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 薛栋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 300222)
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党的历史方位来界定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及社会,与德智体美相融合,鼓励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2020 年7 月,教育部发布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基础,应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由政策指向可见,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深受党和政府的关注和重视,本研究利用CiteSpace 软件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统计,通过可视化分析来梳理发展脉络,发掘研究热点,提出未来构想,力求为推动我国劳动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本研究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利用“高级检索”功能查找文献,以“劳动教育”为主题词,将检索时间设置为2018 年至2022 年,在CSSCI 期刊中对该主题进行精确匹配检索,经过筛选后得到有效文献446 篇,生成Refworks 格式导出文献题录等信息,形成本研究所需要的文献样本数据库。
将数据库文件导入CiteSpace.5.8.R3 中,使时间跨度和检索时间保持一致,并将时间切片设为“1”,再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生成两个主要的图谱,分别是关键词聚类图谱和关键词时间分布图谱,可以更加直观地分析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研究热点,更为准确地把握劳动教育的近期脉络和研究前沿。
关键词是文章内容的高度凝练,也是核心观点的集中体现。词频分析就是分析关键词的频次,对于探究某一主题的研究热点有帮助,而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可以表征该关键词在整个网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本文将频次和中介中心性统一起来作为研究热点的判断依据,利用CiteSpace 软件生成了关键词共现图谱,统计了频次和中介中心性排名前十的关键词(见表1)。中介中心性大于0.1 且频次排名前十的关键词代表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研究热点,其中“劳动教育”和“新时代”排在前两位,还包括“劳动”“高校”“大学生”“劳动精神”“立德树人”“劳动素养”。此外,“中小学”的出现频次排在第十位,中介中心性达到了0.09,接近0.1,也归入研究热点。
表1 关键词频次及中介中心性排序
为了使该主题的研究热点更为准确,借助Citespace 的关键词聚类这一功能,经过阈值调试后生成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1),其Q 值为0.8282,大于0.3;S值为0.9016,大于0.5,说明结构显著,聚类合理。图1生成了10 个聚类,各聚类的数值大小与所包含的文献量成反比。从该聚类图谱中可知,“新时代”和“劳动教育”是核心关键词,对其他关键词有着较强的辐射作用,且图中显示了每个聚类中代表性较强的关键词,这有助于准确把握研究热点。
图1 新时代劳动教育关键词聚类图谱
利用CiteSpace 软件选择“Timezone View”界面生成关键词时间分布图谱(见图2),从分析关键词的分布情况可以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研究主题阶段,明晰研究方向。
图2 关键词时间分布图谱
由图2 可知,“新时代” 的研究关键词出现于2018年,开启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的新起点。这一时期的主题明确且丰富,学者们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度最高,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息息相关。综观主题热点,聚焦在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内涵研究,结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先从中小学劳动教育着手,同时强调价值观方面的引领,如“劳动观”“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都有了初步成果。
2019 年到2020 年,劳动教育研究稳步发展。2019 年主要研究高校与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其中对体系建设、价值意蕴和实施路径的研究较多,实践层面则主要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探讨劳动教育的实施。同年,学者们也开始关注劳动素养和五育并举,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出劳动教育在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020 年主要研究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相较于过往的中小学阶段来说更注重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一体化建设,此外还结合了核心素养的目标建构课程体系,这一时期的研究从之前的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指出劳动教育对于培育时代新人的意义以及新时代背景下 “以劳创新”功能的体现。另外也有学者从马克思的劳动思想中寻求启示,揭示劳动教育的异化问题。
2021 年,劳动教育研究在延续以往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有研究者继续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追本溯源,有研究者从实施策略和教育评价中探寻出路,也有研究者在建党百年之际对教育方针进行了梳理,进一步厘清了劳动教育在政策方针中的演变,以此产生启示,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目前,劳动教育仍是国家高度重视、学者密切关注、实践迫切需要、值得深入探索的热点话题。
结合关键词的词频、中介中心性、聚类结果以及关键词的时间分布图谱,并进一步研读相关文献,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研究热点凝练为以下三个方面。
1.基于历程回顾和重要论述的政策研究
学术和政策相结合是方向之需,以提升研究之高度。当前已有诸多学者基于劳动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总结经验特点,提出研究展望;也有学者与时俱进,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阐述展开研究,以加深对劳动教育本质及其发展前景的认识。
一是在政策的历程回顾方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和党的百年华诞为节点标志,研究不同时期劳动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学者们较多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劳动教育政策,并将其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大部分以建国初期、改革开放、21 世纪之初和进入新时代为时间节点来划分,主要从劳动教育政策的演进特点入手或从政策的价值选择着眼,从中总结历史经验,思考当下启示,从而针对今后的发展提出多元化的建议和构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也有部分学者对劳动教育政策进行了梳理,由于时间跨度更大,此时的阶段划分比之前更具概括性,总体趋势和建国70 周年的政策一致,但更强调和肯定党对劳动教育的领导。
二是在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方面,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劳动者、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等阐述为中心展开探析,以加强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深刻理解。主要从重要论述中的劳动教育的思想内涵、时代价值和文化底蕴等角度进行研究,学者大都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维度对重要论述进行了分析,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劳动教育价值引领的高度重视及准确把控,揭示了劳动教育自身的时代意义。
2.基于学理基础与内涵认识的理论研究
全面构建彰显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深刻认识劳动教育的内涵,坚持正确的学理基础,是学术研讨之需。学者整体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学理基础,探究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深刻内涵。
一是强调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穿始终,将其作为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石。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办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办法。”[2]对于劳动,我国的诸多学者也有着较为充分的学理认识,认为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价值观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3]。此外,部分学者也在不断厘清劳动和教育的关系,有些研究者认为劳动就是实践,教育起源于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劳动[4]。也有学者关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带来的变化,认为该理论使劳动范畴得以发展,审视视角得以拓展,价值体系得以扩展,今后劳动教育的加强和改进将继续以此为指导[5]。
二是聚焦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以更加明晰劳动教育的目标和指向。对于劳动教育基本内涵的深刻领悟,有助于理论研究和实践反思。有学者指出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6]。也有学者从分析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特征的视角,指出实践形态和实践路径方面的新要求[7]。对于内涵的明晰有助于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从众多关于劳动教育目标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其核心是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劳动素养,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内容主要是劳动观念的树立、劳动精神的培育、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及必备劳动能力的锻炼。
3.基于体系建构与本土案例的实践研究
劳动教育的研究需要以更敏锐的问题触觉、更切实的实践动觉,扎根中国本土探索劳动教育,这是目标归宿之需。当前许多学者基于劳动教育的实践展开研究,主要从劳动教育的体系建构和本土案例着手,试图解决劳动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是在体系建构方面,围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索、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一体化和课程体系建设进行研究。在实践探索上主要是劳动教育整体的实践路径研究,如从时代和未来着眼,与时俱进,对当今劳动教育观念进行诠释,对实践路向进行探讨[8];也有诸多研究聚焦在新时代高校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向上,如根据当前高校中存在的现象,从理念的创新、平台的拓展和机制的完善三方面提出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体系的思考[9]。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上主要是体系建构研究,如有研究者基于理论和实践问题,思考推进一体化建设的实施办法[10];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主要是针对中小学课程的建构和实施。
二是在本土案例方面,借助西方经验、典型案例,探索本土化、校本化的劳动教育。在借鉴西方经验方面,有研究者从德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改革中汲取经验,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困境提供改革思路,如需创新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11]。在典型案例方面,有学者立足学校,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探索多层级的课程链,为新时代劳动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添砖加瓦[12];也有学者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为劳动教育的校本化开发出谋划策[13]。
1.五育融合的出发点:以核心素养为桥梁,发挥整体的育人功能
落实五育融合的理念,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政策上,从国务院到教育部、人社部,再到各省市的系列文件中均对五育融合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术上,研究者从对五育并举的关注到五育融合的提倡,体现了我国教育本土特色的发展,对推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以核心素养为桥梁,充分发挥中介作用,找准诸育的交集,是落实五育融合理念的出发点。首先,应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为目标框架和育人导向。我国的核心素养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化,也是五育融合关键要素的具体化。核心素养以培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14],其中六大基本素养是德智体美劳整体育人要求的体现。其次,五育融合的关键是要素的融合,应分教育阶段找准融合要素,以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为遵循,明确不同阶段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和要素。其中智育的核心素养体现在各学科的要求之中,以普通高中为例,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各科的学科素养要素。若要实现五育的共同目标——树人,关键就要确保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融合。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因此,新时代下的劳动教育应以劳动教育的核心素养框架为基础,融合其他各育的核心素养要素,充分发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作用,力求各素养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发挥整体育人的功能。
2.五育融合的着力点:以基本原则为基础,彰显劳动教育的意义
将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贯穿始终,探寻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意义,是落实五育融合理念的着力点。以往学者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和典型案例研究中也对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做出了贡献,现对如何彰显劳动教育的意义提出以下思考。
首先,应坚持育人性与规律性。育人性主要是对劳动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解答。育人性注重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强调劳动观和劳动精神的培养与塑造。规律性强调要符合人身心发展的特点,坚持顺序性和阶段性相统一,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相统一。有价值的劳动教育应该是以实践为主、循序渐进、有针对性、能抓住关键期、符合个性发展的教育过程,应该是学生进行手脑并用,有完整而真实的体验过程。其次,应坚持时代性与适应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的持续变革,要增强劳动教育的适应性,切实发挥以劳创新的作用。一是要适应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创新数字劳动等新劳动形式;二是要适应人的全面发展,避免停留在纯粹的体力劳动之上;三是要适应本土发展,因地制宜,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形成劳动教育区域化和校本化特色。
1.加强不同类型的横向融通: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互促互融
在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研究整理中发现,许多学者关注在普通教育的不同学科中融合渗透劳动教育,将其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路径。可见,目前已经兼顾了劳动教育的横向融合,但较少关注不同教育类型下的劳动教育,以普职融通的视角来研究劳动教育的更是寥寥无几。
普职融通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也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促进不同类型教育的横向融通,加强各学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融通。普通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应互促互融,共同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终极目标。一方面,劳动教育为未来职业之需要奠定基础。根据《指导纲要》的不同学段要求,要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中进行职业启蒙教育、丰富职业体验、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和积累职业经验。在完整的、真实的劳动实践中,可以帮助学生逐步了解职业种类、职业需求,树立个人的职业理想,使其掌握职业技能,积累职业经验和形成职业素养,以适应未来职业之需要。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为劳动教育提供资源支撑。中小学劳动教育可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发挥职教师资和课程优势,校校合作,区域合作,以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一是让职业院校教师走进中小学,与普通教师进行交流合作,共同设计开发综合实践课程;二是让中小学生走进职业院校,进入实训课堂,进行岗位模拟,在各项真实体验中学习劳动技能,锻炼劳动能力,培养实践能力。
2.推进不同层级的纵向贯通:探索研究生层次的劳动教育研究
从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研究主题阶段来看,由之前的“中小学”“大学生”“高校”到“大中小学”,体现了研究者对劳动教育纵向衔接的广泛关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研究主要包括劳动教育课程、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与内涵和实践策略、各地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展示,以及其他学科与劳动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融合渗透等方面[15];大学生与高校的劳动教育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的探索,既有对普通高校的研究,也有对高职院校的探讨;在大中小学的研究中主要围绕国家出台的政策及落实而进行研究。从劳动教育的纵向发展综合来看,以研究生为对象开展的研究成果很少。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其质量问题不容小觑。2020 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中心,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坚持创新引领,增强研究生使命感责任感,全面提升其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这从政策层面强调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研究生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而劳动教育有利于推动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弥补高校劳动教育的师资缺口。在实施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是研究生层次劳动教育的正确指向。以科研任务为主要培育载体,以导师为培养第一责任人,在科研过程中磨练学生意志,提高学术能力,是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的有效结合。有条件的部分高校可率先试点,开发劳动教育必修与选修课程,并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系统设计全过程培育机制,合理做好评价和激励机制。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可借劳动教育为契机,拓展实习实践机会,利用专业知识增强社会服务,使得学术“接地气,有生命力”,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悟幸福,淬炼成长,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践行劳动精神,更好地促进研究生的高质量发展。
1.多方主体携手共进,建构劳动教育实践的支撑点
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是劳动教育实践的支撑点,将影响整体的实践成效。从教育内部来看,主要是研究团队与教师队伍,其中研究团体是理论引领,师资队伍是实践关键主体;从教育外部来看,主要涉及家庭、社区,其中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而社会则增加保障,引领劳动教育良好风尚,起到保障和支持的作用。
从教育内部来看,需以研究团体为理论引领,以师资队伍为实践保障。首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需要建设多元合作团体,以研究团体的力量实现理论上的引领,增加跨机构、跨院校、跨国别的合作。其次,为实现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其中师资队伍是实施的关键保障。在上述对文献的整理和分析中可见,目前学者极少精准关注到劳动教育师资,为此提出未来展望。一是要建设劳动教育师资的供给端,职前劳动教育的师资培养是师资队伍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动力源泉。在职前培养的过程中,关键问题是劳动教育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目前由教育部公布的《2021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和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已顺利通过新增专业的审批,成为全国首批设置劳动教育本科专业的两所高校。此次劳动教育专业的设置是劳动教育师资培养前进的良好开端,旨在培养职前劳动教育者,使其具备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专门的劳动技术技能,能够适应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需要。二是要建设劳动教育师资的需求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支撑劳动教育师资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开展从校长到各级教师的劳动教育培训是现实所需,旨在推动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劳动教育的具体落实增添新鲜活力。
从教育外部来看,要以家庭教育为内在基础,以社会保障为外部支撑。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校内劳动教育的研究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对教育系统外的劳动教育却是轻描淡写。虽然在劳动教育的一体化建设中也有不少学者提及到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社会的保障支持作用,但鲜有以“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为核心关键词来研究劳动教育的。而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基础,目前也以立法的形式突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2021 年表决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强调了家庭的责任,指出家庭应该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和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实际上家庭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却被普遍忽视,很多家长都把劳动当作惩罚的手段,使得孩子缺少劳动的机会,缺乏劳动的意识,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较为普遍。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迫切需要家长转变劳动观念,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使得劳动教育日常化,抓住衣食住行中的实践机会。也需要社区、妇联等增大劳动教育的宣传,共同实施学生生活技能的展示活动,充分利用各类节假日,鼓励孩子参与其中。学校层面开发家庭劳动教育的指导手册,提供校本经验,有助于家长和学生进行学习与参考;社会层面的劳动教育应力求多样化,通过校企合作增创实践场地,努力挖掘实践机会,并增强立法保障。
2.多种载体并行发展,找准劳动教育实践的落脚点
要使劳动教育从理念走向实践,必须以多种载体为落脚点,以筑牢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地基,这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和教材的建设。
首先,在劳动课程建设方面,应以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为参照,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落实,其中课程内容的合理设计可为课程实施提供可行性参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以日常生活、生产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抓手,以此构建内容结构。根据任务群的整体分类来看,主要是两种类型:一是体现生活生存必备的劳动技能,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如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贯穿义务劳动教育的全部学段;二是体现自主选择性的内容和任务,以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如工业生产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此外,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还应落实五育融合的理念,注重劳动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以挖掘劳动育人的最大价值。以农业生产劳动中的植物栽培为例,可与生物、化学和美术课程的相关知识有机融合,如运用生物知识进行种植、观察和养护,运用化学知识制作叶脉书签,运用美术知识进行写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其次,在劳动教学实践方面,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使学生在完整真实的操作和实践中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主要根据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做好教学设计。在学生方面,主要围绕劳动观念、劳动纪律、劳动相关法律法规、劳动知识与技能进行讲解和示范。例如,可通过小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劳动工具、劳动环境及劳动过程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等。在教学实施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答疑解惑,让学生自主操作,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规范意识、质量意识、专注品质和合作意识的培养,该阶段也是劳动实践的核心环节。在教学反思阶段,先让学生围绕劳动过程的体验和劳动成果,通过讨论与总结的形式进行自我评价,再向同学交流展示、师生共同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重点难点,使学生深化对劳动价值与意义的理解。
最后,在劳动教材建设方面,应进行体系化设计。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落实劳动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落实劳动教育政策的重要举措。而目前缺乏劳动教育教材的理论研究,已有研究主要是围绕在其他学科教材中挖掘劳动教育资源,融合劳动教育因素,在劳动教育实践中也缺乏课程与教学的资源。因此,需要厘清劳动教育专用教材与其他教材的区别和联系,要符合育人规律,分学段合理设置学习目标和内容,使不同类型的教材各尽其长;应根据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的特点,共同打造中国特色、区域特色和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教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