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创新
——以青海互助土族盘绣为例

2023-03-03 03:15刘海玲
江苏商论 2023年12期
关键词:土族手工艺传统

刘海玲

(青海民族大学旅游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一、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回归

以手工劳动为主要制作方式的传统手工艺,用于制作生产、生活必需品,也是劳动人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规模庞大,种类繁多,意义重大。但到了20 世纪初,机械化批量生产代替手工制作, 传统手工艺的规模逐渐缩小,“工艺美术”应运而生①。 1997 年国务院制定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 指出:“传统工艺美术是百年以上,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采用天然原材料制作,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②”为传统手工艺定义。伴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传统手工艺大量失传或濒临灭绝③。 1992年12 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被提出,传统手工艺因“传统”特质从过去的边缘化转变为需要被保护的对象④。青海目前有5 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及3 个国家级文化生态区⑤。 2019 年6 月成立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⑥。

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文件,提出了要振兴包括刺绣在内的传统工艺⑦。在当前非遗保护的语境下,传统手工艺在当代如何保护、如何发展成了关注、探讨、实践的重点和难点。 近年来青海省政府高度重视民间传统刺绣的传承与发展,“青绣”品牌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⑧。目前在市场上畅销的青绣之一的盘绣产品种类达八大类500 余种, 年生产量达5 万件,销售收入达800 万元。本文以互助土族盘绣为案例展开传统手工艺保护与创新的研究。

二、传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过去经常将“传统”与“原生态”“本真性”等概念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传统不是静态和孤立的,而是动态、群体化的过程。不是纯粹的过去,不能与当今完全对立, 不能忽视传统与当下之间存在的联系和共性⑨⑩。 来自过去的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传承,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融入当代社会。为了适应环境,传统手工艺必须做出改变。每位手工传承人都需要面对传承传统与发展创新之间的矛盾难题。

青海省都兰县土族先祖吐谷浑墓葬中发掘出土了类似盘绣的绣品,由此可知4 世纪左右盘绣工艺已经出现了。 青海省海东市下辖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县,北倚祁连山脉达坂山,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错衔接地带。 有着千年历史的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传统刺绣,主要流传在东沟、五十、东山、松多、丹麻等乡镇⑪。 盘绣的传承以母女为主, 同时在姊妹、妯娌、婆媳间手把手教授,口耳相传。 女子在结婚前要绣制成品嫁衣、鞋袜、配饰和家居用品等作为自己的嫁妆,并将部分绣品赠送给婆家的亲戚或朋友,通过女红展现自己的聪明智慧、心灵手巧。 等到婚后有了女儿,她们又会将盘绣技艺悉心教授给女儿。 目前已经批准的盘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李发秀,省级传承人有苏晓莉、麻宝琴、牛玛索、张卓麻什姐、李安言索、黄兰索、四什姐等。

盘绣是丝线绣,七色绣线包括红、黄、绿、蓝、桂红、紫、白等,刺绣时七色俱全。 盘绣的针法是双手操作,左手拿黑色纯棉布底料,右手拿针,操针时同时配两根色彩相同的线,上针盘,下针缝,作盘线的针线挂在右胸,作缝线的线穿在针眼上。盘绣的图案有法轮、五瓣梅、太极图、神仙魁子、雀儿头、富贵不断头、孔雀戏牡丹、鼠拉葡萄、狮子滚绣球、石榴花、寒雀探梅和十二生肖等⑫。 自然景物图案体现的是土族人民崇敬自然的理念,动植物和几何图案体现的是土族的文化习俗,图腾图案体现的是土族原始哲学思想。

总体而言,土族盘绣刺绣过程费工、费料、费时间、费精力,但成品针法细腻多变,色彩明快大方,图案精美逼真,风格古拙淳朴,品质厚实耐用,寓意幸福吉祥。 盘绣在形、色、质、意等方面体现了较高的审美价值,文化与艺术的价值不可低估,为民族学、美学等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材料⑬。

三、传统手工艺在传承中创新

盘绣根植于农耕文明,是在长期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众、生活、普遍、民族、民俗的手工艺,蕴含了土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爱和赞美。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受地理环境、地域文化、生产方式、经济发展的影响,盘绣较好地继承了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特点,并将独特的刺绣艺术风格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里。 盘绣手工艺的创新从未停止,但创新与发展的进程漫长而复杂,短期内难以觉察⑭。 在实践中,我们常常是以创新性产品的出现作为一个创新进程的阶段性标志⑮。 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 在现代消费环境下,在大众生活需求下,本文从数字化保护、专业人才培训、公司化扶贫、文创开发和文旅融合的角度提出“盘绣非遗”的保护与开发的对策。

(一)盘绣的数字化保护

90 年代以来, 国家发展信息化战略的提出,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 信息网络生活化成为社会发展主流。 传统手工艺几乎都面临着生存空间缩小,传承人员减少,使用人群萎缩,部分技艺失传,平均收益低下、受到现代文化和经济冲击等传承困境。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全新路径。首先,通过各种渠道采集和记录已有土族盘绣素材、作品、工艺、传承人等资料。通过数字技术归档、整理,建立盘绣基础数据库,再通过数字化将转化之后呈现物理形态的资料转换、再现、复原成电子化、实态化、高保真、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 完成这一系列的工作之后盘绣资料就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下载传播⑯。将盘绣丰富的资料与互联网接轨,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实现盘绣信息汇聚,提高盘绣的传播、拓大展示覆盖面,延展民俗文化艺术性,可以确保盘绣长久稳定的保护和传承,赋予盘绣更强大的生命力。

(二)盘绣的系统专业培训

盘绣传承人多为农村居家中老年妇女, 有着较为丰富的刺绣实践经验。但她们文化知识层次不高,设计、创新和营销能力不足。通过对传承人的系统培训,可以提高传承人的审美能力、传承能力、创新能力、营销能力,最终实现传统工艺的振兴⑰。互助县文体旅游局专门成立“盘绣文化办公室”负责全县“盘绣”产业培育、人才培训、产品研发、宣传推介等方面的工作。 青海师范大学作为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的78所高校之一, 在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大力支持和相关单位的协助下已展开多次盘绣传承人培训。 笔者认为盘绣系统的专业培训课程应当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民族服饰》《文化艺术基础》《土族》《互助县土族卷》《纳顿》等。 在美术创意实践类课程上,应指导学生把土族盘绣中典型的图案恰当地运用到当下常用的物品上, 以此来训练传承人们的产品设计能力。同时,在款式、色彩、图案等方面进行新的设计, 帮助传承人形成艺术产品开发的观念意识和动手能力⑱。 要强化非遗直播带货课程。 一方面线上模式可以拓宽传统手工艺传播途径; 另一方面直播带货成为当下营销的热门方式。 2019 年11 月23 日晚, 薇娅在淘宝直播间为盘绣进行了一次公益售卖活动,取得了712.1 万元的直播收入。 课程讲授包括直播流程,场景设置、表演技巧、发音技巧、文案创作、剪辑技巧、后台售卖等内容。

(三)盘绣的公司化扶贫

互助县文化旅游部门加强了盘绣的领导和培育,下属文化馆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在丹麻镇、五十镇、东沟乡等土族聚集的民族乡镇设立青绣工坊30 家,在丹麻镇松德、五十镇班彦、红崖子沟张家、东沟乡大庄村建立盘绣园10 处。 目前,全县盘绣生产企业、基地、经营户40 家。其中规模较大的盘绣产业公司5 家,分别是金盘绣、索隆姑、阿妈手作、情之缘、索兰卡公司。 同时,还在土族故土园国家5A 级旅游景区、班彦村红色旅游景区分别建有“土族盘绣文创中心”“创客基地”。 2021 年,投资260万元完成了个8 家青绣工坊的提档升级项目。完整的产业链条将文化产业的发展落脚到手工艺人身上,她们通过加入文化产业生产链成为一名制造者,在学习和制造的过程中实现足不出户地增收致富。 目前,年加工盘绣品约20 万余件,销售收入2600 万元,绣娘人均增收5000 元。 其中, 金盘绣公司销售收入达560.7 万元,绣娘人均增收4000 元以上⑲。

(四)盘绣的文创开发

盘绣作为土族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阐释者,凝结着历史记忆与人文情感,具有工业产品无法替代的温度与内涵。 但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盘绣受到消费时代的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的冲击, 与年轻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产生断代与割裂,盘绣文创产品开发迫在眉睫,文创开发的链条包括设计、品牌、生产、供应链等环节。 人类的购买行为会受到符号的控制,所以盘绣的文创开发不应只停留在商品层面,而应当提炼为易识别、易传播的标志性符号,广泛出现在互助县街道灯箱、广告牌、地图指示牌、旅游大巴和出租车内外饰、酒店大堂电梯间、酒店客房装饰、旅游步行街店面等游客可以密切接触的地方。 使游客对盘绣符号产生感知、认同和兴趣,从而成功地降低盘绣商品销售的传播成本、认知成本和决策成本。

盘绣的文创开发还要重视它的“文化性”“艺术性”,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刺绣的根本特性,是文化创意开发的灵魂和基础。 注意对艺术特性的维护,避免对内核造成损害。 同时,也要兼顾它的“大众性”,实现它的“日用性”和“功能性”。 通过盘绣手工艺人与专业设计师的合作, 寻找古老与现代的结合点,通过严谨准确的开发流程, 在产品的形式结构、材料质感、 视觉效果和艺术表达方面进行创造性思维,实现土族盘绣文化价值与现代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最佳表达形式。 通过现代设计手段将消费者审美、市场需求融入盘绣文创产品中,设计笔记本、台历、雨伞、包袋、手机壳、U 盘、首饰等与消费者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

(五)盘绣与旅游的融合

盘绣和旅游两者的融合以文化的认同、民族精神的延续、人民审美追求为基础,具体融合可以从节庆集会、景区项目和非遗路线三个角度出发。

融入节庆集会。 传统节日包括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重阳节,土族节日有希努萨日节、纳顿节、博纳顿、宗教法会、花儿会、威远朝山庙会等。以节日的庆祝和集会举办为核心吸引力,举办“盘绣日”“盘绣活态展”“盘绣文创展”等活动,切实发挥文旅深度融合“1+1>2”的叠加效应。 坚持把旅游业作为盘绣“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的理念,着力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延长文旅产业链。

融入景区项目。 积极对接旅游公司、旅游景点、行业协会、非遗工坊等企业,将盘绣引入彩虹部落土族园、纳顿庄园和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小庄土族民俗文化村、油嘴湾生态景区等地。 利用周末、双休日等,专设“盘绣手工坊”“盘绣手工刺绣一条街”“盘绣刺绣文化展览馆” 等。 长期进行市场展示运营,让更多游客近距离感受刺绣过程,深入学习和了解土族历史和非遗文化,提升盘绣作为非遗的文化知名度、影响力和景区的文化内涵。

融入非遗线路。 非遗主题旅游引导游客探索本土化、个性化、多元化、生活化的旅游目的地文化,未来将成为旅游新潮流。 互助县属于青海省非遗资源密集、民族特色明显、交通区位便利的地区,旅游部门应当将盘绣与目前互助县已经获批的土族婚礼、丹麻花儿会、安昭舞蹈、轮子秋、织褐子技艺、制香技艺、马鞍制作技艺、卤猪肉宴、打夯歌、佑宁寺观经舞、背经转山会等非遗项目相结合,探索推出成系列的非遗主题旅游线路⑳。

四、结语

通过对盘绣这类小众的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创新研究, 不难发现传统手工艺的创新有两种发生路径:一种是实践主体;另一种是在当前以市场和消费为导向的社会环境下传承人应对冲击的策略而进行的创新。传承人必须要平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第一,保护是传统手工艺创新的前提,创新必须建立在独特性保护的基础上。第二,传统手工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传统手工艺的“传统”问题时,要在创新中掌握和运用新的方式、新的载体、新的渠道。

不同的传统手工艺不能一概而论,应当深入探究和把握每一项传统手工艺本身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涵、本质特性,从而在理解和尊重每一项传统手工艺传承人主体实践的基础上给予具体帮助和实质性的建议。

猜你喜欢
土族手工艺传统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技能的改进与资源的获取——以土族《格萨尔》中的传统手工业为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浅谈土族刺绣的艺术审美及发展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土族聚集区传统常用野生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的研究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