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献中
《又见州桥》(刊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2022年10月28日“史鉴”版)是一篇关于考古发现的叙事状物散文。文章叙写了北宋都城汴京州桥遗址的考古发掘的情形,描述了汴京州桥的兴衰际遇及其反映的汴京古城的历史变迁。该文笔触细腻、叙写生动,是一篇美文。然而,遗憾的是,文章在进行细腻生动的叙写时,却出现了多处表达不当的病句,经不起推敲,成了美文中的瑕疵。这些语病的类型大多是语文中、高考的语病题型,可以作为真实案例在教学中进行使用和分析,具有一定的示范价值。
按照文章顺序梳理,文中的病句主要有以下几处。其中,有些病句又包含两三种语病类型,情况较为复杂。
1.北宋州桥重见天日。州桥——这座开封唐代以来的地标性建筑,向世人掀开了尘封已久的面纱。
“掀开面纱”是常见的说法,比喻某人或某物露出隐藏的面目。但该句用“尘封已久”来修饰“面纱”却是不合适的,因为州桥埋藏于地下很久,不为后世所见,是由于它“披上面纱”已久,而不是由于它的面纱“尘封已久”。换言之,是州桥本身“尘封已久”,而不是它的面纱“尘封已久”。所以,该句相关处可改为“向世人掀开了披上已久的面纱”。如果欲保留“尘封已久”这一短语,可将“掀开面纱”的说法改为“露出面目(面容)”,即相关处可改为“向世人露出了尘封已久的面目(面容)”。该句犯了定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的错误。
2.根据需要,在宋神宗时期,朝廷又对州桥进行了修葺,……
该句对“修葺”一词使用不当。“修葺”虽有修理的意思,但使用对象主要是房屋特别是茅草屋的屋顶。也就是说,主要是指对房屋特别是茅草屋的屋顶的修理。其中,“葺”的意思就是用茅草覆盖房顶。所以,确切地说,“修葺”只能用于房屋特别是茅草屋的屋顶方面,而不宜用于房屋的墙体方面,更不宜用于其他建筑物方面——对这些方面的修理可以用“修缮”“维修”等词语。根据文意,将文中的“修葺”改为“修缮”或“维修”会恰当一些。该句犯了动宾搭配不当的错误。
3.更为神奇的是,这些浮雕石壁并非于史无征,而是历史的光线照进了现实,孟元老对此历历在目:“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
该句对成语“历历在目”的使用方式不当,把话说反了。“历历在目”是指物体或景象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其主体应该是进入人眼的物体或景物,而不是人本身。例如,可以说“离开景区多年了,但那些风景对我来说依然历历在目”,而不能说“离开景区多年了,但我对那些风景依然历历在目”。该句对“历历在目”的使用就犯了这种错误,颠倒了人和物的关系,即颠倒了主客关系。事实上,不是孟元老对那些事物(浮雕石壁)历历在目,而是那些事物对孟元老来说历历在目。所以,该句相关处可改为:它们对孟元老来说历历在目。该句犯了语序不当的错误,导致了主客关系的颠倒,进而也导致了不合逻辑的错误。
4.州桥石壁的重现令人振奋,成为目前国内发现的北宋时期体量最大的石刻壁画,……
该句由两个分句组成,其中第二个分句承前省略了主语“(州桥石壁的)重现”,但该主语与宾语中心词“石刻壁画”不能搭配,即“(州桥石壁的)重现成为石刻壁画”是说不通的;因为主语说的是一种事件,而宾语说的是一种事物,二者不同类,不宜搭配组成一种判断。实际上,该句的两个分句的主语是不同的,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州桥石壁的重现”,而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州桥石壁”。所以,这两个分句不能共用一个主语,而应该分开表述,各用相应的主语,即:州桥石壁的重现令人振奋,它们(州桥石壁)成为目前国内发现的北宋时期体量最大的石刻壁画。该句犯了主宾搭配不当的错误。
5.虽然州桥波光粼粼、舳舻相接的场景今已不复存在,但让人望穿千年的浮雕石壁却有幸风采依旧,……
該句的叙写有三处语病。其一,“波光粼粼、舳舻相接的场景”只能出现在河流或湖泊的水面上,怎么会出现在“州桥”上?州桥修建在汴河上,这种“场景”应该出现在州桥下面的汴河上。所以,该句在“州桥”后面应该加上“下”“下面”或“下面的河面上”等字样,才算准确。此处犯了主谓搭配不当的错误。其二,“场景”一般指的是有人参与活动的情景,所以,“舳舻相接的场景”可以说得通,但“波光粼粼的场景”却说不通,因为前者是有人参与活动而后者却没有。所以,“波光粼粼、舳舻相接的场景”应分开表述,可改为“波光粼粼的景象、舳舻相接的场景”。此处犯了定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的错误。其三,“望穿千年”这种表述说不通,因为“望穿”中的“穿”指的是眼睛“望”的情形或结果,通常要与“眼(睛)”或“秋水”(比喻眼睛)等词语搭配连用,如望眼欲穿、望穿秋水等。如果缺乏这类词语的搭配,就是成分残缺,表达不完整;与其他词语搭配连用则为搭配不当。此处就犯了这种错误。换言之,“望穿”的只能是眼睛(秋水),而不能是时间或其他事物。所以,“望穿”不能与表示时间的“千年”搭配连用。根据文意,原文说“望”了千年,也就是怀望、怀想了千年,那么,就可以把“望穿”改为“怀望”或“怀想”等。
6.可见“热闹”“喧哗”是州桥的最大特点,多少人来人往,多少离合聚散,又有多少与州桥相伴的那轮阴晴圆缺。
该句有两处问题。其一,后半句的含义令人费解:“那轮”是什么事物?它怎么可以“阴晴圆缺”?按照常识,只能是天上的月亮。果然,联系语境发现,该句的前后都提及了“明月”:前云“举头中天一轮明月,低头月影映在水面”,后云“到了明代兴盛八景文化,‘州桥明月理所当然被评为开封八大景之一”。所以,句中“那轮阴晴圆缺”后面应该加上“的明月”等字样,方显完整、准确。此处犯了主谓搭配不当的错误,或者说是定语成分残缺的错误。其二,“多少……”三个并列分句缺少与前句的联系,也是缺少主语或谓语的成分残缺之句。根据语意和逻辑,可以在前句“特点”后加冒号,表示统领后面的三个分句,使它们成为对前句的具体解说和描述,使前后之间联系起来。或者,在这三个分句的前面加上相应的词语,例如“桥上”“其间”之类的方位词,这样既可以作它们共同的主语,也可以与前句进行呼应和衔接。此处犯了成分残缺的错误。
7.人们常到州桥遗迹处留下凭吊的诗作,……州桥只能浮沉在他们的想象中,而我们却柳暗花明、得见真容。
该句有两处词语使用不当。其一,“柳暗花明”。该词多用来比喻历经曲折在困境中看到希望。而文中所言并非关于“我们”在寻找州桥方面的什么困境和曲折,而是在州桥发掘出土后与之相遇之意。所以,用“不期而遇”等词语来表述会更恰当一些。此处犯了主谓搭配不当的错误。其二,“浮沉”。“浮沉”(或“沉浮”)通常是指物体在水中的上下移动。而州桥作为一种沉重的物体,无论在水中还是在人的想象中,都不会有“浮沉”这种上下移动的状态或感觉,但可以呈现出“隐现”或“出没”的情形。揣测文意,文中是说州桥往日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想象中,那么用“浮现”较为合适。此处也犯了主谓搭配不当的错误。
以上是笔者在散文《又见州桥》中发现的几处主要病句并对其作的简要分析。文中还有其他一些病句,但不如以上所举之例这么突出和典型,故兹不赘述。
这些语病分为好几种类型,包括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与不合逻辑等。其中,尤其以搭配不当最为突出,又分别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具体形式。这些语病类型大都是中学生在习作中常犯的错误形式,也是应该努力规避的几种语病类型,所以也是中、高考语文试题中常考的题型之一,必须引起广大师生的注意和重视。
(作者单位:河南省固始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