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军
(四川民族学院,四川 康定 626001)
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川、滇、藏、青四省交界处,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个专区级少数民族自治州,是全国第二大涉藏地区重要组成部分,有藏、汉、回、彝等43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81.9%[1]。甘孜州是康巴文化的核心区,是茶马互市中心和藏汉贸易的主要集散地,是民族融合的“走廊”,是连接西北和西南的“咽喉”。甘孜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一个地级少数民族自治州,一直以来都把做好民族工作作为永恒主题,甘孜州民族工作走过了探索、曲折与发展的不平凡历程。2014年甘孜州委、州政府作出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重大战略决策,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战略,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为四川省和甘孜州的民族工作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创建有着明确的评价指标体系,创建工作有迹可循,多年来甘孜州坚持把各方面工作往民族团结事业方面聚焦,深入开展“结对认亲”“同心同向”“联户联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等活动,积极促进与内地城市交流交往交融,2020年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宏大议题,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新时代甘孜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有哪些?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明确,可以为甘孜州下一步民族工作提出借鉴方向。
认知体验是各民族之间融合互动、彼此交流互信的过程,正是费孝通先生“多元一体格局”的真实体现。而历史记忆可以说是认知的基础,体验是在交互过程中通过了解形成的互信。从历史记忆的角度可以考证一个区域内不同民族的变迁历程,各民族在同一区域内改造自然、共同生活,构成一种集体性的历史记忆,从而形成集体意识。从交流互动的视角可以发现,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对彼此文化的认可,产生区域性的文化涵化发展[3],形成一种正面的交互体验。
甘孜州有着多民族共同发展的集体性历史记忆,并且形成多民族“各美其美”的认知体验。汉武帝时期,甘孜州东部和南部的各民族最早与中央政府接触。据《后汉书》记载,当时住在“旄牛徼外”的白狼羌,两次登邛崃山(今荥经与汉源之间),到沈黎郡(今荥经)表达慕义内附。汉朝以礼相待,白狼王写了三首《远夷乐德歌》,收入后汉书。后吐蕃兴起,东灭白狼、附国、嘉良、党项诸羌,唐朝置诸羌州一百六十八,雅(今雅安、天全一带)、子黎(今汉源一带)、茂(今阿坝州茂汶及汶川一带)、松(今阿坝州松潘一带)安置内附羌人。其中隶黎州都督府的五十四州,隶雅州都督府的五十七州,甘孜州东部大部分地区,已包括在这些羁縻州内[4]。康巴先民的族属在汉文献中称为羌。秦汉以前,羌人的活动区域大多在北方。汉代以后,记载逐渐清晰,但不是很详细,人们只知道甘孜州南部是白狼羌的活动区。《隋书·党项传》称白狼为“另一种羌”,根据20世纪80年代的初步考古证据,其活动区域在雅江、理塘、义敦、巴塘一带。隋唐以后,中部出现了嘉良、附国和一些较小的羌人部落的记载。至于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秦汉时期是冉人、稚人、陇人、徙人的活动区。汉代以冉人、陇人为基础建立的汶山郡,以稚人、徙人为基础建立的沈黎郡,涵盖了今天甘孜州的东部。这些古白狼人、附国人、党项人、嘉良人,其实就是今天甘孜州记载的土著祖先[5]。作为“稳藏安康”的甘孜州,是与外联系与交流的重要节点,更是历代君王经略西南的必要通道。当前,康巴文化已经成为甘孜州城市文化的象征,德格印经院更是名誉全国,成为甘孜州人民独有的历史记忆,也是未来打造城市文化的独特名片。
从甘孜州汉民的迁入历史来看,可以发现甘孜州历史记忆中呈现出开放包容的文化特点。汉族进入今天的甘孜州,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公元前111年设沈黎郡,因今泸定县内的沈村(沈)、汉源(李)而得名。沈村古称沈边,当时有汉人。唐朝时,吐蕃占领羌人土地,唐朝在今九龙、泸定、康定以东设立羁縻州,安置羌人,属刺史管辖,汉人有所增加。宋元明清时期,以“茶马互市”为中心的藏汉贸易迅速发展,贸易中心逐渐从碉门(今天全)、黎州(今汉源)、孝州(今泸定岚安)移至打箭炉(今康定),大量汉人在泸定、康定从事贸易和背茶业务。清朝初期,为了帮助藏族抵抗准廓尔族和廓尔喀族的入侵,清朝在甘孜州的交通线沿线设置了驿站和台,这应该是汉人向折多山以西迁徙的开始。直到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丹巴设章古屯,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在炉霍设炉霍屯,两县汉人相继迁入。赵尔丰因改土归流而招募了大量的庄稼人、工匠、商人、淘金者,还有历代留在甘孜州的官兵逐渐形成了今天各族群众大聚居小杂居和藏汉杂居于折多山以西城镇的状况。随后,伴随交通与经济的发展,中原的商人以及周边的少数民族也陆续迁入,形成了土著民族藏族和外迁民族汉族、彝族、回族、羌族、纳西族等多民族的杂居格局。各民族在此拓土垦荒,引流灌溉,共同发展,逐步呈现出以藏汉文化为主,各少数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文化变迁脉络。
至此,在甘孜州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蕴含了以康巴文化为甘孜州独有文化的历史记忆,形成一种集体性的历史认知。同时,伴随政治权力的迭代,人口的流动,使甘孜州区域文化呈现出一种开发且包容的特点,成为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互动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在此历史记忆下,“独特”且“包容”成为甘孜州民族文化的特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甘孜州民族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形成良好的区域文化归属感,呈现出正确方向的民族认知体验。
价值信念意味着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方向和寄托,这种精神信仰是建立在国家人民共同认同的基础上,是各族人民赖以生存的精神纽带,以及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信念,正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规范和集体意识的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6]由此看来,价值信念是共同体意识维系的重要前提。
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甘孜州各民族人民在中国红色革命的影响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反对国民党的暴力统治以及抗日救国的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以红色文化为基础的团结与奋斗的价值信念。1888年西藏爆发著名的隆吐山反侵略战争,甘孜州大批藏族士兵奔赴前线,参加了抗英斗争。甘孜州藏族民众的反帝斗争,配合和支援了全国蓬勃开展的反帝爱国运动,为保卫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7]。民国建立后,藏族民众不断自发起来抗捐、抗粮、抗差、烧衙门杀贪官。举行大大小小的武装起义以及采取逃亡、破坏农具等多种方式进行抗争。其中规模较大、影响较深的是1919年乡城人民数千人参加的起义,起义军攻占了乡城、稻城、理塘、雅江直至康定。红军长征路经甘孜州时,国民党在甘孜州的防守兵力十分薄弱,大多集中在康定、泸定一带,基本依靠当地藏族武装防堵红军。甘孜州人民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国民党利用甘孜州的宗教因素,利用诺那等宗教界上层反动分子对藏族民众进行洗脑,妄想激起藏族民众对红军的仇恨和恐惧,以遏止红军北上。红军十分重视党的民族政策,对红军战士普遍进行了民族政策的教育,一进甘孜州即耐心向藏族民众宣传红军的宗旨和党的民族政策,在行动上尊重藏族民众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保护寺院;买卖公平,严格执行红军纪律,对群众秋毫无犯,不乱拿一针一线,深得藏族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如1936年5月红二、六军团抢渡金沙江后,即将进入甘孜州,在云南中甸休整时,召开了连以上干部会议,会上讨论了执行民族政策的问题,要求对广大战士进行民族政策教育。进入甘孜州后,二、六军团总指挥贺龙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滇康分会的名义,发布“安民告示”,布告中写明:“本军以扶助番民,解除番民痛苦,兴番灭蒋,为番民谋利益之目的,将取道稻城、理化进入康……希望沿途番民群众以及僧侣,其安居乐道。毋得惊慌逃散。”[8]
1936年2月红四方面军南下失利后,第二次进入康北地区,作了短暂休整,筹备粮食物资,准备北上。而康北高原地广人稀,物产贫乏,在筹集物资中,部队一再强调要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群众纪律。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于1936年4月1日发布的《战斗准备时期的政治保障计划》中,再次强调要“普遍地对战士进行民族政策的教育”,并把对待藏族民众的注意事项编成歌曲,以便战士易懂好记,歌词是:“藏民工作中注意的事情,努力执行四要六不准。努力大宣传我们的主张,对待藏民兄弟一个样,细心来调查藏民的情形,号召藏民一起回家庭。不准说‘蛮子’,说话要注意,免得引起他们的误会,不准乱抢不准乱没收,不准乱拉群众的牛羊,不准毁坏经堂和佛像,不准拿经书擦屁股。要优待通司,学藏民语言,大家要时刻执行并努力,不准乱屙尿,十项大家要记牢。”[9]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广大红军指战员自觉严格执行民族政策,红军的模范行动赢得藏族民众的信任和拥护,从人力物力上积极支援红军。许多藏族民众节省下自己的口粮或帮助红军挖野菜来援助红军。红四方面军南下途中,各县藏族民众积极为红军筹粮,仅丹巴县就筹集粮食50万斤,食盐4千多斤。筹集到的粮食和物资,在交通不便的甘孜州,全靠藏族民众肩挑背扛,赶牲口驮运,及时供运前线和部队供应站点。道孚等地的藏族民众开采矿石炼铁,为红军修理和制造武器。茂县藏族民众赶熬土盐,为红军解决缺盐的困难。许多藏族民众给红军当通司、向导,有的竟为此献出了生命。还有大批藏族民众为红军架桥修路,修造渡船、排筏等渡河工具,帮助红军顺利进军。川康地区各级革命政权积极组织当地群众护送、护理和安置红军伤病员,在康北地区就安置了多名伤病员。由于藏族民众的极大支援,红军才能在敌人强大兵力的围剿、堵截、封锁的情况下,摆脱敌人的追剿,顺利通过康区北上抗日。
解放战争时期,甘孜州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1949年11月在巴塘建立中共康藏边地方工作委员会,由中共滇西北地委领导,平措汪杰任书记。在此之前还组建了藏族青年的革命组织“东藏民主青年同盟”[10]。他们深入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动群众开展迎接解放的工作。甘孜州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塘地下党的同志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组织群众运送军用物资、抢修公路、保护桥梁等工作外,当时部队极需一批懂藏汉两语的民族干部,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邓小平在工作指示中,强调要带一批藏族青年进藏,说这是解放西藏的百年大计。“东藏民青”即有128名盟员参加了18军,他们随大军入藏,为解放西藏作出了贡献,并成为以后西藏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
可以说,甘孜州的光荣革命传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具有团结、奋斗的鲜明特征的红色文化,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团结,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以及增强对执政党的认同程度。甘孜州各民族群众的抗争历史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从挫折中成长,经历艰苦卓绝的斗争,构建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和优良传统的作风,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价值信念提供了社会凝聚力、意识形态与情感归属。
近年来,顺应各民族跨区域流动趋势,甘孜州主动融入全省经济文化体系,鼓励各族群众多走动、多来往,形成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局面。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举全州之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18个贫困县(市)、1360个贫困村、22.55万贫困人口全部摘帽,兑现了“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个民族、不落下一村一户一人”的庄严承诺。雅康高速全线通车,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29万公里,通乡油路、通村硬化路实现“两个百分之百”,甘孜格萨尔机场建成通航,川藏铁路正式开工。坚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平稳有序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域旅游快速发展,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十五年免费教育全面推行,控辍保学成效显著。甘孜州委州政府始终把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全局性工作推进。围绕中央和省委的相关部署,甘孜州坚持“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指导思想,从2014年到2019年期间,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精神,举全州之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作为推动全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总抓手,其中一些经验和做法获得相关部门高度肯定。国家民委肯定了甘孜州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八进”活动,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结对共建”,丰富创建活动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的做法[11]。从四川的各地来看,甘孜的社会和谐稳定满意度始终名列前茅,在实践和探索中形成了具有甘孜特色的经验和做法,在全国涉藏地区树立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典范。省委、省政府结合甘孜实际为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支持。省委书记王晓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切实推动涉藏地区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12],为新时代甘孜工作明确了发展方向。全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启动以来,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紧紧围绕“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战略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思路、精心谋划,强化举措、全面推进,把“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作为增强能力素质的大考场、改进工作作风的大舞台、密切联系群众的大桥梁,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抓好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以家风促党风,以党风带民风,引导联系的每个家庭得到丰润的道德滋养,支撑起全社会良好风气。工作的不断推进,对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已有民族工作成效的基础上,甘孜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多方面入手推动各民族形成自觉的文化认同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并转化为各族群众的生活方式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自觉。
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为事关全州大局的事业来抓。第一,加强政治建设。目前,甘孜州正致力于强化顶层设计,采取联谊模式,建立全州公职人员全覆盖联谊农牧民家庭常态机制,动员全州社会各界和群众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营造浓厚氛围。在《甘孜日报》、甘孜电视台和康巴传媒等平台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专题栏目,实时发布、宣传实践行动相关工作新闻、工作动态,并充分利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以此作为落实“两个确立”的重要抓手,贯穿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全过程。要着力养成“第一自觉”,引导教育党员干部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维护稳定的核心任务之一。第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深入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整顿,提升党建引领民族地区的治理水平;二是各村党总支应有一名负责民族宗教工作的委员,不断向下延伸党对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三要加强各民族党员的发展,在各个社会群体中发展党员力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第三,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一要加强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放手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二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畅通干部挂职锻炼和多岗锻炼的渠道,除了重视基层一线的优秀干部外,还要积极对接选派优秀干部和熟悉民族工作规律的干部到州外、省外交流锻炼。第四,加强民族宗教工作部门能力提升。一要推动民族宗教相关部门深化职能责任、科学改革内设机构,大大提升工作效率,打破壁垒,形成合力;二要充实民族宗教工作力量,吸纳专业人才,还应配齐配强基层民族宗教工作力量,促进人员覆盖面更全及政策落地的有效性。
当前甘孜州面临的民族领域最重大的风险隐患来自反分裂斗争形势尖锐复杂,要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放在民族工作的突出位置。第一,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一要坚定维护政治、经济、制度、人民、生态、生物等方面的安全,坚定不移地开展反分裂反渗透反颠覆斗争;二要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如细化对特殊群体的服务管理工作,加快推进应急预案演练,时刻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三要旗帜鲜明地持续深入地公开揭批分裂势力的反动本质,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第二,夯实长治久安的思想根基,鼓励创作优秀的民族团结进步相关的文化产品,在全社会形成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第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鼓励探索社会矛盾纠纷就地解决的思路,充分发动基层自治组织、各族群众的力量,如治多县公安局加吉镇派出所探索出的由派出所民警、群众、僧侣组成的“红袖标”小分队在基层矛盾纠纷的预防和处理上的经验就很值得推广;要健全与毗邻地区协作机制,甘孜多个乡镇与其他涉藏地区接壤,深化现有基础上毗邻地区的维稳协作联动会议机制和民族团结进步区域联动联创协议机制,积极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大联动、大协作、大创建”格局,促进相邻地区共同和谐发展。
有很多具体的抓手,可以通过项目化、社会化、基地化等着手:第一,构建宣传教育的常态化机制。一是扩大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覆盖范围,确保教育实效;二要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渠道。借助重要纪念日和民族节庆活动等形式纳入到各领域的教育中,还应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打造宣传载体,通过深入开展相关主题宣传教育,将宣传效果最大化;三要通过积极推动并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手段,努力建设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通过加大非遗保护建设等手段,推动全社会形成保护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各民族文化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第二,加强党史教育、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力度。目前,甘孜州党史学习教育办和民宗部门联合举办“学党史、守法规、增认同”党史教育进寺庙集中宣讲活动,通过此次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引向深入,进一步增进了广大寺庙僧尼“五个认同”意识。活动选派民族宗教和党史理论知识扎实的双语党员干部为宣讲团成员,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真实案例讲述涉及我州党史故事和拥护党的领导、爱国爱教、正信正行的宗教人士。截至目前,已深入寺庙30余座,开展活动50场次,覆盖寺庙僧尼1000人次[13]。出台了宗教领域推广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三年规划,正在探索宗教界国家通用语言演讲比赛、通用文字书法比赛的常态化。在学校教育领域,通过积极打造各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力求实现国家通用语沟通及文字障碍基本消除的目标。第三,大力推进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建设。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要求。一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场馆、文化广场和教育基地等文化场所,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二要鼓励创作一大批突出中华文化的影视、图书作品,通过展演、展览、竞赛、新媒体展示活动,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价值同时代需求相结合。
第一,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的社会环境。当前甘孜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仅要体现在居住分布和经济交往的层面,还应体现在各领域的社会交往和心理认同的层面,多民族互嵌共生是甘孜宝贵的历史传承和现实表现,甘孜州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不仅有频繁的个人互动,而且有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频繁互动,各种接触都表现出了深入且广泛的特点。一要鼓励全州各族群众在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城市和乡村之间通过经济交流、生计方式的互补、族际通婚、文化互动、旅游等途径实现双向流动;二要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构建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的协同工作机制,让城市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社区,并且积极创建试点和示范城市。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活动,开展富有特色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民族节庆活动,如藏历新年、四月八、民族团结进步日、理塘赛马节等节庆活动中,通过举办征文、朗诵、歌唱比赛、知识竞赛、联欢、宣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形式推动全社会共同体意识的强化。第二,继续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行动。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是巩固和拓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成果的主要抓手。具体来说:一要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活动,结合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建设,积极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二要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要深入挖掘民族团结进步典型,对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推动全社会民族团结进步氛围的营造。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研究和实践。积极推进民族工作制度化和法治化建设,是甘孜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第一,提升民族宗教事务法治化水平。一要坚持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断加强民族宗教事务的普法宣传,但是要重视宣传取向的转变。当前,对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投入,要同时赋予拥护统一、民族团结、维护稳定的理念,同时产生经济和意识形态的教育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宣传工作中要注意摆脱单向灌输的思维,尽量用符合少数民族习惯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宣传,扩大效果;二要健全民族事务法律法规体系,积极推动民族工作纳入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并适时修订有关民族事务的法规。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民族团结进步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下一步还应探索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上升到地方性法规的部署中,为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不能把发生的一切矛盾纠纷简单归结为民族矛盾。一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加大风险研判和处置化解工作力度;二要深入实施普法宣传,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多渠道滴灌式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第三,积极构建民族事务治理社会化新体系。主要借助民族宗教系统信息化建设工程,应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来应对新媒体时代民族宗教工作呈现出的新特点。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仅包括民族的文化认同,还应该包含共同的利益认同。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形形色色,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共同体意识的程度也会有差异,因而需要利益认同等作为补充。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频繁,各民族之间的利益交织也是空前深入,中华民族利益共同体的属性也将愈发突显。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28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14]民族地区的治理,关键在于把握好发展和协调的问题。习近年来,甘孜州经济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势头,经济发展速度已步入快车道,但仍面临相对滞后、动力不足的问题。下一步工作中应做到:一要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和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等重点产业发展。相关部门明确指出,甘孜不适合发展大规模的农业和工业,因此文旅产业和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成为当前和今后甘孜发展依赖的重点产业,但从目前现状来看,甘孜州“圣洁甘孜”等品牌的发挥作用有限,文化旅游产业在产业规划、景区景点建设、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仍面临系列问题,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则普遍面临小、散、弱的现象,而发展产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基础性举措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下一步要致力于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盘活农村集体闲置资源,支持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与工商资本合作,培育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二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大跨越大发展,方便各族群众出行交往互动,努力建设成为涉藏地区辐射中心。要致力于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便利,能进一步推动并加快互嵌格局的形成,坚持把全域旅游作为甘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打造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狠抓旅游品牌建设,提升G318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大香格里拉、大贡嘎等精品旅游线路影响力,打造G317高原丝路文化走廊,争创天府旅游名县和A级景区等国家和省级旅游品牌,统筹稻城亚丁、天文公园、皮洛遗址资源打造世界级自然生态历史科技文化旅游集群;三是积极推动各项社会事业,特别是教育、卫生、就业等民生事业的进展,让各民族共享发展的成果,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打好群众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升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总之,要致力于进一步缩小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在发展方面的差距,通过实现成果共享,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新阶段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中华民族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更强的包容性和凝聚力,需要整个社会、每个公民的共同参与,地方各个领域、各项工作都应体现这一点。实践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面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主线。这既符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发展任务,也符合新时代国内外发展形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随着国家进入“十四五”时期,站在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甘孜州只有顺势而谋,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载体和机制的不断创新,才能共建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平安的新时代新甘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