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闻喜花馍产业化发展探究

2023-02-28 15:44李煜洁张兴春
艺术科技 2023年24期
关键词:产业化发展非遗文化产业

李煜洁 张兴春

摘要:目的:闻喜花馍是中国山西省晋中市闻喜县的传统食品,其凭借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文化价值,近年来逐渐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文章主要通过分析闻喜花馍产业发展成因,挖掘其产业化的内在动力,探究闻喜花馍未来产业化发展方向,带动当地花馍的产业化发展,推动闻喜县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同时为其他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发展潜力的“非遗”资源提供发展思路。办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访谈法以及经验总结法,对闻喜花馍生产地闻喜县进行实地调研,并电话访谈从事花馍产业的家人,以此获得一手的调查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笔者经验,深入研究闻喜花馍产业化发展现状,探究闻喜花馍未来产业化发展方向。结果: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闻喜花馍产业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作为“非遗”资源,闻喜花馍在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得到保护与传承。政府、相关机构以及传承人应该共同努力,不仅要加强对“非遗”的保护,还要加强政府与市场的引导作用,推动闻喜花馍走创新化、品牌化的“非遗”产业发展道路。结论:闻喜花馍的文化功能与现代变迁研究是一个涉及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课题,文章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寻找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方向,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闻喜花馍;“非遗”;文化产业;产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7;J5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4-0-04

0 绪论

第一,研究目的与意义。位于山西南部的闻喜县以精湛的花馍制作技艺而闻名遐迩,花馍造型多样,色彩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一传统技艺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造就了该县的特色产业之一。

《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指出,要将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多重功能价值,以及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带动作用。通过激活乡村内在的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创意、旅游业等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乡村经济社会的繁荣。这一综合性策略的实施,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地,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与繁荣。

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文化产业的支持,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推动“非遗”闻喜花馍实现产业化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既能够通过现代手段传承与发扬民间艺术,又可以通过产业链整合的方式解决地区发展难题。本文梳理闻喜花馍产业的现实意义,对归纳山西面塑发展过程也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研究综述。山西花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大量学者从各个层面对其进行了探讨。研究主要集中在花馍文化传承与工艺造型方面,例如郭瑞娟的《“巧儿”:山西闻喜花馍传承人研究》[1],以及刑福荣等四人的《山西省闻喜花馍的传承及创新研究》[2]着重介绍了花馍艺术的保护、继承和发展现状,为进一步了解花馍的传承情况提供了资料基础;张鹏飞的《论山西闻喜花馍造型与色彩的象征性》[3]、闫晓华的《悠悠乡土塑真情——山西闻喜花馍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4]则深入研究了闻喜花馍的色彩与造型,通过其艺术特征研究深层民俗文化内涵。目前对花馍产业的研究较少,常小龙三人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子洲花馍的发展困境与对策探析》[5]结合陕西省子洲县的花馍发展现状,提出开发花馍市场和优化产业结构的设想,期望通过特色产业的开发促进当地农村的发展,但该文章也是从对策建议角度出发,并未梳理当前的花馍产业状况,因此本文梳理闻喜县花馍产业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花馍产业乃至“非遗”产业的发展经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第三,研究方法。由于笔者的家乡就是花馍的产地,因此本文依靠笔者过往的经历,并对从事花馍产业的家人进行电话访谈,获得了一手的调查资料,据此分析闻喜花馍产业发展现状、成因及现实意义。

1 闻喜花馍产业化发展现状与成因

1.1 花馍产业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手工业逐渐复兴,农村的花馍巧手也渐渐脱颖而出,这些巧手们在各个村子流动,不断扩大花馍的传播范围。20年代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花馍铺子将花馍师傅聚集在一起,制作花馍的地点和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地点从家里转移到专门的店铺,目的从邻里聚会转为商业经营。闻喜县文化馆指出,仅在闻喜县城内就有18家花馍铺子和专业合作社,周边邻县和北京、太原、西安、郑州等地有花馍销售网点百余家,闻喜花馍已经走出山西,形成了花馍产业链[6]。

2012年,闻喜县着眼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将花馍特色产业定为重要工程,为花馍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花馍产业的经营模式愈发多样化,既有企业化经营,又有个人店铺;同时还涌现出花馍合作社和艺人定制等创新模式。多样的方式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还为花馍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渠道,促进闻喜县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

1.1.1 企业化经营

闻喜县有几家花馍公司,卫嫂花馍作为县级企业的代表,是当地花馍产业的龙头之一。闻喜卫嫂花馍创立于2008年,作为一家现代化公司,除了制作花馍,其还发展出了普通馍品、烤馍片等生产线,产品种类丰富多样。

卫嫂花馍聘请了不少远近闻名的捏花馍高手,这些师傅过去只是在村里帮着左邻右舍做花馍,如今被聘请来制作花馍,几十年的手艺转变成稳定的收入。由于花饃没有添加剂,保存时间较短,花馍公司大多采用订单式生产模式,而非提前制作好产品等待出售,因此花馍产业有明显的淡旺季。

“快过年时是花馍的旺季,馍厂一天要用五六百袋面粉,一袋面粉50斤,100个馒头,订单太多,人家要1万袋只能供应7000袋,工人人数都翻了两番三番,供不应求。”(朱雪冰 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畖底镇人民政府)

可以看出,闻喜县已经形成以卫嫂花馍和几家大的花馍制作公司为龙头的,较为成熟的花馍产业链,花馍产业年产值达几千万元。为了应对花馍订单不稳定的情况,花馍公司还会售卖普通馍品。如果加上花馍公司生产的普通馍品的营收,花馍产业年产值上亿元。

1.1.2 个人店铺

个人经营的花馍店铺逐渐认识到仅依靠花馍收入难以维持生计,因而普遍采用以蒸馒头为主、捏花馍为辅的经营模式。普通馒头满足人们的日常饮食需求,而花馍则在节庆等重大场合得到应用。这种经营策略既确保了店铺能在花馍需求旺季获得稳定收入,也在花馍需求淡季维持了一定的营收。这种模式充分满足了不同消费场景的需求,提高了个人经营的花馍店铺的经济效益,同时为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特殊节庆活动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这些个人店铺聘请的员工一般是附近村子里年长的花馍能手,过去给邻里帮忙做花馍,没想过捏花馍赚钱。随着花馍店铺逐渐发展起来,有人定制花馍就把老人们叫到店铺,在此过程中店铺老板和老人慢慢形成雇佣关系。

“一般店里就是有几个花馍老师傅,有的做花,有的做龙,这些师傅都是做了一辈子花馍的,目前是按单给师傅们发工资,生意好的时候师傅们一月都能拿四五千元,和上班的差不多。”(朱雪冰 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畖底镇人民政府)

1.1.3 花馍艺人

在闻喜,除了商业经营的花馍制作,还有一群充满创作热情的花馍艺人。其中,董巧兰作为花馍传承人,尤为引人注目。她在退休后专注于捏花馍,创作出了许多造型精美的作品。作为“非遗”传承人,她对待每个定制订单都充满责任感,注重与客户建立紧密的联系,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

这些花馍艺人通过稳定的客源和收入,逐渐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他们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还实现了个人价值。他们的创作热情和精湛技艺,不仅丰富了花馍艺术的内涵,还为传承这一民间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他们的努力,闻喜花馍艺术熠熠生辉。

1.2 闻喜花馍产业发展原因探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更迭,闻喜花馍这种传统美食也逐渐走向城市,并形成了具有多种经营主体的产业化模式。那么,闻喜花馍是如何实现从“非遗”资源到文化产业的转变的?本文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助推了闻喜花馍的产业化进程。

1.2.1 产业化是“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必然道路

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花馍艺术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花馍艺术的发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保护花馍艺术迫在眉睫,意义重大。鉴于此,闻喜花馍要实现产业化发展,提高自身的内生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也有可能实现产业化发展,一些潜在经济价值高、市场认可度高的“非遗”项目应该积极探索产业化发展道路[7]。

“非遗”市场化和产业化保护的利弊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2007年的深圳文博会上,参会专家达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寻求市场化手段来保护、开发和应用”的共识。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黔滨也直接表示,“产业化开发是抢救保护的唯一出路”[8]。多项“非遗”产业化取得的成果表明,通过产业化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激活“非遗”资源的造血能力是行之有效的。因此,走产业化道路是必要的,只有在产业扩张和进步的背景下,传统的花馍技艺才能长久保持活力。

1.2.2 利好政策是花馍产业的有力支撑

闻喜县文化馆与民间美术协会联手成立了花馍研究组,自2000年起走访数百位手工艺人,搜集花馍作品。2004年,他们出版了《闻喜花馍》一书,为公众提供了解这一传统艺术的资料,也给民间艺人带来了新的希望。这本书为闻喜花馍申报国家级“非遗”奠定了坚实基础。2008年,闻喜花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还资助了一些技艺高超的手工艺人申报“非遗”传承人,进一步促进这一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这些举措促使闻喜花馍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更好的保护。

与其他纯粹的艺术品相比,花馍不仅具有观赏性,还具有食用性。在闻喜,花馍不仅仅是艺术品,还被视为农业发展的一部分。政府将其作为特色产业推进,特别是将其列入2012年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工程之一[9]。政府通过支持妇女参与花馍制作,举办技术培训班,扶持专业合作社和公司发展花馍产业,打造本地品牌,增加了就业机会,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促进了政府、企业、农户三方的合作,使花馍产业实现了共同繁荣。在此过程中,花馍不仅保留了观赏性和食用性的特点,还推动了地方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机融合,为闻喜县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地方政府在促进花馍经营和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政府不仅致力于保护民俗文化,还鼓励艺人参展,增强农户投身花馍产业的积极性。在政府的推动下,花馍逐步实现产业化发展,并对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商业发展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政府与民众合作,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推动了花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

1.2.3 手艺人和企业融合是花馍生产的优势条件

花馍作为重要的“非遗”资源,其在传承与发展中受人才、资金、平台等要素制约,甚至可以说,花馍能否突破传统传承方式的制约,实现产业化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闻喜县将手艺人与企业融合,实现人才、资金、平台的集中,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花馍文化产业发展中,花馍手艺人和企业具有传承和市场化开发的双重作用。他们是否能够共同参与“非遗”传承、文化传播和市场开发,直接决定了整个项目能否实现可持续运行。手艺人和企业协同合作,有助于促进花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在商业化环境下实现花馍产业的发展壮大。

近年来,闻喜花馍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多家花馍公司。其中,卫嫂花馍和北垣食品是两家领军企业。北垣食品成立于2012年,公司創始人张海云是市级传承人。受教育背景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她选择投身花馍制作事业。她的刻苦努力使公司从小作坊逐步发展壮大,成为现今的规模化企业。这一创业故事生动诠释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相融互促,为闻喜花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在花馍制作中融入现代元素,产出现代化的花馍产品造就了北垣公司的成功,使传统馍样与现代需求相契合。与之相比,卫嫂花馍更注重延续传统风格。践行创新理念的北垣公司的花馍在市场上广受欢迎,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传统的向往,还吸引了更多现代消费者的注意,让北垣公司获得了可观的发展前景。张海云所引领的创新和定制趋势让北垣公司大获成功,并为花馍产业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

2 闻喜花馍产业带来的启示

2.1 对“非遗”资源实行分类评估开发

要想对“非遗”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必须对其进行分类评估。例如一些“非遗”资源本身就具有可复制性,因此其实行产业化生产具有可行性,而一些“非遗”资源技艺复杂,就不能强行推进产业化发展,要侧重于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

此外,对“非遗”资源的分类评估还要考虑市场接受程度。例如一些本身已获得社会大众认可、经济附加值高的“非遗”资源,可以采用现代化的经营思路,进行规模化生产与销售,而对于知名度和现代利用价值不高的“非遗”资源,就不能进行大规模生产与销售,应该发扬其文化价值,走精品定制路线。

总之,在开发“非遗”资源之前,要细致研究其生产特点、生存状态等,制定的分类保护与开发策略要符合其实际情况。进行“非遗”资源分类评估时,还要区分“非遗”传承人的个人事业与企业传承的“非遗”产业,前者是个人性传承,后者则是产业化开发,这两种传承方式不能混为一谈,用同样的分类方法评估。相关机构可为地区文化产业的多样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对“非遗”资源的全面保护与推广。这种系统性的分类评估能够促进“非遗”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彰显地区文化的独特魅力。

2.2 “非遗”产业须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并行

对于已经实现产业化发展的“非遺”资源,政府依然要发挥引导作用,尽管已形成“非遗”产业化格局,但“非遗”资源依然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政府在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过程中应加强规划和引导,制定适宜的保护和开发政策,以实现在文化保护的前提下进行良性开发。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供税收和融资优惠政策,以鼓励有潜力的“非遗”资源持续发展,进一步丰富文化产业内涵,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这种积极的政府支持能为“非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非遗”企业要运用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与市场化运作手段,建立一定规模的“非遗”产业链,努力实现个人作坊企业化、手工生产机器化。同时企业在“非遗”资源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也要承担起文化保护的责任,积极探索商业运转与文化保护融合的新路径,借由市场传播手段更好地宣传“非遗”,提升“非遗”企业的文化软实力。

2.3 走创新化、品牌化的“非遗”产业发展道路

“非遗”产业的创新不能忽略其本真性,“在保护‘非遗项目时,无论采用生产性方式还是产业化方式,关键在于确保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的完整性。保护措施不应以损害技艺的本真性和文化内涵为代价,而应以此为前提”[10],要在充分了解并尊重“非遗”的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对“非遗”资源进行再开发、再创造,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更符合当代需求。例如,可以创新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增强满足大批量订单需求的能力。也可以创新只能依靠手工制作的“非遗”产品的表现形式,实现精品化制作,依靠其文化附加值进军高端手工制品市场。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纯手工制品稀缺,相关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非遗”手工制品也会随之焕发更多的活力。

“非遗”资源凭借自身的文化属性,具有实现品牌化发展的优势。例如可以由地方政府和企业牵头,从“非遗”资源的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入手,根据“非遗”资源的文化特色进行品牌化开发,大力弘扬其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并据此提高“非遗”资源的经济价值,打造既有“非遗”特色,又能批量生产的文化品牌,以品牌力量激发“非遗”产业的新活力。

3 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闻喜花馍产业的发展现状、成因与经验,并提出“非遗”产业发展的设想和建议。闻喜花馍作为一种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的“非遗”资源,推动其实现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研究发现,闻喜花馍产业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相关机构和传承人的共同努力。同时,闻喜花馍产业的发展经验也为其他“非遗”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因此,各地区“非遗”产业要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以获得可观的发展前景,并促进当地文化保护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瑞娟.“巧儿”:山西闻喜花馍传承人研究[D].银川:北方民族大学,2020.

[2] 邢福荣,李仁伟,韩伟,等.山西省闻喜花馍的传承及创新研究[J].美与时代,2019(7):24-26.

[3] 张鹏飞.论山西闻喜花馍造型与色彩的象征性[J].艺术科技,2016,29(11):236-237.

[4] 闫晓华.悠悠乡土塑真情:山西闻喜花馍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J].装饰,2012(1):108-109.

[5] 常小龙,石雨,肖文婷.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子洲花馍的发展困境与对策探析[J].山西农经,2020(22):32-33.

[6] 王艺龙.闻喜花馍[Z].运城:闻喜县民间艺术学会,2004:11-12.

[7] 王松华,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07-112.

[8] 余海蓉.产业化运作抢救民间文化瑰宝[N].深圳特区报,2007-05-20(A03).

[9] 朱浩.闻喜县面塑的现状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7.

[10] 刘锡诚.“非遗”产业化: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4):1-7.

作者简介:李煜洁(2000—),女,山西运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张兴春(1978—),男,江苏徐州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猜你喜欢
产业化发展非遗文化产业
土地流转对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分析
浅析红皮洋葱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江省遂昌县土猪产业化发展思考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