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军
(重庆市广益中学校,重庆 400065)
在解三角形中,正、余弦定理具有核心、重要的作用,加之三角形面积公式、三角函数的变换等,构成了解三角形最基本的工具。
例1(2020年高考浙江卷)在锐角△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
(1)求B;
分析:本题条件简单、叙述清晰。(2)问在(1)问的基础上进行解答,B=;由锐角、内角和可得,对cosA+ cosB+ cosC进行变形,可变为;利用正弦曲线得到,于是所求取值范围为。下面重点探讨(1)问的求解。
1.“误”解(困惑) 用余弦定理化简求角
为了得到①式,这里虽然省去了详细的书写过程,但依然可以清晰想见化简、转化的“艰辛与痛苦”,很明显运算的过程很繁杂 而充满“技巧”(要不断向“目标”式子靠近),“一不小心”将“前功尽弃”。
2.正解 用正弦定理化简求角
这里全程口算。
遇见问题要三思而后行,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对比,繁简自知。
例2 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
(1)求cosA;
(2)求c。
分析:本题条件简单、叙述清晰,是解三角形的常见题型,属于中档题。(1)问由正弦定理、三角函数的二倍角公式易于求得。下面探讨(2)问的“误”解与正解。
1.“误”解(困惑) 用余弦定理直接求c
即c=3或5。
本题好像就可以结束了。实则不然。若c=3,则由余弦定理可以算得,此时B为钝角;实际上,,B=2A,由二倍角公式,-1=,这表明B为锐角,与前述矛盾。因此c=3其实为“增根”。经验证 满足条件,即为所求。
这里“增根”隐藏得很深,通常的矛盾如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负数根等情形都排除不了,的确难以发现。下面的正解可以回避讨论、检验“增根”,过程略显曲折。
2.正解
这里解题过程稍显“复杂”,但其中回避了讨论与验证,干净利落。
例3 (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ADC=90°,∠A=45°,AB=2 ,BD=5。
(1)求cos∠ADB;
分析:本题是借用平面四边形为载体,初看条件,容易看成是平行四边形模型从而进入误区(一时半会儿作不出示意图,耽误时间、容易焦躁,影响心情、影响考试成绩)。解答本题必须先画出示意图(图1),本题是解三角形的常见题型。
图1
1.“误”解(困惑)
(1)问用余弦定理先求出AD,再用余弦定理求cos∠ADB,分析思路清晰、求解过程有条有理。
如图1所示,在△ABC中,∠A=45°,AB=2,BD=5。由余弦定理,,
再由余弦定理,在△ABC中,可算得
这里的计算量是惊人的。从②式到③式,在计算上都十分繁杂,一步错必将导致后续计算步步错。下面的正解将从正弦定理的角度来减少计算量,以便达到能够快捷解题的目的。
2.正解
(1)在ΔABC中,考虑正弦定理,
易见∠ADB为锐角,
(2)由题,∠ADC=90°,故。
在△BDC中,BD=5,,考虑余弦定理,
其实,本题还有更加简便的解法,可以不用所谓的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直接口算。
3.另解:回归“初心”
如图2,过点B,作BE⊥AD, E为垂足;作BF⊥CD,F为垂足。易见四边形BEDF为矩形,△EA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图2
(1)在Rt△EAB中,由勾股定理口算可得;在Rt△EBD中,由勾股定理口算可得。由余弦的定义,即有。
回归“初心”,“高等”数学“低等”化,不仅会给解题带来“眼前一亮”的“灵感”,而且会收获数学解题的快乐与满足。学习中的“小确幸”也是生活中的“大确幸”。
例4 (2021年高考北京卷)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c=2bcosB,。
(1)求B;
(2)在下列三个条件中选择一个作为已知,使 存在且唯一确定,并求BC边上的中线的长度。
①c=2b;
②△ABC的周长为;
③△ABC的面积为。
注意到是求角B,结合正弦定理运用“边化角”可得,代入数据即有,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π、,故B∈ ()。于是2B∈ (0,),由正弦曲线立即可得,即。
这样细致的分析有助于后续问题的处理。这里分析得越清楚、透彻,三角形的大致形状也就会看得越清晰、简单,这些对数学解题是大有裨益的。
在(1)问的基础上求解(2)问。(2)问属于“结构不良”试题的典型问题,极具开放性,对数学逻辑推理的思维层次要求较高。下面主要探讨求解(2)问的困惑与应对策略。
1.“误”解(困惑) 选择条件①:c=2b
从另一个角度看条件①:c=2b,结合正弦定理知,这表明,与题目条件矛盾。故这样的△ABC不存在。
考试中的选择须要快速、精准,不能在条件①上耗费时间和精力,要能够迅速找到△ABC不存在的理由。其实在前面的解答中(包括题干条件)找不到关于长度、面积等“长度”的度量,而条件①:c=2b其实是“边”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何能求出BC边上的中线的长度?试想:满足题目条件的三角形即便存在,由三角形相似可知其也必不唯一,而是有无穷多个,也不合题意。
取BC边上的中点D。
在△ABC中,结合,由余弦定理可以直接得出BC边上的中线的长度为。
由a=b、,面积为,于是=,故b=4。从而a=b=4,c=。
类似于上述解答过程,可得BC边上的中线的长度为。
很明显,选择条件②、条件③都能使△ABC存在且唯一确定,而且这两种情况下的运算量也差不多,都是所谓的“通法通解”的范畴,是学习中应该掌握的精熟的常规解题办法。
对于条件③:△ABC的面积为,为了求出三边之长,面积公式的选择其实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上述常规方法外,还可以选择(Heron(海伦)公式,其中、(秦九韶“三斜求积”公式)等,但它们都没有用常规方法解题来得简洁、快速、高效。
例5 (2021年高考新高考Ⅱ卷)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b=a+1,c=a+2。
(1)若2sinC=3sinA,求△ABC的面积;
(2)是否存在正整数a,使得ΔABC为钝角三角形?若存在,求a;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1)问用正弦定理“角化边”立即可得2c=3a,再由题目条件b=a+1,c=a+2,故a=4、b=5、c=6。
注意到角是锐角,先用余弦定理求出
再由同角关系得到
因此△ABC的面积为。
本题(2)问“误”解(困惑)点主要是对存在性问题的基本处理方法。一般都是先假设“存在”,加上原题干的条件,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逻辑推导,若能顺势求出“存在”那自然就存在了;倘若推出“矛盾”的结果(例如,例4中(2)问中的条件①)那当然先假设的“存在”就不存在了。这种对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其在学习生活中处处有用。
现在回到本题(2)问上来,先假设存在正整数a,使得△ABC为钝角三角形,试着求出a。
事实上,欲构成三角形,必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注意到c最大,故只需a+b>c ,解出a>1 。
同时欲使△ABC为钝角三角形,则角C必为钝角。由余弦定理、结合三角函数的性质知,只需cosC<0 ,故,又a>0,解出1<a<3,从而a=2。经验证,合题。
即存在a=2 ,使得△ABC为钝角三角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会从问题的不同侧面去处理问题,在对比中学会取舍、感悟、提升,带着疑问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真正把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进行归纳、总结,要对题目条件、待解决的问题等同时进行化简、抽丝剥茧,直抵问题的内核。只有经过如此训练方可举一反三、熟能生巧。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离不开对数学问题深入细致的探究。数学运算与逻辑推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借助于直观想象可对数学抽象进行感知、理解,进而用数学思想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发挥好数学应有的工具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