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本科新生学风建设探讨
——基于云南省D校的实证考察

2023-03-01 04:22刘育颖张光映
当代教研论丛 2023年1期
关键词:学风全员三全育人

刘育颖,张光映

(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高校学风建设是高校建设工作的核心点,其水平能显示高校办学能力、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学生学风是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风气,是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方法的反映,是高校学风建设状况的集中表现,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本科新生是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本科新生经历从高中到大学的转折时期,学习环境、学习模式和学习内容的变化是本科新生在学习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另一方面,本科新生所处阶段是整个大学生涯的初始阶段和基础阶段,在此阶段,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既影响着其未来三至四年的学习效果,也凸显着学校学风建设的水平。近年来入学的“00后”本科新生个性鲜明,如何通过学风建设帮助这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顺利甚至高质量地完成本科学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每个高校都需要面临的时代课题。“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提出和完善为新时代下加强高校学风建设,解决学生学风的突出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研究现状与调查概况

“三全育人”从主体、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构建了一个全员参与、过程协同、载体联动的育人全格局。《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提升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1]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战场。二者“以解决‘学正道’和‘如何学’为核心问题”,[2]“以立德树人作为存在的根基,以帮助个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调控系统,促使行为和目标相一致,行动和理想同向同行作为努力的方向”。[3]因此,“三全育人”之于本科新生学风建设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原则和实践模式。

笔者在CNKI平台以“主题:大一AND主题:学风or(题名=大一or题名=学风)(模糊匹配)”为条件查找到相关文献88篇,其中,2017年文献发表数量达到峰值16篇,经过筛选,确定与主题相关的文献44篇,通过对该样本文献的分析可知,大一新生学风建设对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及自身全面发展,对高校的办学水平及声誉,对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及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大学学习的不适应问题是本科新生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专业思想等多方面。已有研究多采用观察法、调查法或经验总结法寻找大一新生学风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如张箐、贺瀚认为“00后”大一新生在学习方面存在学业压力大、欠缺自主性、态度不端正和对网络依赖较重的问题,学生自身、教育主体和外部环境则是导致问题产生的三重因素,并提出应加强纪律教育、强化榜样引领、朋辈互帮互助、加强专业引导、做好家校联动以引导大一新生形成良好的学风。[4]徐源廷、魏艳红等认为针对当前大一新生缺失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导致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适应导致的学习困难、管理和预警机制不足导致的学习成绩断崖式下跌等问题,学校和教师需要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引导学生做好目标定位和学业规划,建立辅导员、班主任、班导生多位一体的学生成才辅导队伍和教风—管风—学风的协同育人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及时有效的学业预警机制和严格的学籍变动管理制度,积极开展针对学困生的帮扶措施。[5]可以看出,现有研究既有从普通视角下,就大一新生学风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也有在“三全育人”的视角下,探索大一新生学风建设的合力。但已有的“三全育人”视角下的大一新生学风建设的研究大多集中强调育人主体的全员性,对全过程育人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以及全方位育人的联动性研究还有待丰富。大一新生所处阶段恰好是全过程育人的起点,其与整个大学生涯的衔接以及不同阶段的育人重点是学风建设的重点议题。将高校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工作与学风建设相融合,发挥“十大育人体系”的效用,形成全方位联动的学风建设格局则是高校努力的方向。综上所述,在“三全育人”视域下研究大一新生学风建设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都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个维度,结合云南省D校大一新生的学风与学校学风建设两个实际,调查、分析和掌握大一新生学风建设的状况,探索提升大一新生学风建设的对策措施。通过抽样调查,笔者选取了684名大一新生作为调查样本,通过问卷星软件发放线上调查问卷684份,回收有效问卷684份,有效回收率100%,利用SPSS系统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样本的基本情况是:男生占32.6%,女生占67.4%;医类占31.29%,法学类占19.01%,教育类占14.62%,管理类占13.3%,理工类占10.67%,其他类别占11.11%。

二、本科新生学风建设所面临的矛盾

学生的学风状况既是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对象也是高校学风建设成果的体现,高校学风建设最直接的目标是为了营造优良的学风,学风的好坏则体现了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效果。基于此,笔者从学风和学风建设两个维度,对本科新生学风建设情况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如表1、表2所示。

表1 大一新生专业兴趣*学习动力交叉分析表

表2 大一新生学业和职业规划*学习动力交叉分析表

1.学生学习兴趣较高与学习目的功利化的矛盾

由表1和表2可知:(1)大一新生的专业兴趣、学业和职业规划与学习动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学生的专业兴趣越高、学业和职业规划越清晰,学习目的就越明确,反之,学生对所学专业越不喜欢、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越不清晰就越没有什么学习动力。(2)“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前途”的新生有462人,占67.54%;对所学专业“非常喜欢”“比较喜欢”和“一般喜欢”的新生共有657人,分别占21.05%、41.23%、33.77%;有“非常清晰”或“比较清晰”的学业和职业规划的新生有371人,占54.23%,这些数据表明,极大部分新生有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对所学专业有较高的兴趣,同时拥有清晰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3)通过将“专业兴趣”与“学习动力”、“学业和职业规划”与“学习动力”进行交叉分析,可知,第一,在“非常喜欢”“比较喜欢”和“一般喜欢”所学专业的新生中,认为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前途”的分别有91人、207人、154人,占比分别为63.19%、73.4%、66.66%。即使是“不太喜欢”所学专业的新生仍有47.05%的人认为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前途”。第二,在有“非常清晰”和“比较清晰”的学业和职业规划的新生中,认为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前途”的分别有36人、225人,占比分别为62.06%、71.88%。即便是学业和职业规划比较模糊和没有清晰的学业和职业规划的学生中,有68.65%和48%的人认为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前途”,这些数据表明拥有一个光明的前途是极大部分新生学习的目的,意味着学生学习追求的是短期的毕业后的稳定收益,渴望的是未来前途与自己身份和学历的匹配。这种期待与渴望反映的只是日后学生社会生存的一种状况,并不能作为学习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因此,学生较强的专业兴趣、清晰的职业规划和功利的学习目的之间形成了错位格局。

表3 大一新生听课态度*学习态度交叉分析表

表4 大一新生课堂上玩手机行为*学习态度交叉分析表

2.学生自我期待较高与自律能力、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的矛盾

表3和表4反映出,66.67%的新生认为大学最主要的学习任务是“全方位学习和发展”,相应地,52.92%的新生对待学习考试成绩的态度是“成绩好且会运用学到的知识”;48.83%的新生认为参与各种证书考试“可以学到知识,增强素质能力”;51.17%的新生认为参加社团“是锻炼个人能力、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重要途径”,这些数据表明,大一新生无论是在整体上还是学习的具体方面对自我都有着较高的期待与要求,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发展。然而,结合对新生实际学习行为的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大一新生的自律能力和综合素质还有待提升。67.69%的新生对教师上课保持“专业课会认真听,其他视情况而定的学习态度”;84.64%的新生在课堂上经常有或偶尔有玩手机的行为。如表3、表4所示,即使极大部分新生在观念上认同“需要全方位学习和发展”,但其学习行为却又与自身认知背道而行。认为大学最主要的学习任务是“全方位学习和发展”的新生中,70.39%的学生选择“专业课认真听,其他视情况而定”;上课期间经常玩手机和偶尔玩手机的分别占25%和63.81%。大一新生对自我的高期待和高要求与自身现有能力和现行行为还不能满足其期待和要求的矛盾在该群体中普遍存在。

3.学生对“全员育人”的期望与当前育人主体集中化的矛盾

调查结果表明,一方面,大一新生对“全员育人”的实现有着较高的期望。超过50%的学生认为学风建设的主体包括任课教师、全体学生、学生处和团委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学生干部、校领导、院系领导、机关各部门领导、机关和院系一般管理人员以及后勤人员,其中,新生期望较高的前三位学风建设主体分别是任课教师、全体学生、学生处和团委老师,分别占88.89%、85.67%、80.56%。另一方面,新生实际接触到的育人主体呈现集中化特点。具体来说,在学习方法上得到过同学、专业课教师和班主任帮助的学生分别占85.67%、65.94%、56.73%;在学业规划上得到过同学、专业课教师和班主任帮助的学生分别占63.45%、58.19%、55.26%,因此,同学、专业课教师和班主任成为了新生日常学习中的主要的育人主体,发挥着主要的育人功能。“全员育人”即高校内的教职工、机关领导干部、后勤人员等都应发挥育人作用。这些育人主体不是单个的存在物,而是统一于学校这个大系统。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6]也就是说,“立德树人”是高校内所有育人主体的共同目标指向和任务终点。学生是立德树人的对象,因此,育人主体工作的开展应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核心。育人主体集中化的现实无法满足学生实现全员育人的期望,一方面反映出育人主体在量上的缺失,另一方面映射了部分育人主体工作重心的偏移。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本科新生学风建设的路径

大一新生学风建设中存在的矛盾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又有客观因素的制约。一方面,大一新生正处于情感发展的关键期,以自我为中心,人生态度趋于理想化。另一方面,严峻的就业形势、多元的社会思潮以及高中到大学的课程设置、学习模式、作息安排的改变,都影响着大一新生及其学风建设。高校处理、解决当前新生学风建设中存在的矛盾,从时间维度来说,需要全过程规划教育内容,重点突出大一阶段教育;从空间维度来说,需要高效利用十大育人载体,将内在引导与外在规范相结合;从主体维度来说,需要构建全员育人共同体,精准把握育人重心。

1.全过程规划教育内容,重点突出大一阶段教育

关于“全过程”的时间要素,学界主要存在四种看法:一是从整体上认为“全过程”是指大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就是从入学到毕业。二是有学者关注到了学生在校学习的“盲区”,认为“全过程”不仅是学生在校的全过程,还应包括寒暑假、双休日、法定节假日等特殊时期。三是有学者依据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指出“全过程”既要宏观把握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和持续性,同时也应注重对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阶段性教育,并且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时间根据不同年级的主要任务和学生特点划分为“入学适应期(大一)、素质能力提升期(大二至大三)和就业准备期(大四)”,也有学者将其称为“入学期、关键期和就业期”。四是有学者提出“全过程”育人不能仅仅局限于本科或研究生学习期间,应着力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全过程”育人体系,并且可以向后拓展至终身教育。本文所讲的“全过程”指的是学生在校学习的连续性、持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过程。连续性和持续性强调顶层规划,如学生学业和职业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阶段性强调教育内容要突出重点,找准重心。顶层规划的实现离不开教育内容的支撑,离不开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内容的设置则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并结合学生的个人规划,因此,在规划可行的前提下,正确开展阶段性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大一新生处于入学适应期,对其教育,一方面,在新生入学前,以邮寄材料、线上咨询会、线上群聊等途径帮助新生多方面、深层次地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重点对校园文化、教师风采、学生学风等方面予以介绍,使新生对学校形成整体概念,减少陌生感。另一方面,高效开展入学教育。高校的入学教育活动一般包括新生讲座、军事训练、新生班会、迎新晚会等。入学教育的开展需要利用好相关活动载体,重点对新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学习适应性教育和学风教育。大一阶段的教育重在增加学生对整个学校的了解和适应,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为短期目标。大一阶段是整个大学生涯的基础阶段。基础阶段教育是“全过程”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大学期间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

2.高效利用十大育人体系,将内在引导与外在规范相结合

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7]这十大育人体系涵盖了高校育人工作的多方面。本文针对大一新生学风建设中存在的矛盾问题,主要从课程、网络和管理三个方面展开阐述。首先,课程育人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当前,大部分新生以专业课学习为主,注重专业技能的提升,忽视甚至反感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人文教育课程。一方面,需要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素养、人文素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多举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监督管理,严格考勤,严抓课堂质量,发挥好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其次,网络育人是高校育人的创新载体。网络的虚拟性、跨时空性以及包容性使得人与人、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虚拟现实、模拟仿真等技术的研发和使用更是促进了人与环境、人与空间的线上融合。高校运用网络创新学风建设手段需要加强工作统筹,建立完善学风建设管理系统。拓展学风建设平台,利用学校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易班等平台发布学风建设相关信息。丰富学风建设内容,大力宣传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榜样事迹,积极开展优秀班级评比。最后,管理育人是高校育人的常态化载体。学生的管理既包括内在的自我要求,对学校规章制度的遵守,也包括学校职能部门、教师的外在引导与约束。对大一新生的管理需要突出重点,柔刚并济。充分利用大一新生自我期待较高的特点,制定满足其期待的规范要求,重在对新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规范,同时,相关管理部门应坚持人性化的工作方法,加强对教师队伍、干部队伍的管理,以良好的教风、优秀的干部工作作风带动学生学风建设。

3.构建全员育人共同体,精准把握育人重心

“‘全员’既包括党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等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也包括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全体专业课教师,以及间接对学生产生价值影响的管理教辅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等,同时也应涵盖学生自身、校友和校外人士,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育人共同体。”[8]在全员育人共同体内部,立德树人是育人主体共同的育人目标和根本任务。育人职责和育人重心的差异为每一个育人主体发挥自身优势化、特色化的育人作用提供了空间。当前,高校学风建设集同学、专业课教师和班主任三者于一体。育人主体的集中化一方面表现为数量上的集中,另一方面表现为与学生的交集集中。全员育人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优化育人主体集中化的趋势,动员多方主体参与,找准育人重心,彰显主体优势。首先,优化育人主体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学习树立主体坚定的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承担育人职责,发挥育人作用。其次,明确多方主体的育人重心,厘清育人职责,如前所述,高校学风建设主体多元,不同的分工和职责使得不同育人主体以不同的方式发挥着育人作用。每一主体所属部门及其规章制度明确了其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方式。关键在于育人主体找准自身定位,遵守规章制度,完成份内职责。

四、结语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研究本科新生学风建设问题一方面有助于厘清学生学风问题产生的实质,另一方面有助于学校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个维度提出具有创新性、持续性、长效性特点的学风建设举措,构建学风建设新格局。总的来说,新时代对人才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高校要针对不同世代本科新生的学风状况表征,积极加强和完善学风建设举措,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营造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学风全员三全育人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全员核酸
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心理辅导促进高校学风建设探讨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地方性本科院校学风问题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