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活力重塑
——以半拉山子村为例

2023-03-03 06:27金莹王思若
重庆建筑 2023年2期
关键词:山子文化发展

金莹,王思若

(吉林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长春 130118)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城乡差距逐步扩大,乡村较城市而言在区域位置、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设施配置等方面具有明显劣势,与此同时,大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导致了乡村人口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乡村内生动力不足且逐渐呈现出衰退的态势。另外,随着外来城市文明的涌入,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乡村文化被渐渐遗忘,使得乡村地域文化未能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扬。而地域文化作为乡村的精神内核,是乡村发展所需的动力源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乡村发展水平,二者密不可分。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1]。在此背景下,如何在乡村改造的同时,将乡村地域文化保留并传承发扬下去,是乡村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沈阳半拉山子村为例,探究地域文化引导下的乡村活力重塑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地域文化概念及相关研究

1.1 地域文化的概念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区域内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经过漫长时间,循序渐进而形成的独具特色、保留至今并仍然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所影响的地域范围;地域文化中的“文化”所包含的文化要素多元杂糅[2]。地域文化可以概括为两方面的内容,即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如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自然地理、方言文化、宗教信仰等。地域文化涵盖了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自然环境层面、人文环境层面以及社会环境层面,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地域文化既展现在民居建筑、景观环境、历史遗迹等可见要素中,又展现在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不可见要素之中,并反映出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

1.2 地域文化与乡村活力重塑

乡村的活力代表了乡村的生命力与发展潜力,而地域文化则是乡村发展的潜力与生命力的源泉,在地域文化的熏陶下,乡村才可得到长久的发展。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涌入,乡村因此失去了内生动力,从而使得乡村发展动力不足,所以乡村活力重塑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乡村发展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不同的地理区位条件使乡村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以及居住建筑等,这势必导致不同地区的乡村发展呈现出差异性,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类型。因此在对乡村活力进行重塑时,要以乡村的地域文化为立足点,探究最适宜乡村发展的活力重塑策略,以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 半拉山子村的特色资源与发展现状

2.1 特色资源

2.1.1 基本概况

半拉山子村位于沈阳市北部,东距法库县大孤家子镇10km,辖前茨沟、詹家窝堡两个自然屯,有财湖景区至五龙山景区旅游线路横贯境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显著。半拉山子村曾先后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辽宁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

2.1.2 地域文化特色

半拉山子村拥有深厚的酒文化底蕴,其酒文化历史可以追溯至辽景宗保宁年间(公元969—979年),当时的半拉山子村为辽立州城所在地,当地水质优良、土地肥沃。辽国在战争中掳掠了大量的汉民至此,这些汉民带来了中原的酿酒工艺,自此,这里的村民便开始充分利用当地生产的优质粮食与瓜果酿酒,形成了酿酒文化的源头。

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以后,清皇室后人爱新觉罗·胤玉在这创办了“祖家坊烧锅”,酿造清廷特供御酒(图1)。传承千年的酿酒传统与满族的酿酒工艺相融合,成就了更适合北方人口味的多种酒品,也因此奠定了半拉山子村深厚的酒文化基础。

图1 祖家坊

如今,半拉山子村充分利用酒文化资源,重点打造爱新觉罗皇家博物院(原为“祖家坊烧锅”)以及老北味酒文化旅游景区。景区内留存完整的满族风格建筑,以及八旗井、待月亭、索伦杆等历史文物古迹,并拥有酒海(图2)、古法造纸、石锅、泥窖池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2 酒海

2.1.3 生态资源

首先,从半拉山子村地貌气候来看,村庄位于五龙山脉的承上启下之处,地形为丘陵,地貌系辽河冲积平原;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自然资源丰富;村内有两条水系,属自然发源,经小岭河汇入辽河;村庄四面环山,风景秀丽,拥有较为丰富的乡村自然景观。其次,从乡村聚落格局来看,村庄保留了完整的街巷空间与尺度,呈网格状布局。再者,从人居环境方面来看,村庄已基本完成道路硬化、绿化及亮化工程,并实施了围墙粉刷以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2.2 发展现状

2.2.1 乡村文化衰退

半拉山子村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留存下来的历史建筑遗迹等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缮并得到维护,但这些历史建筑遗迹与周边民居呈现割裂状态,无法与村内居民生活产生交集,它们虽然是半拉山子村独有的地域文化资源,却无法成为凝聚村庄居民的内核力量,充分发挥蕴藏在历史建筑遗迹中的宝贵文化价值[3]。此外,博物院拥有的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虽得到了保护与重视,但却缺乏有效的传承与发扬途径。与此同时,在外来城市文明的强势冲击之下,村民们逐渐忘却了对乡村本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传统技艺缺乏传承者,非物质文化传承面临挑战。

2.2.2 乡村景观破败

乡村景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包括村庄聚落景观、农业生产景观以及自然生态景观,三者之间的整体性结构呈现出乡村景观的地域性特征,乡村景观的衰退包括景观及生物多样性的衰退、同质性的增加以及与历史和传统的根本割裂[4]。半拉山子村整体以传统的乡村聚落形式存在,不同区域风貌差异明显,乡村景观呈现出破碎化状态。村内建筑形式以现代民居为主,整体风貌未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现代化的民居建筑与村庄西部留存下来的具有满族风格的建筑形成对比。同时,由于村庄缺乏整体性的规划建设,村庄内部新建民居随意无序,并存在私拉乱建的现象,街巷公共空间杂物随意堆放,景观绿化系统不完整,人居环境需进行提升。

2.2.3 设施配置缺失

目前,半拉山子村完成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已有较为完善的雨水沟渠系统以及电力电信系统,村庄内部道路已实现路面的全部硬化,满足村庄居民日常出行劳作需求。村内建设有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等,供来此旅游参观的客人使用;建设了文化广场、休闲长廊、凉亭等活动场所并设置了休闲座椅以及健身器械,满足了村庄居民日常交流娱乐休憩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体验,同时也为弘扬乡村地域文化奠定了基础。但是村庄内部教育服务设施相对匮乏,同时缺少公共绿地空间,不能满足村民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

2.2.4 产业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沈阳市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乡村旅游新品牌、新业态和新形象,大力扶持地域文化特色产业,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助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全域旅游城市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沈阳市空间规划提出以辽河为界建设南北两区的发展格局,而半拉山子村位于北部生态涵养区,因此迎来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契机,旅游业、民宿业等产业的植入为村庄带来了城市资本、人员等外部力量,促进了乡村发展。但目前半拉山子村以传统种植业与酿酒业为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仍具挑战性,乡村内生动力不足,村落孤立发展,缺少与区域内文旅产业的协同联动。

3 乡村活力重塑策略

3.1 以地域文化为源,打造优势产业

不同地域展现出的独特文化风貌既是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征,同时也是乡村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所需依托的宝贵资源,是乡村产业发展所要汲取的动力源泉[5]。通过将乡村中优秀的地域文化要素外化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不仅可丰富乡村产业体系,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还可拉动乡村经济发展[6]。

具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辽宁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荣誉称号的半拉山子村,可以利用其独特的酿酒文化、满清文化、农耕文化等地域文化要素,厚植“文化+旅游”底蕴,积极打造集酒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农业休闲体验等于一体的生态农业休闲特色村,创新多种产业发展模式,开发酿造体验、文化体验、原乡民宿、民俗表演、滨水娱乐、休闲农业等多元功能,为乡村产业发展塑造新生活力(图3)。另外,可以通过为本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增添经济收入来源,增强村民归属感与幸福感,使村民切实参与到乡村发展中。

图3 产业发展类型模式图

3.2 以地域文化为核,营造记忆场所

地域文化的意义在于能够营造出具有强烈文化归属感的场所[7]。地域文化所产生的独特氛围让没有意义的空间转变为一个蕴藏丰富情感、汇聚乡村精神的记忆场所。因此,要以地域文化为核心,营造记忆场所,以此来加强人们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吸引更多的乡村人才,重塑乡村发展活力。营造记忆场所可以从营造文化主题场所、营造文化氛围场所以及营造地域文化景观三方面进行。

半拉山子村以酒文化而闻名,因此主题可以从酒文化中提取,如设置前清皇家酒文化展示区、满族民俗酒文化展示区、满族风情生活体验区等文化主题场所。营造文化氛围场所应从细节处着手,通过将整理提炼出的满清文化、酿酒文化以及农耕文化等地域文化元素运用于整体建设之中,并沿用地方材料,借助建筑、小品、构筑物、铺装等设施来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如沿步行路两侧设置体现酒文化元素的景观小品节点。地域文化景观的营造要结合自然特色与人文特色,并将这些特色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诱发场所记忆,通过配置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为不同景观命名等方式,来强化人们对特定场所的记忆,增强人们的认同感。

3.3 以地域文化为媒,培育内生动力

地域文化在引导乡风民俗建设、推动乡村文化脉络构建、培育乡村内生动力等方面承担着传播媒介的角色。以地域文化为媒,培育内生动力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实现:首先,可以结合旅游产业中的酒文化展示区、生活体验区等公共展示空间,定期举行包括传统酿酒工艺表演以及乡村非遗游学、满族民俗表演的旅游文化节,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与喜爱,并使参与到文化活动中的村民感知半拉山子村独特的满清酿酒文化所传递的价值,加强村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其次,在对村内建筑进行规划建设时,可以对村庄内部闲置废弃的房屋进行活化利用,并通过植入适合的业态实现功能置换,如将空闲房屋改造成酒文化展示空间、养老活动中心、村阅览室等,丰富村内公共活动空间,促进邻里交往,进一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鼓励村民参与到乡村发展建设中,激发爱家乡、爱故土的情怀,为乡村发展培育内生动力,促进乡村内生有机发展,为乡村活力重塑奠定坚实基础。

4 结语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拥有深厚的发展潜力,而地域文化作为乡村发展的核心动力源泉,在乡村活力重塑过程中起着引导、组织以及媒介的作用。因此,应充分发掘并发扬乡村地域文化资源,促进地域文化在乡村产业发展、历史文化传承、记忆场所营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地域文化对乡村活力重塑的激活作用,使乡村得到全面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提升村民的幸福感与归属感,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山子文化发展
论玉雕山子工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不能叫你的名字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山子
从“山子雕”说中国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