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德育思想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2023-03-04 19:32:03董雨佳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朱熹道德教育

董雨佳

(青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作为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在继承先秦儒家德育传统和有效吸收北宋理学与南宋湖湘学派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道德教育活动实践,创建了自己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当时教育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对后世道德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朱熹德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及理论基础

(一)朱熹德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1.经济背景

南宋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富足,造纸业和印刷业也比较发达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导致市民阶层的壮大,当时社会盛行的“谋私谋利”风气与儒家所倡导的“义利观”产生冲突,整个社会需要德育思想的引导来改良社会风气。这为朱熹德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

2.政治背景

南宋时期“内忧外患”的政局和社会秩序的动荡、社会伦理的失常等社会问题的出现,如何重整道德体系成为当时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朱熹德育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1.先秦儒家的道德教育传统

中国自古代以来就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更是对我国德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朱熹以孔子的“仁”为思想主张,将“仁”作为道德的最高境界,“仁是爱之理,爱是仁之用”[1]750“合而言之,即四者皆心之德,而仁为之主”[1]752,这都体现了朱熹对孔子“仁”的理念的继承。儒家学派强调人的主主体自觉性,将忠恕作为实现“仁”的方法,朱熹认可了这种道德准则,同时继承了孟子的“性善论”的观点,认为人天生就具有仁义礼智之性。此外,朱熹还从哲学角度出发,将传统儒学的“义利观”引向公私和礼欲之辩,为区分义和利做出阐述。

2.北宋理学的深刻影响

朱熹作为南宋的理学家,其德育思想难免会受周敦颐、张载、二程(程颐和程颢)等北宋理学家的先驱的影响。首先,朱熹在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基础上推出了“理一分殊”的宇宙本体论,奠定了朱熹德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其次,张载的“人性二元论”为朱熹宣传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除此之外,朱熹还在二程“理”的基础上加以具体化,将“理”看作是道德秩序的总和,将二程的“格物致知”“存理灭欲”“修身主敬”等思想加以吸收,纳入自己的思想德育内容体系中。

3.南宋湖湘学派的吸收和借鉴

湖湘学派的创始人胡宏重视实践,倡导学以致用,告诫弟子要身体力行。张栻继承了胡宏的思想,主张“性为未发,心为已发”,因与朱熹志同道合,二人相交甚密,因此其思想对朱熹构建道德教育体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朱熹曾一度赞扬湖湘学派的思想观念,直到后来朱熹意识到湖湘学派的”性本论”与自己主张的“理本论”相悖后,才转而批判“性本论”的思想,但对其取长避短,为构建自己的德育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4.佛老思想的批判和吸收

朱熹早先师从刘子翚、刘勉之和胡宪,三位深受佛老思想的影响,想将佛学思想引入儒学,使二者相融合。这也导致朱熹曾一度迷失儒学本体,直到后来师从李侗后才逐渐回归儒学。后期朱熹确立了以儒家学派为本的思想体系,对佛老的思想进行批判,但仍借鉴了道家思想中“以静修身”的观念和佛教宣传思想的讲学方式,为其开展书院教学宣传道德思想做了思想铺垫。

二、朱熹德育思想的内容体系概述

朱熹在吸收借鉴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创办学院举办教学活动的实践经验,构建了一套系统的道德教育体系;从目标、内容、原则、方法四个方面出发,对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统治秩序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其思想体系蕴含的时代价值也为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一)朱熹德育思想的目标

在当时南宋社会世风日下,人伦失常,功利主义盛行,道德信仰缺失,政治统治无序的背景下,为了维护封建阶级的统治、重建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朱熹在继承儒家纲常伦理的基础上提出其道德教育目标,即“明人伦,为圣贤”。“明人伦”是朱熹德育思想的基本目标,他将社会人际关系的“五伦”概括为“五教”,“五教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2]3893,认为只有“明人伦”才能使人恢复其天命之性,遵守封建等级制度,从而使社会秩序得以恢复。“为圣贤”是朱熹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他将“圣贤”分为“圣人之德”和“贤人之学”,认为圣人的品德是与生俱来的,天生拥有圣贤品德的人实属罕见;但普通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自己的努力,走贤人之学的道路,从而使自己达到“圣人”的境界。

(二)朱熹德育思想的原则

1.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教学活动实践过程中,朱熹发现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也是不同的,因此,朱熹提出教学应分阶段进行。朱熹主张将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小学阶段和大学阶段。他将8岁到15岁这一阶段划为小学,认为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由于认知和理解能力有限,因此该阶段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当以“教事”为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15岁以后的时期被朱熹划为大学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由于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都趋于成熟,因此该阶段道德教育的内容应以“教理”为主,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自觉进行修身。尽管小学和大学两阶段的道德教育内容有所不同,但两者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衔接的,朱熹提倡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者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各阶段水平,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进行教学,不可一蹴而就。

2.德智并举的原则

面对当时社会重智育轻德育的社会风气,朱熹提出学校要坚持德与智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真正做到“立学教人”。为了贯彻这一原则,朱熹主张学校以“德行道艺”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践行儒家学派的道德理念。朱熹这一主张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与今天我们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也有共同之处,这一原则的时代价值在当前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3.引导与防禁相结合的原则

朱熹认为,学校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多运用正面的、积极的方法来进行引导,少用强制性的规范来管理。他认为教育学生如若只靠单纯的约束和惩罚是行不通的,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多说那恭敬处,少说那防禁处”[3],教会学生明道理,让其“知其理之当然”从而“责其身以必然”,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思想理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在进行正面引导的同时,朱熹还提倡发挥榜样作用让学生鞭策自己前进,向榜样看齐来克服自己的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正面积极引导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规律约束的教学原则,被后世广泛应用。

(三)朱熹德育思想的方法

1.居敬持志

朱熹提出:“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4]所谓居敬,是指读书时要全神贯注,专心致志;所谓持志,是要坚定自己的目标和志向。朱熹认为在读书治学时必须将居敬和持志结合起来,要静心读书专心做事,只有这样才能潜心修养。

2.知行合一

朱熹极力倡导教育要躬身实践,在其德育思想体系中提出要把知和行相统一,把“穷理”与“笃行”相结合。“知”指的是道德认知,“行”指的是在道德认知指导下的道德行为。他要求学生以知来指导行,以行来提高知,以此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标。

3.内省自察

朱熹继承先秦儒家学派的思想,将内省自察纳入其德育思想中,作为重要的方法。内省自查指的是根据社会道德要求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和自我检查。朱熹提出在进行内省自查时要防微杜渐,要把不良念头扼杀在萌芽里;如若已经发生了不良道德行为,要及时补救,纠失于后不让其继续犯错。

4.环境熏陶

朱熹受儒家学派环境育人思想的影响,主张道德教育要重视“里仁为美”的环境熏陶法。在书院选址时,朱熹按照“情景交融”的原则,不仅将地址选在清幽雅静之地,还在院内种植花草树木、雕刻石碑、设立亭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朱熹也不忘人文环境的创造,在书院中设有文庙、祠堂等祭祀、学习的教育场所,在院内镌刻鼓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美好寄语,让学生的道德涵养潜移默化的得到提升,使学生的道德品行与环境相融合,实现“天人合一”。

5.因材施教

“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5]朱熹认为,由于受教育者的年龄、认知能力、理解水平、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因此教育者在进行道德教育实践时要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基于此,朱熹提出教育者要从三方面切入,践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首先要注意年龄的差异。朱熹提出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认知理解能力的差异来制定不同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实施层次化教学,小学阶段以“教事”为主,大学阶段以“教理”为主。其次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最后是要注意学生各自的兴趣不同,要发展学生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朱熹强调,在教学中践行因材施教的方法绝不是厚此薄彼,而是在有教无类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措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朱熹德育思想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对当代高校进行道德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唤醒学生道德成长的内在自觉性

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难以得到发挥。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更加注重对受教育者道德知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忽视受教育者从心底对道德的理解和认同,导致学生轻视道德教育。朱熹提出要想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必须唤醒道德成长主体的内在自觉性,让学生在理解和认同的前提下自觉践行道德行为。因此,高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学生的内在自觉将道德思想和规范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二)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完成从认知到行为的转化

朱熹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关系方面提出了“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知行相须”的知行统一观,认为良好道德行为产生的前提是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认知。因此,高校在开展德育活动时,要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知放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师要“不问出身,一视同仁”。[6]在现代教育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构筑开放多元、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高校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前提,在尊重和运用道德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发扬民主平等精神,使学生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理解和认同道德知识,完善自己的道德行为。高校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领路人的角色,坚持育人先受教,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确保自己的思想道德方向始终是正确的,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的引导作用和榜样作用,做好学生的精神引领和价值导向,做到知行合一,以实际行动为学生做出表率,帮助学生完成从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

(三)注重德育环境构建,发挥校园文化环境育人功能

朱熹在其德育思想体系中,尤为注重德育环境的建设,无论是书院的选址或院内的自然环境,如松柏、竹、桂和荷等,还是书院内的人文环境,如祭祀礼堂、楹联匾额和四处镌刻的儒家名言等,都体现了朱熹“寓教于景,环境育人”的德育思想理念。高校应注重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协调,发挥环境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感化作用。高校要合理安排校园内的绿化,为学生营造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同时,要注重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学校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辅之以极具鲜明本土特色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积极的精神环境;通过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分享近期阅读的文化经典著作,培养学生阅读经典书籍的兴趣;通过设置道德光荣榜,表扬道德品行高尚的同学,发挥同辈群体的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学生向道德模范榜样标兵看齐,从而激励其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通过丰富校园社团活动,如进行与红色文化有关的话剧演出、举办以“德育”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等,丰富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生活;通过校园宣传栏、公众号、广播站等宣传平台,加强校园优秀品德事迹的宣传,将道德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实现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统一协调发展,促进高校学生良好品德认识和行为的形成。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求各高校将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作为儒家道德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的德育思想在当前时代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但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其思想不可避免的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此,高校要辩证地看待朱熹德育思想内容,从自身实际条件,取其思想中合理的符合自身教学规划的内容,创新德育教学方法和形式,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并外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提升道德素质,从而实现高校德育目标。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朱熹道德教育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新教师(2023年12期)2023-03-14 10:11:29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武夷山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朱子深衣”与朱熹
海峡姐妹(2016年4期)2016-02-27 15:18:14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