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仪式文化育人及优化机制研究

2023-03-02 21:56
宿州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仪式育人活动

张 莹

安徽建筑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仪式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式文化具有重要的情感升华、价值导向、责任担当、政治认同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传播主流价值[1],足以表明国家对“仪式文化”的重视,也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

1 高校仪式文化的内涵

仪式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通过个体参与活动将仪式承载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内化和升华,仪式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仪式是有规律的不断重复的行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是传递价值的工具,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高校仪式文化是指在特定环境下,以一定的校园文化为依托,按照一定计划和组织的具有象征性、规范性、程序性和规律性的有意义的学校活动的总和[2]。例如,校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课堂仪式等仪式,每种仪式以其特定的表现形式呈现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它不仅反映出了学校的文化特点,也反映了教育者在育人方面的积极探索。因此,高校在开展仪式文化活动时,要以育人为核心,在活动中将丰富的教育内容灌输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和熏陶。

结合仪式文化的普遍性以及高校这一特定场域中仪式文化的特殊性,高校仪式文化活动可以定义为:依托校园文化在特定的时间、场所,以仪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增强政治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提高社会道德规范[3]。

2 高校仪式文化的分类

(1)政治型仪式文化。以升旗仪式、入党仪式等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如在升旗仪式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入党宣誓仪式中,使学生在内心深处感知角色的转变,提高政治修养、责任担当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型仪式文化。以入学仪式、毕业典礼等仪式文化为主,如通过入学仪式,让刚入学的大学生减少迷茫感,给予学生心理上和思想上重要的缓冲,帮助学生顺利适应角色过渡。通过毕业典礼,让学生意识到大学生涯的结束,步入社会要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在仪式中感受角色的转变。

(4)纪念型仪式文化。以纪念特定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主的仪式。纪念型仪式能够将历史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相融合,缅怀过去、展望未来。通过纪念仪式的开展,让参与者接受仪式特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仪式在不断举办的过程中,让参与者的情感更强烈、文化熏陶更充分,德育效果更明显[4]。

(5)日常型仪式文化。以课堂仪式、拜师仪式、就餐仪式等校园礼仪为主。如课堂仪式体现师生之间的基本礼仪,是一种常态化、重复化、日常化的校园礼仪,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虽然目前校园礼仪形式简化,但其蕴含尊师重教、崇尚知识的文化内涵始终如一。日常型仪式文化的营造,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3 高校仪式文化发挥育人功能的依据

仪式能够给生活增加不一样的色彩,它是生活的一味“调味剂”,使生活充满了生机。高校仪式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资源,不仅在丰富校园日常生活、完善校园文化环境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更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1 仪式本身具有教育功能

高校仪式文化在育人方面有多种功能。一方面,学生通过高校仪式文化活动中承载教育内容的象征符号,与学生的自我认知进行整合、改造并内化。另一方面,仪式文化活动发挥平台媒介作用,在仪式中,传递教育内容的教育者和接受育人信息的受教育者在仪式互动过程中进行思想交流、价值传递,从而发挥仪式文化的育人功能。同时,高校仪式文化活动可以创设良好的育人情景和氛围,特定的情景和氛围有利于学生情感的陶冶,从而达到特定的教育目的。

3.2 仪式文化与育人内在契合

高校育人工作同高校仪式文化活动都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具有特定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活动,形成正确的情感认识。教育对象的一致性,大学生不仅是高校仪式文化活动的主要对象,更是高校育人的对象。教育目标的统一性,高校仪式文化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仪式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学生全面发展;高校育人的目标也在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政治水平、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等,从目标上来说是相统一的。

3.3 仪式文化是重要的育人资源

高校仪式文化是学校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教育者不懈努力和探索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学校的教育理念、校风师风学风、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内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有效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因此,充分利用好高校仪式文化资源,能够切实提高育人工作的实效。

1.8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处理。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算术均数和标准差描述其分布特征,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常规或校正卡方检验。此外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患者术后1年生存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a=0.05。

4 高校仪式文化育人功能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愈发多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育人工作也面临着诸多危机与挑战,应当与时俱进,改变方法和策略,要充分利用好仪式文化独特的象征形式、规范的程序、科学的内容,在大学生的育人过程中发挥好情感共鸣、价值引导、行为规范、政治导向的功能,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成人。

4.1 高校仪式文化发挥情感共鸣功能

在高校仪式文化活动过程中,学生形成一致性且具有凝聚力的情感至关重要,是仪式文化育人的重要表现。在仪式文化活动中,参与者通过互动、熏陶、碰撞,独立的个体情感在仪式这个大熔炉里不断升华,产生集体的共同情感体验。相同的情感体验正是仪式预期形成的目标,在共同情感影响下,个体不断接受仪式活动所输入的共同情感和教育内容,进而增强集体凝聚力和提高仪式文化育人效果。比如,高校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渗透到仪式文化中,通过仪式产生的共同情感有序高效地构建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以及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努力的主人翁意识。

4.2 高校仪式文化具有价值引领功能

高校仪式文化活动是蕴含着特定目标和内容的实践活动,仪式自身具有象征性、引导性、教育性等特点,通过价值识别、价值认同、价值强化,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仪式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功能。在仪式文化活动中,通过仪式这种严肃、规范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内容传递给参与学生,并纠正偏差的思想内容,吸收正确的价值内涵。同时,仪式具有周期性和重复性,其在开展的过程中不断对学生价值观进行引导,强化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形成正确且坚定的主流价值观。

4.3 高校仪式文化提高行为规范功能

高校仪式文化是育人的重要载体,仪式文化通过氛围的营造,形式多样的活动,将乏味的教育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改变传统的育人模式,对良好的行为规范进行大力宣扬和褒奖,做好示范引领作用,对与学校、社会、国家不符的行为规范进行更正,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达到国家、社会、学校培养的目标。

4.4 高校仪式文化加强政治导向功能

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国家实现政治目标的前提,也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前提。高校仪式文化活动通过增强大学生的身份认同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高校仪式文化活动会通过营造特定象征意义的场景以及开展不同类型的仪式活动,不断强化学生的情感共鸣、身份认同,从而发挥出仪式的政治导向功能。比如,入团、入党宣誓、升旗仪式等都是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角色认知、角色转变,不断提升主人翁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并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5 高校仪式文化在育人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诸多的仪式活动中,很多仪式仅是为了烘托热闹的氛围、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流于形式并没有带来太多的教育意义。高校仪式文化在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5.1 高校仪式文化育人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高校管理者并未意识到仪式文化在高校育人以及学校自身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意识不到仪式文化不可取代的价值,对仪式文化的认识还比较狭隘和刻板。仪式文化活动的开展往往陷入了简单化、形式化、模仿化、内涵缺失的恶性循环中,让仪式文化建设走向了误区,仪式文化活动的教育价值得不到体现。高校应积极改变当前参与者对仪式文化“走过场、走形式”的刻板印象,提高对仪式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仪式文化的育人功能。

5.2 高校仪式文化内涵缺失

仪式文化所承载的内涵往往是整个仪式的核心部分,在很多高校仪式文化中出现了仪式内涵空洞的现象。首先,仪式文化内涵体现不充分,在仪式中经常出现重形式轻内涵的问题。其次,仪式文化的教育价值表现不明显,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内容并未在高校的仪式文化中得以体现,导致仪式文化想实现和灌输的教育目标就难以得到实现[5]。

5.3 高校仪式文化内容和形式不合理

首先,仪式文化内容缺乏创新,与实际育人脱节,同时对民族、学校的特色之处表现不足。有的仪式直接照搬西方大学的仪式,有的采用的还是十几年前的方法,一味地模仿只会让高校仪式文化的生命力不断衰竭、文化内涵模糊、教育功能弱化。其次,仪式内容和仪式形式缺乏特色。要想仪式文化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必须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在仪式的内容和形式上注入新要素,使仪式具有特色和代表性,提高新颖性,激发参与热情,使学生主动获取仪式文化的核心价值。

5.4 高校仪式文化育人整合力度不够

高校仪式文化是由很多不同的要素组合起来的,将各要素之间进行有效整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很多高校开展仪式活动时,各要素并不能得到有效、系统的整合,让参与者接受不完整的仪式文化,不仅仪式效果差,还有可能让参与者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仪式过程应该具有整体性和连贯性,不应该只是短期的实践行为,例如,在仪式开展前要给参与者提供心理适应期;仪式结束后,要有巩固措施,能够持久地对参与者产生影响,才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成效。但现实中在仪式刚开始时很多同学就已经游离了,仪式结束后的育人效力更无从谈起[6]。

5.5 理论与现实脱节

大学生文化认知与文化实践相脱节,是仪式文化育人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他们知道应该讲团结讲奉献,实践中往往做不到团结一致、任劳任怨;知道应该以大局为重,实际做时却是以自我为中心;知道应该讲诚信讲文明,但校园里不文明和违纪现象也屡见不鲜。“表里如一” 是对大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但在实际生活中,理论和现实往往脱节。

6 高校仪式文化育人优化机制

6.1 提高高校仪式文化参与者积极性

高校应该激发大学生参与仪式的热情,只有积极主动参与才能产生反思和感悟,才能实现仪式的育人功能。高校思政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人员,应该创新教育方式,结合当代学生的特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仪式文化的积极性,提升运用仪式传播价值的能力,提高育人效果。同时,仪式文化发挥教育功能的实效也受仪式举办者对仪式意义和价值的认知程度,仪式举办者需要注重自我提升,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

高校仪式文化活动在育人方面效果欠佳,一方面,在于学校宣传不到位,影响学生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在于学生自身态度不够端正,参与热情不够。高校在开展仪式文化活动时应在传统的宣传基础上创新宣传方法、宣传手段、宣传载体,采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宣传校园仪式文化。比如,运用广播、宣传栏、画册、横幅等传统方式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方式进行宣传,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参加仪式活动的积极性。而学生群体作为仪式活动的参与主体,要有意识地端正参与仪式文化活动的态度,积极转变懈怠、应付活动的思想。每一次的仪式活动都有其特定目标和意义,参与者可以先选择参加兴趣高的仪式活动,提高参与热情,端正态度,提高对仪式文化内涵的理解。

6.2 合理选择高校仪式文化内容

不同的仪式文化往往承载着不同的教育目标,比如,新生的入学教育仪式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缓解学生对学校的陌生感,排除潜在的心理危机,增加归属感;升旗仪式主要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高校仪式文化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价值需求、成长规律,明确好教育的目标;内容上要具有层次性、连续性、系统性,符合参与者的认知规律,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仪式文化内容选择要合理,要选择具有教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合乎社会需求的文化。高校仪式文化内容可以选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内容,要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高校有责任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给每一个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从根本上回答了高校育人的目标,仪式文化活动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的地位。同时,高校可以选择能够充分展示学校风貌、学校校训、学校内涵的特色仪式文化活动[7],充分发挥仪式在学校文化中的作用。

6.3 提高仪式参与主体的文化素养

学生所具备的仪式文化素养直接决定了接受仪式文化内容的能力及效果。首先,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仪式理论素养,学校开设关于仪式文化方面的公选课,主要给学生讲解仪式来源、类型、程序、内涵等理论知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仪式文化素养,加深对仪式文化的理解水平。其次,进行一些基本的仪式礼仪训练,以体验的方式了解仪式流程及遵守的规则。高校开展仪式文化活动往往参与人数众多、过程复杂,仪式开展前进行必要的实践,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障仪式活动顺利开展,不仅体现出大学生讲文明、尊礼仪的良好精神风貌,也在细微之处体现参与者的文化素养,因此高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仪式规则的训练。最后,要加强高校仪式文化的内化能力,学生主体要加深对仪式文化内涵的理解,要理论联系实践,把所学应用于实际,指导自身学习、工作、生活。因此,高校仪式文化活动不能仅停留在参与层面,而是要深刻强化内化功能,构建仪式文化长效育人机制。

6.4 创新高校仪式文化形式

高校仪式文化的呈现依赖于形式的设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融入时代元素,创新仪式形式,增强仪式内容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仪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加仪式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实际操作中,仪式设计者还可以优化场景布置,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利用灯光、音乐、服饰、文本等象征性符号,增强参与者的视觉、听觉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高校仪式文化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创作新颖的文艺作品,比如,微电影、话剧、情景剧等,让学生直接参与过程,主动创新内容、主动接受教育。同时,可以将不同类型的仪式在形式上进行整合,形成系统的、连贯的、丰富的仪式文化体系,如毕业典礼仪式上可以整合庆祝、纪念、学习教育型等仪式形式,全方位地对参与者进行思想升华。

要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要积极创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方式。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和要求,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补充及完善,保留具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内容,赋予它们新内涵和新形式,激发新的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吸引力。

6.5 加强高校仪式文化辨识度

在高校开展仪式文化活动过程中,应该以辨识度较高的内容传递学校特色和文化内涵,如可以利用有明显特征的标识和文字来提升辨识度。具有高辨识度的仪式文化能让参与者感知学校独有的精神,同时巩固学校和个体、个体和个体成员之间的情感。把印有学校典型标志的纪念册、文化衫、明信片等物品作为日常学校仪式活动的礼物或者奖品送给学生,使学生对仪式文化更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对学校文化的了解,加深对学校育人内涵的理解。

6.6 提升高校仪式文化活动环境的感染力

仪式的环境要素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教育价值,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选择、改造以及利用环境发挥强大的教育价值。例如,干净整洁的校园能够有效改善乱扔垃圾的行为,环境能够影响人们的行为。仪式文化营造感染力强的环境氛围,加深学生对仪式活动深刻的记忆,更持久地规范学生的行为。实际操作中,学生通过对仪式文化活动环境的适应,让自身融入仪式的环境氛围中,对仪式传达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共鸣。应当打造感染力强的仪式文化活动环境,在积极环境影响下,感受精神文化的洗礼,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发挥仪式文化的教育功能。

6.7 完善高校仪式文化活动反馈机制

仪式文化活动要想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离不开合理有效的反馈机制,积极关注参与者的感受和意见,并进行总结、反思、改进。反馈机制可以促进仪式文化活动的良性循环,形成闭环效应[8]。反馈机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反馈途径要多元化,多种途径收集参与者对仪式的感受,比如,根据现场弹幕的反馈,实时调整仪式的内容和互动方式,并累积经验。反馈形式要简单化,方便收集,这样才能接收到较全面的反馈内容。反馈结果要及时整理和分析,得出最优方案。通过仪式的实践、反馈、再实践,形成良性循环,加强对仪式持续更新,让仪式文化活动更好地发挥育人价值。

7 结 语

积极做好高校仪式文化建设,合理利用仪式文化中蕴含的规范大学生行为规范、提高道德修养、品质情操、价值引领等方面的思想价值来改善当前文化育人的效果。最终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仪式育人活动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六小”活动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Talking strategies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