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陕西三原藏书家李锡龄家世、生平考略
——以《李孟熙墓志铭》为中心

2023-03-03 22:57:15张成竹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路德墓志铭丛书

张 倩,张成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300)

李锡龄,字孟起,一字孟熙,号星楼,三原(今陕西三原)人,清代陕西著名藏书家,其刊刻的《惜阴轩丛书》保留了大量珍贵古籍,在版本学、目录学和史料学等方面有卓越贡献。但学术界迄今未见有研究李锡龄及其《惜阴轩丛书》的专文,其墓志铭在李锡龄的相关资料中也鲜为据证。故笔者不揣浅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李孟熙墓志铭》为中心,对其内容进行解读和考释,力求完整具体地还原李锡龄的生平,以期对李锡龄其人及其学术成就的研究能有所助益。

一 《李孟熙墓志铭》录文

路德(1784—1851),字闰生,号鹭洲,陕西盩厔县(今陕西周至)终南镇北堡(毓兴村)人,清代著名学者、教育家,与李锡龄交往甚密。《李孟熙墓志铭》收录在路德《柽华馆文集》卷五中,即路德为李锡龄所撰。现将墓志铭迻录如下:

君姓李氏,讳锡龄,字孟熙,号星楼。始祖景和公由河南邓州徙三原,再传至节公,仕明,由刑科给事中累官四川按察使,有政迹,入忠孝祠。君高祖讳道生,考授同知。曾祖讳演,号佽庵,知广西平乐府,崇祀乡贤祠。邑之人以治郡有声,群称其里第曰“平乐府”,今省文曰“府里”。凡称“府里”,不问而知为君家也。叔曾祖讳润,中书科中书修文,庙议叙知府加三级,授通议大夫。叔祖光禄寺典簿,议叙员外郎。荣庵,名文保,其嗣也。祖讳大霳,号晓山,历官湖南常德、衡州府知府,创建县考院于县治之南街,独修北关城,议叙晋通议大夫。考讳颖,号敏斋,光禄寺珍馐署署正兼典簿厅,世居北关崇贤街。君于乾隆五十九年正月初二日生于常德府晓山公署,六岁就傅读书,有夙慧,善疑善问,公大奇之。公致仕家居,始构远眺园,有小员峤、卿云楼、宜兰室、步月廊、挹翠楼、荣桂山房、紫榴吟舫、惜阴轩诸胜,游息其中,以课孙为乐。君年十二肄诗赋,十三学举子业,十八补邑庠科,岁试必列优等。二十三以第一人食饩,与课师王爱亭、树棠同举丙子乡试,一时传为佳话。试礼围者六,膺房荐者四。考取景山官学汉教习第一,循例捐中书,值内阁,充方略馆分校。学优年富,才识卓然,咸目为青云器。母门安人病,乞养归,是年,敏斋公卒于官。越二年,门安人卒。君经营祭葬,悉遵家礼,自撰圹记,弗取肸饰,士论韪之。至是家食为常,诸事以次举行,不复议北上矣。葺柱国街阖族宗祠,崇贤街廉宪公祠,厚置祭产为赡族计。家旧有族谱,变欧阳公例,以一世为一图,生卒官爵各系其下,如《史记》表式。自佽庵公增修后阅七十余年,君参校续纂,分为六例,曰宸章,曰世图,曰坟图,曰世系,曰艺文,曰祭规,自作弁言。昭示来许,其体例最善,修家乘者宜仿之。岁饥,出千余金,念审户弗便,乃计灶授赀,以赒同里。里中设义学,里之子弟赖之,凡贫士蹋省门者,举人计偕者,必厚助资斧,虽素昧平生,得介绍一言立予之。北关宏道书院栖两省士子,与关中同,经始于提学新城周公甫草创,而周公去经费支绌,规制弗称。提学钱塘沈公思拓之。各郡邑募金,应者寥寥,或谓余曰:“子盍劝孟熙?”余曰:“此公不待劝,请待之。”未几,君果捐二千五百金为诸生膏火赀。沈公上其事于朝,将请议叙如例,余曰:“此公不愿议叙。”沈公曰:“扁其门可乎?”余曰:“此公不喜扁门。”乃止。他日,君闻之曰:“先生知我心也。”又捐输海疆、河工经费八千余金,例不得却议叙,乃分书诸戚族名,俾各得官职而已,始终不居。平生嗜书成癖,搜罗甚富,尤精于鉴古,真赝立辨,一时好古者咸推之。独不喜古董,遇旧家遗物,购而归。其子孙尝购得元人玉押以示余,余识之,曰:“此吴蔗乡先师故物也。”问其价,不言。时师孤孙福先肄业宏道,卒以玉押归之。搜乡前辈遗书二十余种,尽梓之,凡二百八十余卷。梓座主晴芬、顾公房、师确山宋公各文集,自辑古今秘籍,海内罕见者三十余种,为《惜阴轩丛书》,凡二百七十余卷,剞劂甫半,远近争购求之,皆藏板于宏道书院之藏书楼。著有《宜兰室文集》《紫榴吟舫诗钞》《惜阴轩藏书目》《佩实书庐笔记》《关中石刻新编》,藏于家,有请付梓者,弗许也。君强记过人,博极群书,任举一名一物,类能悉其源流,剖别同异。侍母疾,日读方书,遂通医学。幼随晓山公卜兆域,遂通堪舆。肆事远在蜀,君未尝一至,月要岁会,以时钩稽,遂通算学。凡方田粟米、均输盈朒诸法,靡不深究。每大会计时,款目纷纭,隐杂互见,持筹者莫能分。言人人殊,君在旁静听,授以意,令如法布算,俄顷条分缕析,轇轕立解,虽老于阛阓者,终莫知其所以然。君鲜兄弟,自敏斋公殁,以一人理家计,解纷拨繁,绰有余暇,日坐惜阴轩与古人相对,尝书座右曰:“闭户焚香,清福自具。若无福者,定生他想;更有福者,辅以读书。”其胸次可想已。治家尚醇朴,屏华缛,自淑丽。刘孺人以下咸称君曰“相公”,外人称君者皆曰“府里相公”。相公者,晓山公在时,君方冲幼,家人称之如此,及官京师、归林下,年五十矣,仍沿之弗改,不徇世俗例也。司马公家法,不图于今日见之。其理财也,持大体,挈大纲,任廉贾而抑驵侩,人莫敢尝以伪,岁入益丰。性落落,寡交交,则情文周至,历久弗渝。每花辰月夕,雨霁雪晴,招近局两三人雅集园中,酒必醇馐,无取多品,尝曰:“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乃所以待故旧也。”余移研宏道八年矣,与君居相近,往来日密。对饮恒至夜分,余入醉乡,君好整如初,未尝一闻醉语。余善忘,征典多误,君辄正之,乃益敬君之为人。嗣余病废不出,君不时见过,或移樽就饮。去年五月后,踪迹杳然,久之,乃知君病。使人问之,知君少痊,方忻慰间,忽报君不起,时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也,年五十。有二女,一字姻家张君机子连升。副室利氏有娠,及月辰矣,君病中谓刘孺人曰:“生男则名曰鲁,若女也,若自名之。”卒之日,将讣亲友,例书主丧者名,迟疑不敢定。余闻之曰:“何不书孤子李鲁。”众曰:“敢乎?”余曰:“书之!天下安有无子之孟熙?”乃豫书“孤子李鲁”。越二十六日而鲁生。君之卒也,不一日,邑之人识与不识,相聚而言曰:“府里相公殁矣,无子,可奈何鲁之生也!”不一日,邑之人识与不识,相聚而言曰:“府里相公有子矣,无虑矣!”呜呼!君何施而得此于人也。此余所以坚持臆见,不忧其言之弗验也。君手书遗嘱六纸,以家事付荣庵公,表弟张广文树助理之。部署井井,各专责成,独以纳幽之文委诸余,余安得辞。道光二十某年月日,安葬城北新阡。铭曰:

独乐之园,吾止游其藩。君乃斧丛桂、襟芳兰、帷薜荔乎,员峤之巅,天胡为乎?富之以卷轴,独愆期于瓜绵。嘉名命矣,胡不少延?听呱呱声,一睹岐嶷颜。走也有言,孤其勿谖。而翁之九万余卷,诒而以上上之腴田。将使而心炳然,而量渊然。为英为贤,而腹便便。五色之笔大如椽,而表而翁阡。[1]79

二 家世考

李锡龄始祖景和公祖籍河南邓州,后徙至陕西三原。历不知几世,至某一世谓节公,仕于明代,“由刑科给事中累官四川按察使,有政迹,入忠孝祠。”[1]79(路德《李孟熙墓志铭》,以下简称为《墓志铭》)李锡龄高祖,讳道生,《三原县志》卷七中有言:“李道生以子演封成都府同知”,正应《墓志铭》中“考授同知”之言。此句前有:“李植以孙演貤赠成都府同知”[2]40,由此可推得,李道生父亲或为李植。也即,李植为李锡龄天祖。高祖生子李演,号佽庵,即李锡龄曾祖。曾祖佽庵于广西平乐府任职,因治郡良善,郡邑之人称其宅第为“平乐府”,简称“府里”,只说“府里”二字当地人便知是李演宅第。后李演又得崇祀乡贤祠,受当地人祭拜。叔曾祖名李润,曾为中书科中书修文,后得议叙,擢升知府加三级,授通议大夫。“叔祖光禄寺典簿,议叙员外郎。荣庵,名文保,其嗣也。”此句或难将“荣庵”与叔祖联系起来,但结合路德《沈石田谿山深秀画卷跋》中“其叔祖荣庵携此卷来”[3]5一句可知,荣庵或为李润之子,李锡龄叔祖。祖父名李大霳,号晓山,历官湖南常德府和衡州府知府,在县城南街创建县考院,又独家出资,修葺了北城城墙,后议叙晋为通议大夫。祖父生子名李颖,号敏斋,也即李锡龄之父,官至光禄寺珍馐署署正兼典簿厅,世居北关崇贤街。

《墓志铭》中尚提及李锡龄二女(无名)、一婿张连升、嫡母刘氏、副室利氏及孤子李鲁:

年五十。有二女,一字姻家张君机子连升。副室利氏有娠,及月辰矣,君病中谓刘孺人曰:“生男则名曰鲁,若女也,若自名之。”卒之日,将讣亲友,例书主丧者名,迟疑不敢定。余闻之曰:“何不书孤子李鲁。”众曰:“敢乎?”余曰:“书之!天下安有无子之孟熙?”乃豫书“孤子李鲁”。越二十六日而鲁生。[1]79

《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4]195“孺人”一词在明清时期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后渐渐成为对已婚妇女的尊称。因《三原县新志》卷六载李锡龄嗣子的嗣母,也即李锡龄的正室为曾氏[5]64,故按之情理,此处受言的刘氏或为李锡龄嫡母。《墓志铭》中言“母门安人病,乞养归”,门安人应为李锡龄生母。

上述族亲即《墓志铭》中所提及的,信息无再详尽。再细探寻家世,可于《三原县新志》卷六中寻言:“李懋功,字勋臣,锡龄嗣子,捐知府。同治五年,奉嗣母曾氏命重修北关城垣。”知李懋功为李锡龄嗣子,其嗣母为曾氏,也即李锡龄的妻子[5]64。已知李锡龄载有二子,孤子李鲁与嗣子李懋功,李鲁生于道光二十四年,但未知李懋功生年,且尚未从史料中寻到其过继的年月,故对此二子的先后关系暂有如下两种推测:一是李鲁夭亡,李懋功随之过继。据《墓志铭》可知,李锡龄卒时,众人迟疑不定主丧者姓名,若时已有嗣子,则理应由嗣子李懋功主丧。且路德令众人将尚未出世的李鲁定为主丧者,并言“天下安有无子之孟熙”,可见当时应无嗣子。已有儿子的情况下一般不会有过继事件的发生,故不排除李鲁夭亡的可能性。二是李懋功过继时,李锡龄尚在,且李鲁尚未出生。因李鲁为李锡龄遗腹子,李锡龄卒时已年五十,五十已为古人高龄,在未有儿子的情况下,李锡龄或令族内一子过继给正室曾氏,以示有后。

综上所述,有清一代三原崇贤街李氏脉络已大致清晰。

三 生平考

生平具体年份以《墓志铭》为据,但因古人计算年龄多依虚岁,故推其年按小一岁。

乾隆五十九年(1794),李锡龄于正月初二日出生于常德府晓山公署。

嘉庆四年(1799),李锡龄五岁,就傅读书,显夙慧。其父于同年致仕家居,以课孙为乐,构远眺园,有小员峤、卿云楼、宜兰室、步月廊、挹翠楼、荣桂山房、紫榴吟舫、惜阴轩诸胜。路德《柽华馆骈体文》中《远眺园记》一文可证其丽。[6]47

嘉庆十年(1805),李锡龄十一岁,习诗赋。

嘉庆十一年(1806),李锡龄十二岁,习举子业。

嘉庆十六年(1811),李锡龄十七岁,补考县学,岁试成绩优异。

嘉庆二十一年(1816),李锡龄二十二岁,以第一名成为廪生。同年,与课师王爱亭、树棠同举丙子乡试,后乡试中举。

道光二十年(1840),李锡龄四十六岁,为宏道书院捐银两千五百两。

道光二十四年(1844),李锡龄五十岁,卒于八月二十六日。越二十六日,其孤子李鲁出生。

以上为《墓志铭》中详实可考年份,尚有未知年份如:“考取景山官学汉教习第一。”景山官学为清代设立的官学堂,供八旗子弟读书,可见李锡龄学识深厚,足堪重用。据史料记载,雍正后,景山官学汉教习以举人、贡生可考取,故李锡龄考取景山官学汉教习的时间应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后。李锡龄先考卒年其母病,次年其母丧,而其在父母丧后便丁忧在家,“不复议北上矣”。也可推得,李锡龄在父母丧前便官至中书,值内阁,充方略馆分校。张元济《丛书百部题要》言李锡龄:“道光时官中书”,即可暂论其父母或丧于道光年间。[7]49

四 治学考

李锡龄是清代陕西地区著名藏书家,由其藏书汇刻的《惜阴轩丛书》有重要的文史学价值。此外,李锡龄自著丰富,但目前仅有《紫榴吟舫诗钞》传世。文学成就颇丰的同时,李锡龄还通医学、堪舆及算学,可谓学识多广。

(一)学术成就

1 《惜阴轩丛书》

李锡龄曾任方略馆分校,对古籍整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又因父母去世丁忧在家,时间充足,便开始广泛搜罗古籍。他对罕见的孤本和善本图书格外重视,不惜重金求购。[8]360见《墓志铭》所云:“平生嗜书成癖,搜罗甚富,尤精于鉴古,真赝立辨,一时好古者咸推之。”[1]79可见李锡龄喜蓄购古书,收藏之富,甲于一方。经多年访求,连同家中所有书籍,藏书达九万余卷,储于“惜阴轩”中,所采择的群书偏重于经学、金石、医学等。李锡龄在收藏过程中亦做精心校雠,所选都据宋元旧刻与通常流通之本,有文字相异处即校雠订正。手批口吟,历时十余载,终精心择取一般人不常见者,耗巨资汇刻藏书,也即《惜阴轩丛书》。[9]256

《惜阴轩丛书》共辑三十四种,计三百零三卷,后又续编一种,二十一卷,仿《四库全书》体例,分经史子集四部分,内容十分广泛。三十四种书籍中,有二十二种被收入《四库全书》,但有几种版本与《四库全书》本有所不同。未收入《四库全书》的十二种大半或刊本稀少,或旧版已佚,或仅有抄本未经梓行者。[10]6按《丛书百部提要》言:“有四库未收,展转迻录,为人间所未见者。亦有名登四库,而其本不同,且有所增益者。又有世俗通行,讹谬迭出,沿袭已久,特加订正者……至光绪中叶,长沙复为之重刊。”[7]49

路德在其《远眺园记》中形容《惜阴轩丛书》:“吾读子之丛书矣,包河统洛之文,吉金乐石之记,通幽洞微之旨,摘艳薰香之辞,东洋西洋之考,虎韬豹韬之说……”[6]47

道光二十年(1840),《惜阴轩丛书》先成十五种,后五年续增十九种。可惜《丛书》辑录完成后未及付梓,李锡龄便已积劳成疾,卧病在床。按嘱托,其表弟张百获、张树总司后续校勘事宜。李锡龄死后逾二年,即道光二十六年(1846),三原宏道书院将《惜阴轩丛书》刊刻完毕。[10-11]

在李锡龄的影响下,地方刻书风气兴盛了起来。三原东里堡刘家刻有《传经堂丛书》,清麓书院刻有《清麓丛书》,九畹书屋等也开始从事私家刻书,三原在清代陕西雕版印书业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12]200

2 《紫榴吟舫诗钞》

李锡龄自著有《紫榴吟舫诗钞》《宜兰室文集》《惜阴轩藏书目》《佩实庐笔记》《关中石刻新编》等书,但他拒绝刊印自己的著作,以至绝大多数散佚,按《墓志铭》言:“藏于家,有请付梓者,弗许也。”[1]79部分相关史料言其著作全部散佚,应是误言,目前尚存《紫榴吟舫诗钞》。

《紫榴吟舫诗钞》不分卷,收录五言律诗一百二十首,其中绝大多数为五言排律。内容除少量咏史、抒怀诗外,大多为咏物、写景、吟咏关中名胜、描绘乡间景色与民众生活的诗作。[13]104文笔朴质,别具意匠。此书现仅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是书每半页九行,行二十二字,上白口,下黑口,单鱼尾,四周双边。版心镌“紫榴吟馆试帖”,卷首题“三原李锡龄孟熙稿”,前有道光二十九年王治序,曰“乙未余引疾归,束刍一奠,急求遗稿,得其表弟张百获家耀南所存《紫榴吟舫诗钞》一卷,略加厘定,计试帖一百首,付耀南手录藏之”。陕西省图书馆及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等藏有。[14-15]

3 家乘续修

宋代各宗族已可以自修家乘创制谱例,其中尤以欧阳修和苏洵的谱例影响深远。颍川堂《义门陈氏族谱·凡例》载:“谱之法欧苏尚矣,但苏则散见而难稽,欧则合收而易考。自上而下直书相承,见高曾祖考儿孙;由右而左横书相属,则见伯叔昆季。自一世至数世,虽有亲疏远迩之不同,而昭继以穆,穆继以昭,罔不丝联绳贯,井然不紊,秩然有条,一本欧家之法也。”[16]墓志铭中记载李锡龄对族谱也进行了续修调整:

旧有族谱变欧阳公例,以一世为一图,生卒官爵各系其下,如《史记》表式。自佽庵公增修后阅七十余年,君参校续纂,分为六例,曰宸章,曰世图,曰坟图,曰世系,曰艺文,曰祭规,自作弁言。昭示来许,其体例最善,修家乘者宜仿之。[1]79

李家旧有族谱已变欧阳修谱例为《史记》式,李锡龄曾祖佽庵公增修七十余年后,李锡龄在此式基础上复校对续纂,进行了新的创制,分宸章、世图等六例,并自作前言。路德赞“昭示来许,其体例最善,修家乘者宜仿之。”[1]79可见李锡龄在谱牒学上也颇有研究。

(二)品性修养

李锡龄出身名门世家,父亲、祖父以及叔祖和曾祖都曾供职于朝廷,故家道殷实,富甲一方,其家风良善,族人多行义事。李锡龄在国家大事和教育事业上总是投入巨资,毫不吝啬,乐而往之。道光二十年(1840),陕西学政沈兆霖打算扩建宏道书院(乾隆时因避讳改“弘”为“宏”),增修斋舍,但因经费不足,倡议募捐。当时陕西学政署衙设在三原县城,倡议公布后,李锡龄率先为宏道书院捐银两千五百两。他还捐银在县城内建设义学一所,使乡里子弟得以免费读书。凡贫寒学子登门求助,无不慷慨厚赠。每遇饥馑灾荒,都要捐银赈济。李锡龄更是先后为援助沿海军民抗击英国侵略军及治理黄河捐银八百余两。但李锡龄拒绝朝廷议叙,难以推脱时便分书族人,使各得官职,其淡泊名利可见一斑。[17]71

李锡龄逝后,其妻及嗣子则继续善行。见于《三原县新志》卷六:

李懋功,字勋臣,锡龄嗣子,捐知府。同治五年,奉嗣母曾氏命重修北关城垣,费银四万余两。防城共捐银二万三千余两。光绪乙亥捐义仓麦五百石。丁丑大饥,捐麦五百石,又捐籽种银一千二百两,又捐京师潘家河沿先世官京师曹时住院二所,计房四十余间,以为会试举子新馆。[5]64

李锡龄重视古籍存录,同时也喜爱收藏古物和历代名人字画,常以重金收购。但他颇为义气,若收藏之物系原主后代喜爱者,便立即无偿归还。李家尝构私家园林一座,名曰“远眺园”,园内书斋即“惜阴轩”。《远眺园记》中李锡龄曾借客之口道出“远眺”二字之意:“天下莫远于眉睫之前,而重山匪阻莫远于跬步之内,而四溟匪遥,障目而观之,则一堂隔于万里……昔人云:足不出户知天下,其子之园也。”[6]47李锡龄常于惜阴轩焚香读书,结交友人,逢“花辰月夕,雨霁雪晴”则雅集品酒,以待故旧。《墓志铭》中有言:“治家尚醇朴,屏华缛,自淑丽”[1]79,可谓赞美其作风之意。

五 与路德的关系

路德曾为三原宏道书院知名教习,在教习期间与李锡龄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路德三十多岁双目失明,辞官还乡,专心治学,每日静坐背诵经传。经三年摄养,双眼复明,后辞官不出,先后受聘乾阳、象峰、对峰、关中、宏道等书院讲学二十余年。宏道书院位于三原北,是明清四大书院之一,路德应是在宏道书院教书时与李锡龄结交成友。路德的著作主要见于《柽华馆全集》(含《柽华馆文集》《柽华馆诗集》《柽华馆骈体文》)[18]《仁在堂文集》《关中课士诗赋注》《蒲编堂训蒙草》等书,[19]540《李孟熙墓志铭》便收录在《柽华馆文集》中,即路德为李锡龄所撰,可见二人感情甚笃。

道光二十年(1840)李锡龄为宏道书院捐资两千五百两,时路德在宏道书院教习,李锡龄捐资后并不愿议叙为官,路德对沈公直言此事,李锡龄知晓后言:“先生知我心也。”道光十五年(1835)陕西遇饥荒时,路德捐出学馆的钱粮救济乡亲,自己一家嚼食粗粮。其子路慎庄在江南任道员时遇水灾,人民流离,路德立即寄信令儿子捐银三千两救济灾民,并不准儿子以此向朝廷请功。可见李路二人心意相通,志趣相投。

在宏道书院教习几年中,路德与李锡龄联系日密,友情日笃,常共饮至夜深,更关切对方身体。

余移研宏道八年矣,与君居相近,往来日密。对饮恒至夜分,余入醉乡,君好整如初,未尝一闻醉语。余善忘,征典多误,君辄正之,乃益敬君之为人。嗣余病废不出,君不时见过,或移樽就饮。去年五月后,踪迹杳然,久之,乃知君病。[1]79

后路德为《惜阴轩丛书》作跋,详叙丛书编选特点。《丛书百部题要》评其书跋:“其乡人路德跋叙述綦详。”[7]49跋中有言:“后刻未竟,中翰遽归道山。”语中尽显惋惜悲叹之意。[10]6

二人笃情,于《柽华馆文集》处多可见。《沈石田谿山深秀画卷跋》记:“此后每饮其家,必曰:‘请石田翁来,愿与对酒。’孟熙知余之心醉也,又知余之不夺人也,辄欣然开箧,恣余游赏。”李锡龄珍藏之画作可常为路德而展。后李锡龄遽逝,其叔祖荣庵公携此画至正在养病的路德处,“曰:‘孟熙有遗言,以此归先生,铭墓之作,先生其无辞。’余曰:‘文不敢辞,画则不敢受也。别久相思,留观数日可耳。既撰铭成,将并此卷归之。’”后念及不可“应其求,却其遗”以及恐被后世不识画者污坏,便收下了此画。常视此画,常思故人,情谊深远,不可谖之。[3]5

道光二十四年(1844)八月二十六日,李锡龄逝去,路德令人在主丧者处书“孤子李鲁”。时此子并未出生,众人不敢下笔,路德言:“书之!天下安有无子之孟熙?”越二十六日,李鲁出生。后李锡龄葬于城北新阡。[1]79

六 结语

综上所述,李锡龄家境优渥,父祖辈皆有供职朝廷者,他自身也聪颖好学,曾中举后任方略馆分校。李锡龄喜爱藏书,乐善好施,尤为重视教育事业和国家大事,但他不慕名利,捐资后拒绝议叙,随性淡然。与在宏道书院教习的路德关系甚密,《李孟熙墓志铭》即为路德手笔。李锡龄刊刻的《惜阴轩丛书》保存了大量古籍善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清代陕西三原地区的刻书业。同样,李锡龄自身的文学造诣也较高,其《紫榴吟舫诗钞》还需深入探究整理。因此,无论从清代藏书家及刻书业发展方面,还是从清代陕西地方文人研究方面,李锡龄及其《惜阴轩丛书》《紫榴吟舫诗钞》都有详加探究的意义。

猜你喜欢
路德墓志铭丛书
“人梯书库”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墓志铭也可以很幽默
墓志铭漫话
文史春秋(2019年12期)2019-04-13 13:49:54
墓志铭
诗潮(2018年10期)2018-10-17 06:50:36
《我的墓志铭》征文通知
马丁·路德
《社会组织培训教材丛书》简介
大社会(2016年5期)2016-05-04 03:42:03
修辞手法在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演讲词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