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芬 李军山
江西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七大战略之一,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后“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更是新发展阶段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决策部署[1]。之后,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对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深刻阐述和全面部署[2]。在该背景下,较多学者对乡村振兴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豆书龙等[3]探讨了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在有机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的策略。涂圣伟[4]提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应以促进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全体农村居民的生计改善和全面发展为根本导向,聚焦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现代化、扶贫资产管理和高效利用、绿色减贫长效机制构建等重点领域。张琦[5]基于贫困治理绩效评估的视角,探索了贫困治理和乡村振兴衔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朱钰婷[6]从嵌入式治理的角度出发,探讨兵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二,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王政武等[7]、田祥宇[8]和张青等[9]探讨了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逻辑、现实困境,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第三,乡村振兴与城乡发展、数字乡村、乡村旅游的耦合发展。徐维祥等[10]分析了2005—2017 年中国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水平、时空分异格局、空间动态演进及驱动机制。李燕凌等[11]在对数字乡村和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理论分析基础上,构建两系统的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灰色预测、计量回归等模型分析2015—2019 年两系统协调发展时序特征及影响因素。尹长丰[12]借助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以2010—2020 年安徽省乡村旅游系统与乡村振兴系统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分析安徽省乡村旅游系统与乡村振兴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二者耦合协调程度。
第四,对乡村振兴水平进行评价。沈剑波等[13]通过对文献中评价指标的统计分析,采用频数分析法并结合专家咨询及实地调研等方式,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 个方面构建乡村振兴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申云等[14]构建了以农产品、农业多功能及农业支撑为主的乡村产业振兴体系理论分析框架,采用熵权优劣解距离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对中国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指数进行了定量测度和比较。吕承超等[15]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 个维度,构建了包含45 个指标的乡村振兴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时空极差熵值法对2010—2018 年中国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Dagum 基尼系数、极化指数和Kernel 密度估计法对地区差距与空间极化程度进行分析。陈炎伟等[16]从乡村振兴发展的科学内涵和总要求出发,设计了县域乡村振兴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10/10-18/2”标度法对福建省乡村振兴绩效指标进行了赋权,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计算得分,运用统计数据对福建省县域乡村振兴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其水平进行了聚类分析。
但是,大多数研究是对政策进行解读或者聚焦乡村振兴的某一具体领域,对乡村振兴成功推进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17-18]。基于此,笔者采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crisp-sets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csQCA),以组态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多个乡村振兴案例的比较,找出影响乡村振兴成功推进的关键结构要素及其组合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该研究资料来源于陕西省汉中市勉县乡村振兴局2021 年10 月总结的23 个典型乡村振兴成功案例[19]。由于笔者主要研究我国乡村振兴成功案例,而23 个案例中有1 例是国外案例,因此将剩下的22 例纳入研究范围(见表1)。这22 个乡村振兴的案例分布全国各地,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灵活性,体现了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举措。
表1 22个我国典型乡村振兴成功案例
1.2.1 研究方法
定性比较分析(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是一种研究中小样本(数量10~80个)案例的方法,其根据变量类型分为csQCA、多值定性比较分析(multi value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mvQCA)及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uzzy-sets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利用QCA 能深入分析社会现象的多样性与因果关系的复杂性[20]。csQCA 是一个利用二进制数据处理问题的工具,主要基于布尔代数这一特定语言,将二进制数据(0 或1)作为输入,并使用程序的逻辑运算。
1.2.2 模型构建
笔者基于文献综述和案例研究,从乡村振兴的战略环境、战略实施和战略目标3 个维度选取影响乡村振兴推进的8 个关键变量(见图1),探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图1 乡村振兴成功推进结构的组态模型
从战略环境视角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受政策支持和政企参建等结构要素的影响。第一,政策支持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是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其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方向、目标和资源。第二,政企参建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村发展多元化的重要条件,其为乡村发展提供技术、资金和管理。政企参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突破。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主要负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规划、引导、监管和服务,企业主要负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政府和企业之间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合作,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例如,政府通过政策扶持、财政补贴、土地流转、税收优惠等方式,激励和引导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如农业产业化、乡村旅游、乡村教育、乡村医疗等。企业通过投入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效的服务,如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提供乡村培训教育、改善乡村基础设施等。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效率和质量提升提供保障。
战略实施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部分,实施进程中的关键因素包括多业融合、人才支持、创新发展。第一,多业融合是指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机结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多业融合的目的是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农民收入来源,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乡村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多业融合的途径是通过发挥乡村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等优势,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商等,实现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第二,人才支持是指各类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条件,是乡村发展的核心要素。人才支持的核心是解决乡村发展中的人才短缺、人才流失、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乡村的创新能力,增强乡村的发展后劲和韧性。第三,创新发展是指在乡村振兴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文化创新等,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动力,是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乡村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乡村进步的重要标志。
战略目标视角包括加强农产品流通、发展乡村服务业及培育新产业。第一,加强农产品流通是指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消费等各环节的效益,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第二,发展乡村服务业是指拓展乡村的服务功能,满足乡村发展的多元化需求,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是乡村经济的新增长点。第三,培育新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乡村经济的创新发展,是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
1.2.3 变量操作化与编码
参照已有研究的做法[21-22],对选取的22 个案例进行解读分析,然后对这些案例的政策支持、政企参建、多业融合、人才支持、创新发展、加强农产品流通、发展乡村服务业和培育新产业8 个指标进行“二分类”赋值。当案例涉及条件变量时赋值为1,不涉及时赋值为0。例如,涉及乡村振兴政策支持赋值为1,不涉及乡村振兴政策支持赋值为0;涉及政府与企业参与建设赋值为1,不涉及政府与企业参与建设赋值为0。变量选择与编码如表2 所示。该研究考察的结果变量是乡村振兴成功推进。
表2 变量选择与编码说明
在对乡村振兴的成功推进进行组态分析之前,笔者先检验8 个单变量是否为结果变量的必要条件。一般认为,当条件变量对结果变量的一致性在0.9 以上时,则认为该条件变量为结果变量的必要条件[23]。条件变量对结果变量的一致性结果如表3 所示。由表3可知,政企参建、多业融合、创新发展、发展乡村服务业等指标的一致性超过0.9,说明这些条件变量是乡村振兴推进的必要条件;政策支持、人才支持、加强农产品流通、培育新产业这些条件变量的一致性均小于0.9,说明这些条件变量均不足以单独促进乡村振兴的成功推进。
表3 乡村振兴成功推进的必要条件分析
乡村振兴成功推进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通过路径分析来提取乡村振兴的要素组合。条件组态分析会基于一致性和覆盖度的检验结果,找出最具解释力的原因组合,并对最终结果进行理论化阐释。覆盖度描述条件变量对结果变量的解释力。中间解是QCA 诠释的首选,因此只列出以下中间解的条件组合分析。笔者将一致性与频数默认设置0.8 和1.0,PRI 一致性设为0.9,进行条件组态分析,得到乡村振兴成功推进条件变量组态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共有6种条件组合,其中政企参建*多业融合*培育新产业和政企参建*多业融合*人才支持*创新发展*加强农产品流通*发展乡村服务业这2 个条件组合的净覆盖度最高。笔者将组合路径与样本案例相结合,进行科学的阐释。
组合路径1:政企参建*多业融合*培育新产业。在该路径中,政企参建和多业融合发挥核心作用,可称为“多业融合+政企协同主导型”乡村振兴推进路径。在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利用现代乡村服务业的优势,通过多业融合和政府与企业的协同合作,实现乡村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例如,浙江省通过集聚各方优质资源,夯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基础,实现乡村休闲旅游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增强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则结合政府和企业平台解决加工销售难题,为黄花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保障黄花产业健康发展。这种路径不依赖于直接的政策支持和人才支持,而是依靠乡村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展现了乡村振兴的自主性和活力。
组合路径2:政企参建*多业融合*人才支持*创新发展*加强农产品流通*发展乡村服务业。在该路径中,人才支持、创新发展、加强农产品流通和发展乡村服务业发挥着核心作用。此路径注重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各因素的均衡,是一种“战略实施主导型”的乡村振兴推进路径。例如,辽宁省朝阳市木头城子镇十家子村利用亲情、乡情,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以电子商务为突破点,创办新发永业电子商务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通过“互联网+种植基地+深加工基地+合作社+实体店”的模式,推动当地小米、小麦、葵花、葡萄、苹果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笔者采用csQCA方法,以22个乡村振兴成功案例为样本,从战略环境、战略实施、战略目标3个维度选取8个影响乡村振兴成功推进的结构要素,并通过条件组态分析,探究乡村振兴成功推进的必要条件和组合路径,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政企参建、多业融合、创新发展、发展乡村服务业等变量是乡村振兴推进的必要条件,其他单个条件变量对乡村振兴的推进影响不大。第二,乡村振兴成功推进有两种模式,即“多业融合+政企协同主导”和“战略实施主导”。通过对两种模式进行横向比较,发现政企参建、多业融合、培育新产业、人才支持、创新发展、加强农产品流通、发展乡村服务业等变量对乡村振兴成功推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