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评研训一体化研究

2023-03-03 17:55张楠王林
家长·中 2023年12期
关键词:教研互联网+评价

张楠 王林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和互联网深度融合,不仅对教师的教学具有辅助作用,对于学生学习、集体教研、培训、效果评价等也都具有积极意义,还促进了教学评研训一体化,有助于打造健全的教育体系。教学评研训一体化符合信息技术下互联网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以提升教师能力为重要目标,对于学校办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为教育做好准备,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教育服务。

一、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评研训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一)顺应时代潮流,促进教育现代化

“互联网+”模式目前已在包括工业、医疗等诸多行业中得到了有效应用,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应用模式通常是教学评研训一体化,使整个教育体系深度融合。教育部于2018年4月发布了文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教学评研训一体化设立了基本目标,希望互联网能在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中进行全面覆盖,并保证师生均应具备充分的互联网意识。可见,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应用教学评研训一体化模式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已成为教师需要高度重视的未来发展方向。教学评研训一体化有利于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小学教育体系在“互联网+”背景下获得整体突破。

(二)发挥教师作用,促进学生发展

基于“互联网+”大背景推进教学评研训一体化进程,有利于教师感受到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和平台,高效率使用移动教学工具,向学生渗透知识内容,促使学生在可视化教学环境中实现自主性、个性化学习目标。在“互联网+”环境中,教师实现从知识传授者转化为活动指导者的身份转变,学生由被动学习者转化为主动参与者,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与改革,为体现教学评研训一体化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搭建有利平台。教学评研训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基于“互联网+”的影响,感受学习过程中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元素。

“互联网+”教育和教学评研训一体化是助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是体现教师专业教学素养的有效路径,有利于教师在“理论+实践”模式下,发挥“互联网+”教育育人优势,为学生构建丰富多样的课程探究学习平台,打造良好的知识学习与应用环境。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可以开展促进性教学指引工作,利用高质量教学研究和培训发散思维、拓展思想,体现“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多措并举作用,为学生全面培养综合学习助力。教学评研训一体化中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优化课程教学环境等,为学生提供教育人才服务,促使教师利用教学评研训一体化手段的能力不断增强,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前沿的教育条件,将教学评研训一体化手段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发挥“互联网+”教学的优势与作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经验和成果。

二、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评研训一体化研究现状

(一)教研主题不突出,缺乏吸引力

在当前的“互联网+”教学评研训一体化活动中,各学科教师虽然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到达规定的地点,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但往往没有将自己当作教研活动的主动创造者,造成整个活动较为被动,参与的主观能动性不足,积极性不高。调查发现,73%的教师认为现在的教研形式对其没有吸引力。究其原因,主要是教研往往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上课、听课、评课、经验总结方面,始终是“就课论课”的形式,而没有指向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每一次的教研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所以这样循环往复容易导致教研缺乏吸引力,不利于营造和谐愉悦的教研氛围,影响教师参与研训的自觉性、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评价方式太单一,实效性不足

当前,课堂教学评价存在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大部分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以随堂听课、问卷调查两方面结合为主,但由于缺乏专门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容易导致评价内容缺乏普遍性意义。通过访谈和调查发现,教师在评课议课时会考虑同事之间的感情和感受,存在“报喜不报忧”的负面评价现象,致使课堂评价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实效性不足。评价方式中较少采用“互联网+”形式,部分教师对互联网的操作能力不足,不能正确利用各种软件和网站平台。

(三)教学评研训存在脱节,不符合需求

当前,各级部门组织的培训很多,很多培训活动是全员参与,虽然参与人数众多,但最终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实际效果不够显著。根据调查显示,46%的教师在面对这样的培训活动时积极性不高、培训实效性不高,主要原因是研训主题不符合当下小学阶段教育教学现实需求,教师对于研训内容兴趣不强。当前教学评研训分离倾向较为严重,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较为零散,难以有效整合统一,造成一定的重复。

三、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评研训一体化研究策略

(一)基于互联网,完善组织建设

新时代,教师应通过互联网组建高质量集体组织,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在网络中完成融合教学评研训活动各个环节的设计和使用,分散开展教学评研训活动的时间。这样教师在完成学科教学之余就可以接受教学研究的影响,减少了对教师业余时间的占用,让教师随时随地参与到融合教学评研训中,更为便捷地交流教學经验。

通过互联网技术拓展学习的渠道,促进教师在现代社会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利用好碎片化时间进行灵活学习。有效的网络教学评研训活动中,每个教师都做到了在事先精选出在课程实践中遇到的教育难题,明确网络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在讨论中对问题进行解答,打造高效有序、节奏得当的沟通分享平台。活动前先进行问题征集,教师将自己在课堂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发给网络教学评研训主办人,让主办人进行整理和统计要善于利用网络,让全体教师都娴熟利用网络进行教学评研训讨论,将线下转移到线上,提升全体教师网络操作能力。融合教学评研训是很多教师共同参与的任务,需要教师在教学评研训组中找到自身的角色和定位,积极交流经验,分享对教育理论的看法,从而获得集体的提升。学校教师以教学评研训组作为重要集体,凝聚教育力量,在集体中引领教学改革潮流在良好环境熏陶下培养人才,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教育者要从不同角度出发,共同打造优质教学评研训组,充分发挥组内成员的创造力和向心力,团结一致,推动学校师资力量提升,要注重教学评研训集体的作用,将教学评研训小组的集体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二)发挥领导作用,统筹兼顾

在“互联网+”促进教学评研训一体化的过程中,流程和环节都更加复杂,不仅具有传统特征,还要融合现代互联网,借助学校力量,才能统筹兼顾学校所有教师,让每名教师都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提升整体实力。

校长作为主要领导和管理者,需要负责学校的各项事务,也包括教研活动和培训活动。在小学学校中,校长负责统筹兼顾各个学段教师,应积极沟通教师和负责人,协调管理人员,提升“互联网+”融合教学评研训的最终效果;要发挥好自身作用,进行高效率学校管理工作,确保教师和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祖国栋梁;要不负作为校长的使命,发挥出校园领导的管理作用,促进学校办学质量与教学质量得到突破。对于在教学评研训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采用校长召开会议的形式,研究互联网的特点和规律,让全体教师都积极发表意见,由校长综合管理,最终找到最佳解决策略。对于科目课程的评价、融合教学评研训活动的考核,校长也需要作为最重要的负责人,对情况进行处理,确保全校形成良好氛围。学校要理解“互联网+”的内容和含义,然后在学校中通过管理层向下渗透,让全体教师都理解并认同“互联网+”和教学评研训一体化,以积极端正的态度看待组织的培训活动、教研活动。对于各项活动,校长要做好组织安排,将本校作为主要场地,在时间选择、时长安排、内容去向等方面紧扣互联网,加强全校的硬件建设,让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在培训和教研中努力提升自我。

(三)跨区域教学评研训,助力乡村建设

“互联网+”促进了学校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跨区域教学评研训一体化提供了重要条件。要促进乡村建设,教师和教师应努力沟通,利用互联网交流经验。乡村建设中要完善硬件设备,为“互联网+”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小学教研员要和其他教师分享对于乡村教育的预测和前景分析。

在教研中,教师总是喜欢分享学校的变化,包括教学楼和教学硬件设施的变化。跨区域教学评研训一体化建设后,电教设备在不断更新,实验器材越来越先进齐备,很多看似离学生很遥远的实验,都可以用学校的设备实现。窥一斑而知全豹。以前黑板可以拉开,教师用投影仪将课件内容投射到黑板上,有时候不太清楚,有时候歪歪斜斜。在“互联网+”背景下,拉开黑板,里面有一块电子屏;现在黑板是智能化,能连接到系统平台上,更加方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观看屏幕也更加清晰,运行速度快,互动模式也增多。过去的教育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学校和学校之间不论是教师资源还是硬件配套差距都比较大。但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与发展,很多过去家长和学生不太满意的学校都有了明显变化,学校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学生上学更加方便,教育质量越来越高、越来越均衡。很多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充满现代感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聆听教师的谆谆教导,接受知识的滋润,学生的内心无比幸福。

(四)紧扣新课标,关注学业质量标准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评研训一体化建设中,教师需要采用各个学科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和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让教学、学习、效果评价、教研和培训都满足学生学业质量标准,提供较为统一的标准和原则。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22年4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标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实施的亮点之一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关键取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这种改变要求教师的教研和培训模式也要进行创新性变革。在新课程改革中,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促进其专业化发展,积极研究、探索、创新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中小学教师教学评研训一体化模式。教师要熟悉新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描述”,明白国家层面要求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业质量标准,广泛阅读各科目试题,揣摩试题命置的原则、探索命题方式,研究试题背后对学生素养的考查。为此,教师先要明晰教学目标,授课前对教学目標的描述要准确恰当,避免模糊不清,模棱两可。授课后通过课堂的检测来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以实现课堂教学的闭环。其次,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的知识积累、认知水平、心理发展水平设计教学环节,精选教学素材,巧设精准问题等。教学评研训一体化有效实现的关键在教师的努力,提升教师对学业质量评价的剖析能力,提高教师的课堂组织水平,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促使教学评研训一体化的实现和落实。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学设计路径第一步,确定素养目标。教师需要解读教材,思考什么是核心素养以及核心素养的目标。第二步,教师要创设情景和设计任务,单元教学目标要指向任务内容,制定语言实践要求。在设计学习任务和评价任务时,可以两课时学习任务、三课时评价任务,也可以一一对应交替设计,具体基于实际教学合理制定学习任务和评价任务,形成单元教学过程。第三步,评价任务和学习任务共同串联成单元教学过程,指向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根据评价任务和学习任务制定。课堂的问题、板书、课件、练习等都可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指向单元教学目标,并关注主题意义解读和语篇研读。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在语言的传递中交流情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任务中,继续学习与评价,促进学生元认知策略的运用和素养的继续形成。第四步,通过“互联网+”的软件和系统,将以上要素整合在一起,对其中的数据和文字利用电子设备进行记录,并利用互联网让每个教师成员都能自由浏览、上传和下载,满足互联网教学评研训一体化需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评研训一体体现了信息社会的典型特征,为小学校园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参考思路。学校校长、管理人员和教师都要立足利用新一代互联网及新兴智能技术推动教研发展,创新教研工作方式,要根据教师能力和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方式,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促进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全体教师都获得提升,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

注:本文系淄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全环境育人专项课题“‘互联网+视域下教学评研训一体化的研究”(课题编号:2022ZJZX076)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教研互联网+评价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