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新时代文化生态视角下的馕文化

2023-03-01 10:04马牡丹
新疆艺术 2023年1期
关键词:胡饼新疆文化

□ 马牡丹

新疆“馕”

所谓“馕文化”,是指以新疆食物“馕”为承载和表现对象的文化主体在历史变迁中保留和传承下来的文化心理、思维特征以及精神面貌。这种文化凸显了新疆地区独特的民俗习惯和人文风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性更高,原有的文化生态系统也开始改变,并且展现出新的特征。本文立足于文化生态的观点,解析馕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文化资源及其价值体现,梳理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的馕文化对新疆地区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寻求全新的文化内核传播途径,把握软实力提升的有效方式。

一、馕文化生态研究背景

馕文化是对馕这一饮食符号进行深层次剖析的一种文化类型,近年来学界已经有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到这一文化类型,并致力于探索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意义,梳理归纳馕文化在新疆文旅产业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馕文化的文化生态研究要综合考量理论与实际的同步作用情况,考察馕文化从历史洪流走向现代的进程中应该如何保持其自身的文化生态平衡。

文化生态是指将人类生存发展中的文化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结合①,用统一、整体的观点研究文化产生的规律,将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文化范畴中,重点关注人类行为与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问题,文化作为人与自然相处的媒介,构建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这种构建的影响力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文化与自然环境以及文化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发展规律,掌握其内在特点,从而对馕文化有更加体系化的认识与了解,为其在当下及未来的发扬光大谋篇布局。

馕是当今中国新疆地区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而吃馕的习惯在历史中也有迹可循。公元840 年,维吾尔族的祖先回鹘人在西迁过程中,逐渐由游牧型经济向农耕型经济过渡,建立了以绿洲农业为主的农牧商复合型经济结构。当地的饮食结构也转变成了以面食为主,馕便由此产生。关于馕的起源,学界有不同的说法,无论是中西亚或中原传入说、,还是宗教与民族迁徙说、南疆地区创造说等,都有考古方面的证据,馕有着超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新疆地区、中原地区甚至国外许多地方历史文化碰撞融合的生动体现。

自然地理因素是馕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从考古方面而言,在哈密、且末、鄯善等地区有各类形态的馕出土。比如且末县出土的馕用小麦粉等谷物作为原料,充分体现出馕是农耕文明下的地域特色饮食。南疆且末县民间流传着“一条馕饼滚到头”这样的俗语,说明且末县的县城面积之小,俗语诙谐有趣,并且具有浓厚的地域韵味。此外,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貌空间以及独特的气候孕育出了灿烂的农耕和游牧文明,在长期的农耕游牧生活中,相比起面条,面饼的制作工艺更加简单,并且还更容易保存。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为例,与相邻最近的另一座县城有几百公里的路程,定居于此的古代居民在农耕劳作与外部经济往来的活动中,馕作为一种便于保存与携带的食品,成为且末居民行路途中的裹腹之物和感情寄托。

据史料记载,馕在汉语表达中有许多名称,比如馕饼、胡饼、粟饼等,西汉时期馕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被称为“胡饼”或“炉饼”。有学者对馕、胡饼以及烧饼,从制作工艺、食物外观以及加工原料这几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了馕与馕的别称之间的同一性②,这些别名正是馕在不同历史时代中的不同称谓。经过时代流变,馕的别称文献记载反映出了关于馕文化的诸多历史积淀。比如,东汉末年刘熙在《释名·释饮食》中记载:“胡饼,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③证明胡饼的名称由来已久。从西域传入的馕饼名称进入中原后改成了胡饼和麻饼。蜀国杜光庭在《虬髯客传》中写道:“客曰:‘饥。’公出市胡饼。客抽腰间匕首,切肉共食。”④这一记载充分说明了馕作为日常饮食已经融入民间。还有宋人洪迈于《夷坚丁志·鸡子梦》中记载:“县素荒寂,市中唯有卖胡饼一家。”⑤这是说古人在商业活动中已将馕作为商品进行售卖谋生,馕融入市民生活的图景在文中生动还原。清代王士禛的《池北偶谈·谈艺二·沧溟蔡姬》写道:“李沧溟先生,身后最为寥落。其宠姬蔡,万历癸卯,年七十馀矣,在济南西郊,卖胡饼自给。”⑥这一记载也充分证明了,古人以卖馕为生,从事经济往来,馕成为了古代餐饮行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些记载中不难发现,胡饼易于接受且颇受欢迎,以面饼为载体的文化出现了交流融合的景象。西域与内地联系密切,从饮食上便可窥见一斑。而在诗词中,“馕”不仅是简单的饮食符号,更蕴含着古人生活情趣与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哲学。清朝邓廷桢的《回疆凯歌其二》中所言:“流沙险远深山雪,几竭司农馈馕心。从此轮台置田卒,何劳日调万黄金。”表达了馕成为人们跋山涉水的心灵慰藉,其中蕴含对自然的感恩。林则徐在《回疆竹枝词三十首其十九》中写道:“桑椹才肥杏又黄,甜瓜沙枣亦糇粮。村村绝少炊烟起,冷饼盈怀唤作馕。”⑦桑葚、杏子、甜瓜、沙枣、冷饼(即馕)等仍然是今天新疆最常见的食物,馕作为新疆文化名片,可见其重要地位。清末至民国时期的黄浚在《南游绝句其三》中写道“馕储未匮剌闺闻,泽国河山化战云。谁念杜家诗句好,杀民将尽更邀勋。”以馕作为战争中的粮草储备,佐证了前文中以且末为例的馕的阐述。现当代的诗词创作中也有馕的身影。卢前在《浣溪纱别喀什噶尔》中写道:“素帕缠头二尺长。随身大馕出东邙。玻璃坟墓姓名香。”⑧还有蔡淑萍在《小秦王忆往事其三》中写道:“漠漠彤云蔽日光,唯闻牧犬偶汪汪。羊儿扒雪觅衰草,我拾枯枝烤冻馕。”⑨前者在告别旧地时携带馕作为路上的食物,后者写对馕进行加工食用的生动生活场景。伯昏子在《喀什杂诗六章其三》中写道:“烤肉蜜瓜香正浓,新馕待出火炉红。但闻唤礼声连汉,齐向真天拜五功。”⑩除此之外,他还在《莪默绝句集译笺乙集其四百七十九》中写道:“乾馕更有异香闻,斗酒羊肩谁与分。花靥茅庐相对坐,直堪粪土万邦君。”前者展现了恬静美好的饮食画面,后者气势恢弘,从小小的馕饼开始思考国家大事,体现了馕文化的无限魅力。当代诗人幻庐在《阔克苏大峡谷库尔代河夜宿作歌》中写道:“胡雏胡姬语少通,烹羊烤馕饶至嘱。”⑪因语言不通所以话不投机,但是馕的出现打破了这一交流困境,食物的传递蕴含了待客的热情,展现了新疆人民的质朴与纯真。文化交流的差异以馕为媒介达到平衡,促进了文化的多层面交流,这正是馕文化作为文化生态一脉的意义所在。

形如花瓣的新疆“馕”

馕文化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无论是在中国西北人民的生产劳作中,还是在古代论著和诗词中,馕作为西北新疆地区极其重要的饮食载体,承载着举足轻重的历史使命,彰显着独特的地域特色。

二、馕文化生态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后,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冲击下,保护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传统民族文化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开拓新的生存空间,成为关注的焦点。民族特色美食和旅游的联系取决于美食在社会文化中的角色,而社会文化是形成民族特性的重要因素。地域文化与经济发展如何融动联通,地域特色美食与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如何联合,成为新时代文化生态形成良好发展态势的重要思考路径。如此,馕文化产业园区随着新疆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运而生,成为宣传和展现馕文化的最佳平台。

以乌鲁木齐市馕文化产业园为例,新疆最大的馕文化产业园区按照“旅游+文化+工业+电商”的发展模式,打造了以馕文化为基础的系列文化展示区,为人们展示馕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展现新疆独具魅力的地域特色。笔者认为,馕文化产业园区的建立不仅仅便于向游客观众展示馕文化的具体内涵,更是新疆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乌鲁木齐市馕文化产业园

如今,馕文化产业园区已经成为了新疆文化旅游产业中的重要一环,外地游客离开新疆时愿意将馕作为新疆的文化名牌,带回一份伴手礼,远在世界各地的游客通过品尝馕,从而产生对新疆的向往,自然而然地提升了新疆旅游的知名度,馕就这样从新疆人民的嘴中和手中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市场。馕作为主食的时代特征已经开始减弱,人们更愿意发扬馕的文化价值,将其作为新疆文化的生动符号。

目前,馕在制作工艺、品种改良、商标包装、产业化与品牌打造上已经开始起步,逐步发展为链条化的馕文化事业或产业。以新疆喀什伽师县为例,馕产业园积极回应市场需求,不断拓展馕的种类,打馕工艺的精进为数万人解决了就业问题,对当地的经济贡献较大。不仅如此,馕产业园区还积极拓展外销业务,从原先的线下零散销售发展为线上销售,满足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品尝到地域风味、体会地域风情的消费需求。

总之,将馕文化纳入馕文化产业中考量,可以发现,在馕文化生态系统中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需要统一。只有将馕变成消费品推出地域之外,才能让馕文化的传播与发扬光大提供可能。馕文化产业园区的建立正是这样一种积极的尝试,在未来的馕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将会出现更多形式的消费渠道,扩大馕的消费内需。

三、馕文化生态发展对策

馕文化的持续发展需要相应的方式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馕文化生态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环节中双管齐下制定对策。新疆作为国内馕文化的起源地,在馕文化生态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作为馕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一方面,新疆人民在不同文化碰撞之时应该不断深入发掘馕文化的文化内涵,增强自身对历史文化底蕴的把握,在文化碰撞中保持自身特色;另一方面,馕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应该借鉴其他优秀饮食文化或其他文化的发展模式,这就要求馕文化在其他文化洪流中保持自身特色,同时更要拥有一种包容和开放的胸怀。

首先,在馕文化传承环节中,应注意到文化的本土性在馕文化生态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需要新疆各族人民认识到馕文化在新疆文化发展进程中起到的作用,并且可以以此为例,触类旁通,例如将饮食文化与影视文化结合等。这就要求在进行文艺创作时,新疆的创作者们应承担起这样的文化自觉,积极将文化元素展现在文艺作品中。新疆文艺工作者,应该主动发掘文化表现形式,让馕文化能够以更多的样貌出现在更多人的眼前,达到文化传播与交融的效果。

其次,在文化宣传上,应该注意到网络媒体在文化宣传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2019 年底至今,随着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爆发与蔓延,疫情使消费者行动受限,零售模式开始转变,许多新技术和服务更多地应用于社会生产和营销实践,因此,消费者出于自身安全和便利性考虑更加青睐线上购物,诸多因素导致直播产业迅速兴起并繁荣发展,不仅有之前的网红直播、店主直播、明星直播等,也有更多从未进入过直播间的企业家、财经作家、基层干部等纷纷到线上直播间直播带货⑫。在这种全新消费形式的流行之下,馕文化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在产业销售环节可尝试采用直播带货的方式,积极借助这一便利平台,扩大馕的销售市场,为馕文化产业园区带来经济效益,从而反过来扩大馕的文化效益。

在国内知名的视频弹幕网站哔哩哔哩上,笔者搜索“馕”这一关键词,发现有1000 条以上与馕相关的视频,其中有馕的制作分享、馕的吃播、馕文化产业园区的探访、馕的各类新闻事件等。中央综合频道也曾单独对新疆馕进行专题展示与介绍,主持人在直播间品尝馕,在相关视频的弹幕、评论等反响中,可以看到观众对新疆美食、新疆美景的向往,这正是小小的馕起到的巨大的文化吸引作用。馕文化的生态运转离不开媒介宣传,在2021 年底上线的古装剧《风起洛阳》中,剧中人物咬着馕出现在镜头前的一幕引发了不小的轰动,这种影视剧化的文化宣传在潜移默化中吸引着观众,从而助力于实现长远的文旅产业发展目标。

最后,在文化生态建构上,馕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需要向目前已有的成功的文化案例进行学习,例如以韩国、韩餐文化在全球的成功推广为例。伴随韩剧等文化产品席卷全球,世界各国的消费者与观众对韩国产品的好感度逐年上升,韩国影视文化在文化战略上就做足了准备,以“一源多用”的模式产生了全方位多元化的文化消费⑬。在韩流的影响下,韩国美食已经走向世界各地,在国际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种模式化启发着以馕文化为基础的文艺作品完善创作理念,推动馕文化生态系统在不同地区的持续发展,为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纳入更多力量。

综上而言,本文立足于馕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平衡,梳理馕文化在古籍古诗中展现出的深厚精神底蕴,同时也分析了馕文化产业园区展现出的活力特征。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阐述馕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在馕文化宣传、售卖等方面的可行措施。馕文化在时代科技进步、旅游产业振兴、文化强国号召等多方条件下,仍然有较大的进步与发展空间,拥有长足发展的活力。

注释:

①引自谢伦灿《文化概念的时代阐释》,华龄出版社2019 年12 月版,第158 页。

②引自闫艳《释“烧饼”兼及“胡饼”与“馕”》,原载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第期,第100-105 页。

③引自《辞海地理分册 历史地理》,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 年8 月版,第398 页。

④引自鲁迅《唐宋传奇》,江西美术出版社2018 年10 月版,第102 页。

⑤引自范学辉编《制度、文化与地方社会中国古代史新探》,商务印书馆2019 年6 月版,第349 页。

⑥引自况周颐《民国笔记小说大观第1 辑眉庐丛话》,山西古籍出版社,第263 页。

⑦引自孙旭升译注《孙旭升名篇译注系列4 竹枝词名篇译注》,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 年11 月版,第194 页。

⑧引自浩明辑注《近现代新疆诗钞》,新疆文化出版社2017 年5 月版,第353 页。

⑨引自赵松元主编,殷学国、陈伟副主编的《近百年传统诗词高峰论坛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 年12月版,第185 页。

⑩引自刘梦芙编著《二十世纪中华词选上》,黄山书社2008 年12 月 版。

⑪引自周晓安《幻庐随笔》,文津出版社1985 年版。李锦著;赵立颖编者.新时代国企改革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11.第47 页。

⑫引自赵树梅、梁波《直播带货的特点、挑战及发展趋势》,原载于《中国流通经济》期刊2021 年第8 期。

⑬引自刘宇《韩国“一源多用”的文化产业经营模式》,原载于《商场现代化》期刊2015 年第4 期。

猜你喜欢
胡饼新疆文化
宋代胡饼受众人群及销售方式探析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论胡饼在唐代社会中的流行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胡饼、麻饼与烧饼
新疆多怪
中秋佳节话“胡饼”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