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雁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辽宁沈阳 110167)
(一)党建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逐渐受到重视。“党建”是党为保持自己的性质而从事的一系列自我完善的活动,主要包括学校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同时针对高校的特殊情况,还包括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校园安全工作等内容。[1]“党建+”可以理解为在党的建设过程中与各个领域相融合,彼此之间互促互进。“党建+课程思政”就是在推动党建工作起到引领作用的同时促进课程思政有序开展,不仅能够在新时代背景下把党的方针政策通过课程思政及时传进高校,也能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为党建工作输入新鲜血液。
(二)党建+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不断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每个人都是自媒体,各类思想的传播如潮水般涌来,每人每时每刻都可以接收到来自天南海北的信息。如此环境下,对三观还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产生了一定影响。高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教育的过程同样是教育人的过程。社会主义高校始终坚持党对教育的绝对领导,始终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目的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党建过程中更强调对社会主义方向的引领,把高校党建工作作为重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最早对高校党建工作实施的有效途径主要通过思政课堂来完成,近年来“课程思政”的提出成为教改与思政教学的新热点。
(三)党建+课程思政融合整体水平有待提升。最早进行“课程思政”试点工作的是上海,众多专家学者从新时代角度出发对“课程思政”试点工作的开展模式进行探索与研究,随着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提出,关于该项研究成果呈逐年增加趋势,并且研究得更加具体,其中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关于二者融合的研究课题从点到面深入推进,形成多视角下的研究成果。这对高校党建工作顺利推进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为“课程思政”的高效实施指引明确的方向。但需指出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首先,一些高校党建工作流于形式,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认识到党建成果与“课程思政”资源内容的契合性,在互融互通、互促互进方面做得不够。[2]其次,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方式单一。研究发现,在二者融合过程中更多的还是以传统教师讲授为主,对各学科教师强调课程思政与党建融合机制,没有更多考虑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为二者融合创造新领域。再次,在党建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研究中高校与高校之间缺乏沟通。大多数教师更愿意从研究文献中学习成果而忽视其他高校的实践经验,形成一种注重理论研究轻视实践效果学习的风气。最后,师资队伍不够完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精力结合自身学科背景研究党建与课程思政二者融合的方式方法,也就很难在实践教学中产生有效的教学效果。
(一)民办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是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需要。高校党建工作一直以来都被国家高度重视,要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是绝对重要的,不可动摇的。由于民办高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党建工作在其中必须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最有效的实施方式之一就是与课程思政相融合。“课程思政”体现出全面性、系统性、开放性特点,能够切实把高校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到实处。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以“课程思政”为出发点创新引领顶层规划和路径,是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能够更好实施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创新发展的重要条件,有助于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融合协调相统一。
(二)民办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是铸魂育人教育目标的体现。铸魂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所必须承担的最基本任务,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无论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还是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建设,都必须首先思考并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3]这个任务是否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关键位置。必须在各项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握好党领导下教育的发展方向问题,是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定方向的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育人作用。
(三)民办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是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的需要。当今世界发展变化加速,社会思潮多样涌现,国内外敌对势力在先进科技上的垄断仍然继续,尽管我国在科技发展中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有难以突破的科技壁垒。这些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费尽心机宣扬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和过分的自由化,否定我党的领导作用,否定社会主义制度,鄙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把在中国实现“和平演变”的妄想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妄图破坏我们青年一代的精神支撑。民办高校的社会性较强,高校党组织更需要在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上下功夫,让青年一代在意识形态领域始终保持与党中央高度一致,让课程思政真正融入到高校学习的方方面面。
(四)民办高校党建和课程思政相融合是促进“大思政课”建设需要。高校是思想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是孕育精神文明的摇篮。高校是知识精英云集的地方,也是一个社会文化滋养的基础,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负有重要责任。高校党建必须不断深化,在理论层面不断发展创新,组织一支扎实的有深度的理论队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宣传,从而保证我们党的政治方向不动摇。与此同时,思政课程建设过程必须与党建意识形态领域同向同行,思政教育想要进行得透彻,那么党建工作一定是基础,因为党建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了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则是思政建设的有效实施,是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课程思政的进行过程必然受到党的建设方向的直接引领,大环境大方向决定了在思政教育教学中的重点,同时反过来讲也是为党的建设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服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三观的同时为党的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必要保障。
(一)以有效互动为方法创造育人模式良好环境。鉴于党建与课程思政的关系,高等学校在要将党的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从思想层面切实贯彻党建与课程思政的育人方式,使党建与课程思政之间更加交融。学生工作部门机构要将其作为引导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课程思政并不能仅仅局限在固定的思政课,要融入进各门课程,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角度加以融入和渗透,特别是作为学生管理部门也要从其特有的角度给学生必要的思想引领;学校的教务管理部门也要对思政课提供帮助,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保障。除此之外,各部门配合工作的同时,要确保有效互动,各项规章切实执行,使党建与课程思政环境和谐,从而有效保障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良好的育人环境的形成离不开党委的领导作用,充分调动高校各部门以及师生的积极性。课程思政离不开每一位高校教职工的细心钻研,将自身所感所学融入思政大课堂和小课堂,让每一份教与学的过程都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与此同时可以更好地活跃学术氛围,丰富充实精神生活。
(二)以新载体为平台推动研究成果不断拓展。新时代孕育新科技打造新平台,高等学校要从思政育人模式的角度出发,党建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要从新的高度,站在时代发展的视角,保留原有思想精华基础上进行创新。特别是以新媒体为载体的宣传平台的运用可以更广泛更深入地对学生起到积极引领作用。但新载体的使用需要注意: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政治责任,以自己丰富的工作经历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在思想上对学生起到指引作用。假如每一位教师都能通过新媒体平台把党的建设深入地传播出来并结合自己的思政意识融入学科,那么每一个平台都能吸引到一些青年学生,如此多的高校教师和党员对于党建和课程思政的思想分享可以影响到更大的范围。特别是青年教师对应用新科技的能力更强,他们的思想更易与学生沟通,因此在发挥原有的课堂教学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新媒体为载体的传播平台,让党建的丰富性和课程思政的专业性能够更好地结合发挥对大学生的指引作用。
民办高校更要注意新媒体的有机结合,由于它的社会性更广,学生之间分数差距较大,在招录学生的过程中也能体现出该分数段学生的固有特点。相较于公办院校的学生,民办高校的学生更加活跃,在生活学习方面更喜欢追求新鲜感,更能被当下新媒体平台的丰富性所吸引。这些学生本身的创新能力强,对新鲜事物兴趣更大,因此作为民办高校就更应该发挥这一育人新模式,有效地进行党建和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避免学生被新载体渗透的错误思潮所影响。
(三)以校际互联互通为特色拓展“融合”新路径。高等院校各具特色,在各高校自行运转的同时应当注重彼此之间的互通有无。比如,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之间、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之间、理工科类院校与文科院校之间等等,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方式不同就会导致学生接受的角度不同,那么在研究不同院校学生接受方式的同时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特别是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因此,党建与课程思政的工作方法在不同学校之间要呈现出一种相互借鉴的氛围,可以促进党建与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向多方发展。相互借鉴的同时还能很好地发现自身的不足,是否能客观地满足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需求。比如,理工科学生的思维更加缜密逻辑性更强,那么在党建和课程思政融合过程的教学过程中就更要考虑到逻辑更加清晰、条理更加分明的特点,即使遇到爱钻牛角尖的学生也能够想清楚看明白。同时这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从前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这种互通互联还涵盖着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工作二者之间的工作方式,可以看到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工作的最终目标是相似的,彼此之间都能清晰地认识到工作的内容,这也就很容易看到对方在工作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修改的问题,从而很好地加以引导完善,把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更好地进行下去。
(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夯实协调育人资源。当前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对高校在队伍建设中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当前的高等院校师生的党员人数较多,在教师当中的教授、副教授党员占比更大,特别是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原则上所有教师都应该是党员。这样一个环境之下对于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开展是非常有利的,前提是我们的党员队伍的思想建设是完全合格的。因此,加强教师骨干队伍的建设就显得积极重要。疫情防控过程中发现对于从事高校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包括课程思政专业的教师需求大大增加,增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育人模式也要有序平稳推进,以使学生能够在这些专业的教师引领明确认识到党的建设和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对于与学生沟通较多的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要定期开展专题辅导以及心理疏通,把思政建设的作用发挥出来,以不同的方式加以推进。因此,课程思政队伍建设要注重培育党建工作者的创新思维,不断挖掘新的课程思政元素和教学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和谐民主的党组织氛围。[4]
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的一个重要的关系就是教书和育人,两者绝对不能分开来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必须同时推进。教书不单是理论层面的教授学科知识,更要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从学科角度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就是要从政治上、思想中、品德里全方位地教导学生,这是二者不可分的重要所在。需要明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又是重要的一部分,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更应该将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党员在大学生中间所占比例不高,这就注定这些学生党员成为学生群体中的核心,对于这些学生党员的引导就显得更加重要,党的建设大局观要有一个坚定毫不动摇的方向,牢牢把握正确的思想意识在学生群体中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党员的思政教育在课程思政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的原则,把高校的特点归入其中进行分析,正面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思想交流可以存在但一定要把坚定的正确思想意识放在首位,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以一种高昂的积极的态度与思政育人模式同时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