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专松 姚茂华
(①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重庆 大足 402360;②长江师范学院,重庆 涪陵 4081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1]红军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红军指战员在筚路蓝缕、举步维艰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有力见证,是各个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鲜活的、珍贵的育人资源。把红军文化资源转换为新时期党史学习教育资源是加强青年大学生党性修养、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题中之义,也是强化青年大学生政治认同、坚持立德树人、深刻理解党的奋斗历程、提高育人质量的迫切需要。可以说,红军文化资源及其背后所蕴含的革命历史是一部生动的、鲜活的、可歌可泣又感人至深的教科书,它既包含有红军驻地、会议旧址、红军革命活动及相关纪念地、烈士墓、红军歌谣、红军标语、红军诗词等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及内涵,具有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震撼人心的铸魂育人教育作用,又可通过理论叙事、历史叙事、现实叙事的方式为青年大学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论素材、精神滋养和实践启发以及广阔的实践教育基地,使红军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更好地入脑入心。
红军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时所创造、积淀的物质与精神共存的宝贵资源,“承载着我们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生动具体地记录、展示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2],其内在所蕴含的革命精神、革命故事、革命正气具有历史的穿透力和情感的震撼力,是各个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学党史、知党情、强党性、跟党走的重要载体。因此,以红军文化资源在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增强其对党史理论及红军革命文化和革命历史的深刻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正当其时,十分必要”[1]。
红军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工农红军全体指战员在战争岁月中浴血奋战的文化凝结,是各个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它集中展现了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与各族人民群众为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一起并肩战斗、不惧牺牲、对党忠诚、顽强拼搏、舍生忘死的崇高革命信仰和价值取向,是对青年大学生重温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领悟革命精神、厚植历史底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鲜活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3]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率领红一、二、四方面军在湘鄂渝黔、川滇黔、川陕等革命老区留下了以遵义会议旧址、彝海结盟纪念地等为代表的种类繁多、类型丰富的红军遗址资源,形成了以“半条被子的温暖”“军需处长的故事”“半截皮带的故事”等为代表的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红军革命故事。这些富含育人价值的红军文化资源是各个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最直接也是最宝贵的财富。因此,各个高校特别是红军文化资源富集地的高校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应结合实际将红军文化资源与党史学习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红军文化资源中蕴含的红军故事,阐释党史学习教育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帮助广大青年大学生自觉地掌握红军文化资源背后深刻的思想内涵,理清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红军指战员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脉络,明晰红军文化资源与党史学习教育深度融合的理论逻辑。红军文化资源是培育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责任感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将其与高校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既可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提供直观、生动、形象的案例素材,又可借此进一步 “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使他们能进一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4]。
中国共产党人与红军战士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以“感天动地的英雄气概、生死置之度外的牺牲精神、鱼水情深的军民故事、激励人心的革命文艺、民族团结的红色歌谣、鼓舞斗志的革命标语”[5]等为代表的种类繁多、类型丰富的红军文化资源。将这些蕴藏着党的无穷力量、彰显着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红军文化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有利于青年大学生认清“根”与“魂”,使党史学习教育“下沉”和“接地气”,涵化青年大学生对党史学习教育传播的“真道理”的认同,让党史学习教育“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6]。同时,把红军文化资源融入到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拓宽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形式,促进广大青年大学生发扬革命精神,奋发图强,用鲜活生动的革命事迹、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增强青年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铸魂育人”的实效性,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彰显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想引领价值。此外,将红军文化资源贯穿于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之中,还可以将红军文化转化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优质资源,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此举还可以促使各个高校借助红军文化资源让身边的党史形象变得可知、可感、可信,提升党史学习教育质量,通过红军文化资源蕴含的信仰信念素材,让党史学习教育更加鲜活、形象和生动,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时空纵横的逻辑架构中论证阐释好党史学习教育所讲道理的深厚革命历史渊源,拉近党史学习教育与青年大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借助一个个鲜活的红军革命故事和案例,使党史学习教育更接地气、更加有人气,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青年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与有温度、有思想、有质量的红军文化资源真融合、深融合、巧融合,实现把红军文化资源中蕴含的“坚守理想、不忘初心、对党忠诚、矢志奋斗、爱祖国、爱人民”[7]的精神理念与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相统一。从而加强青年大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的育人目标,让有温度的道理辅之以红军革命文化阐释,提高党史学习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想讲深、把红军革命故事讲好,进一步坚定青年大学生“铁心跟党走”的政治自觉。
八十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红军指战员在浴血斗争的艰苦年代,于群山峻岭间点燃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熊熊烈火,创造和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红军文化资源,仅红军长征时期便在川滇黔三地的130个县留下了992处红军重要遗址资源。这些红军遗址资源的富集地为青年大学生的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实践教育基地。红军文化资源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吸引力、震撼力和感染力,与青年大学生的党史学习教育具有内在契合性和高度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8]红军文化资源是一部荡气回肠的革命史诗,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为践行初心和使命而不断拼搏、燃烧自己生命的崇高革命精神,是各个高校积极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坚定理想信念的宝贵财富。新时代,要想更好地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使青年大学生在学思悟践过程中真正做到使党史学习教育接地气、有人气,务必要用好分布在各个革命老区“田间地头”的众多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红军文化资源,抓好青年大学生的学习教育,组织青年大学生走出校门,去往红军遗址资源富集地的革命老区开展体验式红色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让党史学习教育既有“党味”,又有“趣味”,强化各个革命老区“田间地头”遍布的红军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利用遍布在武陵山地、赤水河边、雪山草地等红军文化资源富集地“田间地头”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行走的党史课、情景党史课、实景党史课、田野党史课,在红军革命战斗遗址纪念地的现场讲述党史故事,有助于让青年大学生在客观、真实、鲜活的红军革命史迹文物面前去亲自感知和体验,使青年大学生的“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到优化”[9]。这种代入感强、感受真切、体验式、沉浸式的红色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可以让青年大学生借此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在红军文化资源富集地的实践教育基地中体悟真理,使红军革命精神入耳、入脑、入心,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迈上新台阶。
红军文化资源是新时期各个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可多得的优质资源。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红军指战员在革命斗争历史中书写的丰富深沉厚重的红军文化资源融入到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之中,既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用心抒写蕴藏于红军革命历史深处的复兴伟力的需要,也是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迈上新台阶,涵养心有红色的革命情怀的需要。挖掘、利用红军文化资源来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促进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有序开展是一项科学而严谨的工作,需要遵循一般教育教学规律,将红军文化资源中的典型人物事迹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承担时代使命,让红军文化资源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新素材。因此,在运用红军文化资源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往心走的诸多环节之中,各个高校要针对青年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抓好案例素材的选择与使用这两个“牛鼻子”,用身边的鲜活事例和感人的故事来打动学生,在遵循科学性、典型性和创新性这三个原则的基础上,使党史学习教育变得“有滋有味” “有情有义”。
红军文化资源是宝贵的教育素材,特别是对青年大学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来说,更是优质的、鲜活的教育资源宝库。红军文化资源的活化与利用不仅让革命的火花在青年大学生之中精彩绽放,为青年大学生的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的直观、生动、形象的案例素材、思政根基、育人载体和教育基地,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真正火起来、活起来,走进学生心中,拓宽了党史学习教育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10]开发利用这些蕴含着丰富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的红军文化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时,要坚持科学性原则,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帮助青年大学生铭初心、担使命,用更接地气的红军革命精神结出理想信念的“鲜花”,用情节感人的红军革命故事摘取立德树人的“果实”。在搭建红军革命文化传播平台、拓宽寄托着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红军革命文化普及渠道,从汲取红色基因中真正讲活党史,擦靓那一抹“中国红”,使党史学习教育进校园、进课内外活动前,一定要认真查阅资料、严谨核对史实,对蕴含着不屈革命精神的红军文化资源作深入细致的调研,制定科学具体的开发利用计划,使红军文化资源中蕴藏的初心使命在青年大学生中入脑入心,接续传承。推进党史红军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科专业,形成全教育领域都“读史”“传史”“用史”的良好文化氛围,这是一个系统性、基础性工程,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一要做到所采用的红军革命文化史料、党史学习教育案例准确,让广大青年大学生从一个个具体可感的事物中、系统而可靠的史料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带领工农红军战士在艰难中不摇摆、不消沉、不退缩的艰辛历程以及受其滋养的伟大革命精神。与此同时,运用到党史学习教育教材、课堂及专业教学中的红军文化资源必须是出版过的或经有关部门考证过的,能达到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育人的效果,杜绝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形成浓厚的党史学习教育氛围,切实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效。二要处理好红军文化资源与教材、课堂、学科专业的关系。各个高校要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科、专业的不同,在纷繁多样的红军文化资源中选择适宜的类型和题材,开展分类施教,从而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共鸣。此外,将红军革命文化史料和党史学习教育案例植入思政课、党课及相关学科专业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红军文化的熏陶感染中得到心灵滋养、境界提升时要适度,注意课程教学设计和红军文化资源内涵的契合相符,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以免加重学生负担。
党史学习教育应始终把红军文化资源作为底色,充分用好可以激发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爱党爱国、艰苦奋斗的红军文化资源这本教科书,通过引领青年大学生重温党领导红军战士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光辉历程,感受土地革命过程中的伟大革命精神,体会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崇高理想信念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革命情怀。红军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大水漫灌”,使青年大学生受到“沉浸式”教育和熏陶,更应重视“精准滴灌”,根据青年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红军文化资源的育人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到大学生的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正面典型即是旗帜,反面典型便是镜子。”[11]教师运用红军文化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理顺“听党话、跟党走”的理论逻辑时,要遵循典型性原则,用心灵感受革命魂,拨开青年思想认识迷雾,要选用那些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红军故事、红军诗歌、红军标语、战斗遗址、会议旧址等红军文化资源和党史学习教育案例,通过电视、微信、抖音、微博、快手等多媒体信息平台进行播放,或以生动形象的情境创设、语言表达,或通过打造融情于理、互动探索型课堂的方式将把这些资源、案例呈现出来,将红军革命文化讲精、讲深、讲透,使青年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选用资源时,应抓住关键,筛选重点,避免所选取的红军文化资源存在生硬感和陌生感,达到以点带面、影响全局的效果。要发挥红军文化资源的价值功能,整合各个革命老区“田间地头”的红军文化资源,用典型、鲜明、生动且极具影响力、感染力的资源,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实现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效最大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死也要死在红军队伍中”“半条被子的温暖”“老红军的故事”“军需处长的故事”等无不体现着鲜明的红色基因。在青年大学生的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把这些鲜活的精神材料融入其中,使党史学习教育贴近学生,更具亲和力。选用案例时,要把党史学习教育同历史文化、现实问题和学生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精选红军文化资源,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育资源如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等红军文化资源等引入党史学习教育之中,使抽象的理论不空洞。利用红军文化资源中真实的事件、场景、案例,吸引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加深他们对党史学习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筛选的重点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战士在筚路蓝缕奠基立业过程中的旗帜型人物、典型性事件,将其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把高大的说教理想世界拉回到现实世界,将党史理论融入历史故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12]红军文化资源在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中的活化利用也需要注意时代性,将红军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换言之,教师运用红军文化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让其穿越时空熠熠生辉要坚持创新性原则:一是要利用“互联网+”红色平台,挖掘宝贵资源和深厚滋养,创新红军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和传播载体。党史学习教育既要突出政治高度、理论深度,也要立足实际,从青年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基础及学情出发,以丰富、恰当的和能够体现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红军文化资源案例充实党史学习教育理论,使青年大学生更为清晰地认识到红军文化资源离他们很近,中国共产党离他们很近,让他们可以从中真实地感受到党史学习教育的情感温度。在此基础上,授课教师要继续深入挖掘、提炼各个革命老区“田间地头”的红军文化资源并进行转化、升华,让青年大学生能够借此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做贡献,“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13],把红军文化资源中蕴含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性、教育性、政治性与其表现上的艺术性、欣赏性融入到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之中,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创新红军文化资源表现形式,从而矢志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同时,各个高校也要积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现有的校园网站、校报校刊、板报等传统传播载体基础上,廓清思想“迷雾”、打破知行“藩篱”,多运用一些“带着露珠” “沾着泥土”的红军革命史实和案例,将红军文化资源与新媒体进行融合,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任,创作出有血有肉、直抵人心的精品力作,挖掘“真材实料”,让党史学习教育更接“地气”、更有“烟火气”。凭借类型丰富、数量繁多的红军文化资源以及青年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需要,充分发挥网络、电视、文艺作品等传播载体优势,建立融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互联网+”红军文化传播平台,拓宽运用红军文化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渠道。二是要依托全新的艺术媒介载体,创新运用红军文化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红军文化资源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丰富且优质的资源。各个高校在运用孕育丰富革命精神和书写气壮山河革命画卷的红军文化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时,要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各种融媒体平台,将红军文化资源中的“人”和“物”有机结合,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时空距离”,生动活现红军革命历史事件,“有条件的高校要开设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思政课程”[14],更好地展现和发挥红军革命文化在推进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的精神力量和育人功能。除此之外,各个高校因地制宜地采用VI、AI、VR技术,打造便捷式、立体式、交互式的红军文化资源传播平台,多技术、多手段地实现红军文化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融合,用红军革命精神铸魂育人,使党史学习教育与红军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相得益彰,让党史学习教育“从天上回到人间、从空中回到地上、从文本进入学生心灵”[15],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育人效果。
红军文化资源为各个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丰厚素材,将其运用在青年大学生的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能够将红军文化资源之中蕴含的先进理论知识和高尚的精神品格潜移默化地传递给青年大学生,更好地滋养大学生的“拔节孕穗期”,以红色浸润青春的底色,坚定斗争意志,充分发挥红军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使红军革命文化资源在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中间听得见、站得住、立得稳,从而有效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与历史贯通、与时代接轨,实现以文化人、以情动人。对此,各个高校要因地制宜地建立红军文化资源协同开发再生机制,以丰富多彩的红军遗址资源和充满历史韵味的红军革命故事让青年大学生有所触动,有所感悟,使党史学习教育渗透于青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润物无声的“浸润式”传导,让中国共产党带领工农红军全体指战员在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历久弥坚的红色记忆在广大青年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党史学习教育的理论性、趣味性更强,感染力和亲和力更足,为青年大学生的党史学习教育构筑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青年大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间、鲜活的红军遗址资源中增强爱国意识、坚定政治立场、学出责任担当,促进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向纵深推进。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6],是红军文化资源融入青年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载体。各个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的各种媒体搭建校园红军文化资源传播平台,将红军文化资源融入青年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中,使党史课本“立起来”,将青年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实体会与红军革命史实相结合,去感受和触摸红军革命历史,让红军文化资源中的红军人物和红军故事“圈粉”青年大学生并将其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一是发挥红军文化资源作为“教科书”的应有价值,结合互联网平台,开设校报校刊中的“红军党史学习教育”专栏,深入挖掘、整合、运用、宣传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时期“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17]的历史、为革命事业甘愿牺牲一切的奉献精神、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的革命故事,让青年大学生面对的不再是生硬的教材和空洞的说教,进一步为青年大学生的党史学习教育提供广阔的“红色”土壤。二是组织广大青年大学生建舞台、搭平台、摆擂台来开发利用各个革命老区境内的红军文化资源,撰写红军文化资源与党史学习教育深度融合的书籍、文章,利用红军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平台开展志愿者服务、进行党史宣讲,创造红军文化资源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的文艺作品,编演从红军文化资源中为党史学习教育滋养初心的文化戏剧,唱响党史学习教育的“红军歌谣”,努力创作出一批铸魂、强体、塑形为核心的,集教育性、可读性、观赏性强为一体的党史学习教育文艺作品,用红军文化资源帮助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感悟历史、创造历史,力求更为活泼生动地讲好红军革命故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真正入脑、入心。三是发挥校园网络优势,在校园网络中开辟“红军文化影院”“扬红军魂”“红军遗址见证的初心使命”等栏目,给青年大学生营造一个特殊的、动态的红色云端党史学习教育空间,让单薄、生涩的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通过将“红军革命故事”经过合理“包装”宣传出去,给青年大学生带来无限乐趣,促使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直抵青年大学生的内心,从而更好地实现红军文化资源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过程中发挥出的更实、更深、更新的育人作用。
各个高校要充分开发和利用革命老区“田间地头”的红军文化资源,加强红军文化资源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育人作用,讲好红军故事,讲好党史故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扎实成效。
一是进教材。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战士浴血奋战、不畏牺牲、救亡图存时所形成的类型丰富、数量众多的红军文化资源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沟壑丛林,其中“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个革命事件、每一种革命精神,都在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展示着中国共产党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都在以不容置疑的证据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热爱祖国、依靠群众、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思想道德境界”[18]。这些富含育人元素的红军文化资源是各个高校帮助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稳定剂”、强化党性修养的“营养剂”,同时也是提高青年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质量的“必修课”。对此,各高校特别是红军文化资源富集地的高校应深度开发利用这些传承着党永不褪色的初心使命的红军文化资源,编写适合青年大学生使用且兼具趣味性、联动性与深度学习性的党史学习教育教材并运用于教学中,使青年大学生多维立体感受红色教育,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新”更走“心”。
二是进课堂。开发利用好见证着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红军文化资源,通过学写网评文章让学生懂得理论就在党校课堂教育、培训之中,把红军革命的艰辛历程、辉煌成就讲活讲好,帮助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从中增进理论厚度,增强情感温度,进一步感知红军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深入认识红军文化资源的历史底蕴,然后对其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从而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讲清、讲透,使党史学习教育落实落牢,扎根落地。开发利用具有深厚革命文化底蕴和丰富时代精神内涵的红军文化资源并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中贯穿红军文化资源,促使它们深度参与教学,并从中汲取红军革命文化的精神养料,让党史学习教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一做法,使党史学习教育的理论知识能够符合青年大学生的教育需要,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情感温度,还与现实照应,增强了党史学习教育的说服力。
三是进学科专业教学。各院系可根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红军战士开展革命斗争时留下的多姿多彩的红军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开发利用各个学科专业中的红军文化资源并纳入学科专业教学。如,音乐专业便可通过《送郎投红军》 《红军进川打军阀》等红军歌谣开展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让党史学习教育有血有肉、情景交融、理实结合,达到既有思想又有趣味的育人效果。
高校作为教育主体,在青年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始终发挥着“掌舵人”作用。因此,各个高校要积极鼓励、支持广大师生依托红军文化资源优势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把党史学习教育抽象化、理论化的内容借助红军文化资源的物质与非物质形态实现现实性转化,从而更好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一是开展红军革命文化宣传月活动。充分动员、组织青年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特色鲜明的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如扮演红军革命人物、传唱红军革命歌曲、讲解红军革命故事、创作红军文创产品、诵读红军革命诗歌、观赏红军革命影片、举办红军文化讲座等,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插上“思想的翅膀”。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活动增强青年大学生对党史学习教育的“体悟”认知,让青年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红军文化资源的运用“固化于制、内化于心”。二是推动理论联系实际,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教育与参观红军文化资源地活动。党史学习教育“是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体验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有效地把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达到道德境界的升华”[19]。红军文化资源要真正融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之中,携手打通理论学习与宣讲的“最后一公里”,发挥其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应有价值,做到以理服人、以事实服人,则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和锻炼。对此,各个高校应组织广大青年大学生走进土城毛泽东住址、猴场会议会址、皎平渡遗址等典型代表的各类红军文化资源地,开展实践体验教学,了解老一辈革命者的足迹和经历,使身处在各类革命老区“人间烟火”里青年大学生“时时能看,处处能学”,进一步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实物支撑。同时,此举有利于让广大青年大学生深入到各个革命老区的“田间地头”之中进行深入学习,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党的初心和使命,树牢信念、强化党性、淬炼灵魂,达到实践育人效果。红军文化资源是“我们党对党员和干部进行教育的鲜活教材”[20],也是对广大青年大学生进行爱党爱国教育的重要材料。因此,各个高校利用各类革命老区“田间地头”的红军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能够让广大青年大学生在红色研学中以翔实准确的史料为支撑,述往事、知当下、思来者,感悟红军革命文化中的历史底蕴和精神内涵,帮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直接感触党史中的过往,使青年大学生可以真正地思考和探究红军文化资源中所蕴涵的“思想理念”和“政治价值”,促使青年大学生将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大道理”与红军文化资源中的“真故事”紧密联系,坚持叙史与说理并重,全面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