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路径探析

2023-03-04 19:32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农民精神

徐 晓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共同富裕逐步成为现实。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1]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不例外。只有高度重视农民的精神生活,打造农村精神文明高地,才能使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更大程度地成为现实。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意蕴

立足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新命题,并强调要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继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助益我国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了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创新发展了共同富裕的思想,对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价值。

具体剖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内涵,应先对“精神生活”“精神富裕”等概念内涵进行分析,厘清这些概念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差别,在此基础上得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首先,对精神生活的界定,既可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进行阐释,也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的角度进行论述,所以,学者的研究方向不同,对精神生活的定义也往往不同。本文认为精神生活是个人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资源,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并进行精神追求的活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精神状态。这是相对于人的物质生活来说的,是由动态的活动和静态的状态共同组成的,具体内容应包括思想道德和文化智力两个大的方面。

其次,精神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最大的不同在于有无方向性。精神生活是一个中性词,有先进与落后,没有表明具体的方向,有人坚持向上向善,也有人信奉极端个人主义,像人们可以通过不断放纵来满足自己庸俗的思想情趣进而得到快乐,但是长此以往,染上恶习,失去身心健康,最终必然得到是空虚的精神世界。“富裕”指的就是积极的精神需要和状态;“精神生活富裕”便包括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审美、健康的心理、坚定的信仰、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再之,精神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最大的不同在于“共同性”。精神生活富裕主要面对现实的个体,是个体精神生活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状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面对的是所有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因此,所谓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生活的普遍状态,是全体人民的精神都处于饱满和民族精神力量处于充盈的状态。这个状态的取得靠的是人民共同奋斗和互相帮助。[2]

二、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掣肘及原因分析

从全国总体情况来看,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旧滞后于富足的物质文明,还有大量难题需要分析解决,系统分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所面临的阻碍是寻找有效路径的前提。我们要实现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同的人群实现精神富裕所面临的困难是多种因素共同左右的结果,因此,要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系统分析造成精神贫困的原因,进而找准着力点,切实解决问题。

(一)物质与理论基础建设不足制约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扎实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物质基础的均衡充足发展、理论体系的建设两方面都面临一定的阻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物质基础发展面临障碍。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依赖于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农民丰富自身精神生活的基础,而当前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实现受到一定阻碍,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截至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133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9283元,是农村居民的2.45倍。[3]二者收入之间的差距正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体现,相比于城镇居民,农民能够用于精神文化生活消费的可支配收入更少。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阻碍着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进而作用于精神层面,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其次,理论基础不足。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国人逐渐形成了开放多元的价值观,但短期内社会的快速变迁引发了社会心态的消极变化,同时也模糊了人民的价值共识。乡村人民的价值观同样受到物欲、焦躁等负面社会心态的影响,加之农民的精神生活本身就倾向于碎片化、浅层化,更容易让错误思潮趁虚而入,从而阻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推进。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新议题,学界目前都还在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行研究,还未构建科学的体系,群众就更不可避免地对其存在模糊认识。很多农民还未意识到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仍然认为物质富裕是主要,精神富裕是次要,倾向于为了一时的经济富裕去牺牲精神富裕。

(二)内外因共同造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主体缺乏内生动力

在脱贫攻坚时期,我们就一直坚持物质扶贫与思想扶贫并行,但是思想的改变需要政策支持,也要付出较大的时间成本,因此,农民自身“造血”能力的提升较为困难。

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对乡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但乡村地区的发展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缺乏一定的经济基础,乡村文化建设自然发展缓慢。乡村地区精神资源相对薄弱、精神文化活动仍然单调,这种现状难以满足农民不断提高的精神生活需求。同时,乡村地区部分群众思想文化素质较低,容易受到不良精神风气和错误思想的影响。许多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缺乏一定的自我发展意识,难以自主性的丰富精神世界。在内外因的影响下,农民追求精神生活富裕的自身动力不足,影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三)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不足阻碍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1.教育事业亟需改革

高水平的教育是高质量精神生活的有力支撑。当前乡村地区的教育事业高水平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急需改革培养模式。其一,教育资源不足。一方面,人才资源不足。城乡教师待遇差异较大,乡村地区留不住优秀的教育人才,导致乡村师资力量匮乏。另一方面,校舍、教学设备、运动乐器等硬件条件不足。基础设施的落后既打击了教师的热情,又限制了学生多样发展。其二,教育体系不完善。乡村地区面临的特殊情况较多,既需要推动农民的现代化发展,又需要面对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因此,乡村教育更要主动完备教育体系,由于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缺失父母的监护,身心健康发展受到影响,乡村教育要具有针对性,发展各级教育事业,培养出高素质的年轻一代。另外,推动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改变农民的落后观念,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培养会农业、懂经营、有能力的工作队伍。

2.文化事业优化空间较大

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保障农民文化权益、满足农民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基本途径。其一,缺乏优质文化供给。通过高水平、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供给来满足农民精神需求是发展乡村文化事业的重点。然而优质文化供给的缺位阻碍了农民享有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硬件文化设施不足,文化活动种类单一,软硬条件都存在问题。从各地情况来看,文化供给无法适应需要,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降低了农民的参与意愿。其二,农村文化服务效能低下。文化服务效能是指文化服务在多大程度上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当前,与农民需求“脱节”的文化服务长期闲置,像是农村的一些文化场所并没有发挥其文化阵地功能,使得民众文化体验不足,参与感较弱,获得感不高。同时,由于缺乏服务效果评估,农民无法反应意见,使得文化服务供需脱节问题无法有效改进,农村文化服务效能难以提高。[4]

三、助推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讨论最终要落实在“如何实现”层面。在新发展阶段,推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临着多种障碍。对此,要以存在的问题为主导,对症下药,消除滞碍,激活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命力。

(一)夯实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

精神的自由建立在物质自由基础上,只有物质生活富足,人才会注意发展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要想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动态同步。物质生活包含多样的功能性构成要素,基于可行性的角度,应从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合理分配体系两方面着力。

1.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又相互促进。对此,在实践中要根据乡村发展的整体架构进行合理布局,促进物质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发展。彻底摆脱绝对贫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完成脱贫攻坚战之后,还需要解决相对贫困的难题,具体来说,就是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努力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政策,缓解相对贫困,防止规模性返贫。最主要的是促进群众摆脱“等靠要”思想,坚持自主勤劳致富。首先,要转变观念。现在的政策不能只是扶贫政策的简单延续,更要聚焦于致富。其次,共同富裕是人民共同努力和相互帮助的成果。对于“相互帮助”,一是要帮助先富群体清除思想障碍,在理念上超越资本逻辑,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共同富裕的征程中;二是要借助政策的转向,为“先富带动后富”提供动力激励、机制保障。最后,经济高质量发展要靠质量效益带动。在乡村,要培育可持续发展方式,促进丰富生态资源的价值实现,淘汰落后产能。[5]

2.合理分配,缩小差距。

保障群众根本利益就要先解决收入差距较大问题,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合理的分配制度、规范的分配秩序是实现收入分配合理化的重要保障。要理顺分配机制,统筹做好规划和收入分配改革,充分发挥三次分配的重要作用。效率优先,初次分配要把蛋糕做大;公平优先,二次分配要注重分好蛋糕;强化道德共识,三次分配要激励个体主动奉献,最大程度实现“先富带后富”。[6]同时,要明确主体责任,调动多元力量解决差距较大问题,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奋斗的良好局面。[7]

(二)发挥教育在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的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教育的战略地位进行了高度的肯定和强调,把教育与科技单列为一部分并且位置前移,其中有特别的深意。在促进乡村精神共富的征程中,我们更要加快教育的规范运行,促进乡村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

1.完善育人内容,厚植人力资本

一是以教育农,提升农民个体发展能力。要注重教育链条的连贯化和综合化,推动全生命周期培训,提升村民的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力。大力发展高质量的义务基础教育,确保农民掌握基本生存技能,积极开展成人教育,推进就业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劳动素质,增强其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二是完备教育体系,重视特殊群体的教育。农村地区的教育要有针对性,了解留守儿童的真实需求,帮助留守的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首先,要保障义务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在此基础上重视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发展。其次,进一步保障高中阶段的教育,重视职业教育,努力实现“学有所教”。最后,注重家庭情感建设,为乡村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家庭支持,让其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

2.开展思想教育,筑牢文化高地。

通过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农民有助于增强精神力量。农村地区精神富裕相对滞后,很多农民还受到媚俗迷信文化的侵扰,精神生活仍面临诸多困境。而思想政治教育恰恰具有移风易俗、转变消极落后思想观念的作用。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正确的主流的价值观念传递给农民,用先进文化占据农村这块阵地,不给低俗反动文化的发展提供空间。

思想政治教育在农村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最重要的是“接地气”。一是在内容上“接地气”。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由于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有限,如果我们像对大学生一样,向农民单纯宣传深奥的知识,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二是形式上“接地气”。在大学中,理论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授课。而依据农村客观条件以及农民工作性质,我们既难以提供专门教学的设施,又难以大量组织群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可以深入到农村群众中去,了解到他们思想的困惑,例如揭穿迷信事件,将无神论等正确思想传递给农民,在内容上吸引群众,通过这种“唠家常”的形式来规避群众难以组织的问题。同时,我们要适应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规律,录制丰富有趣的短视频,利用“抖音”等娱乐软件进行传播,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开展,还需要借助村组织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村里的外来人员,威信的树立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就需要充分发挥村干部的中介作用,借助组织的力量开展工作。

以小积大,久久为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为农民提供精神依归,帮助群众明是非、辨正误,摆脱消极、自暴自弃的心态,激发他们追求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热情,自觉抵制与批判恶俗文化,将价值观念转化为情感认同的行为习惯,助力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3.建立保障机制,发挥教育作用。

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要想以教育为抓手促进共同富裕,就要建立完善的各类保障机制,推动教育长期稳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一是注重资源倾斜保障。首先要健全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政策,落实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为教育的有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其次,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一方面要有资金支持,加大教师工资经费等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协调教育经费的使用,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使教育资源的投资更多关注教育数字化,做到乡村孩子可以“上好学”。二是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农村教育的基础底子薄,工作难度大,对教育工作者的考验大,而农村文娱设施少,又难以满足外来支援教师的休闲生活。因此,就要充分发挥人才保障机制的作用,协调教育经费的使用,保障和提高教师收入;完善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机制,安排外出交流学习,锻炼教学能力;畅通农村教育工作者向上流通的通道,激励他们工作热情。

(三)为农村提供丰富和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与服务

“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体娱乐设施缺乏”也是我们面对的难题。据此,对农村地区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金倾斜,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着力缩小城乡差距。

1.聚焦文化高质量供给

一是要在公共文化资源的建设中,要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参与度,激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格局。具体来说,要鼓励群众发表意见,表达自己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使公共文化资源供给和农民需求精准结合,从源头上避免资源的闲置,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同时,不能一味地迎合所有文化需求,要移除农民头脑中的不良观念、思想糟粕,引导农民形成高尚的追求。二是要注重借助外在力量。一方面,充分利用政策导向、资金保障等机制,在国家支持的大背景下引导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拓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补足短板。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经验,促进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交流互鉴,以城市文化发展成果反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8]三是“送”文化不如培育文化。扶持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就要挖掘乡村自身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历史文物和革命遗迹,创建文娱平台和作品,建设乡土乡镇,让乡村群众感受到民间文化实力。

2.提高文化服务效益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我们要注重优化文化服务体系,盘活公共文化资源。在大力建设新农村的政策引导下,乡村建设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但存在着“有了不用”的问题。应盘活资源,可以设置引导,帮助农民学会熟练使用文娱设施;对于政府买单的项目进行大力宣传,打消群众的物质顾虑;利用“互联网+”等手段,让会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众足不出户享受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发展乡村自然文化资源,开发文创产品等,吸引群众的参与。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农民精神
共同富裕
虎虎生威见精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饸饹面“贷”富农民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