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五育并举大生活教育”实践基地体系的研究

2023-03-03 13:40王守壮
家长·中 2023年12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五育培智

王守壮

“五育”并举教育模式,依托一系列饱含人文性、创新性与针对性的举措,为培智学校教育灌注巨大活力,贴合当代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依托“大生活教育”理念,为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生活情境、生活实践中落实教育教学工作,以校内外“大生活教育”实践基地为平台,以培养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精心设计适切的实践教学活动。基于此,本文将简要分析构建校内外“五育并举大生活教育”实践基地体系的实施策略。

面向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应从学生的基本心智特点出发且有重点地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在“五育并举大生活教育”理念指导下,学校设计的实践教学活动必须满足学生生存、生活及发展需要,建设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应顺应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需要。通过多彩活动、真实生活情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其掌握并提高基本的生活自理与人际交往能力,以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实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培智学校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的价值取向

(一)发展性和功能性的兼顾融合

发展性是指坚持发展包含兴趣爱好、基本技能、学术知识在内的基本素质与核心素养,同时强调培智学生发展的可教育性和潜能性。学校的课程建设要满足学生的学习特点,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由此也为实践基地建设提出兼顾“潜能发展”和“补偿缺陷”的新思路。而伴随着生源组分的转变,现阶段正在积极探索以解决社会适应问题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为核心的实践基地。

功能性着重强调实用性,培养学生所需的适应社会能力,并非仅仅传授学习能力。实践教育突破原有学科界限,转向重视社会、生活适应领域,突出实践的发展性和功能性。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通常被划分为“一般性实践”和“分科专项实践”,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通过“选择性实践”与“综合性实践”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多管齐下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功能性价值指向学生的今后生活,并为适应社会生活做足准备。

(二)以生活化为基础逐渐走向适应性

生活化始终是培智课程设置及改革遵循的纲领性原则。校内外实践基地让生活化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一是培智实践活动组织与基地建设逐渐走向学生生活,并且指向其未来生活。二是开设以培养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辅助学生学会生活、融入社会的生活化建设活动项目,进一步落实和丰富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活动组织,生活化均是为了增强生活适应性。纵观基础教育,将视线汇聚在与终身职业、社会和人际关系紧密联系的职业适应、社会适应及个人适应上。适应性和实践生活化无法割裂,如果生活化是实践基地建设的发展走向,那么适应生活和社会便是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针对培智学校的实践基地建设而言,其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施的重要环节,适应性应属核心价值理念。

二、构建校内“五育并举大生活教育”实践基地的实施策略

实践基地建设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学校为了整合校内资源,利用校内闲置土地,建设康复园林、爱心农场、珍禽观赏园等校内实践基地。

(一)构建校内实践基地的基本原则

第一,项目化设置。实践活动利用已有活动项目和现有材料,设计“大主题”下的“小基地”活动主题,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基地”里的专用场域进行实践活动。例如,“爱心农场”基地里的“小基地”主要包含“饲料拌制”“圈舍清理”“生长测量”等,学生在主教和辅教的帮助下学习如何科学配制饲料、如何对圈舍进行简单的消毒清理、怎样检测禽畜生长情况等。这些“小基地”合理规划、充分利用学校的闲置土地,而且巧妙利用培智学生熟悉农村生活的特点,在不同校内基地的多元活动参与过程中专项性提高培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二,打造利益共同体。以往学校需要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专项资金,多数经费投入校外实践基地并且费用不菲,而利用校内资源建立校内实践基地,不仅投资减少,而且便于教师经常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活动,不会因为外出而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另外,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所得收益也会受惠于学校,将“爱心农场”中的蛋类产品作为学校食堂烹饪菜肴的食材,让学生品尝到自己的劳动果实,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二)校内实践基地活动内容的开发

以往教師在讲授课程时习惯于结合教材“讲经说法”,关于实践活动即使不追求固定模式,但要以基本思路为支持。比如,怎样选题?具体可以依据“五育”并举提出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必备的基本生活技能,让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验参与劳动实践的快乐,科学选择对学生成长发展有益、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内容。同时,对学生进行职前培养,培养其从事简单职业的能力。例如,学校在“康复园林专用基地”“爱心农村专用基地”等提供主题式实践活动菜单,供教师与学生自由选择。

(三)校内实践基地教学资源的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通过观摩示范来辅助支持,即运用于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突出操作关键点,放大细小操作,另一方面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示范动作,在节约时间的同时提高效率,从而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操作和练习的时间。在设计光盘活动时,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活动组织实施方案:

第一,先模仿再操作。这是相对常见的校内实践活动组织模式,先由教师进行讲解示范,再组织学生模仿操作,最终形成实践作品。一般实施程序如下:(1)激趣导入(2)示范讲解(3)实践操作(4)成果展示(5)分享评价。

第二,先探究再制作。在先模仿再操作的基础上加入动脑探究,这种模式有助于培智学生形成团结合作、独立思考的必备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该组织形式的一般程式如下:(1)探索发现(2)尝试操作(3)示范讲解(4)成果展示(5)分享评价。

第三,先模仿再创新。在先探究再制作形式的基础上加入创新创造成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帮助其养成独立思考的意识能力。该组织形式与先模仿再操作模式相似,唯一不同点在于由原来的“实践操作”转变成“创新操作”。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活动内容选择适宜的活动组织方法,充分利用校内实践基地的教学资源,进而提高实践活动效果。

三、构建校外“五育并举大生活教育”实践基地的实施策略

学校通过购买服务、民办公助、挂牌合作等形式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基地建设过程中应重视以下两大方面:

(一)综合规划,重视资源和服务体系建设

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具有系统性特点,在推动基础建设与设计目标体系的同时,不能忽视资源和服务体系建设。将学生的教育课堂转移到希望的田野上,依据学生管理、“五育”并举、课程资源拓展等问题,展开统筹规划及深入思考,协同建设校外教育实践基地。

第一,实践“工分”和实践“护照”。“工分”体现学生的辛劳付出,“护照”则是记录其参与实践活动的成长足迹。校外基地通过工分制的形式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结合不同项目的时长和难度,从一分到五分进行配额分配,一项任务完成后由辅导员结合学生的目标达成度、活动参与度等指标给予工分。另外,基地会为学生下发一本劳动护照,同学与教师结合评价对象的得分情况与劳动表现记录及时总结,然后由学校现行的教育实践评价制度进行换算,将其作为学生综合实践素养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由此形成校社合作评价机制。

第二,实践指导和实践手册。受限于有限的参加基地实践活动时间,为了提高学生的活动体验并取得理想教育成效,可由基地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践前的指导,如劳动步骤、工具使用与各种安全事项等。与校内基地一样,校外基地可以依据活动内容与时间策划不同的活动主题,并且研发综合实践指导手册。例如,围绕“劳动即生活”的实践主题开发“柔柔微风 陇陇农事”夏季农耕活动实践指导手册。在实践指导与实践手册的支持下,避免校外教育实践“走马观花”。

(二)科学规划,将基础设施建设做实

着眼于培智教育的新时期发展要求,放眼“五育”教育的整个过程,依据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在前期评估、场域建设、综合管理等方面展开系统规划。有关前期评估,邀请相关专家考察校外基地的周边环境,从土壤、设施、水质及人员等各个项目设施系统化评估,并为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指导。有关场域建设,一般从场景布局、道路设计、活动区块等内容入手,区分各功能区域,打造优质的精细景观,以期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校外实践基地主要划分为固定实践区、自由实践区和移动实践区三个部分,留出足够的地块服务于学生自主开展实践活动。在综合管理环节,学校可以聘请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配以专人日常运营及维护校外基地。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聘请具有综合实践教育经验的人员作为辅导员,保障基地活动开展的专业性。

四、校内外“五育并举大生活教育”实践基地活动设计的相关策略

学校依托实践基地设计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如葡萄采摘、超市购物、居家生活服务、农作物种植等,使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下文以“我是快乐的小菜农”基地实践活动为例,对具体实施方略进行简要分析。

(一)科學设置活动目标

“我是快乐的小菜农”是“五育”并举教育模式下的“劳育”部分的实践教育项目。因为多数学生家中会修建菜园,所以学生对种植蔬菜不会感到陌生。为此,活动目标设置如下:(1)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劳动最光荣。(2)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并掌握基础的劳动技能、劳动知识,在动手的同时促进心、脑发育。(3)参与小组和集体互动,在实践合作中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搭建自学、互学的平台,以问题、项目为载体发挥学生能动性,在互助式探究中学会实践与分享。

(二)做好活动准备工作

学校事先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加强宣传引导,帮助家长正确树立教育观念,从而对学校开展校外实践教育提供支持。同时,集中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双方的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完善的安全教育及安全管理相结合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此外,学校还需对劳动实践活动中潜在的风险做好防控预案,配合基地提供实践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三)活动实施环节策划

正式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前,教师需要通过问题驱动,如“种植蔬菜,我们需要忙哪些事情?”“种植蔬菜的注意事项是什么?”等。在“我是快乐的小菜农”实践活动中,设计的主要环节有蔬菜播种——移栽幼苗——守护成长——果实采摘。每项活动的固定流程有资料查阅、实践调查与岗位实践,通过上述环节达到“以学促行”的效果,真正做到理论结合实践。同时,在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环节,坚持落实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汇聚合力,辅助学生顺利完成实践项目。学生在调查、实践、分享的过程中逐一攻克难关,学会互相帮助和团结合作,在无形中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实践基地实践是课堂教学延伸和拓展的载体,课上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实践基地则注重实践。在“大生活教育”理念与“五育”并举模式下建设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应重视对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关注学生日常生活,选择符合学生生活且能激发其参与热情的实践课题;做好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尤其是实践活动细节方面;发挥目标驱动作用,关注学生的活动体验及运用的各种反馈,同时予以学生足够的鼓励关爱,以达成既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目标,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家一般课题“五育并举视角下运用大生活教育理念提升农村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BHA2301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五育培智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培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教学之我见
回归生活 以生为本——场景模拟为培智高段数学插上快乐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