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对教育发展的新部署

2023-03-03 22:57:15王长顺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二十大强国高质量

王长顺

(咸阳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一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论断,是对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深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开创性地把教育、科技、人才放在一起论述,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国家对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2]。

(一)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新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明确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的同时,还进一步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1]33教育是基础,教育发展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孵化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源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生力军。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力、整体联动,才能全面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新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具体表现在:第一,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必须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必须靠人才,人才必须依靠高质量的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和人才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一起部署,体现了党对教育、科技、人才相互作用规律的新把握,“是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的科学判断基础上,形成的对教育、科技、人才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的创新性认识”[3],“是更加科学、更加全面、更加完整的中国特色科教兴国战略的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4]这说明我们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科学的把握。第二,体现了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理念的新突破。科技创新和进步离不开高层次科研型人才的引领驱动,专业性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教育优先发展、发挥教育的基础性战略作用,需要人才主体价值的展现和科技赋能的支持。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理念,建立大教育、大科技、大人才观,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和发展新优势。第三,体现了党对教育发展战略的新突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的政治地位,进一步明确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国之大计’与‘党之大计’是有机整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历史征程。这一创新性论断,充分突显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新时代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供了根本依据。”[5]77由之,党的二十大,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

(二)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模式,是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相互作用规律的更深刻揭示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是面对复杂激烈国际竞争,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战略性、根本性、历史性选择,是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相互作用规律的深刻揭示,“深刻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教兴国战略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与精准把握”[6]。

党的二十大报告更加突出了科教兴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一直把教育放在民生中进行部署和安排,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教育、科技、人才、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来实施,从而“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的根本战略思想,突出了教育是民生更是国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关乎人民生活幸福,更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从‘重要位置’到‘核心位置’再到‘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是基于长期治国理政实践,对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特征的经验概括。”[6]

二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的人民立场的具体体现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1]34。“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对这一根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各级各类教育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学生成长为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和引领亿万青少年把个人理想和人民需要、党和国家的事业统一起来。

坚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立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34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根本立场和价值理念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彰显了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和根本宗旨。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政策。教育要立足于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走“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路子,这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和根本要求。近年来中央关于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双减”政策等,则是教育科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行动。其次,要重视教育普及,提供基本的受教育机会和基础的教育资源设施。新时代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当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7]加快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是提升国家整体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再次,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教育质量。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先导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1]33-34,要在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充分体现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战略地位。

小明:“老师,我这是夸张的画法。您的嘴我故意画大了些,有句话叫,嘴大吃八方,说明您能力强;您再看,您的耳朵也画大了,大耳朵有福嘛;您再看这肚子,也画大了点,这叫宰相肚里能撑船……”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新征程的时代要求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高度,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既体现了党坚持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认识,同时也体现了党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高度重视教育发展这一战略“先手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新征程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具有许多新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

第一,教育兴则国家兴。优先发展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谋求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但与世界教育强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必须加快发展,奋起直追。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新要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教育是人才之母,高质量的世界一流教育孕育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另一方面,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8]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设和重构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夯实民族复兴的基石。

第三,实现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变,是民之所需、国之所向。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向往,就是从“学有所教”向“所教有优”转变,从“有学上”到追求“上好学”,迫切需要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教育优先发展,是满足人民对美好教育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撑

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要发挥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必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建设教育强国是满足人民美好教育生活的迫切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明确教育的根本宗旨,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根本价值评判标准”[9]。

第二,建设教育强国是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高质量人才提出更加迫切的需求,只有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强大的人才支撑。

第三,建设教育强国是培养大批战略科技人才,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要。在科学发展上我们还存在着原始创新不足,在技术上我们还面临着“卡脖子”关键技术需要突破,因此,必须加快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为国家培养战略性科技人才,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第四,建设教育强国是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迫切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要进一步发挥教育优势,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着力培养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用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精神谱系教育学生,为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发展提出总体要求,就是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发展素质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水平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养等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内在动机的激发,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建设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促进教育公平,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论述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时期,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10]101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1]。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是建设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永恒主题。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教育资源配置、结构调整、教学模式改革、师资培养等多维度构建和优化,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第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更好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均衡、资源充分。我国中西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整体质量还需要提高;基础教育中乡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办学经费、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等还有许多短板,只有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才能推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让社会有更多的、更充分的优质教育资源。

第二,优化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育发展重心。在继续加强义务教育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高中阶段教育,把高中阶段教育从重点非重点的“层级化教育”向更加包容的多样化、特色化教育发展;把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心从高中阶段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大力发展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继续巩固本科高等教育主体地位的同时,要积极稳妥地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

第三,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转变育人方式。首先,要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在教育目标上,要更加注重“导向”;在教学内容上,要更加注重“更新”;在教学方法上,要更加注重“互动”;在教学管理上,要更加体现“灵活”;教学过程要更加注重双向、多向互动,实现积极、有效的“传授”和“教学相长”。其次,要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改革。进一步推动高校与社会力量的协同,把社会资源转化为学校的发展资源和育人资源,实现科教结合、产教融合,促进资源共享、协同育人。

第四,推进教育数字化、信息化,为教育创新提供支持。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必须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向教育领域的转移,全面赋能学校教育,推动教育形态的深刻变革,变革课堂教学,变革实践活动,变革学习评价。

第五,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培养社会急需的高质量人才。学校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时关注经济社会变革、时时更新课程内容、时时与科技变革联结,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经济社会需要的具有正确价值观、核心能力、必备品格的创新人才。

第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关键在教育,教育的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所在。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要不断优化教师教育布局结构,健全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12]强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整体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5]220-221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风尚,切实提高教师待遇,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在学科建设、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等方面,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加大教师教育投入力度,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教育经费的体制;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34

综上,高质量的教育是教育强国的标志,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对实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和教育强国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13]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发展好各级各类教育。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要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要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要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1]34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2],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猜你喜欢
二十大强国高质量
二十大颂
工会博览(2022年33期)2023-01-23 04:19:07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品牌研究(2022年29期)2022-10-15 08:00:58
喜迎二十大
区域治理(2022年35期)2022-09-30 02:12:58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小主人报(2022年1期)2022-08-10 08:29:08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2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心声歌刊(2022年6期)2022-02-14 13:20:22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02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 01:43:10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