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代涛,文航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40133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老旧公共社区的基础设施已经出现损坏,建筑的质量越来越差,再加上许多公共空间的功能无法达到之前的标准,这就使其空间价值引起了当地政府和城市规划部门的注意。在2015年国土资源会议上,我国首次对存量空间资源匮乏的情况进行了相应剖析,明确提出应该对土地资源进行高效利用,保证土地的空间结构得到稳定有序的转变。而旧城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存量空间规划的发展场所和基础场所,其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应得到优先解决,由此才能使其在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最为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引入“城市织补”理念,以重庆江北区大兴社区为例,提出“织补式”的更新策略,通过空间织补的方式进行更新改造,以此优化旧城社区空间结构,提高空间的使用率,在满足社区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激发更多的空间可能性与活力,修复旧城社区新老邻里情感交流断裂的问题,最终实现旧城社区活力再生和居民自我更新的目的。
在《辞海》里,“织补”一词原指“仿照物品原有的经纬线将破损的丝织物修复”,以达到织补破洞后的衣物在颜色、材质、肌理、新旧等方面与原有物保持高度的一致性[1]。城市更新的织补重构思想最早由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在其著作《明日之城》中提出。所谓的织补思想并不是对旧城区进行大拆大建,而是把旧城区的各个点以及周边区域定义为一个关联性的整体,重视社区居民的体验与感知,从三个重点要素出发:一是功能织补,即替换老旧城区的某些建筑设施,不断提高老旧城区的功能服务水平,让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更加充裕;二是人文修复,通过分析该区域的历史文化脉络及独特的文化体系,修复或保持和谐邻里的生活状态,提高区域归属感;三是生态修复,保证城市的景观效果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并将其空间结构与功能秩序进行织补缝合,这样就能够有效恢复旧城区域在改造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影响,还能让旧城区的人文历史风貌得到充分的恢复。同时在城市织补过程中,也优化了旧城居民的生活模式,首先从人的角度出发,再考虑建筑、环境、景观的织补方法,从而让空间达到一种高效的有节奏的平衡状态。
城市织补作为能够适用于具有中国特色城市社区更新发展的改造模式,是提升城市功能水平的重要理念,不仅在发展的过程中保证了社会生活稳定进行,还能够有效提高人民的生活幸福度。
城市织补理论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从多个角度对城市进行设计,保证城市格局的各个要素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梳理,针对城市格局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地因地制宜从而保证制度理论得到有效的应用。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保护原有的城市肌理,也需要对社区各个不同的要素进行织补,这样才能够对社区空间的格局进行优化,达到保护社区文化内涵的目的。
根据城市织补理论中相对功能性的四条标准来看:第一,织补的范围首先应该对社区环境给予全方面的重视,保证能够修复社区文化风貌;第二,织补的对象可以总结出城市织补是对社区物质空间的一种提升,同时还能够满足历史文化和居民需求等多方面的要求;第三,织补理论在应用时以渐进式的方法为基础,将存在的问题进行一点点的分割,这样能够有效减少建设过程中对社区运行造成的各种影响;第四,从织补理论的更新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织补类型的更新并不是增添各种新元素,也并不是保留之前的形态,而是让新旧事物实现有机融合。城市织补式空间无论是从行为视角还是从结果的视角来看,都对旧城存量空间直接或间接地予以了保证,将其介入到旧城存量空间的发展上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大兴社区中兴段公共空间总面积3733.3m2,是重庆市中心较为典型的人文历史风貌保留较完整的存量旧城社区。社区整体地势北高南低,有三栋居民住宅,由于地势原因错落分布在各角,形成一个三角区。建筑与建筑之间根据地势形成8个不同面积、不同高度的平台空间,跨度最大的有10.35m。社区内存在少量商业业态,均由居住空间改造,多为餐厅和咖啡厅。
3.2.1 交通组织混乱
大兴社区中兴段的街道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两个问题:一是交通比较混乱;二是停车空间严重不足。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城市内部道路和社区道路之间没有实现良好的连接,由于在最开始的建设过程中,并不重视非机动车和自行车以及行人的出行区别,所以在一个城市道路的出口处,通常只是一个出口和另一个出口连接,这样就很容易导致交通安全隐患的出现;二是随着我国GDP的高速增长,居民使用私家车的频率逐渐增多,但早期城市规划过程中,并没有设置充足的停车位,使得当前的交通规划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居民的生活幸福度受到影响。
3.2.2 公共空间被压缩
该社区内部存在大量的废品堆,这些废品基本属于社区个别居民的私有物件,大部分堆放在建筑物的拐角和某些场地的入口空间内,由于通风不畅加上视野盲区,许多居民无法通过此处。而且社区公共空间利用不当、本地居民将空间圈地占为己用的情况随处可见,这些现象导致社区环境脏乱差,让社区的空间被大大压缩。正是这些消极空间和圈地己用情况的存在,让社区公共空间给人留下了不良印象。
3.2.3 历史人文记忆缺失
在对大兴社区中兴段的实地调研中发现,该社区在建造过程中,盲目跟风添置现代化的装置设施,导致许多具有人文特色的历史痕迹被暴力消除。老旧社区原本承载着居民的生活记忆,由于在建设过程中不重视对社区进行相应的改造,无法发掘本土特色,导致社区居民难以理解与其他居民的共同利益,也就让居民之间的距离感越来越强,使得每个人的归属感都得不到关照。
3.2.4 绿地景观不佳
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大兴社区中兴段的绿化利用率极低,由于不重视居民的生活氛围,缺乏对植物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原有极少的绿化空间一再被压缩硬化。植物以简易的盆栽形式展现,导致绿植的生长情况极差、观赏性极低,且简易的装置也难以保证穿行在社区内人群的安全,让居民产生了无形的压力,破坏了社区内原有的人居环境体验。
3.3.1 社区内的调研分析
(1)生活动态观察
通过对居民生活动态进行相应的记录和分析,可以将其行为总结为三种不同的类型(表1):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偶然性活动。通过观察不同生活动态类型的活动,总结出不同人群所喜爱的活动类型。
表1 居民活动类型图
(2)社区内人群活动分析
通过调研观察发现,大兴社区中兴段内居民在社区空间内,一般情况下活动类型比较单一,主要为穿行,并不会有过多的行为产生。每天的6:30~9:30和17:30~18:30时段是穿行高峰,主要因为这是集中的上下学和上下班时间。同时在社区内还存在几个零散的时间节点,为一部分居民的聚集时间,例如半敞开的棋牌室会在14:00门庭若市,放学等候的家长们会在学校旁简易的休憩空间中进行娱乐活动打发等候的时间。
根据以上的数据记录,制作出不同时段的社区人群分布图(图1)。图中显示在出行高峰时段人群的活动只集中在阶梯的位置,而在其他时段则稀疏分布在其他几个平台上。
图1 不同时段人群分布图
3.3.2 调研的基本情况及数据分析
本次调研的内容主要为大兴社区中兴段的人群对该社区环境的满意度,通过前期观察以及问卷调查,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获得了总计60份有效数据,通过统计整理,得到了以下三方面信息:
(1)基本信息。受调查时间的选择影响,参与调查的人员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少量为年轻人,其中大部分年轻人为外来的游客以及务工人员,总计得到了60份有效数据的调查问卷。问卷信息包括27位男性和33位女性的基本资料信息,其中25岁以下的14人,50岁以上的19人(图2a、图2b);
(2)职业状况。数据显示被调查者中小学生人数为9人,上班族及当地商户为32人,退休人员为19人。调查数据表明,在该社区活动的主要人群大部分为中老年人,其活动比较固定,主要为在社区内进行短暂的穿行,而游客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岁到35岁之间(图2c);
图2 人群基本信息统计
(3)对大兴社区中兴段的功能环境评价。
通过对60份有效数据的全面整理分析,计算获得每组数据平均值,绘制出评价因子得分表(表2)。
表2 评价因子计算得分表
从表2数据来看,被调查者对环境总体满意度的数值小于0,说明大部分居民对环境的评价较低,其中只有社会关系的得分稍大于0,说明被调查者在生活中对当地的社会关系比较满意。其余4个不同类型的环境因子在计算后可以发现均小于0,说明许多居民对休息场所的满意度较低。通过对数据的总结,可以发现当地居民更意愿有大量的社交活动场所。
4.1.1 增补功能使用的多样性
大兴社区中兴段大部分设施都是居住类型,此前这些设施已经很难满足居民当下的需求,因此需结合社区文化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对居住类型的设施进行功能性的置换,通过改造局部的建筑肌理,修复和调整老旧建筑的结构,提升建筑的观赏性和空间功能效果,以吸引居民对场地建筑的使用,提高社区内场地的利用率。
4.1.2 缝合交通空间的完整性
(1)增强步行空间连接
社区内步行空间在整体性和连续性上的考虑是需要得到重视的,通过取消或模糊部分步行空间的边界,改造步行空间,使空间具有更加良好的连接,是最直接也是最基础的改善居民在社区内使用体验感的方式。
(2)丰富步行空间搭配
人群在步行空间中的活动行为是多样化的,扶、跑、跳、跨、驻足打照面都是在步行空间中常见的行为动作,所以在其空间功能上也应进行对应的丰富搭配。这样可以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更好地辅助人群在步行空间中完成其丰富的行为活动。由此还可让人群在步行空间中产生交往行为,提升其在步行空间中的体验感。
(1)引入公共艺术
博瑞奥德在《关系美学》中提到“依据作品所描绘、制造或诱发的人际关系来判断作品”[2]。根据这种艺术性的实践理论,在社区公共空间的修补过程中,应让公共艺术和社区结合,就如一场社区协作活动,居民与自然、居民与居民以及居民与社区之间“软”改造[3]。通过利用不同的公共艺术方法,保证社区在发展过程中能够获得新的活力,利用一些装置设施和景观雕塑的安放,再结合艺术策展和各种APP,让社区在发展过程中焕发生机。例如,重庆黄桷坪街区利用金属和红砖,在改造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改造后建筑物的趣味性。这些创新性的方法对周边的资源进行全方面的应用,结合相应的创新,为居民提供了高质量的互动场所,让整个社区的生活氛围得到有效提高。
(2)混合分时利用
理查德·佛罗里达曾提出创意的“地点”具有以下特点:“劳动力密集市场”、有趣的“生活的方式”、丰富有意思的“社交活动”、人群的“多样性”、环境与氛围的独特的“真实性”,以及由环境、人物、事件构成的“地方品质”[4]。针对社区内人员流动复杂、生活习惯作息不统一、在社区空间的使用需求上存在冲突的问题,可通过梳理时间线,对同一空间分时利用,进行多层次利益集中,让空间的功能分散且特定化。同时,利用格栅、围墙的边缘角落进行功能性的改造,将空间升级为活动场地以供居民日常休闲娱乐,以此提高社区闲置空间的多元共享性以及邻里之间交流的质量。
在社区空间营造中,文化毫无疑问占据最为重要的地位,其能表达出居民个体甚至是大兴社区内居民整体对社区的依恋和熟悉感。在中国情境下,在“单位”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文化认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中国城市社区意识的体现,一直到90年代,建立在单位基础上的认同仍然在社会整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创造了高度统一的生活模式[5]。建立以邻里为核心的社区,也是建立包容性很强的认同圈子,建立一个“熟人社会”,因此在激活旧城社区活力的同时,还应重视居民自主管理社区的完善,营造自下而上的高质量交流氛围。在居民的日常交流过程中,邻里文化可以由此得到展现,整个大兴社区中兴段的文化修复也就有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在大兴社区中兴段的功能织补上,主要遵循了社区居民原有的生活习惯,所以在基础设施的修复过程中,利用功能性模块来做出相应转变,可以将其转变为办公模块,也可以转变为游戏模块,这些模块在后期的应用过程中都将发挥其独特作用。通过社区内不同平台不同模块的结合,满足社区居民对生活功能空间的需求。
其中,部分新增的梯步空间是通过拆掉原有护栏,利用高差将梯步交叉组合设计形成座椅的形式而得到的(图3),这样不仅模糊了空间之间的界限关系,增大了空间的使用面积,也改善了社区居民的生活体验方式,同时还为社区内人群的穿行提供了便利。
图3 阶梯的设计利用
在社区里植入一些装置设施和艺术铺地,激发人群的积极参与性,为社区增加新的视觉感受,带来新的社区活力氛围。在一些空间上,考虑儿童对空间趣味性、艺术性的要求,在颜色和材质上提取并运用了旧城社区内原有色的互补色进行表达。这样的空间设计不仅能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体验,也可提升社区内的活力。
在空间营造中,针对不同年龄段设置不同功能的设计区域,让居民的互动性和参与度得到有效的提升。通过各个区域的重叠或并存,家长们可一边办公一边照看儿童;儿童则在具有童趣的游戏空间中玩耍,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并快乐成长;老年人可以继续维持退而不休的生活状态,种植花草,聊天休憩。这样的社区空间打破了以往互不干涉、冷漠相向的尴尬壁垒,重塑了代代相助的生活模式,可建立代际之间的情感沟通,让居民在生活中感受更充分的活力(图4)。
图4 代际共享的情感空间
社区内绿化激活的设计改造共包括两部分:
(1)对原有绿化植被的保护。通过对树池的修缮且边缘向外扩展50cm增加一定种植面积,延续古树的生长路径,再搭配适量地被植物作为点缀,形成一个良好的景观节点;
(2)优化社区内的路径景观节点。将盆栽挂至原有护栏结构上,架构新的种植空间,用“点式”布景织补,促进社区内的绿化有机微更新。
在城市快速转型的背景下,存量型旧城区是我国城市空间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殊产物。城市织补式更新思想从20世纪提出一直发展并延续至今,其内涵得到不断解析。通过对大兴社区中兴段的调研可知,重庆旧城社区对城市织补式的更新是有需求的,这种以小见大的设计手法结合空间现存的问题与居民对社区功能需求存在的矛盾,得出相应的织补方法,可解决当前重庆旧城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重庆存量空间更新的设计积累经验,也为重庆城市更新的长远发展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图表来源: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