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的战略谋划。高质量推广普通话有助于增强彝族群众自身“造血”功能,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以及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在彝区落地生根。该文针对当前凉山彝区推广普通话的现状及语言态度、课程比例、教师素养、使用场域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助推凉山彝区推普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彝区;高质量;推广普通话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3(a)-0027-06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igh-Quality Popularization of Mandarin in Liangshan Yi Distri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U Zamofeizha
(Party School of the CCP Liangshan Prefectural Committee, Xichang Sichuan, 615000, China)
Abstrac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the overall focus of the "three rural" work in the new era, and is a strategic plan to achieve farmers' income,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and rural greening. The high-quality promotion of Mandarin can help strengthen the "hematopoietic" function of the Yi people. I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promoting employment,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and consolidating national un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It will help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ake root in the Yi region. This article aims 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omoting Mandarin in Liangshan Yi District, as well as the shortcomings in language attitude, curriculum proportion, teacher literacy, and field of use, and puts forward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promotion of Mandarin in Liangshan Yi District.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Yi District; High-quality; Popularizing Mandarin
鄉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为促进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所做出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谋划。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够有效缓解中国“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1]。语言本身具有交际和思维等工具属性,近年来,语言的经济属性愈加凸显,尤其是在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中,语言与脱贫致富之间的紧密关联十分明显。当语言依附在个体身上则表现为语言技能,体现出了人力资本的属性。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作为一种人力资本、交际工具与文化载体,普通话的高质量推广与使用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高效实施具有非凡意义,能真正促进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凉山州作为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应将高质量推广普通话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同规划、同落实、同考核,以高质量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
1 乡村振兴视域下凉山彝区高质量推广普通话的价值定位
2021 年12月,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提升普及程度和质量,教育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语委联合印发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共同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凉山州作为“三区三州”之一,2020年打响了脱贫攻坚收官之战,一举攻克了深度贫困最后堡垒,圆满完成了剩余7个县、300个村、18.6万人的脱贫摘帽任务。当前,如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成了凉山地区发展的首要问题,而普通话的高质量推广普及将有助于增强彝族群众自身“造血”功能,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以及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1.1 高质量推广普通话有助于进一步夯实凉山乡村振兴的群众基础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为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双语人才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为构建和谐民族地区奠定了人才基础。实践证明,一个民族的双语人才越多,语言水平越高,对该地区和社会做出的贡献就越大,社会发展就越先进[2]。《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提出,要把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作为推广普通话的重要目标,以提升农村基层干部普通话沟通能力为切入点、突破口,基层干部要带头学、说普通话,做到培训一人带动一村;将普通话培训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以农民夜校、文化坝子等为平台,采取固定服务和流动服务相结合的形式,为当地群众提供普通话培训服务。在凉山彝区高质量推广普通话将有力提升当地基层干部普通话沟通能力,切实提高当地农村电商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留守人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等群体的语言文化素养,进一步夯实凉山乡村振兴的群众基础。
1.2 高质量推广普通话有助于进一步夯实凉山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根据语言经济学的观点,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语言则是人力资本的一种,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当地居民教育文化水平程度、语言流畅程度密切相关。2020年,凉山州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了全面小康社会,然而,绝对贫困的消除并不意味着贫困现象的终结,相对贫困问题还将伴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而长期存在。因而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也是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凉山州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任务。普通话的高质量推广普及,将帮助凉山彝区群众掌握普通话这一语言技能,打通语言难关将有助于彝族传统农产品融入市场、彝族群众习得农业技能,从而实现凉山彝区农业结构的有效转型;将有利于彝族群众拓展交际范围,提升交流效果,提高信息获取及应用能力,提升学习能力、劳动技能及科学文化素养,切实打破知识贫困、能力贫困、文化及信息贫困,从而获得更大的就业与发展空间。在特色产业方面,高质量的普通话运用能力将有助于凉山彝区推广农村电子商务、旅游康养、文化创意等产业,发挥语言文化在创新设计产品包装、宣传广告、景观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提升产业和产品的附加值。
1.3 高质量推广普通话有助于进一步夯实凉山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和历史记忆。因此,推广普通话将极有利于在彝族群众中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彝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此同时,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塑造不同的价值观。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原因,凉山彝区许多彝族群众仍深陷彝族传统习俗及宗教迷信的泥潭:家中有人生病时,不信医生信毕摩;与他人有矛盾时,以家族内斗替代法院调节;高额彩礼随处可见,红白事大操大办等。以上种种,极大阻碍了凉山彝区基层法治的推进和移风易俗的实现。因此,在凉山彝区高质量推广普通话是普及法律法规、让彝族群众远离宗教迷信思想的重要渠道,将极大改变彝族群众由于文化封闭所形成的判断能力薄弱、思维方式偏激等问题,以语言为媒介重塑个人价值观,真正做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切实加强彝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2 凉山彝区推广普通话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曾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除安宁河流域县市以外,其余十县均曾为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为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硬骨头”所在。为了打通“奔康致富”的语言基础关,打破凉山彝区在劳务输出、转移就业、融入现代社会等方面的层层壁垒,数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大力倡导与支持下,凉山州大力开展普通话培训,实现儿童、成人全覆盖,取得了丰硕的培训成果。2019年秋季学期,凉山州3 117个村级幼教点已经实现了“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全覆盖。在脱贫攻坚时期,凉山州成人普通话培训主要通过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农民夜校等途径开展。2021年,借鉴脱贫攻坚时期成人普通话培训经验,凉山州主要开展了以农村留守妇女为重点的青壮年普通话培训,选派普通话测试员和优秀语文教师承担培训教学任务,涉及雷波、甘洛、木里、盐源、昭觉、布拖、美姑、喜德等县。当前,凉山彝区普通话培训已然初见成效,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距离真正的高质量化培训仍存在一定距离。
2.1 语言态度消极,讲说普通话积极性亟待提高
语言态度是指个体对某种语言的价值认可与行动倾向,包含认知、情感、意向3种成分[3]。语言态度是复杂的主观性问题,而个体对某种语言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个体讲说此种语言的积极性与可能性。彝族是中国第六大人口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彝语。此外,凉山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于1975年制订了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共确定了819个规范彝字。作为拥有自己民族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彝族群众长期在生活中运用彝族母语,拥有强烈的民族语言自豪感,也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民族语言使用圈。与此同时,与当地其他民族同胞交流时,彝族群众一般使用四川方言。因此,普通话对于彝族群众来说,实际为“第三语言”。当前,在彝区基层地区,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普通话的使用价值,但仍然有一定比例的人群对普通话的价值持模棱两可或直接否定的态度,主要是没有文化或者文化程度较低的中老年人群和少许青壮年群体,他们大多认为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一门使用率极低的语言。此外,一些村民认为,彝语是一门博大深厚且音韵优美的民族语言,然而,当下幼儿学习普通话极大阻碍了彝家幼童将自己的民族语言学深、说精,这极不利于彝语在不同代际间的传递与传承。而在那些对学说普通话持积极语言态度的人群中,也极少有人知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普通话推广周,以及相关活动,也鲜有人为学习普通话做出努力。
2.2 课程比例不足,普通话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与农民夜校是近几年凉山彝区成人学习普通话的主要阵地。依据《凉山州县(市)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试行)》,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训主要围绕学用普通话、懂得彝文字、掌握计算法、普及法律常识、尊重科学道理、形成好风气、远离毒品和艾滋病、奋进求发展、铭记党的恩情9个专题开展,每个专题各计2分。但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开展学用普通话、懂得彝文字、掌握计算法3个专题。农民夜校主要由各村驻村工作组与村组干部依据村民需求,制订相应教学方案和课程内容,这些课程主要为技能类课程,如厨师、电焊、养殖、建筑等,鲜少涉及语言学习专题。在学校教育中,“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是督导彝区基层幼教点学说普通话的重要力量,重在为一村一幼提供普通话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解决好彝区学前儿童语言关问题。然而,因为彝区幼儿日常生活中无普通话语言环境,所以除儿童歌曲与游戏用语等使用普通话以外,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般使用彝族母语。在小学阶段,基于此阶段的彝族学生普通话理解能力仍较为薄弱的现实境况,同时又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大多数教师选择在课堂上用彝族语言和四川方言教授语文和数学等学科。
2.3 优秀师资欠缺,加强普通话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是影响凉山彝区普通话推广成效的重要因素。在近几年的凉山彝区成人技能培训中,政府组织的大型培训活动中的教师一般来源于县委党校、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此类培训中,为更好地搭建交流桥梁,选派的师资往往以彝族教师为主,并通常使用彝语或者四川话进行教学交流。农民夜校是受众最广、开设课时最多的农民学习园地,其课程教师主要由本村驻村干部担任。驻村干部依据各级党委政府文件要求及本村村民生产生活实际,自行拟定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不拘于教室或者田间地头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当前,凉山彝区驻村干部以彝族干部为主,包含小比例的汉族干部,而这些干部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的人员凤毛麟角。在幼小阶段,彝区幼小教师大多为彝族老师,这些教师往往成长于纯粹的彝族母语氛围中,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受到了彝族母语与四川方言的双重影响,离标准的普通话仍有一段距离,甚至在讲说普通话时带着浓厚的彝语方音且语序紊乱的情况极为常见。因此,即使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尝试使用普通话教学,但学生所获取的内容质量则大打折扣,极不利于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打破语言壁垒。
2.4 使用场域狭小,讲说普通话实践场合亟待扩大
近年来,随着凉山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凉山彝区逐步打破了原有的文化封闭状态,进一步加强了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然而,受制于经济水平与交通便捷程度等因素,当前,凉山各县城与乡镇呈现了普通话推广极为不平衡的局面。在各县城中,已实现了“普通话基本普及,语言交际障碍基本消除”的目标。然而在彝区许多乡镇地区,普通话仍然是一门“屠龙术”,在日常生活中鲜少有场合可以练习或运用:在农村地区,彝族家庭一般使用彝族母语进行日常交流,部分彝人会在乡镇赶集之时运用四川话与前来售卖东西的汉族同胞进行交流,或者去医院或政府部门时用四川话进行表达,有极小部分的人如政府公务员、教师会在工作场合讲说普通话。由此可见,场合的正式程度与普通话的使用率成正比关系,即在较为正式的场合中,使用普通话的概率增大,而愈是在私密的场合(如家庭生活中)普通话的使用率愈低。然而整体来说,彝语仍是凉山彝区使用率最高的语言,四川方言次之,普通话则运用机会很少,尤其农村地区因长期缺乏普通话使用场域,使用普通话的人极少,且集中为外出务工人群。
3 凉山彝区高质量推广普通话的思路与举措
凉山彝区推广普通话应坚持服务乡村振兴,按照“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的新时代推普方针,强化提升彝区普通话普及程度与普及质量,以充分发挥普通话在促进彝区就业、改善民生,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强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在凉山实践等方面的作用。
3.1 树立正确的语言生态观,尊重彝漢双语共生多元
普通话是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通用语言,在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在凉山彝区推广普通话首先要正确处理普通话和彝语之间的关系,辩证看待两种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将推广普通话与传承发展彝族母语文化视为共生关系。事实上,从语言生态共生关系的角度看,多语并存可以促使多元文化和人文生态得到更好的保持和传承[4]。
3.1.1 尊重保护彝族母语
现阶段,凉山彝区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大力推广普通话,这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也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推广普通话,不是要同化,更不是要消灭彝族母语,而是帮助彝族同胞在彝语之外,习得一门全国通用的语言,以促进彝区与外界世界的交流合作,最终达到发展当地经济、文化之用。普通话工作者一定妥善处理好语言文字主体化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各民族语言一律平等的观念,确保推普事业健康、和谐地向前发展。外来干部可积极学习彝族语言,在彝族群众与汉族干部相互学习双方语言的良好氛围中建立互信,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彝族群众的受尊重感,提升彝族群众学说普通话的内生动力。
3.1.2 恰当利用彝语对普通话的正迁移
彝语和普通话在语音、语言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许多彝族群众往往由于彝语语音和表达语序已经深入骨髓、乡音难改,在讲说普通话时形成了颇具凉山地方特色的带有“彝腔”的普通话。要正视两种语言之间的迁移,将其视为一种自然反应,在尊重彝族群众语言的原有痕迹的同时,着重在彝语和普通话语音系统、语句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上下功夫,并找寻二者之间的共通性,恰当利用彝族母语对于普通话学习的正迁移作用。
3.2 营造浓厚的推普氛围,搭筑和谐语言学习环境
当前,凉山彝区普通话的宣传推广主要由各级各类学校与驻村干部队伍承担,其他宣传途径相对较为欠缺。由于近年来“空心村”等乡村现象的出现,如何在彝区更为有效地推广普通话又面临着新的考验。为了提高彝区群众对普通话的正确认知,帮助他们快速且标准地讲说普通话,应当着力创设良好的推普氛围,针对不同人群设定针对性的推广途径,全面提升彝区群众学习普通话的热情。
3.2.1 加强宣传推广对象的针对性
为更高质量地推广普通话,推普工作者应当从彝区群众实际情况入手,如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等,多层次实施推广。针对青少年群体,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通过学校课堂以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巩固提升青少年在校学习的普通话技能;针对中青年就业群体,要大力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充分运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以及农民夜校等学习场所着力提升其普通话技能,以提高中青年群体就业创业的能力。针对留守的老年群体和妇女群体,要充分发挥村社、乡镇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推动普通话学习进村社、进家庭,以他们的日常生活为抓手,打造沉浸式学习氛围,借助文艺汇演、讲说普通话比赛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全面提升留守人群学说普通话的积极性。
3.2.2 积极拓展宣传推广途径与渠道
广播、电视等公共媒体是高质量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推手。当前,凉山彝区村村有村广播,户户有家用电视,推普工作者应当对其加以充分利用,组织播放、收看普通话学习相关语音、视频。此外,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举办演讲、讲故事等语言活动,激发彝族群众学习普通话的热情。或选取普通话学习活动开展得较好的乡镇、村社、农户作为推普的示范典型,在发挥其示范作用的同时,营造比赶超的学习氛围。此外,要依据凉山彝区本土实情,充分发挥乡村干部、德高望重的长者等彝区舆论领袖的作用,优先加强对此类人群的普通话宣讲与培训,随后充分发挥此类人群的影响力及辐射作用,带动一方群众学说普通话。
3.3 提高推广者专业素养,提升推普软实力建设
普通话推广者是国家通用语言的示范者、传播者,其工作事关普通话推广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以及开展成效如何。对于凉山彝区的群众来说,普通话实际是排位于彝语、四川话之后的“第三语言”,这对彝区从事普通话推广工作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1 规范普通话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凉山彝区普通话师资主要包括中小学以及幼教教师、乡村干部或驻村工作队伍、县市委党校教师或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等。针对凉山彝区普通话师资队伍凌乱无序的现状,推动推普师资队伍规范化迫在眉睫。首先,应当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普通话推广师资库,在吸纳除中小学及幼教教师以外的师资之时,严格把关,对拟加入者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取得符合标准的成绩方可成为师资库的一员。其次,制定有针对性的普通话推广队伍管理规章制度,对相关师资进行定期考评,适时调整师资队伍结构,保障师资队伍普通话水平与教学能力。
3.3.2 加强普通话师资队伍培训
在推动普通话高质量推广的过程中,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师资库中的其他兼职教师,都应当加强后期培训,不断强化自身责任意识,提升专业素养。于此,相关部门应当定期开展针对推普工作者的专业化培训,提高普通话推广者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文化语言、教学技能等方面的理论水平,帮助其提高自身語言素养和教学能力,为更好地推广普通话打牢基础[5]。只有如此,推普教师们才能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语言教学水平,摸索创新推广普通话的方式方法,实实在在提高彝区推普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3.4 增加普通话学习课时,扩大普通话使用场域
针对当前凉山彝区普通话课时少、普通话使用场域狭窄的推普现状,应当以“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作为推普原则,有效发挥政府机关、学校教育、社会、家庭等力量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正式与非正式场所积极构筑普通话学习与表达场域。
3.4.1 增加普通话学习课时
当前,凉山彝区的成人教育呈现了重技能而轻素质的现象,而学校教育则重考试结果而轻语言习得。针对这一现状,应当在农民夜校、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学校教育等场域加大普通话教学的参与力度,坚持普通话教学或者双语教学,真正重视普通话能力水平在助力彝区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作用[6]。在成人教育中,可将普通话的推广与职业技能的提升紧密结合,实现村民语言能力与就业技能的同步推进;在学校教育中,可将普通话的推广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实现学生语言能力和学科水平的共同提升。
3.4.2 扩大普通话使用场域
首先,抓好基层干部这一重点群体的推普工作,政府部门、医疗系统、教育系统等各行各业要在工作中实现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充分发挥每一个基层干部、每一个职能部门的辐射作用。政府部门、医疗系统、教育系统等各业,要在工作中实现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着力于沟通,立足于推广,提升各行各业的语言服务能力。其次,强化学校在推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强调推广普通话是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规范普通话教育,说好、教好普通话,并通过“普通话角”、组织辩论赛、讲座宣传等形式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最后,积极推动“小手牵大手”行动的开展,鼓励学生放学在家用普通话跟家人沟通交流,让一名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帮助家里人说一口普通话,并在语言学习中形成良好的生活风气。
4 结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凉山彝区高质量推广普通话,帮助彝族群众克服普通话“短板”,能消除彝族群众对外交流和日常人际交往中的语言障碍,帮助彝族群众更好地就业,助力乡村振兴在凉山更快、更高质量地实现。当前,凉山彝区在推广普通话的进程中需要协调好彝族母语以及普通话之间的关系,帮助广大彝族群众达成文化共识。同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学校教育、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营造学说普通话、运用普通话的社会氛围,促使彝区群众获得语言文化红利,从而改善彝区人民生活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凉山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 曾欢,朱德全.新时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逻辑向度[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1):74.
[2] 贾晓玲.民族高等院校推广普通话的思考[J].前沿,2009(12):78.
[3] 古力阿伊木·亚克甫,刘芳.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推广的经济发展效应分析——以南疆为例[J].大学语文建设,2002(6):54.
[4] 张伟.论双语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影响[J].民族语文,1988(1):56.
[5] 石琳.准扶贫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深化的策略[J].社会科学家,2018(4):157.
[6] 庄倩琳,杨彬楠.关于云南省“直过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的调研报告——以普洱市澜沧县为例[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4):77.
作者简介:伍杂么非扎(1993,3-),女,彝族,四川普格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