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丽丽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小时候我们都喜欢这首儿歌,这首儿歌更多的是对兔子乖巧可爱形象的喜爱。
兔子有两只大耳朵,凭借这对大耳朵,周围哪怕有很轻微的声音,它也能听到。当兔子警惕时,会竖起并转动双耳来仔细探听动静。相反,如果它认为是处在安全的环境中时,耳朵就会向下垂。兔子前腿较短,后腿较长;适合跳跃、奔跑。兔子平时跳跃缓慢,但受惊时常一跃而起,飞速奔跑,奔跑时犹如离弦之箭,顷刻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诗经·小雅》描绘了以兔肉为主菜的宴会场面,烹饪方式有烤、煨等。南宋年间,出现了兔肉食用的新方式—拨霞供,即涮兔肉。《诗·召南·兔罝》有“肃肃兔罝,施于中林”之语,《礼记·曲礼下》有“凡祭宗庙之礼……兔曰明视”之句。说明人与兔相处已有数千年之久。兔性情温和,体态乖巧,动作轻盈,反应机敏,是一种善良美好的代表。
“狡兔三窟。”典出《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冯谖劝孟尝君曰:“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乃以兔亦懂得准备好几个藏身之地,劝说孟尝君要多准备几条退路和消除灾祸的方法。兔子刨土打洞,洞穴不止一个,它为自己准备好多个藏身之所,以躲避灾祸,可谓未雨而筹谋。杜甫诗曰“鹏碍九天须却避,兔藏三穴莫深忧”。
南北朝著名的《木兰辞》最后四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意思是雄兔脚乱动,雌兔眼半闭着,但跑起来很难辨认哪个是雄哪个是雌。
唐代诗人王建《宫词》中一首关于兔子的诗:“新秋白兔大于拳,红耳霜毛趁草眠。天子不教人射杀,玉鞭遮到马蹄前”。赞美兔子睡态可掬,劝人们不要随便伤害兔子。
元代袁桷《杂咏》中:“家奴拾枯草,走兔来相亲。生来不识兔,却立惊其神。行人笑彼拙,归来如頻呻。乃知特辛脱,未信吾奴仁”。写出了兔子的淳朴可爱、人与动物的相亲相爱,流露了作者对一切生命的怜惜之情。
李白的《把酒问月》中二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说的是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的捣药,为的是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的寂寞!
明代谢承举的五律《白兔》:“夜月丝千缕,秋风雪一团。神游苍玉阙,身在烂银盘。露下仙芝湿,香生月桂寒。姮娥如可问,欲乞万年丹。”虽写兔但不见兔,十分生动传神,我们仿佛看到白兔千缕细毛、白雪一团。
传统观念中,兔为神兽。《瑞应图》曰:“赤兔者瑞兽,王者盛德则至。”但“赤兔现世”这一吉兆并不多见,赤兔之名也往往指称良马。吕布的坐骑便叫做赤兔。民间也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说法。在作为灵兽而屡现踪迹的兔子中,还是以白兔居多。比如月宫之中的玉兔。宋代欧阳修的诗作《白兔》写道:“天冥冥,云蒙蒙,白兔捣药姮娥宫。”民间传说中,白兔聪明伶俐给人带来幸福。有的地方流传着 “白兔姑娘”的传说,讲述白兔化为少女嫁给恩人,帮助其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
清代《燕京岁时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这种兔形塑像在济南称为“兔子王”,旧时中秋节举行祭月仪式,将“兔子王”摆在供桌上,以兔神的身份接受礼拜。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兔子渐渐褪去了神圣的光环。
兔子是很可爱的小动物,它胆小,但当你获得它的信任,它任你抚摸和你嬉戏,十分地讨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