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3-02-28 15:44谢语睿
艺术科技 2023年24期
关键词:困境与对策乡土文化乡村振兴

摘要:乡村振兴是多领域、深层次的振兴。要想中国农村社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目光不能局限于农业本身和经济发展,而应注重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大局。文化建设是新时期乡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为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五个具体路径,即“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乡土文化作为农民在自己所生活的空间中所形成和积淀的精神传统和物质遗产,对于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传承优秀价值观、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价值观的变迁,乡土文化在赋能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面临着一些困难与矛盾,难以充分发挥原有的传播功能,其自身的价值体系亦未必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完全兼容。为促进乡土文化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满足新时期乡村建设的要求,文章拟立足于当前社会环境,结合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新时期乡土文化振兴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具体来说,当前乡土文化发展传承面临着内生动力不足、人才流失、文化传承意识有待增强等问题。因此,文章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文化传承主体回流、将农民参与式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以及完善数字文化网络等建设路径,以期真正让乡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乡土文化;乡村振兴;困境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4-0-04

0 引言

乡村文化振兴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一环。文化振兴看似在短期内难以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实则“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乡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包括“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1]。具体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其一,乡土文化的振兴与发展有利于深入挖掘农村的传统价值观,进而从根本上、从精神和价值层面提升农村社会的凝聚力,为集中力量办大事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其二,乡土文化不仅指道德、风俗和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概念,还包括不同风格的建筑或历史遗迹等有形文化,以及剪纸、纺织技巧等可以用于创造实体产品的手工技艺。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研究与传承价值,能够促进乡村旅游业与实体产业发展,从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可以说,以乡土文化为核心与基础的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基础、更持久、更全面的发展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面对当前社会建设的新形势,探究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困境,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

乡土文化是指在农村地区形成并传承的独特文化体系,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传统工艺、艺术、音乐、舞蹈、神话故事和其他表达方式。它既是促进乡村各领域发展的核心环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柱。

1.1 乡土文化对乡村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乡土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内涵,既包括价值观、道德、风俗等无形的概念,又包括各类可以用以支撑实体经济的有形文化遗产。促进乡土文化发展不仅仅在无形的精神层面产生积极作用,同样可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实体经济增长。如流行于徽州的徽派建筑,就是一种能够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乡土文化载体。著名的旅游胜地查济古镇,就是以传统建筑类乡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查济古镇充分利用当地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古建筑群以及原生态环境优势,且未对历史悠久的乡土建筑进行过多的现代化修饰,力求保持原有的建筑和文化风貌,因此颇受游客青睐。调查发现,查济古镇拥有古代建筑一百四十几处,有“中华写生第一村”的美誉[2]。同时,村庄内的手工技艺类乡土文化经营者也可以借发展乡村旅游的机会增加收入,如查济古镇内的手工蒲扇制作是游客比较偏爱的项目,这无疑也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有裨益。可见,大力推动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不仅能够促进文化与价值观等无形概念的变迁与革新,更有利于发掘能够促进收入增长、推动经济发展的产业,以文化振兴为基石推动其他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1.2 文化振兴对传统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价值观是我国农村社会无可取代的精神瑰宝。传统的农村社会价值观包括注重家庭和睦,对家庭有极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人情社会,人情关系因素在社会交往中相当重要;安土重迁的乡土本色,农民往往对于土地有深厚的感情和崇高的敬意等。這些农村传统价值观和共同的价值标准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将分散在全国各地、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有较大差异的广大农民整合起来,形成相对一体化、具有相似价值观念的社会阶层,从而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社会稳定程度。在这个过程中,乡土文化与价值观起到了黏着剂的作用。在新时期振兴乡土文化,要注重发掘与扬弃传统价值观念。践行乡村传统价值观念中的敬老爱幼、孝悌忠信等理念,有利于塑造农村家庭关系新风貌,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同时,重振乡土文化和传统价值也有利于抵御因社会和经济过快发展而带来的社会原子化问题,促使农民重视家庭关系,避免家庭和婚姻危机。

此外,乡村传统价值观中最值得关注的便是“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观念。这种观念根植于乡土文化的思想内涵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自古以来就作为农村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而备受重视。深度探究“天人合一”有利于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促进乡村生态振兴,为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3 文化发展对农民精神需求的满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在新时期对新农人的要求中,也提到了农民应当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因此,无论是从主观的需求还是从客观的要求来说,乡土文化发展与农村文化振兴都势在必行。全面脱贫、满足温饱的农民要求在精神和文化上得到进一步滋养与满足,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也迫切需要农民进一步提升文化修养与道德水平,成为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乡村振兴不仅强调物质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强调文化与价值层面能够满足农村社会主体的需要。可见,促进乡土文化振兴不仅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与要求。马克思主义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也包括人在精神文化上的富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不仅是为了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更是在更高层面触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目的与结果,是民本思想和人文主义的体现。

2 乡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困境

自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地农村积极响应,以深入挖掘产业潜力、重拾传统价值观念等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但乡土文化发展依旧存在内生动力不足、专业人才队伍匮乏、乡土文化传承保护意识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

2.1 乡土文化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在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农村内生动力的缺失是多方位的。首先是乡土文化传承主体缺位问题。由于我国长期施行城乡二元体制,所以城乡之间的经济壁垒、收入差异较大,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较低且不稳定,导致大量中青年进城务工,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这就意味着农村中的新生代在其成长过程中难以接触到本应与其息息相关的乡土文化,也难以对乡土文化产生共鸣和认同感。大量乡村手工技艺无人传承,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无人问津,这必将对文化传承造成根本性损害。值得注意的是,城市青年很容易在价值观方面感染各类“城市病”,如原子化、功利化等,使得其从根本上难以认同农村社会朴素、平实的价值观,甚至耻于提及乡土文化,这将在根本上动摇农村社会发展传承的价值基础,不利于城乡融合发展。

与此同时,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乡土文化也面临着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很多乡村对于乡土文化的利用局限于旅游业和简单的文创周边生产层面,对于大部分不太出名的旅游景点来说,门票、住宿和交通能带来的收入始终有限,且很容易受到季节和其他因素的影响。部分村庄利用乡土文化创作的周边种类有限、层次较浅,没能将乡土文化与日新月异的新媒体、“互联网+”紧密结合,影响力、知名度极其有限,因此文创周边带来的收入也谈不上丰厚,还引发了古镇景点与商品同质化的负面舆论。另外,国家财政补贴有限,村庄内部的经济收入又难以提升,这就导致乡土文化的发展面临内生动力不足的窘境。

2.2 文化传承队伍人才匮乏

乡土文化的传承需要专业的人才和制度化的培养体系。专业人才只有充分意识到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优势作用,让乡土文化得到传承和推广。由于农村在经济和教育方面比较落后,农民的文化修养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难以培养专业对口、素质较高的文化领域人才。不称职的乡土文化从业者会给大众带来不好的印象和体验,最终阻碍乡村发展。如前文所述,查济古镇虽然在徽派建筑和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颇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是调查也发现查济村的导游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导游的基本功不扎实,没有深入了解传统徽派建筑知识、当地风土人情以及查济村相关历史,因此对于查济村的讲解介绍显得不够专业,难以调动游客的兴趣。

乡土文化专业人才的匮乏与农村相关从业者较为低下的待遇不无关系。由于农村相关从业者和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较低,因此难以吸引外出求学的本地青年在学成之后回村投入相关文化产业建设。本村人尚且如此,乡土文化产业对外地的专业人士或学者的吸引力就更加有限了。待遇不佳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从业队伍不稳定,部分乡土文化产业从业者发现行业前景黯淡之后,很有可能跳槽去往别的行业,或是进城务工。

此外,乡土文化的传承方式也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部分传统行业还保留着师徒相传、父子相授的模式[3],这既无规范化的教学机制和正规政策保障,学生数量和传承规模也极为有限。再加之迅猛发展的经济社会带来的外部冲击,大量农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壳村”。可见,无论是培养还是引进乡土文化传承发展的专业人才都遇到了瓶颈。

2.3 文化传承意识有待改正与增强

必须提高对乡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视度。部分观点认为,乡土文化只涉及文化这一个领域的问题,是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理应在实现工业发展和经济提升之后再加以考虑,可以先以产业发展为重[4]。这种观点指引下,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缺乏正规的体系,政府方面对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将乡土文化的发展放在了次要位置。这是一种失之偏颇的观点。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文化振兴可以发掘有市场潜力的产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可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乡村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与其他四个领域一体同心,不存在谁先谁后的说法。以产业发展为重,忽视乡土文化、文化振兴的观点是背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其充分证明了增强文化传承与保护意识迫在眉睫。

此外,乡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还出现了过度改造,或是对于传统文化照单全收的乱象,这同样是一種错误意识。有些村民和村干部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对古建筑等乡土文化瑰宝进行过度翻新改造,削弱了古建筑的历史厚重感,殊不知这样只会让前来追寻乡土意蕴和历史气息的游客败兴而归。对传统文化照单全收也并不可取,乡土文化包含传统的价值观念,但并不是所有传统的农村价值观都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比如传统的重男轻女、贞洁观念等,是不值得赞颂与传播的。相关从业人员在进行乡土文化开发时应当注意甄别,更新文化传承发展意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扬弃”的观点辩证看待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才是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正确做法。

3 促进乡土文化振兴的对策探究

要想真正做到以文化促发展,就要针对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困境,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全面促进乡土文化传承主体培养正规化、参与主动化,树立正确的乡土文化传承意识。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同时激活乡土文化发展的内生与外在动力。

3.1 促进文化传承主体回流,加强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文化传承的主体,即形形色色的“人”至关重要。其重点在于让外出务工的乡村青年愿意回村从事文化产业,因为这些从小与乡土文化打交道的年轻人更能领会乡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重要作用,在耳濡目染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要做到这点,要从乡村自身的内生动力和政府外部支持两方面入手。首先是农村内部,要给学龄青少年提供充分接触乡土文化的机会。各地政府应当积极统计、分析当地独特的乡土文化,将有益的、适合的、值得传播的乡土文化纳入当地的学校教育课程中,作为对美学教育和劳动教育的额外补充。要让青少年从小接触乡土文化,从有益的乡土文化中汲取优良的传统农村社会价值观,对勤劳、朴实、忠孝等乡土文化核心价值观产生更深刻的认知。同时,也要让青少年接触一些有乡土特色的手工制作,扩大实体类乡土文化传承教学范围。只有从小接触、从小学习,才能从根本上加深乡土文化与新一代年轻人之间的羁绊。

其次,针对外出求学或务工的农村青年,政府应当制定促进乡土文化发展的政策,提供更多的文化产业岗位,适当提高从业人员待遇,吸引年轻人回村从事文化产业工作。同时,农村还需要充分利用三支一扶、高校选调、公务员招考等机会,提高在乡工作人员的待遇和保障水平,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除了基本的经济报酬之外,还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如各类招考优先录取、媒体广泛宣传先进事迹等,以多种形式鼓励表彰为农村建设作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以经济奖励和社会化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在乡工作人员的满足感,加强乡土文化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3.2 提高农民建设主动性,将参与式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需要农民被动地承担传承主体的责任,更需要农民规范文化发展意识,提高自身参与乡土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意识到乡土文化的重要意义,发挥“主人翁”精神。农民要积极参与到乡土文化传承发展中来,作为参与式发展的主体参与文化建设中的权力分配、利益分享和过程创新。必须强调乡土文化传承的原则与要求,即“扬弃”的辩证态度,对传统农村文化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部否定。在此基础上,鼓励意识到乡土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关系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结合其自身生活经验适当指导乡土文化的发展,让乡土文化摘下“展演”的帽子,真正回归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参与式农村发展带来的作用是双向的。农民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和能动性促进乡土文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也不断提高。由于参与式发展的性质与要求特殊,农民会在参与乡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逐渐形成全局视野,增强自身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5]。参与式发展不仅强调提高农民参与乡土文化建设的主动性,更从侧面促进了农民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这是乡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之一。

3.3 革新乡土文化发展传播途径,完善数字文化网络

要以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提升乡土文化的影响力。传统的乡土文化宣传大多采用广告、宣传画等形式,传播力度和影响范围都十分有限。新媒体时代,乡土文化应该革新传播途径,充分彰显自身的趣味和价值,为新农村带来更大的流量,提升其知名度,并刺激相关产业发展。例如,可以將新农村宣传与网红经济相结合,以网络红人提高农村知名度并带动当地的特色作物、文创产品的销售。曾有部分地区的文旅局长亲自上阵化身“网红”,宣传当地的特色景点、文化遗产,既为乡土文化的传播作出贡献,又促进了经济收入的增长、增强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可谓以文化促振兴的模范样本。

除了宣传途径革新外,乡土文化也可以借助数字化、新媒体平台进行升级改造,为文化的接受主体带来更好的体验。借助网络平台、VR技术等,各地可以打造“乡土文化云体验平台”,以更便捷的方式让体验者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比起传统的文化宣传方式,构建数字化文化网络有利于乡土文化的集中管理与力量整合,极大地促进了乡土文化的产业升级改造,使其更符合新的时代要求。

4 结语

重振乡土文化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举多得的破局之道。从社会来看,我国仍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民社会,“三农”问题依然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要想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推动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势在必行。尽管乡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目前面临内生动力不足、人才匮乏等阻碍,但如果能够实现内外两方面发力,在规范传承意识、促进文化主体回流的同时建设完善的政治制度与财政保障体系,就能有效促进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钟涨宝.农村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77.

[2] 吕恒.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以泾县查济村为例[J].旅游纵览,2023(10):77-79.

[3] 李鑫.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选择[J].延边党校学报,2022,38(5):74-78.

[4] 李爽,鞠巍.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文化建设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9):16-18.

[5] 陶佩君.农村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1:69.

作者简介:谢语睿(2001—),男,江苏南京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乡土文化、生态文明。

猜你喜欢
困境与对策乡土文化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探究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乡土文化浅谈
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困境与对策浅析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困境与策略
“新常态”视阈下河南省“省直管县”政府治理困境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