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器尚象》研读感想

2023-03-02 19:09赵学莲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23期
关键词:造物墓葬器物

《制器尚象》是一本深入探讨手工造物发 展的重要著作,通过现存古物,重新将历朝历 代的造物场景重现,观察其材质、造型、制作 工艺及手法,讲述了一幕幕生动的造物场景。 书中汇集了多名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区别于 过往古物研究,本书以全新的角度,融入现存 古物的空间观,利用图像梳理与文献相结合的 研究手法,将历史原貌进行重现。书中聂菲的 《器物与空间——以马王堆一号汉墓北边厢随 葬器物为例》和陈长虹的《道德、秩序与情 色——古代墓葬装饰中的梳妆图》两篇文章, 通过这些器物遗存在器物辨识、器物空间观和 器物文化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关注到了传 统造物及其背后蕴含的政治、文化、观念等的 重要性,以全方位的视角重新审视“制器”背 后千丝万缕的文化内涵。

一、聂菲—— “器物”与“空间”

(一)问题研讨

聂菲在文章中以马王堆一号墓北面厢为 例,其研究基于将马王堆一号墓北面厢视为墓 葬一部分,解读墓葬中陪葬器物的空间建构、 器物与空间的关系营造两个主要问题,通过墓 室研究,将汉代丧葬文化及背后的社会性质鲜 活地表现在我们眼前。在研究过程中,以棺墓 形式表现为现实依托,探索朝代更替过程中文 化延续与改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马王堆汉 墓依然沿用了战国楚墓的丧葬形式,整个棺墓由四个边厢及一个主棺室空间构成。由空间观 角度,她发现汉代依旧沿袭了战国时期旧楚地 的丧葬风俗,但与前朝不同,其随葬器物配置 及边厢面积与前朝有所差异。通过对比边厢长、 宽、高、面积的精细数据尺寸,发现在宽度与 深度比例限制下,陪葬品大多数只能按照材质 进行分类立体堆放,区别于以往的立地放置, 马王堆陪葬品堆叠的形式也显示出其面积比例 的细微变化。

在器物与空间建构方面,聂菲首先从空间 组织构架出发阐述了墓葬空间组合形式,由表 及里逐层展开研究成果表述,采用递进式研究 及对比研究两种方式,由大及小详尽探讨,马 王堆所反映出的汉代民俗文化哪些遗存了楚地 文化,哪些随朝代更替发生了变化。其次,对 空间内部器物堆放特征做了详细论述,而这些 研究角度正是我们过往考古研究中所缺失的重 要分析过程。古人将陪葬器物按照不同形制、 材料、大小进行分隔堆放,甚至其中还出现了 标准化竹筒,上系木牌以便搬运辨认,陪葬大 口罐体内存有食物并以草泥封口。由此可见, 陪葬品包含日常生活所需食品、装饰器物、服 饰、杂役俑等日用器物,其彰显了墓主生前家 庭财产状况。聂菲在研究中对北边厢仿制生前 室内布局进行器物摆放这一形式进行分析,分 析这一空间在墓葬中的特殊象征意义。

在器物与空间营造方面,聂菲针对器物方 位与墓室空间之间的关系进行思维推演。其一 为模拟宅室使用死者“虚位”显示死者身份地位,其二为室内陈设展现的礼制。

由空间表现研究这一历史时期社会思想 信仰、生活礼仪、丧葬习俗,器物的组成格局 与这一时期丧葬文化密切相关。聂菲运用文献 分析法,对目前北边厢面积分布进行了梳理, 得出结论与巫鸿所认为的“灵座”设置不同, 通过详细物品梳理及模拟宅室方位布置,其事 实上反映的是主人身份、地位及祭祀观念,其 中特别提到“木俑”彰显的是死者生前身份位 置构建。室内陈设所折射出的这一历史时期的 “以礼而置”阶级礼仪的延续,厢内所制之物 品其造型、组合配置、分食制之礼均是其礼仪 延续的直观表现。

(二)研究独创性

在研究方法上,聶菲采用文献分析、数 据对比、实地调研、跨学科研究相结合的研究 方式,并将时彦、巫鸿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借 鉴,以全方位的角度,针对随葬器物象征意 义、方位放置、礼仪秩序进行研讨陈述,同时 将整体墓室空间与前朝墓室空间进行对比,推 演其面积大小与器物堆放形式之间的关系,进 而探析器物放置规制所折射出的礼仪制度,甚 至在研究中结合朝代建筑方位及主人座位朝 向,分析出古人“尊西东向”的思想观念,从 器物组成方式及空间营造视角深挖研究背后蕴 藏的价值意义及文化现象。

(三)思考与启示

事实上,探究器物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一 直以来都备受广大学者关注,但如此全方位的 解读在学术界并不多见,聂菲研究具有承前启 后之意义。目前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停滞于器物 与文化,从夏商西周器物制造开始,器物便不 仅仅具有使用功能,同时还包含了统治阶层的 需求。传统意义上,我们对工艺美术品的研究 一向专注于其物品本身的色彩、造型、所属朝代,或将重点置于其造物手法。由过往学识而 言,造物是人工的、物化的劳动产物,是使用 一定的材料,为了一定的使用目的而制造出来 的物体,是人类为生活进行的物质生产。器物 创造本质上是属于文化层面, 它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人类的创造和创造活动是最基本的文化 现象。它是与人类文化生成同步的,是对文化 生成的确认;第二, 人类通过造物和造物活动, 创造了人类物化的文化体系和文化世界。

通过研讨学习聂菲的研究,笔者将过往学 习思路进行拓展提升,认识到不仅要关注工艺 器物本身具备的特质,更要细思其背后蕴藏的 潜在研究价值, 如在表象之下蕴藏的历史故事、 文化变革、阶级制度、礼仪文化、社会性质等。

二、陈长虹——道德、秩序与情色

(一)问题研讨

当我们谈论到情色相关问题首先印入脑海 的大多是欧洲画作及雕塑,鲜少与中国古代画 作相联系。陈长虹在《道德、秩序与情色—— 古代墓葬装饰中的梳妆图》一文中讨论了三个 主要问题:其一,点明研究过程中空缺了“女 性”这一角色;其二,壁画图案整体表现不仅 是生活场景的描绘,其背后更多是展现这一时 期人们的理想的乌托邦社会形态;其三,对画 面中所表现的秩序与情色进行解读研讨。陈长 虹对第三点的论述较为着重,其中涵盖三个方 面的“情”与“色”,对夫妇合葬墓室中壁画 的描述,展现了时代更替过程中夫妇生活方式 及地位的变化,但依旧离不开表现理想贤良淑 德女性形象之意,表现夫妻之“情”;依据墓 葬中描绘场景的差异,大多婴戏图中男性角色 缺失,可以对墓主女性这一性别进行确认,表 现女性爱子之情;男性墓葬中壁画描绘女性闺 阁及私密空间,为墓主构筑一个立体空间,为 满足其窥探之“色欲”。

文章阐述方式采用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 行文风格,首先通过详细描述画像,并与现实 情况进行比照,提出部分画像描绘之景象实为 人们理想世界,而非生前场景的再现。其次, 在进一步深入研究过程中,通过对比梳理“楼 阁拜谒图”所示女性方位及深闺内阁场景与下 层男性政治活动画面,引申了制图者深层次的 意图思考,虽没有明确定论,但依然为后续研 究者提供了新的讨论方向。而后,陈长虹对画 面中女性持镜动作礼仪含义进行解读讨论,认 为持镜不仅代表着梳妆之意,内涵还包括审视 自身之意,再升华到对思想道德修养的约束。 在更为精美的壁画中,其信息传递更为广阔, 女性除持镜场景外,还增加了纺织场景,描绘 场景表现了女性遵从妇德的行为活动,女性家 内空间与男性政治空间构成了共同的生活秩 序,其更多描绘的是一个理想的国度,但其中 彰显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

(二)研究独创性

陈长虹细致地发掘过往研究中对于女性梳 妆及角色塑造的缺失,从这一视角,剖析了其 發展变化背后的深意,以及其反映的社会思想 变革,其研究极具独创性和创新力。陈长虹在 文中从宏观角度描述了墓葬装饰中女性人物形 塑——尤其是梳妆题材图像,推论出女性在社 会构建过程中的地位、身份之变化,为我们研 究墓葬装饰打开了全新的思路,同时也补充了 这一视角下的工艺美术品研究的空缺。陈长虹 在研究中以墓葬装饰题材为基点,将汉、唐、 宋三个历史朝代题材进行分类,对比其异同 点,深入研究对女性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图示 的变化,分析讨论了古人构筑墓葬装饰图像的 深层内涵。

(三)思考与启示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探索器物及画 面表象,常常将同样的画面表现归结为文化传 递或者旧有规则秩序,却不曾对角色信息的改 变进行关注,研究的深入不仅要进行对比,更 要关注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及其蕴藏的含义。 陈长虹通过这一完全被忽视的女性角色,解读 出了其背后蕴藏的男性对女性的“色”在不同 时代的追求,其中包含了物品放置、女性不同 形态的描绘、女性角色定位、女性动作神态及 场景等,陈长虹为我们解读了中国传统丧葬壁 画中隐喻的“情色密码”,这也让笔者在研究 的过程中敢于打开思维,由细节处多加思索, 使研究更加全面完善。

三、未来研究展望

《制器尚象》是一本深入探讨器物制造发 展的重要著作, 该书将最新研究成果汇集成文, 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和理论论证,阐述了古代 器物在命名、材料和精神内涵等方面内容,让 人们重新关注工艺美术发展,对器物所处的历 史社会状态进行全景展现。研究角度新颖独特, 填补了当前学术研究空白领域,研究方法较为 全面,贴近历史真实状态。作为青年学者,笔 者拜读该书后受益良多,在未来研究过程中将 提升创新性思维方式, 采用更详尽的研究方法, 以期为未来工艺美术发展提供更多具有创新性 的学术方向。

[ 作者简介 ] 赵学莲,女,汉族,江苏常州人,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 为中国古代美术史。

猜你喜欢
造物墓葬器物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墓葬中的女人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造物美学
以木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