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园, 杨 懿, 任福强, 牟云飞, 黄 鑫, 董 佳
1.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胸外科,四川 成都 610014;2.北部战区总医院 军人门诊,辽宁 沈阳 110016
肺癌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11],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放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其中,放疗和化疗是中晚期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是达到临床治愈的重要方法。但在肺癌的发展过程中,患者当前或潜在的营养问题均会导致不良预后的比例升高。晚期肿瘤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在40%~80%之间,机体营养状态差会造成免疫功能下降,感染风险上升,随之而来的是住院时间延长,家庭经济负担加重[12];同时,肺癌导致的营养不良会进一步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死亡风险上升[13]。我国的肺癌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及干预起步较晚,大多肺癌患者的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的耐受能力较低,因此,在对肺癌患者给予常规抗肿瘤治疗的同时及时实施相关的营养干预对于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14]。肠道营养干预可起到保护中晚期肺癌患者肠道黏膜屏障的作用,有效调节免疫功能紊乱,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研究旨在探讨肠道营养干预在中期肺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对生命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自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存在营养风险损伤的83例中期肺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确诊为肺癌,肺部占位性病变,病理检查为阳性[15];分期ⅡA~ⅢA期,接受了根治性手术治疗;意识清晰,能够沟通。排除标准:存在定向力障碍;站立姿态不稳定;进食障碍;大量腹腔积液;内分泌疾病造成体质量发生变化;水肿;近3个月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将患者随机分入常规组(n=41)和干预组(n=42)。常规组中,男性24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5.89±5.62)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3.55±3.47)kg/m2;腺癌25例,鳞癌12例,鳞腺癌4例;TNM分期ⅡA期8例,ⅡB期15例,ⅢA期18例;低分化15例,中分化13例,高分化13例。干预组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55.33±6.07)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3.78±3.24)kg/m2;腺癌27例,鳞癌10例,鳞腺癌5例;TNM分期ⅡA期7例,ⅡB期14例,ⅢA期21例;低分化14例,中分化15例,高分化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 常规组接受常规饮食干预,干预组接受肠道营养干预。两组均治疗2周。常规饮食干预:根据患者具体的饮食习惯和口味爱好制定食谱,多进食蔬菜和水果;以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为主,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加强营养储备;对于化疗患者,初期多饮水,增加木耳、芹菜、黄瓜、香菇、瘦肉等食物的摄入,保持大便的通畅。肠道营养干预: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术后24 h经口肠道营养治疗,营养治疗的配方主要以高热量的蛋白质为主,蛋白质的配比按照1.5 g/(kg·d),热量配比按照105 kJ/(kg·d),在对患者进行膳食指导的基础上,采用脂肪乳、葡萄糖、乳清蛋白粉、微量元素等辅助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营养风险评分、营养指标水平及生命质量评分。对入组患者开展问卷调查,收集一般资料,同时对其开展营养风险筛查。营养风险筛查主要利用营养风险工具进行,该工具是由欧洲临床营养以及代谢协会提供的,主要包括疾病的严重程度、人体参数测量、体质量指数、近期的体质量变化情况、膳食摄入情况及年龄的评分,评分总分为7分。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抽取患者5 ml的空腹外周静脉血,用全自动生化仪(西门子公司)检测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16]。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对患者的生命质量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参考文献[17]。
2.1 两组治疗前后营养风险评分比较 常规组和干预组治疗前营养风险评分分别为(3.88±1.18)分和(3.59±1.1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常规组和干预组营养风险评分分别为(2.15±0.44)分和(1.48±0.57)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干预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水平比较 干预组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治疗前后差值分别为(13.33±2.52)g/L、(0.86±0.23)g/L、(12.11±2.35)g/L、(15.04±3.52)g/L、(113.61±25.89)mg/L,均高于常规组的(9.25±2.32)g/L、(0.30±0.15)g/L、(6.84±1.80)g/L、(9.40±4.08)g/L、(71.68±27.0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总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分别为(7.28±2.15)分、(11.34±2.82)分、(7.52±2.31)分、(10.85±3.11)分、(8.43±3.11)分、(16.35±5.51)分、(7.63±3.19)分、(10.18±4.09)分、(10.27±4.04)分,均高于常规组的(3.11±1.27)分、(5.04±4.24)分、(3.25±1.72)分、(3.73±2.29)分、(3.89±2.37)分、(8.03±5.22)分、(3.66±2.37)分、(5.27±3.24)分、(4.25±3.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肺癌患者早期无典型临床症状,容易被忽视,在确诊时多数已进展至中晚期,无法采用手术治疗,而多接受放疗、化疗等,可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但疾病仍会继续发展;此外,肺癌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随着肺癌进展,肿瘤细胞对于营养物质的掠夺能力提升,当患者的营养物质供给平衡被打破后,机体会逐步出现营养不良等临床症状[18]。同时,在肺癌患者治疗的不同阶段均会一定程度上抑制消化系统功能,进而诱发自身蛋白成分的消化,最终损伤自身免疫功能。有研究报道,肿瘤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概率>40%,而在对肿瘤患者的放疗和化疗过程中,较差的营养状况会造成患者放疗和化疗的耐受性下降,免疫功能降低也会加重病情,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19]。因此,在对肿瘤患者的早期治疗过程中,有效的营养干预性治疗对患者预后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20]。
本研究结果显示:常规组和干预组治疗前营养风险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常规组和干预组营养风险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干预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肠道营养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肺癌患者的营养风险。其原因可能是:肺癌患者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低氧血症、血液灌注不足等情况,进一步诱发肠道黏膜细胞萎缩、肠壁通透性增加,导致肠道菌群易位、内毒素进入血液;患者在放疗和化疗的联合作用下会发生自身免疫机能下降;消化道、胸部、喉部及食管受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造成营养状态失衡;常规饮食干预无法很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态,而肠内营养干预通过在营养素中加入免疫调节性成分,刺激免疫应答机制,提高营养状况,使营养风险评分下降[21]。
有研究报道,在对存在营养风险损伤患者的肠道营养干预治疗中,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均得到改善,相比常规的营养支持性治疗,肠道营养干预能够根据患者的每日营养需求,通过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等多种措施提高其生命质量[22]。本研究中,干预组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机体的蛋白质供给平衡得到恢复。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总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际的肺癌治疗的整个阶段,患者的活力及情绪表达均较为低沉,但对患者进行肠道营养干预治疗可提升其生活质量[23-24]。有研究指出,在对肿瘤患者的治疗中,肠内营养干预可以改善晚期肺癌患者的营养状态,对其免疫力提高具有重要意义[25]。因此,建议在临床治疗中及时引入肠道营养干预,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
综上所述,及时通过营养工具评估营养风险并对处于治疗过程中的中期肺癌手术患者实施肠道营养干预可提升其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