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省级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现状研究

2023-03-01 16:31王雨情魏巍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

王雨情 魏巍

摘 要: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的不断发展、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素质教育的发展,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也在不断地扩展。其中湖南博物院作为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在2018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开展教育活动数百场。本文以湖南博物院为例,以博物馆教育的特性进行研究,并结合案例分析总结博物馆发展现状,引发对于其他省级博物馆开展相关教育活动的思考,旨在为推动博物馆教育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省级博物馆;博物馆教育;湖南博物院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12-0041-04

一、博物馆教育的概念及分类

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博学园中的缪斯神庙创立,这是西方最早的博物馆[1]。1921年教育部总长蔡元培建立第一个国立博物馆。在19世纪60年代,“师夷制夷、中体西用”的提出大大推动了我国博物馆的建设。随着博物馆定义的不断更新,博物馆也逐渐从一个藏品收集保管方变成社会教育方。国际博物馆协会认为教育是博物馆重要的职能之一,博物馆应该利用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吸引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社区以及地域的个人或团体,为他们提供公共教育机会[2]。广义上的教育可以理解为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上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而博物馆教育则属于广义上的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博物馆教育也不再止步于简单的讲解,而是更多融入了新时代产物,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博物馆教育活动作为一种较为自主的学习方式,通过开展各种展览以及教育活动,使前来参观的观众形成利用展馆资源进行学习的习惯,在增加受众群体数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民众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传承使命感。

博物馆教育的受众群体是社会全体人员。学生、青少年、成年人、老人都有可能成为博物馆教育的受益者,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博物馆采取的教育方式也不尽相同,广大的受众群体将博物馆的教育活动范围大致分为两个方向——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一)博物馆学校教育

2020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3]《意见》提出要促进中小学生对博物馆资源的使用,将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与学校教育进行结合,博物馆与学校组成共建单位,共同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学校教育是博物馆教育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博物馆作为学校教育的辅助场所,更多的是帮助学生丰富精神生活、拓展课外知识。

早期的博物馆教育活动便是与学校教育相融合,如南通博物苑建立之初便向师范学院的学生开放,并配合相关课程举行教育活动。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部分家长以升学为目标,往往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教育,而博物馆则弥补了学校素质教育部分不足。博物馆为学校提供教育场地,教育人员协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如天津市平津战役纪念馆与新华中学和苑学校联合开展了“钢铁长城强军梦”主题展览活动,将展览区域放置在学校内部,展览主要以时间为脉络,以红色文化为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校内展览了解红色文化;吉林省博物院展开“只此青绿”教育活动,通过教育员的带领,学生们了解18岁少年王希孟眼里的千里江山,并通过掐丝工艺进行制作砂画。“只此青绿”教育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在了解《千里江山图》历史的同时也对掐丝工艺进行了实际操作,通过感官与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加深记忆。此外,故宫博物院与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进行馆校合作教育活动。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在学科教学中引入“故宫学”的概念,开设《故宫博物院与古代文化》选修课,通过学科交叉的形式促进知识的融合与贯通,课程通过实地考察、教育进校园、动手操作等形式让更多学生及教师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博物馆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的广义解释为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狭义的解释为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4]。社会教育年龄具有广泛性、形式具有多样性,这种教育是无形的,是社会成员及团体自发进行参与的一项活动。博物馆早期仅作为皇室或者个人收藏地点,多为私人拥有,后来随着公共博物馆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了博物馆,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场所其责任也越来越重。博物馆社会教育主要包括讲解博物馆展览、研究教育理论、发布教育信息、观众研究、科学策划教育活动、组织培训志愿者等等。

时代快速发展导致人们以前所储备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终身知识需求,博物馆作为除学校外的第二教育场所,以实物资料为主,专业教育为辅,能够很好地为观众提供终身教育。博物馆通过开展公益性展览、讲座、论坛、流动展览等活动,最大可能为各个受众群体提供教育服务。在国内,许多博物馆都举办类似的社会教育活动,例如上海气象博物馆开展“剧本杀——《水手日记》”实景扮演推理解谜游戏,活动将徐家汇气象台发展历史作为主体脉络,馆内展品相关知识作为线索,以增加气象科学知识以及提高氣象防灾减灾能力为主要目标所开展的教育科普活动,活动于线下开展,线上同步直播的方式进行,参加人数达到3万余人。国家博物馆在第28个读书日开展“何以载文——国博带你探寻书写载体的变化”教育活动,活动以基本陈列与专题展览为依托,通过志愿者的讲解了解关于书写载体变化与文字的力量。随后志愿者带领观众进行书籍装订活动,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

二、湖南博物院开展教育活动的情况

湖南博物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馆内藏品约有十八万件,设有两个基本陈列以及四个专题展馆。作为湖南省最大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2008年被列为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更是在2018年被设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湖南博物院一直秉持着“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原则开展各类展览,2018年开展教育活动330次,2019年开展教育活动1238次,2020年开展教育活动489次,2021开展教育活动1828次。此外,其教育实体空间达到5700平方米,接待观众超过上万人次,并对儿童、学生、成人群体开展不同的教育活动,如“汉风文化进校园”“马王堆符文之谜”实景解谜游戏、岁时记系列活动。

(一)数字化资源建设

隨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的闯入,到今天动动手指就可以足不出户地浏览到各大博物馆的信息,互联网的发展带动着博物馆教育的飞跃。湖南博物院作为国家文物局数字展示重点研究基地,多年来致力于博物馆数字化项目建设。

2022年9月,湖南博物院引入智慧导览器,机器通过智慧识别从语音讲解、视频讲解小游戏多方面对文物基本信息进行介绍,上线以来租借累计达到7.7万台次。2022年12月上线智慧导览器与AR眼镜导览,对“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以及“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进行智慧导览。便捷的参观方式以及新颖的视觉体验极大地提高了参观者的体验感。2022年7月湖南博物院开设“听·见湖湘——湖南音乐文物与故事”的展览活动,展厅内设置3D打印的商代铜铙,上方设置曲面投影屏感应器,敲动铜铙上方则会展示出春夏秋冬等四季景象。展厅后方应用全息虚拟技术建造一个汉代侯府歌舞与乐队演奏的仿真空间。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大大增加了展览的趣味性。2023年1月,湖南博物院与五家单位就“红网新媒体元宇宙传播应用实验室”共建合作进行了签约。通过五家单位的各自优势,推动数字化资源建设、开发数字资源发展。通过全景视频、图像等多项技术结合让文物“活起来”,为参观者营造全新参观体验。

(二)分众化教育

观众作为博物馆教育的主体,是博物馆实施教育活动的必备因素。2021年博物馆线下参观人数达到7.7亿人次,线上参观浏览量更是达到41亿次[5]。庞大数据的背后是国民思想素质的提高。分众化教育近几年来由市场营销与传媒方面引入博物馆行业,大众教育转为分众教育,各大博物馆纷纷开启分众化教育模式。2015年颁布的《博物馆条例》里提到,博物馆要为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配备合适的讲解人员,说明博物馆行业已经注意到观众的差异性。

湖南博物院作为省级博物馆,年参观量达到142.14万人。2016年至今开始针对不同群体成人、儿童、学校、家庭、特殊群体等推出多项教育项目。通过对观众的深入了解,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对普通观众进行导览服务、对学生提供相应讲解服务、开发设计学生阅读刊物及影音资料,对教师举办教育资源租借、专题讲座等等。目前湖南博物院开展的教育活动形式有:成人活动、亲子活动、移动博物馆、假期博物馆、线上微课程、馆校合作公开课程等等,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观览需求。

对于在对人群进行分类时,湖南博物院注意到了残疾人、低保人群。为了帮助这类人群走入博物馆,湖南博物院提供送票上门,并安排车辆接送以及设计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活动。湖南博物院于2018年起,开展“岁时记”教育项目,这是为传统民俗节日以及二十四节气为依托所设计的教育活动,以家庭团体为主要的受众群体,通过传统节日与湖南博物院所藏文物的整合,向公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为家庭教育者提供良好教育平台。

(三)开展馆校合作

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馆校合作模式一直以来都是博物馆实施教育活动的首选。2020年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以及《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均指出要推动中小学与校外博物馆进行多元合作,促进青少年素质教育。2021年7月24日,“双减”的实施使学生课外补课时间减少,课外活动时间增加。博物馆里展出的真实文物、多元化的展览主题、生动有趣的数字化产品以及专业的导览讲解服务,吸引一些以家庭为单位的群体开始涌入博物馆,他们期望可以通过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增加孩子对历史、自然、科学、人文等多方面的接触。

湖南博物院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常年保持着与各大中小学之间的联系。自新馆建成以来开展教育活动5000多场次,并与近40所大中小学建立密切的馆校合作关系。在2016—2020年湖南博物院发展规划中提到要立足馆校合作平台“马王堆古尸和文物研究保护中心”,积极申报相关古尸研究保护专利。

2021年在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指导下联合湖南博物院等七家博物馆于开展“汉风文化进校园”活动。活动以线上展览、精品文物、线上课堂、精品课案、成果展示、示范慕课等六大板块进行。其中,湖南博物院通过专业教育人员以及权威的课程内容大力推广“汉风文化”,出版《“汉风文化进校园”示范项目课程设计案例》系列书籍并拍摄“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线上讲解视频,活动涉及省内外10余所中小学,服务人数超过1万人。

(四)地方特色教育

要想促进当地博物馆的发展,立足当下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各地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地域特色是一个地方历史的浓缩,是一代又一代人民的传承,是当地人心中独有的记忆。

湖南博物馆通过对当地文化信息的收集以及藏品搜集,拓展文物信息的广度与深度,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体系和文化品牌,吸引观众前往参观,如湖南博物院开设的“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展览”,该展览是展示湖南地区历史文化的综合性展览。展览主要从五个部分叙述湖南地区历史,分别是第一部分“家园”,第二部分“我从哪里来”,第三部分“洞庭鱼米乡”,第四部分“生活的足迹”,第五部分“湘魂”[6]。地方特色文化展览在当地民众心中具有特殊意义,通过对地区文化的讲述也可吸引外地群众前往参观,而地区特色文化展览作为一个窗口,也是展示本地区特色历史文化的媒介。

(五)移动博物馆建设

移动博物馆一词是指大型游览车或者集装箱式的流动博物馆[7]。这类博物馆教育活动更具灵活性。它可以开进校园与同学们近距离沟通,也可以进入偏远地区为人们开阔视野。在移动博物馆的车内,观众可以阅读文字、欣赏图片、触摸复制品,极大地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湖南博物院于2015年6月11日年正式启动“移动博物馆”项目,展览形式为封闭式可推拉货柜车,车厢展开后净展示面积约35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人参观。同年11月29日首次启航,对周边村镇学校进行教育活动导览。2018年5月与县级小学开展了巡展活动与课程推广;2018年12月18日湖南省博物院联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附属中学进行联合巡展,1500余名学生对展览车进行参观。湖南博物院从2015年开始连续8年为周边中学以及偏远地区学生提供移动博物馆教育服务,累计行程超过6000公里,深入30余所中小学。移动博物馆这种创新教育模式更好地体现了博物馆教育的“以人为本”理念,将博物馆带到观众身边。移动博物馆项目获评“2022年湖南省直机关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三、对国内其他省级博物馆的教育活动的思考

(一)完善各级博物馆健全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建设

随着数字化应用的逐渐发展,数字展览在给观众带来震撼体验感的同时也提供了参观的新鲜感与趣味性。大部分博物馆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并在进行不断完善。

首先,针对大型博物馆可以选择引进大数据分析系统。博物馆可以通过网站访问数据查看访客对博物馆网站内各个部门页面的访问情况,从而更好地了解观众的喜好,设计出更受欢迎的教育活动。其次,中小型博物馆建设数字化外包项目。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方面,大型博物馆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设计团队,但是对于一些中小型博物馆是没有资金建设这方面团队的,所以一些中小型博物馆可以选择外包政策,将网络设计委托给外包设计公司,随后将数字化技术带入展览,增加展览趣味性。

(二)弥补教育活动资源分配不均

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备案博物馆有6183家,以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为分界线,大部分博物馆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再细分又可分为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一、二线城市有着良好的教育资源与师资力量,开展的博物馆展览数量多、质量高。据统计北京市备案博物馆有167家,2022年平均每月开展社交活动11场,这是作为教育资源丰富地区的统计,一些中小城市的社教活动屈指可数。目前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良莠不齐,有很多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源于专业人才匮乏、历史原因、从业人员中从事教育相关人员较少,部分馆内人员结构不合理,管理人员较多,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较低等等。另一方面高校对教育人员培养的不重视也是造成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难以推进的原因之一。首先要加强博物馆教育人员的底层建设。近年来博物馆的大量建设,参观博物馆的人员逐渐增多也对博物馆教育人员提出考验。从师资、学科、团队等方面来看,专业建设还存在一定的短板,导致专业建设水平不高,因此应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其次要开启“大馆带小馆”活动。由于博物馆规模和影响力的不同,其服务能力也有差异性和特殊性。大馆的藏品可以带入小馆进行展览,在促进城市内博物馆良性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弥补小型博物馆藏品资源短缺的问题。

结语

习近平2015年2月15日在西安博物院视察时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8]。在这所“学校”内可以学到很多,不限时间、不限地点,任何人都可以在这所“大学”里学习。湖南博物院作为助力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单位切实履行博物馆教育职能。与此同时,近年来出台的政策也极大地推动着博物馆教育事业的进步。博物馆作为公共教育机构,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博物馆教育发展任重道远。未来,如何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学习、融入博物馆,仍是博物馆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叶涛.我国高校博物馆发展简述[J].才智,2014,(25):257-258.

〔2〕韩庆圆.人物类博物馆公共教育问题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22.

〔3〕张佩衡.博物馆开展馆校合作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22.

〔4〕牛海桢.国家意识构建背景下的社会教育——以全面抗战时期甘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J].档案,2022(06):29-36.

〔5〕尤越.致广大而尽精微——从中国博物馆实践看博物馆的力量[J].中国博物馆,2022(03):25-30.

〔6〕赵福娟,刘瑛.基于湖湘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展示陈列设计——以湖南省博物馆两个馆标为例[J].科技传播,2022,14(07):91-93+97.

〔7〕龚花萍,周江涌,张小斌,张佳.基于APEC模型框架的移动博物馆用户体验评价研究[J].山西檔案,2020(04).

〔8〕习近平春节前夕赴陕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5/0217/c64094-26578449.html.[2023-08-11].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 Study on the Status Quo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n Provincial Museums

——Taking Hunan Museum as an Example

WANG Yu-qing, WEI Wei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useums, the support of national polic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museums is also expanding. Hunan Museum, as the first national first-class museum, was selected as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Research and Practice Education Base"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2018, carrying out hundreds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his paper takes Hunan Museum as an example,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seum education, and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seum development in combination with case analysis, so as to trigger reflection on other provincial museums to carry out relate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iming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useum education.

Keywords: Provincial Museum; Museum Education; Hunan Museum

猜你喜欢
博物馆教育
我国博物馆社会教育课程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
人际沟通理论视角下的博物馆讲解探析
博物馆教育领域馆校合作互动的探讨
浅析上海自然博物馆儿童语音讲解内容开发初期调研
博物馆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合作的研究状况分析
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遗产保护和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中美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比较研究
寓教于乐 开创博物馆教育新形式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发展现状
大力开展青少年主题活动发挥教育基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