡村服务中心建设。
4.1.3.3 优化农产品的物流运输
郭志清[28]认为,应通过以下3 个方面来革新农产品物流运输模式,即统筹规划城乡物流系统的时空布局,打造跨行业农产品物流资源共享平台,提升先进农产品物流技术应用水平。李超凡[29]提出,要推进农产品物流的标准化、数字化及冷链全程化,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和即时性方面的需求;要整合农产品流通的生产端,减少农产品流通层级,促进农产品流通信息反馈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万青松[30]提出,要加强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农产品物流领域,物流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物流信息的精细化和追溯化管理,从而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自2017 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围绕农产品的研究不断丰富,研究方向从乡村振兴与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关系到农产品的终端销售,涵盖了农产品生命周期的大部分阶段,为农产品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借鉴,但现有研究在关注点和研究内容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第一,关于乡村振兴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之间的互动机理和机制研究成果较少。探索乡村振兴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对于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建设农业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较少学者对此进行研究。
第二,关于农产品保产稳产的关注和研究明显不足。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部分农产品仍高度依赖进口。面对当前严峻的国际局势和各种自然风险灾害的频发,如何保证农产品的稳定生产极其重要。
第三,关于农产品品质、农产品生产效率及农产品深加工的关注度偏低。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农产品的外在表现,缺乏对农产品内在核心竞争力的关注。而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及农产品品质,以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牛鼻子”工程。
第四,关于新兴数字技术及电子商务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关系研究过于宏观和理论化。深入、具体地研究以数字技术和电子商务赋能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路径和保障措施等,有利于发挥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驱动作用。
第五,关于农产品销售的研究面偏窄。目前,学者对农产品销售的研究不够全面,缺乏对农产品供给侧、供需关系、消费端反馈的研究,忽视物流渠道的简化和缩短,只关注农产品的销售,忽略了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是否适配,不利于发挥农产品销售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其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如此优势和良好环境背景下,相关研究应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提供系统全面、具体深入的指引。鉴于现有研究的不足,今后研究应侧重于以下几方面:一是重视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之间的互动机制,深入分析系统推导,构建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互动机制,促进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二是加强对农产品保产稳产的关注,开发新品种、迭代旧方法、研发农用自动化机械,保证我国农产品的稳定产出和供给;三是重视农产品品质、农产品生产效率及农产品深加工的研究,培育形成农产品核心竞争力,为农产品的高质高效生产提供有效的指导,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注重研究内容的技术性和细节性,各学者应根据自身专业从技术角度出发,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提供便捷、有效、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技术支持,让农产品享受高新技术的红利;五是从多个角度考虑农产品销售,从供给端和消费端双重考虑,发展订单农业,保证农产品供给侧稳定、维持农产品供需平衡、关注农产品消费端反馈。这样才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保证农产品产出稳定和有效供给,提高我国农产品品质和核心竞争力,实现生产端与销售端的动态平衡,保障农产品生产者的利益,提升乡村居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