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 背景下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有效策略研究

2023-03-02 02:12
轻音乐 2023年12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欣赏课音乐

黄 薇

“互联网+教育” 是学科教学信息化改革的必经之路,有优化教学效果和活跃课堂氛围及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等优势。 “互联网+” 初中音乐教学模式, 在搭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和带动学生多感官刺激等方面的优势, 都是常规教学模式不能比拟的。 教师从欣赏的角度出发, 契合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引导学生探索作品深层次的内涵, 实现信息化教育手段和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 值得深入研究。

一、 课前带领预习, 培养学习自主性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广泛, 涉及作品社会背景和地域特色及民族文化等诸多要素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实现知识涉猎的最大化, 降低课上学习的难度和压力, 教师在课前应引导学生有效预习, 借助“互联网+教育” 的模式, 从地域或民族等角度去预习, 拓展知识和文化背景,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

(一) 从地域角度去欣赏

我国的陆地面积广阔且人口数量众多, 各地域的风土人情不同, 使得音乐的表现形式和风格特色等方面的差异较大。 让学生了解多地域的音乐特色, 是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不能忽视的内容。 不同地域音乐的欣赏内容诸多, 加上课时有限, 建议教师课前引导学生有效预习, 采取基于网络的教育形式, 帮助学生欣赏并了解地域音乐作品蕴含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 生活习惯特征等内容。

根据地域方位的标准划分, 东北与东南等地理区域的文化特征和生活习俗不同, 音乐作品的地域特色也多有不同。 如西北音乐作品有着浓厚的性格坚韧和山高风大等人文地理特征, 教师借助网络教学形式, 带领学生领略西北当地的风貌, 使其了解自然环境和生活面貌等, 为学生感受当地音乐作品的高亢和嘹亮等风格起到促进作用。 教师通过线上预习引导的方式, 让学生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等背景知识, 深入感受当地歌曲的地域化特色, 包括受伊斯兰教音调影响的回族民歌、 宴席曲等风俗小调, 揭示社会矛盾与反映社会生活的抒情小调、 摇篮歌, 等等。 学生感知西北地区音乐的地域特色, 提高课上学习的积极性, 有助于学生全面欣赏和把握地域音乐作品。

(二) 从民族角度去欣赏

音乐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体现, 各民族的信仰不同, 赋予了音乐作品浓厚的民族精神及文化特色, 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歌舞。 在音乐欣赏课上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民族文化,契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有利于促进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落地。 教师在欣赏课前布置前置性作业, 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的方向, 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充分体现出“互联网+教育” 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青春舞曲》 的教学中, 教师根据学情和音乐形象分析的教育要求等决定性要素, 围绕教学重点, 布置课前预习的导学案, 引导学生了解变化音和主题花腔旋律、装饰音等艺术构成要素, 在体现新疆民歌韵味等方面的作用。 教师传授学生自主预习歌曲节奏特点和曲式结构等知识点的方法,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歌曲中强烈的新疆民歌的音乐风格, 有助于学生把握歌曲的民族风情。

二、 课上引导探究, 全面欣赏音乐作品

(一) 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 有利于学生快速融入教学环境, 端正学习态度, 紧跟教学进度,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课上利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等方式, 营造轻松和谐的音乐欣赏教学氛围。 教师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 让学生始终维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草原放歌》 的教学中, 教学目标包括: 通过唱歌与欣赏等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走进音乐, 感受并体验音乐与大自然、 社会生活、 文化之间的联系, 获得审美体验, 深入感受艺术魅力; 结合演唱和节奏的创编活动,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 培养协作精神; 欣赏草原主题的绘画与声乐、 器乐等作品, 了解艺术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及美之元素, 获得音乐的感受和欣赏及评价等能力。 文本以“草原”为主题, 通过引导学生演唱聆听与听乐赏画等活动, 感受音乐的文化关联及艺术魅力等。 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状态, 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结合教材中的谱例等内容, 采用观摩、讨论、 演唱等教法, 营造听、 唱、 思、 练的音乐实践氛围,相对于以往灌输式的教法, 学生的想象空间更广阔, 更利于促进音乐教学的创新发展。

(二) 优化新课导入环节

在以往应试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注重理论讲授,学生被动听课, 教育的功利性特点突出, 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更不利于实现育人目标。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 音乐等艺术学科的地位提升, 注重打造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就需要教师优化教法, 在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等资源。 尤其是在欣赏课上, 学生需要了解歌曲的旋律与情绪等复杂的知识内容, 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环节, 借助多媒体带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其学习基础知识和欣赏音乐作品的积极性。

例如在《奥林匹克风》 的教学中, 新课导入的环节,播放1986 年第一届奥运会的视频, 带领学生感受当年奥运的气息。 再介绍雅典奥运会上, 我国运动健儿的出色表现,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一系列精彩瞬间, 重温激动人心的场面。播放北京申奥成功的视频, 引出新课内容, 并通过音乐的情绪调动, 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感受音乐欣赏课的无限魅力。

(三) 小组合作学习

为确保学生在欣赏课上的深度学习, 需要教师根据学情调整教学方案, 让教学内容与方式符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课上教师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多角度解读学习内容,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收获。

例如在欣赏《生命之杯》 这一外国声乐作品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 并提出“歌曲有什么特色” “歌曲有什么音乐风格” 等基础性问题,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 跟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提出“拉美音乐的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等半开放性问题, 学生线上收集学习资料, 独立思考获得独到见解后, 小组内讨论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先解决“拉丁美洲的地理区域和原居住人群” 等方面的内容, 再解决“本土音乐的主要形式” “混合性音乐文化形成的原因” 等问题。 在歌曲音乐片段赏析的环节, 借助多媒体和体态律动等教法, 让学生欣赏探戈、 伦巴与桑巴、国标舞等歌舞。 学生掌握了欣赏课的学习方法后, 自主学习并欣赏《西波涅》 这一声乐曲, 欣赏歌曲的舞蹈节奏类型, 小组合作分析“歌曲前后两部分转调的意义” 等问题。结合网络上的音乐作品点评等资料, 更利于学生全面分析和把握歌曲的艺术构成要素和审美特征。

例如在欣赏古琴曲《流水》 时, 为了让学生欣赏和感受乐曲的古风特点, 课上教师呈现古琴的乐器知识, 介绍文人雅士与古琴间的故事, 挖掘古琴本身包含的传统文化及其内涵。 教师通过《吕氏春秋》 史书的记载, 介绍古代知音的故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有所启迪。 教师将曲目的结构学习作为教学重点, 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 从而达到欣赏课的教学目的。《流水》 乐曲结构分为九段, 包括起、 承、 转、 合四个部分。 “起” 为引子、 第二和第三段的部分, 用高八度再现主题, 阳光下的水流显得更加晶亮和自在; “承” 为第四和第五段的部分, 突出主题; “转” 为第六和第七段的部分, 用滚拂手法描绘浩淼的水势; “合” 为第八和第九段的部分,再现如歌的旋律, 用滚拂手法演奏流水形象, 激越的水势从容地入海。

(四) 知识拓展

教师借助“互联网+教育” 的模式,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和音乐欣赏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离不开启发与引导。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延伸, 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拓展知识面, 积累更多的音乐欣赏经验, 促使三维教学目标得以尽快落地。

例如在学习《国威国魂》 的相关内容时, 学生课前了解音乐背景知识后, 课上指导学生结合背景知识欣赏音乐,可强化学生的作品认知与情感共鸣。 教师通过布置 “从《义勇军进行曲》 到国歌, 它是如何演变的” “为什么说《义勇军进行曲》 是一首世代传唱的永恒的旋律” 等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义勇军进行曲》 的内容, 包括其创作背景和作品历史沿革, 深挖仁人志士的爱国故事, 鼓励学生结合音乐背景演唱歌曲, 深入理解和感受国歌, 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怀, 促使爱国精神教育的任务落地, 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结合网络上丰富的资料, 教师布置对比分析高鹏振的《义勇军誓词歌》 与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 歌词的学习任务。 一是从题材入手分析, 主题都为义勇军, 有军歌的属性, 对官兵的抗战有激励作用。 二是在精神内涵方面, 两首歌都有较强的自卫与自救等危机意识, 有着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精神内涵高度统一。 三是在字面上相似。都有“起来” 这样有号召性的歌词和流行口号;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的歌词, 是对“民族已危亡, 山河已破碎” 歌词的高度概括; “每个人都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与“留着我们头颅有何用” 的歌词意思相同; 尤其是歌词的高潮部分, 都连用了多个“前进”; “豁出命来向前冲”与“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前进” 的歌词意思一致。 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 歌词是高鹏振的《义勇军誓词歌》 歌词的浓缩升华版本, 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丰富的学习资料, 了解高鹏振《义勇军誓词歌》 的形象与精神内涵等,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例如在欣赏埙伴奏《怀古》 时, 教师通过设置“乐曲出现最多的音是哪两个? 有什么作用?” 的问题, 学生通过分析re 与sol 音的作用, 感受用埙表现淳朴有力的特点, 从而直观欣赏乐曲的慢板部分。 教师通过设置“木鱼演奏速度的特点” “乐段描述了怎样的情境” 等问题, 引导学生直观欣赏乐曲的快板部分。 多媒体出示习题, 即“哪条线是本乐段的旋律线” 的习题, 引导学生欣赏乐曲的尾声部分。在拓展教学的环节, 教师引入《念奴娇·赤壁怀古》 的诗歌, 要求小组练习并展示。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教师表演中的演奏乐器是什么” “音色与外形的特点” 等问题, 让学生感知陶笛清脆嘹亮的特点。 多媒体布置学习任务, 即对比陶笛与埙在时期、 材质、 音色、 音域等方面的不同, 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演示乐器的使用方法。 最后, 多媒体播放文艺工作者向外国人介绍乐器演奏方式的视频资料, 强化学生文化传承的意识。

三、 课后复习巩固, 强化欣赏效果

(一) 传授知识巩固方法

在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 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 还需要引领学生积累作品的风格与类型、 曲目的节拍和旋律等更多乐理知识。 欣赏课上的乐理知识学习复杂烦琐, 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的薄弱环节, 课后通过现代化教育技术, 构建乐理知识的思维导图, 解决思维障碍问题。 例如在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 作品时, 学生课上对节奏型等乐理知识理解片面, 学习效果不尽理想, 直接影响欣赏课的整体教学水平。因此, 课后教师应传授有效的复习巩固方法, 包括反复观看教学课件与视频等, 也可以自主收集优质的教学资源,在多种感官的冲击下, 了解各节奏型带来的不同音乐感受。教师展示直观的知识整理方法, 如通过线段图的方式, 围绕时间的发展顺序, 整理出演奏家的生平事迹。 学生尝试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 按照知识学习顺序整理乐理知识点,包括滑音与波音的吹奏技巧等, 帮助学生感受具象化的傣族音乐风格。 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 将零星、 肤浅及表面的感性认知, 逐步上升到全面欣赏理解的高度, 以此夯实学生音乐欣赏的理论基础。 教师将学生整理的思维导图置入资料库, 作为后续教学和复习的有效参照。

(二) 布置课后作业

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学生课上对欣赏方法的吸收内化与课后的产出性应用。 教师在互联网教育技术的支撑下, 课后布置有利于强化学生音乐感知力、 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实践类作业, 帮助学生高效且自主、 愉悦地强化音乐欣赏能力。 例如, 课后围绕歌舞、多声部音乐、 乐器独奏与合奏等形式的音乐欣赏作品, 结合社会调查与线上资料收集、 歌唱表演等实践活动, 深入理解乐曲的地域特色与人文特点等, 帮助学生把握音乐内涵。

结语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复杂烦琐, 教师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和陶行知的“六大解放” 等现代化教学理念,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有效设计教学方案, 促使欣赏课教学得以有序展开。 课前有效引导学生预习, 把握文本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新课内容的积极性。 课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激发学习潜能。 延伸欣赏课的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全面把握作品特色。 课后指导学生复习巩固乐理知识, 灵活运用欣赏方法, 为学生欣赏其他音乐作品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欣赏课音乐
解开美术欣赏课的绳索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之我见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上好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几点浅见
音乐
初中音乐欣赏课“划唱律动”教学的应用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