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斌国 柴洪
摘要:目的:民乐皮影戏是广泛流传于甘肃张掖的一种戏曲形式。关于民乐县皮影艺术的起源及史料证据的相关研究目前还不够充分,导致人们对其缺乏深入了解。研究民乐县皮影戏,旨在开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深入了解该地区的文化历史和进行艺术探索等方面的工作,这有助于促进皮影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并推动当地社会和文化繁荣。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梳理民乐县皮影艺术的发展历程与社会价值。结果:传统皮影艺术受到新媒体的冲击,面临严重的发展困境。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皮影艺术,文章提出一系列针对民乐皮影戏的保护与创新方式,如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将皮影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等。结论:文章深入研究民乐皮影戏,提出了一套全面的保护与传承方案,旨在探讨如何在信息时代有效传播和普及民乐皮影戏,以推动传统艺术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民乐皮影戏;社会价值;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I23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4-00-03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戏曲艺术,在我国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民间艺苑中的一朵鲜花。皮影戏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代。宋代是皮影戏发展最繁荣的时期,在元代皮影戏被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并在清代达到巅峰。在皮影艺术表演中,艺人通过操控杆将兽皮或纸质的影人在透光的白色幕布上移动,并结合影人的有力唱腔和富有节奏感的打击乐,为观众呈现精彩的表演。
1 民乐皮影戏的溯源与发展
民乐县地处河西走廊中段,这里文化艺术氛围浓厚,其独特皮影戏艺术的诞生和明朝时期中原文化的传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时,明朝将军冯胜平定河西地区的元朝残余势力之后,朱元璋开始加强对该地区的治理,并进行大规模移民。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在陕西蓬勃发展的皮影艺术自然而然地传入民乐县。因此,民乐的皮影戏与陕西、环县的皮影戏在历史上是同步发展的,它们在表演形式、制作工艺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不仅如此,民乐皮影戏还巧妙融合音乐、唱腔、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表达方式,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民国时期,民乐皮影戏开启发展新篇章。县内涌现了三个拥有独特唱腔风格的皮影戏班。其中,刘庄村的刘述学和刘文学代表了碗碗腔调的皮影戏风格,阎城村的何乐善和杨坊村的展光荣领导的秦腔影戏班子则是另一种风格,另外还有三堡村的鲁金章领导的秦腔皮影戏班。然而,仅鲁金章一家的秦腔皮影戏班得以延续至今。鲁金章自幼热爱皮影戏,为了全面掌握皮影技艺,他毅然前往张掖拜师学艺。经过多年苦练,他熟练掌握了皮影戏的演出流程,并精通制作皮影道具的工艺。后来,他开始在民乐及周边地区演出皮影戏,并扩展到酒泉、青海等地。为了丰富皮影戏的内容,鲁金章还创作了《王进宝鞭扫大草滩》的影戏,广受民众喜爱。
新中国成立后,鲁金章到兰州参加了全省的皮影戏会演并获奖,还加入了甘肃省皮影协会。后来民乐皮影戏的第二代传人鲁续昌基于传统进行创新,为民乐皮影戏注入了新的元素,使其更加丰富多样。“文革”期间,皮影戏被当成“四旧”遭到批斗,一时间皮影戏班被迫解散。改革开放后,民乐皮影戏班因社会思想解放迎来一段繁荣期,但在1986年因各种新事物的冲击,皮影戏再次陷入停演的境地。直到2007年6月,在民乐县文化部门的抢救和保护下,经过21年的沉寂,民乐皮影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在民乐县三堡镇三堡村举行的皮影戏表演吸引了众多村民前来观看,《封神榜》等精彩的皮影剧目赢得观众的喝彩。2008年6月,民乐皮影戏成功入选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受到廣泛关注。2009年,民乐县进一步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鲁振国和鲁正邦两兄弟作为民乐皮影戏第三代传人,通过努力,成功将一度失传的《王进宝鞭扫大草滩》剧目重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人们感受到了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1]。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2019年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中国影像方志》节目,其中记录了民乐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皮影戏,向观众展示了民乐皮影艺术的迷人之处。
2 民乐皮影戏的社会价值
民乐皮影戏是一项重要的传统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传承价值。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保护和传承民乐皮影戏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应加强对民乐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欣赏和学习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民乐皮影戏不仅对地方文化建设起着关键作用,还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价值,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技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皮影戏+旅游”的形式能让更多游客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保护和传承民乐皮影戏不仅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促进地方文化建设与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2]。
3 民乐皮影戏的生存现状
3.1 民乐皮影戏缺乏传承人才
近年来,地方政府虽然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但民乐皮影戏依然面临严峻的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由于每年只有几场由民乐县文化馆组织的皮影戏展演,所以皮影戏传承人收入微薄,这让许多年轻人对于成为民乐皮影戏传承人望而却步。由于缺乏传承人,精湛的民乐皮影戏艺术面临失传的风险。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造成了这种现象。首先,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导致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其次,缺乏相关政策支持,政府在文化领域的投入不足,限制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最后,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学校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有限,进而无法有效传承和弘扬民乐皮影戏等传统文化。
3.2 传统技艺保护力度不足,缺乏创新
目前,保护民乐皮影戏传统技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在传承和发展上,专业艺人和机构的支持不足;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不完善,难以为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弘扬保驾护航。因此,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乐皮影戏正面临保护不足和传承困难的严峻挑战。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表演方式已难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这要求相关人员寻求新的呈现方式来激发观众的兴趣。具体而言,要积极探索表演形式和内容创新策略,并将先进技术融入表演过程,以达到改革和推广皮影戏的目的。这不仅可以满足观众的需求,还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积极传承这一传统文化。
3.3 市场需求不足,导致经营困难
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不足,民乐皮影戏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传统艺术形式,正在经受市场变革的考验。一方面,现代人的文化娱乐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满足休闲娱乐需求;另一方面,民乐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困境,培养新一代民乐皮影戏演员不易,相关政策支持也不够充分。所有这些问题导致市场需求不足,民乐皮影戏团的经济收入每况愈下。因此,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积极拓展民乐皮影戏市场,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从而促进民乐皮影戏繁荣发展。
4 民乐皮影戏艺术传承路径
4.1 培养新生代艺人
民乐皮影戏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融合了民乐、歌唱等多种元素,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态。如何培养和传承新一代民乐皮影戏艺人,是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为了提高大众对民乐皮影戏的认知度和兴趣,可以采取多种宣传手段,如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来传播皮影戏,也可举办相关演出、比赛等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积极参与其中。另外,很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培训机制,让经验丰富的老艺人担任教师,合理安排课程,使学员们在实际演出中不断磨炼和精进自己的技艺。传承民乐皮影戏既是一项重大使命,需要老一辈艺人的传授和指导,也需要年轻一代勤奋努力并充分发挥创新精神。
4.2 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与保护
民乐皮影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保护和发展民乐皮影戏方面,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至关重要。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政策、财政补贴、场地支持等方式支持民乐皮影戏发展,提升从业人员的艺术水平和竞争力。社会力量也应积极发挥保护民乐皮影戏的作用,包括捐资助力、弘扬传统文化、举办相关活动等。此外,向商业化运营转型也可以提高民乐皮影戏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政府和社会力量联动,有助于民乐皮影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3]。
4.3 制定多维度的系列产品开发策略
为进一步推广民乐皮影戏,打造品牌影响力,要制定多维度的产品开发策略。可以考虑推出与皮影戏相关的手工艺品、纪念品,满足消费者的收藏和纪念需求,提升品牌知名度。开发与皮影戏相关的主题互动游戏,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参与,深入了解并传承皮影戏文化。还可以推出与皮影戏相关的图书、音像制品等文化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学习和欣赏需求。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注重选材和提高工艺品质等,为消費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进行销售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民乐皮影戏。
5 民乐皮影戏创新研究
5.1 题材创新
传统民乐皮影戏的题材往往涵盖历史和神话故事,为了吸引更多观众,应该将现代故事、社会热点和科技元素融入皮影作品中。例如,可以选用网络流行语或网友喜欢的“梗”作为剧情元素,使作品更贴近年轻人的生活。皮影戏也可以涉及社会热点话题,如环保、教育等,引导观众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此外,还可以将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猫和老鼠》《熊出没》等以皮影戏的形式呈现,让更多孩子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4]。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会对儿童产生积极影响,在娱乐身心的同时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这将使皮影戏焕发新的活力,并拥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5.2 传播方式创新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民乐皮影戏应积极参与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云游非遗”展活动,将皮影表演视频汇集云端,并与全媒体联手进行深度推广,采用长视频、短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展示“非遗”之美,实现与广大网友的零距离互动。此外,要推广民乐皮影戏,还要创新传播方式,将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将虚拟现实技术与皮影戏融合,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观众随时随地能够欣赏虚拟舞台上精彩纷呈的皮影戏表演。唯有凭借创新独到的传播方式,皮影艺术才能得到更为有效的传承与发展。
5.3 表演形式创新
随着观众需求的变化,民乐皮影表演不断创新。一方面,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添加舞蹈、歌唱等元素,让表演更生动。例如,2011年7月,在民乐县举办的“金色田园·魅力民乐”旅游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就通过精彩的舞蹈展现了皮影戏的魅力。另一方面,尝试立体皮影和互动皮影。立体形态通过光影效果和空间变化,呈现更逼真生动的表演效果。互动皮影结合互动技术,观众可通过手势、声音参与表演,增强参与感和互动性。这不仅可以进一步满足观众的需求,还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民乐皮影表演焕发新的魅力和风采。
6 结语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是当前全球热议的话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乐皮影戏需要得到更多关注和保护。未来应更注重保护和传承民乐皮影戏艺术,并与现代文化结合创新,以推动更多优秀作品问世。同时,要加强民乐皮影戏的宣传与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促进其传承与发展。只有共同努力,民乐皮影戏才能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李中锋.民乐史记[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248-250.
[2] 白迪化.陕西皮影文化旅游开发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皮革,2022,51(2):125-129.
[3] 王艳.灵宝道情皮影戏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传承[J].戏剧文学,2016(2):140-145.
[4] 刘竞婷,王琼.浅谈孝义碗碗腔皮影戏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J].戏剧之家,2022(14):16-18.
作者简介:滕斌国(1999—),男,甘肃张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农业管理、乡村文化。
柴洪(1972—),男,甘肃张掖人,硕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系本文指导老师,研究方向:农村金融、农业经济、公司治理。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甘肃省技术创新引导计划软科学专项“区块链技术应用促进甘肃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发展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CX6ZA078;2021年度第二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的应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0247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