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成武
龙泉市陈成武青瓷厂 浙江龙泉 323700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就在陶器上以植物进行装饰,他们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将心中的愿望寄托在装饰纹样上。诸如赋予植物辟邪、趋吉、求永生和祈求美好生活等理念。良渚的兽面纹被后代继承,夏代以来直至秦汉时期陶器上的装饰纹很多,大部分承袭前代的动物纹如战国的蟠龙纹、狩猎纹,还有云气纹、几何纹等。秦汉时期的植物纹中较多的是树形纹、茱萸纹、柿蒂纹。茱萸纹在汉时代寓有辟邪致祥、祝颂长寿之意,所以在出土的汉代织物和陶器上常见茱萸纹。常见的茱萸纹和云纹组合,构成四方连续纹样。华夏民族五千年文化历史沉淀,装饰纹样伴随历史前行,代代有所发展,并出现新的变化。
集典雅、华贵、灵动、浪漫、和谐、美好于一身的植物纹样最典型的数牡丹纹。牡丹,作为花中之王,长期以来因其富丽堂皇的高贵气质为众人喜爱。我国人民将牡丹作为家庭幸福、生活美好、社会繁荣昌盛的象征。因而,牡丹纹成为民间装饰最火的纹饰。在青瓷装饰中,牡丹纹被称为最具魅力的纹饰和中国最富贵的纹饰。
《富贵牡丹瓶》陈成武
下面围绕牡丹纹的历史发展脉络作简要阐述。
1.汉时期 秦代至前,牡丹遁于山野,自开自落无人观赏。汉代开始,牡丹获得人们关注。武威出土《汉代医简》中第一次见以“牡丹”之名书于其中。《国花大典》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是赋牡丹第一人,故此留下“汉牡丹”之传说。东晋顾恺之《洛神图》是至今我国最早的牡丹图。南朝谢灵运撰写《谢康乐集》(385年—433年)中有“永嘉竹间水际多牡丹”记载。
2.魏晋时期 牡丹纹始于魏晋时期。北魏(460年—524年)云冈石窟的缠枝牡丹纹,是迄今最早的牡丹纹样。云冈北魏石刻中出现写实的缠枝牡丹纹,其构图为同一单元纹样的反向对称,以多次重复排列式整合为二方连续装饰纹样。牡丹花头比例突出,明纹刻绘填充花瓣,云曲式随意瓣形,其S形藤蔓呈动感态势,叶片正面造型装缀[1]。北齐(550年—577年)画圣杨子华记载,“画牡丹处极分明”。延续至南北朝,牡丹纹已成为社会主要装饰纹,所以说,牡丹作为主题装饰纹滥觞于南北朝,只是当时青瓷器物装饰中基本是以写实为主。
3.唐代牡丹纹 唐代以来,牡丹备受人们喜爱,被视为寓意家庭幸福美满、国家繁荣昌盛之花。因此牡丹成为当时人们装饰的最美之花。白居易有诗为证:“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加之唐代画家边鸾、周昉和滕昌祐等在《牡丹图》《簪花仕女图》和《牡丹图》中浓墨重彩表现牡丹之美和唐皇朝宫廷贵族的追捧和诗人的追捧,使“牡丹富贵”文化在唐代逐渐流行。由此推动了牡丹纹饰的发展。唐代青瓷上的牡丹纹早期风格较为简洁童真,牡丹纹还停留在原始的单线平涂技法上,所绘图案也是相当简单。唐中后期出现了各具情态的牡丹纹,有写实的也有写意和夸张变形的牡丹纹。唐代越窑秘色青瓷剔刻缠枝牡丹纹粉盒、越窑青釉刻划花牡丹纹罐上的缠枝牡丹纹刻饰立体感强,构图疏密有间,和谐大方,纹样相当精美。牡丹纹也经历了从写实的秀丽端庄到雍容华贵的装饰图式。但大多数为牡丹盛开状,花瓣层层叠叠,造型饱满,含苞欲放的花蕾状较少见。构图结构方式则适合切入式、比翼对称式、均衡分布式。在装饰器物或图框中,牡丹纹常作为主体装饰纹样出现,常见的有独枝朵花、缠枝、折枝、交枝、串枝、立木等样式。装饰技法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雕绘等。
4.宋代牡丹纹 宋代以来,牡丹纹更加兴盛。北宋23岁的欧阳修为牡丹著书立传,写出《洛阳牡丹记》,此为史上第一部牡丹传记。周敦颐作《爱莲说》也赞誉:“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因此有了更大的影响。宋代牡丹纹装饰,不管是绘制画法还是刻瓷技法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宋代出现牡丹纹与鸟、兽、花、木及人物纹等组合方式,牡丹纹饰大多在釉下若隐若现,真实细致,体现一种朦胧隐约的气韵美,符合宋代文人含蓄内敛的审美文化。北宋越窑《青釉刻划折枝花纹盒》,故宫博物院藏;宋越窑《青釉刻缠枝牡丹纹盘口罐》。装饰手法有印刻,有剔花绘画等,牡丹纹表现更为自然活泼而富有生趣。宋代龙泉窑的牡丹纹饰,更见江南水乡的细腻和雅致。宋代牡丹纹布局严谨,线条清晰,层次分明,构图方式更和美,沿用刻、印、剔、划、填等技法,并推陈出新。折枝牡丹、交枝牡丹、缠枝牡丹等的使用使装饰更为丰富多彩,传世佳作也更多。宋代的折枝牡丹纹偏向于写实,花和枝叶的虚实搭配中富有动态变化意味,装饰线条更为婉转自然,花头展现昂然的生机,花中叠花,更见丰满动人,其花气动人,氛围浪漫热烈。牡丹枝干相连,枝叶舒展,花叶葳蕤,花朵盛开,加之珍禽异兽的穿插装点,使画面更为精彩感人。
《青瓷玉璧》陈成武
5.元代牡丹纹及龙泉窑牡丹瓶 元代宫廷进一步按照宋代方式加强对瓷器烧制的管理,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主管龙泉和景德镇瓷器烧制,元青花在景德镇异军突起,牡丹纹装饰更见艺术美。元代龙泉窑继续发展,牡丹纹运用更为成熟。龙泉窑牡丹瓶流行于元明时期,瓶式为元代龙泉窑所独创,器形硕大,胎体厚重,多刻饰或贴塑缠枝牡丹,因长颈、喇叭口而获得另一雅称“凤尾尊”。瓶高度多在50厘米以上,故烧制中器身由不同部件接合而成。造型为三段式:上部是长颈喇叭口,装饰弦纹、蕉叶纹等,或贴塑与主题一致的折枝牡丹花卉;腹部圆和饱满,刻饰花叶并茂、疏朗有致的缠枝牡丹。腹以下弧收或束收,刻饰莲瓣纹。元代牡丹纹装饰图案层次更为繁复,有牡丹与其他花卉组合,与菊花、茶花、石榴花等组合较为常见。
6.明清牡丹纹 龙泉窑牡丹纹装饰,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明代牡丹纹装饰题材比元代更丰富,动植物、场景、人物皆有涉略。明代牡丹纹与前代比较更显得淡雅秀丽,但一些花叶的尺寸被缩小,与自然花木比较,稍欠自然。清时代,牡丹装饰常同菊、茶、莲组合,重视感官审美,牡丹纹多工整细腻,清晰秀丽。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具代表性。
龙泉窑牡丹纹形象简练,潇洒自如。遵循“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原则,讲究与芙蓉相配,寓意“荣华富贵”,与海棠纹搭配构成“华耀门庭”的寓意,与桃子结合寄托“富贵长春”之意,与水仙并列寄寓“富贵神仙”的祝愿。民俗寓意更为丰富。牡丹纹饰,与各种吉祥纹样组合无不象征着吉祥富贵、繁荣昌盛。明清牡丹纹,工整细腻,清晰秀丽。小瓣常作三圆两缺,大瓣作六圆五缺。牡丹花头大花瓣多,呈现花形丰腴,彰显繁密而饱满的视觉形态,画面生机盎然。
牡丹纹饰之美,不仅美在高贵的气质,而且美在其颜色之绚丽,形态之娇艳。牡丹纹自唐代以来久盛不衰,多用作主纹,装饰在瓶、碗、盘、罐等器皿的主要部位。牡丹纹在宋代受花鸟画的影响,风格更具写实意味;元代,牡丹纹在继承唐宋风格的基础上,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豪放之风;明代牡丹纹自然秀丽,清代繁复优美,纹样变化更为复杂多样[2]。牡丹纹滥觞于南北朝,兴于唐宋,盛于元、明、清。就风格而言,唐朝豪放,宋朝别致,元朝细腻,明朝曼妙,清朝生动。就花型而言,唐代硕大,宋朝平实,元、明、清纤巧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