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弘扬劳模精神的历史演进与重要启示

2023-03-03 03:34:39何文欣
关键词:劳模弘扬劳动者

何文欣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引言

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的奋进征程中有两条至关重要的战线,其一是军事战线,其二是生产战线。劳模精神在生产战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百年来涌现出的一批批劳动模范用其精湛的技艺和无私的奉献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劳动模范所具备的宝贵品质也激励着广大劳动者不断奋斗,由此形成的劳模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回望中国共产党弘扬劳模精神的历程,明确弘扬劳动精神的内在逻辑关系,总结弘扬劳模精神的当代启示,能够更加深入地明晰新征程中弘扬劳模精神的必要性与正确性,从而汇聚起亿万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

1 中国共产党弘扬劳模精神的演进历程

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劳模精神萌芽诞生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为劳模精神的诞生埋下了种子。李大钊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通过讲解与写作传播了马克思的“余工余值说”“社会组织进化论”“唯物史观”等理论。他还以演讲的形式数次在北京大学、上海大学、上海职工俱乐部、北京学生联合会等场合传播马克思劳动思想。李大钊呼吁:“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免苦的好法子,就是劳动。”[1]同时,李大钊认为“劳动云者,生产人生必需之衣食住‘四体之勤’之”[2]。李大钊认为知道劳动是人生最大的义务是最大的善,而劳动者感受到痛苦的原因是不合理的制度掠夺了劳动者的劳动果实。李大钊对马克思劳动理论和对劳动问题认识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重视劳动问题和关心劳动者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中央苏区时期,劳模精神逐渐萌芽。“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随着土地革命的开展,根据地得到巩固,分到田地的农民生产积极性很高。为进一步提升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水平和激发其劳动积极性,根据地开展了各类生产比赛评选劳动模范,并鼓励妇女参加劳动,劳模精神由此开始萌发。表彰劳动模范是弘扬劳模精神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评选劳动模范的准确时间存在争议,但可以确定开始于苏区时期。在1933 年武阳劳模表彰大会上,毛泽东为妇女劳动模范颁发了奖状和奖品。奖品是一条围裙和一顶竹笠,围裙上绣了“学犁耙能手”的字样,竹笠上印有“劳动模范妇女”几个大字[3]。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以“劳动模范”来称呼在生产劳动中做出卓越成绩的劳动者。1931 年至1934 年间,中央苏区陆续开展生产竞赛,劳动者对自身的身份、地位、精神面貌有了全新的认识,形成了劳动者争当先进模范的局面。虽然在中央苏区开展生产竞赛只有三年时间,但通过竞赛评选劳动模范,对推动根据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鼓励妇女参加劳动是弘扬劳模精神的重要创新。过去的农村妇女多数是在家做家务,田间劳动至多进行辅助性工作。在战争年代,由于大量青壮年男性参加红军,当时的生产劳动不得不依靠女子。例如在长冈乡,“在乡四百一十三人,其中男子只八十七人,女子竟占三百二十六人(一与四之比),因此长冈乡的生产绝大部分是依靠女子”[4]。可以看出,通过鼓励妇女参加生产扩大了红军规模,同时提高了劳动生产能力。当时对妇女进行生产技能培训,有组织地推动女子投入到生产战线中,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深刻认识到弘扬劳模精神的作用。一方面是开展劳动竞赛有利于发展经济以及改善当时人民的生活需要。中央苏区位于赣南与闽西交界,经济发展落后,同时国民党不断对中央苏区进行反革命围剿,封锁出入苏区的物资。面对如此困境,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和改善人民生活成为迫切需要克服的困难。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强调:“提高劳动热忱,开展生产竞赛,激励生产战线上的成绩昭著者,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方法。”[5]通过开展各类劳动竞赛,各地的生产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另一方面是开展劳动竞赛有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据记载,“在苏维埃国家企业中,工会提出了为巩固和发展苏维埃企业而斗争的任务......并且组织生产突击队及生产竞赛等”[6]。通过上述方式,劳动者在生产劳动方面呈现出很高的热忱。刘少奇指出:“把那些真正的突击队员——劳动的英雄们,列在红板上去!极大地在群众中奖励他们。因为他们是革命战争中生产战线上的先锋与模范。”[7]正是通过弘扬劳模精神,保证了苏区时期生产的稳定,从而为革命事业提供了物质保障。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面对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抗日根据地的生产生活面对极大困难。各抗日根据地为了生存和发展,生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在中央苏区累积的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继续在各抗日根据地通过弘扬劳模精神促进生产,这一时期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开展大生产运动。面对抗战时期严峻的生存境况,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以自给自足为目标的生产自救运动。大生产运动首先在延安展开,193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提出“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的口号,号召各行各业开展必要的生产运动,随后在晋冀鲁豫边区、晋绥边区和晋察冀边区相继开展大生产运动。二是开展劳模表彰大会和开展群英大会,通过群英大会交流生产经验和表彰劳动英雄来提高生产效率。三是树立标杆,围绕某一典型的劳模事迹展开学习活动,各边区分别围绕典型劳动模范赵占魁、甄荣典、张秋凤等开展“新劳动者运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集团企图以内战的方式让中国社会退回到专制独裁统治。面对国民党反动集团的阴谋,中国共产党清楚地认识到要保卫胜利果实,就需要领导人民争取民主,以自卫战争的方式粉碎国民党的图谋。各解放区充分认识到要支援解放战争,就需要提升劳动生产效率,这样才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各解放区结合当地情况,开展了劳模运动的相关工作。一方面,统筹生产战线的工作方向。为更好地支援前线,各解放区继续通过劳动大会宣传先进技术以及表彰劳动模范,并通过劳动大会报告统一思想和明确目标。例如在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上,陈云作了《关于中国职工运动的当前任务》的报告,对生产任务进行了全局部署,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为支援前线和解放区建设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工会组织生产力量。各生产部门通过工会开展生产竞赛和创纪录运动,让筹备和生产工作的开展更加有效。

总体而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劳模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劳模奖励条例,具体有《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晋西北奖励生产技术暂行办法》等。这些奖励条例明确了劳模的评选方式和奖励形式,将过去由政府选拔劳模的方式变为由群众选举。与此同时,不仅树立个人先进模范,还增加了集体模范,使得劳动模范的评选过程更加规范。其次,生产运动的开展更加科学有效。中国共产党充分理解生产竞赛是推进生产的有力工具,将生产竞赛的举办同根据地的现实需要相结合。大生产运动的开展针对军民供需的矛盾展开,打破了敌人封锁和扼杀的企图。创纪录运动通过发现、研究、交流、表彰的形式,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据不完全统计,创纪录运动开展6 个月,就有19 940 多个新纪录出现,劳动生产率比开展创纪录运动时的九月提高13%[8]。最后,对劳动模范的作用的认识更为深化。在1945 年陕甘宁边区劳模大会上,毛泽东首次对劳动模范作用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指出劳动模范具有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为劳模精神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劳模精神初具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因长年战乱造成的生产萎缩,亟须在各领域恢复生产活动。当时,国内的生产能力十分落后,不仅缺乏高端机器设备的制造能力,连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火柴、钉子、水泥等都需要进口。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恢复经济生产,必须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通过继续开展劳动竞赛和生产运动,全国人民在生产上热情高涨,各地各行各业频频传来生产捷报,涌现出一批先进工作者。为了向全社会弘扬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道德风尚,党和国家决定召开全国劳模代表大会,表彰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劳动者。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劳模精神主要有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劳模评选表彰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在以往革命战争年代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对在生产战线上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都会进行表彰,但由于特定的历史因素,荣誉称号繁多复杂,仅有“劳动英雄”称号从抗战时期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针对上述问题,1950 年召开的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正式将“劳动模范”确定为对先进劳动者的表彰称号,由此确立了新中国劳动模范的光荣地位,推动了劳模运动的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劳模的选拔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关于召开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计划》中,对于评选劳动模范的范围上提出了“两个必须”:一是必须包括私营企业、私营农业部门的适当名额,二是必须包括工农业技术人员。“两个必须”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重视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同时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只要是诚实劳动的劳动者都应该得到尊重。在1950 年的全国劳模会议上,毛泽东指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就要求生产战线应更好更快地发展,表明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秉持国家主人翁意识和过硬技术的劳动者。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对劳动模范的作用有了进一步认识。毛泽东指出:“劳动模范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9]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对劳模如何发挥桥梁、骨干和带头作用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陈云认为,要发挥好“三大作用”,最重要的就是联系群众、团结群众,英雄只要脱离了群众,就立刻变得没有力量、没有作用了[10]。刘少奇认为,“三个作用”表现为劳动模范是社会和国家的领导力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和人民群众之间重要的纽带[11]。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此时对劳动模范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着手以理论化的方式弘扬劳模精神。在实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目标的过程中,劳动模范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1950 年至1965年期间,涌现出王进喜、时传祥、张秉贵等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奋勇拼搏的劳动模范。“每一秒钟都是为创造社会主义社会而劳动”的充满时代精神的口号,鲜活地反映出当年为社会主义建设忘我奋斗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可贵精神。

1.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弘扬劳模精神的新探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和国家确立了围绕经济建设展开工作、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愈发成为关键因素。此时,如何厘清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关系,如何确定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位置,如何激发劳动积极性,如何挖掘潜在的活力等问题亟须得到解决。在此背景下,对劳模精神的理解需要进一步深化,弘扬劳模精神的举措也需要进一步改进。

为解决新变化所带来的新问题,中国共产党对弘扬劳模精神的方式进行了新探索。一是对劳动模范的认定标准进行了修订。1979 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劳动模范提出了新的评价标准:“判断一个职工是不是模范,一个集体是不是先进,归根到底,要看其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是不是起了显著的作用,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不是作出了较大的贡献。”[12]相较于以往的标准,新标准涵盖的群体更加广泛,评判依据也更为清晰。二是进一步规范劳动模范的评选,注重保障劳动模范的权益。此时,最主要的表现是将奖励劳模写入宪法,让劳动模范的权利保障有法可依。三是通过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研讨厘清各类劳动之间的关系。在1978 年3 月18 日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指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13]因此,积极解决科技人员在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成为时代的呼唤。经过会议讨论,明确了“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14]。这充分说明了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只是社会分工不同,都属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

20 世纪末到21 世纪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面对新世纪的新变化,江泽民指出:“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15]由此,围绕劳动价值论国内开展了广泛讨论,为深化对劳模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以“劳模精神”一词概括劳动模范的优秀品质出现在20 世纪90年代末到21 世纪初,2000 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让劳模精神光耀神州》,“劳模精神”一词首次出现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上[16]。在2005 年4 月30 日的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中,胡锦涛首次将劳动模范所具有的先进品质表述为“劳模精神”,并将劳模精神的内涵凝练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17],让人们对劳模精神有了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健全劳模精神价值引领体系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相较以往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科技革命融入了生产生活。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当前,世界发展正历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不断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弘扬好劳模精神、充分发挥劳模精神的引领作用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习近平高度肯定劳动模范对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劳动模范始终是我国工人阶级中一个闪光的群体。”[18]面对新时代的新变化,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深化对劳模精神的理解,积极探索弘扬劳模精神的新方式。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党和国家恢复用最高规格表彰劳动模范。2015 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劳模表彰大会,时隔36 年再次以最高规格来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构建了以劳模精神为引领的劳动价值导向体系。习近平在会上提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19]3在2017 年10 月18 日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2020 年,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分别对三种精神的内涵进行阐释。以此为标志,劳模精神正式从一体多维的价值形态发展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三维一体精神引领体系。在此次会上,习近平还指出,劳模精神价值引领体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1]作为精神支撑,使其内涵更加丰富完善。2021 年10 月,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被正式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成为我国新征程中重要的精神动力。

2 中国共产党弘扬劳模精神的内在逻辑

劳模精神是中华民族奋进的动力源泉,鼓舞着全国各族人民不断突破困难,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中国奇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蕴含着深厚的内在逻辑,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2.1 劳模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

劳动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共产党弘扬劳模精神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马克思劳动理论强调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动力,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劳动的解放。首先,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恩格斯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2]。因为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于生存的需要在劳动过程中逐渐学会了使用工具,学会了语言交流。其次,人类社会中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都源于劳动。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进而形成了各种文明。最后,异化劳动条件下无法实现劳动解放。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同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与人类劳动、类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异化。在异化劳动的关系中,人的劳动过程非常机械,如同苦役使人不堪重负,更加使人的劳动疏远人的类本质。

劳模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理解和具体实践,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通过领会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实质和内涵,深刻地认识到正是劳动者的智慧与勤劳创造了当代中国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在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不断深化理解劳模精神的内涵,改善弘扬劳模精神的具体举措,使劳模精神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价值引领。

2.2 劳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对百年奋斗历程深入的经验总结

劳模精神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百年奋斗历程中所体现的规律性、合理性以及必然性的认识和把握。劳模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重要一环,其形成凝结着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与汗水。在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劳动模范作出了卓绝的贡献,劳动模范的优秀品质激励着一代代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族人民不断克服生产战线上的种种困难,彻底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劳动模范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示范和带头作用,为革命取得最后胜利奠定了扎实的社会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各领域亟须恢复发展的境况,劳动模范积极投身于各项建设中,以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广大劳动者积极参与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各项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人民尽快富裕起来,中国共产党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探索劳模精神。劳动模范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高尚品格,在开拓创新、苦干实干中创造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奇迹。进入新时代后,面对世界局势的急剧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克服困难,最终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并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这一切浸透着全体劳动者的辛勤汗水,是几代人苦干实干、接续奋斗的成果,彰显了中国人民为实现梦想奋发拼搏的意志品质。

今天,经过百年奋斗,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其中浸透着亿万劳动群众的辛勤汗水和默默奉献。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充分理解和见证了劳动对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性,进而在不同时期始终坚持弘扬劳模精神,不断丰富劳模精神的内涵,深化弘扬劳模精神的方法,使劳模精神成为全社会重要的精神引领。

2.3 劳模精神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重要的价值引领

习近平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18]2。劳动是人类文明创造、延续、发展的不竭之源。广大劳动者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时代的主要缔造者。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锚定目标、顽强拼搏、接续奋斗,付出了艰苦卓绝的辛劳与汗水,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

今天,劳模精神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强大的精神动力。在2023 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习近平强调:“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依靠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23]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等不来也要不来,唯有通过艰苦奋斗才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康庄大道。因此,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途中,需要继续充分发挥劳模精神独特的价值引领作用,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向着伟大目标共同奋斗。

3 中国共产党弘扬劳模精神的现实启示

劳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砥砺奋进的经验总结,其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回望劳模精神的发展历程,虽然不同时期弘扬劳模精神的具体举措有所不同,但其中蕴含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理念可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3.1 一以贯之坚守劳动者的主体地位

在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弘扬劳模精神视为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其中最突出的特征即始终坚持劳动者主体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24]。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各种使命和任务的完成离不了广大劳动者奉献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活力。当今世界正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业结构快速变化和社会分工越发精细,但并未改变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的真理,因此要继续一以贯之地坚守劳动者主体地位。一方面,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各个行业领域的劳动模范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尊敬仿效的榜样,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充分发挥劳动模范的桥梁作用、带头作用和骨干作用。另一方面,应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当前,应注重调节好劳动者的劳动所得,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和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等等。

3.2 与时俱进深化对劳模精神的认识

精神是对特定实践的理性认识。不同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弘扬劳模精神有着不同的实践方式,精神价值要保持生命力就必须结合新境况进行适配。中国共产党人对劳模精神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对劳动模范优秀品质的凝练发展为一体多维的精神价值引领,再发展成三维一体的价值引领体系。首先,这一认识演进源于党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着对劳动模范作用的认识。从苏区时期认识到劳动模范的促进作用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凝练出劳动模范的三大作用,再到解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蕴含的品质特征,这些科学总结都是不断从弘扬劳模精神的实践过程中凝练而来的。其次,这一认识演进源于党从理论上不断深化着对劳动的理解。中国共产党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针对不同时期的变化,不断深化对劳动本质和内涵的认识,不断探索劳动主体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从苏区时期认识到劳动竞赛对生产生活的改善和提升劳动积极性的作用,到改革开放时期明确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都是社会主义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针对新科技革命所衍生的各类新劳动形态的境况丰富劳模精神的内涵维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勇于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最后,这一认识演进体现出党始终在不断完善劳模精神的内涵意蕴。在坚持马克思劳动理论基础上,从提出劳模精神到构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价值引导体系,整个过程深刻体现了不断推进马克思劳动理论中国化、不断将弘扬劳模精神时代化的特点。在党和国家不断地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劳模精神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在新征程中要继续深化对劳模精神的认识,并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发展劳模精神。

3.3 因时制宜创新弘扬劳模精神体制机制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历史条件与不同的时代要求,中国共产党弘扬劳模精神的方式也是结合时代背景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一是结合时代需要开展劳动竞赛,从中央苏区时期的生产竞赛到战争年代的生产运动,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各类劳动技能比拼,随着生产力发展的不断发展要求劳动者不断掌握新的劳动技能,有效地激发了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不断精进的劳动技能。当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建设高素质劳动大军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继续发挥劳动竞赛的机制优势,有利于不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进而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不断完善劳模表彰机制。中国共产党始终结合时代需要培育劳动者,表彰优秀劳动者。表彰劳动模范是重视劳动和劳动者的生动体现,评选劳动模范是弘扬劳模精神的重要方式。从中央苏区时期奖励印有“劳动模范”的帽子到以国家最高级别荣誉表彰劳动模范,都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对劳动问题认识的深化,从而不断改进选拔机制,不断优化选拔范围,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和条例充分保障劳动模范的权益。三是弘扬劳模精神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劳动教育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于劳动价值的理解、对于劳动所持有的态度和对于劳动技能的掌握。弘扬劳模精神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劳动模范是劳动教育的生动示范。在新征程中,要继续弘扬劳模精神,通过劳动教育的方式传承劳动模范的优秀品质,为新征程不断培育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劳动者。

4 结语

劳模精神对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有着深远的影响。劳模精神蕴含的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创新进取、无私奉献等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奋进的重要价值引领。在新征程中,要继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用劳模精神激励广大人民,引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团结奋斗。

猜你喜欢
劳模弘扬劳动者
劳模在身边 服务你我他
工会博览(2023年3期)2023-02-11 11:49:36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文史春秋(2022年4期)2022-06-16 07:13:00
劳动者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 08:59:58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1-06 09:29:28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雷锋(2015年9期)2015-12-14 06:29:00
在云端
人力资源(2015年7期)2015-08-06 10:45:13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劳动者之歌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54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
浙江人大(2014年2期)2014-03-11 20: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