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声声慢》版本对比研究

2023-02-28 07:53陈颖敏管成峰
艺术科技 2023年24期
关键词:声声慢演唱李清照

陈颖敏 管成峰

摘要:时代不停变换,但泱泱华夏文明一直在延續。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结晶经久不衰,同词异曲的声乐作品越来越多,作曲家们赋予了音乐作品独特的美,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诗词不一样的理解。探索歌曲的异同,有利于演唱者进行二次创作,全面认识音乐表达的多样性。《声声慢》是李清照晚期的传世佳作,她笔下的文字,字字幽静,句句悲凉而孤寂。文章从音乐创作和演唱两个方面出发,对张肖虎和徐沛东所创作的版本进行对比分析。第一部分对这首诗的历史背景、语言韵律进行简要分析;第二部分从音乐创作层面出发,重点分析《声声慢》旋律和伴奏织体的不同,发掘高潮布局和艺术审美的相同之处;第三部分对演唱中的吐字咬字、情感表达和舞台表现这三个维度进行演唱分析,全面了解歌曲。经过对比,两首歌曲有叙事性和戏曲性风格的不同,作曲家们通过不同的织体传达了相同的愁情,将诗词画面感展现得栩栩如生。在不同的年代,同词异曲更能体现传承本民族的艺术美,《声声慢》这首歌曲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演唱者应了解不同作曲家技法和诗词中共同的情感表达,在歌唱中突出各自特色,从词到境,从意到情,抒发对歌曲的细腻情感,从而更加贴切地演绎作品。

关键词:李清照;  《声声慢》;音乐;演唱

中图分类号:J616;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4-00-03

1 《声声慢》诗词文本解读

1.1 历史背景

《声声慢》出自李清照之手。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出身书香门第,在宋朝这个文采风流的朝代留下了一首首绝世的婉约佳作。可以说,唯有宋朝能容纳她的情思、滋养她的灵魂,也成就了她的才学[1]。说起李清照这位宋代的杰出词人,世人印象中都会隐约浮现出一个清丽端庄的才女形象,其笔下的宋词亦如其人,是看得见的欢喜与烂漫,又是悟得出的伤感和多情。李清照的一生曲折坎坷,年少时坠入爱河,与赵明诚结为夫妻,从此开始了一段柔情蜜意的时光。晚年,丈夫由病故到去世,又经历了国破、家亡、财散等人世间的苦难考验后,李清照的作词风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晚年创作的《声声慢》中的14个叠字,字字幽幽,声声有愁。

1.2 诗词的语言韵律

《声声慢》中多体现出“惨惨戚戚”的韵味,词句“冷冷清清”,前两字为上声,声调微微上扬;而后为阴平,声调渐渐平缓。缕缕忧愁,在声调骤然扬起后迸发,“凄凄”是阴平,好似层层递进,由轻到重,发出“抽刀断水水更流”般的长叹深哀。“惨惨”为上声,惆怅而凄苦的氛围笼罩全篇,词人的悲痛由外传内,再多的文字也难以描述。“惨惨戚戚”表达的是词人内心深处的无声挣扎,而在这首词中,句尾多采取“下叹”方式表达,如在诵读“最难将息”中,“最”字是重音,表现出该句情感的激动和浓厚的隐忍,而后“将息”以“下叹”方式顺势而下,仿佛感受到了词人年老时孤苦伶仃的悲叹以及无可奈何的凄凉心境。那浅浅的几杯淡酒,也不足以让词人身体暖和起来,对抗不了晚间急来的秋风,却乱了词人的心绪,“怎敌他、晚来风急?”这一问句的扬起语势加重了愁绪,一个人反复询问,却再也听不到心念之人的声音,那便“借酒消愁愁更愁”,几番过后,依旧酒难浇愁。“点点滴滴”“旧时相识”在吟诵中,皆是句头重而高,句尾则轻轻下滑,停落在气息结束处,仿佛看到由大到小的泪珠滑落时的情景,由重到轻。最后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更是凸显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余韵,将主人公的情绪推向顶峰。

2 不同版本的音乐创作

2.1 两个版本各具风格的旋律与伴奏织体

张肖虎的《声声慢》主要由上阕与下阕两部分组成,即主歌与副歌两个部分,整个结构包含前奏、上阕、间奏、下阕以及尾奏,这是典型的歌曲结构布局。从乐谱来看,前奏部分即可体现出来,在8小节前奏的八度低音中,6小节均为升F,从而确立了升F宫的调性主导地位。而徐沛东的《声声慢》由两个部分组成,从曲式结构层面来说,属于二段式ABB1结构,是歌曲创作中常见的结构类型,上阕多处出现了变宫音,下阕多处出现了变徵音,构成了以五声音阶为主的f羽七声音阶。

2.1.1 旋律分析——一字一音、一字多音与一字双音

在张肖虎和徐沛东两个版本的《声声慢》中,旋律与歌词相结合,形成了一字一音、一字双音以及一字多音的多样化结合形式。“一字一音是歌曲创作中最基本的词曲结合方式,歌曲音调源于生活音调,大多数歌词可用一字一音来表达。”[2]一字双音和一字多音则体现了我国民间音乐中“依字行腔”的特点。

张肖虎版本的《声声慢》一字一音所占的比例高达84.5%,一字双音和一字多音所占的比例非常低,由此可见,张肖虎版本的《声声慢》以一字一音的词曲结合为主导。一字一音指一个字由一个乐音演唱,较慢速度的一字一音形式的演唱带有稳健、深沉的特点,突出音乐的节奏感,在歌曲中使全曲具有沉稳、庄重的感觉,犹如一个老者述说故事,娓娓道来。而徐沛东版本的《声声慢》,虽然从次数上来看,一字一音出现的次数最多,但从整体的比例来说,一字一音与一字双音、一字多音的比例基本持平。这样的创作安排使词曲结合的形式更为均衡,一字双音和一字多音更加强调歌词的音调感,作曲家采用了与张肖虎不一样的陈述方式,与一字双音的结合使作品呈现出曲调上的不断起伏,犹如边走边感叹,在演唱中更多地体现了歌曲抑扬顿挫之感。

2.1.2 钢琴伴奏织体特征——上下阕音型对比

钢琴伴奏在歌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不仅起着为旋律服务的作用,还是作曲家创造特定意境的重要手段[3]。而不同的织体形式可以展现歌曲的不同风格及内涵。

张肖虎版本的《声声慢》上阕的织体,以八度低音和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形式为主,结合作品的速度和节奏,体现了作曲家在编配织体时考虑到《声声慢》中的“慢”,从织体层面通过八度低音来丰富作品的情感因素,体现李清照沉重、惆怅的心情。而下阕则在相同八度低音形式的基础上,把分解和弦织体改为柱式和弦织体,此外,节拍从2/4拍转换为6/8拍,形成上阕与下阕在织体和节拍上的强烈对比。下阕更富有流动性,体现词人稍强的情绪波动,同时通过柱式和弦饱满的音响效果,给予下阕更强烈的音乐发展动力,从而推向歌曲的高潮部分。

徐沛东版本的《声声慢》织体形式较为丰富,上阕首先为柱式和弦织体形式,通过简单的音程及和弦衬托旋律,缓缓道来,接着在13小节处开始进入以八分音符为主的分解和弦形式,使音乐流动起来。下阕则通过22小节处的走右手反向八度推向副歌部分,从八分音符分解和弦织体转换为以十六分音符为主的分解和弦形式,形成密集的音群,同时结合右手八度以及柱式和弦的伴奏部分,将歌曲推向高潮部分。

2.2 两个版本的相同之处

2.2.1 高潮布局的巧合

从结构布局来看,两个版本的《声声慢》均由上下阕两部分组成。其高潮部分均设计在下阕,即“满地黄花堆积……”之处,这是依据诗词本身的结构设计的,体现了作曲家遵循词人李清照的本意,以及对文学结构的吸收。同时符合诗词本身表达的思想感情,上阕在回忆、在述说,制造意境,而下阕则是借景生情的情感喷发,两个部分在词曲两个方面都形成了对比,体现了李清照从开始的孤独凄凉转为后面的惆怅和痛苦[4],情感更深、更重,也符合前面所提的意境审美。

2.2.2 艺术审美的相近

张肖虎版本的《声声慢》创作于1933年。一批留学归来的音乐学者在学习西方作曲技法之后,开始了探寻西方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古典诗词结合的道路。在此背景下,张肖虎版本的《声声慢》完美体现了作曲家中西结合的艺术审美交融。徐沛东版本的《声声慢》创作于2013年。徐沛东曾在采访中回答关于创新的问题,他认为只有各民族都把自己的文化传承发展好,世界文化的大河才能往前流,才会展示出多姿多彩的风貌。如果音乐越来越趋同、越来越规范、越来越量化,就不多彩了。经济可以一体化,文化绝不能一体化[5]。

从以上分析来看,不管是张肖虎版本的《声声慢》还是徐沛东的《声声慢》,皆从本民族的审美出发,以本民族的素材为基础,实现了中西结合。如果说张肖虎的《声声慢》是中西结合的产物,那么徐沛东的《声声慢》则是在中西结合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体现了作曲家植根于民族土壤的同时赋予了作品新的内涵,这是对民族文化最好的传承与发展。

3 不同版本的演唱分析

3.1 吐字咬字

《声声慢》上阕的前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使用了7组叠词,两个字一重一轻地吟唱,带来一种声断情不断之感,14个字中,诗人多用齿音和清音,齿音往往可以带给人一种短促的感受,在齿逢中增加一个小爆破的喷口,更能突显向下的悲叹感,而清音是指发声时声带不颤动,与齿音相结合,前14个叠词在口腔前腭中低吟,运用强弱强弱的气息发音。“乍暖還寒时候,最难将息”中的“暖”和“寒”相对应,而它们的声母都有共同的“an”音的归韵,“三杯两盏淡酒”中的“三”也以“an”音为辅音,将字的发音归到鼻咽处,形成一种哭泣的鼻音感。“堪摘”的“堪”在徐沛东版本中分为两个音,形成向下叹气的走势,其声母“k”落在前一个重音,“an”归韵,舌位注重放低。而“摘”字则由于有前面“堪”字闭口归韵的铺垫,作为三拍的长音,保持“ai”中的开口音,直至最后一拍慢慢归韵至齿间。“点点滴滴”处,两个版本都在叠字上处理成了前短后长、前轻后重,稍带拖延的感觉。“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愁”是全曲凄苦情调中唯一明确地表现李清照内心愁情的字眼,被放在了最后一句,留下了声音消散后的情感渲染。演唱者在演唱时要打开口腔,掌控唇齿力量,适当增强哭腔,如果发音不够圆润,缺少鼻音,声音就会显得干瘪、不流畅。

3.2 情感处理

徐沛东的创作与张肖虎的创作相比,旋律更为丰富,情绪的跌宕起伏较为明显,下阕“满地黄花堆积……”这个高潮部分再一次重现,使整首歌分成了三个部分,上阕都是以弱的力度营造安静的氛围。但与张肖虎版本不同的是,上下两阕以强弱区分较多,多用一字双音,如“寻寻”“觅觅”中“寻”“觅”字为去声,而旋律音调则延长了平声,增添了戏曲的风味,以音乐旋律的线条带动诗词的流动性,再一次以较强的力度推动前进,在高潮处结尾,演唱者应该以饱满的情绪,在双音处结尾,可适当增添戏曲中的余音甩动的感觉,运用气息加入戏曲的元素,使歌曲在演唱的时候别具风味,与伴奏织体共同发展,宛如双旋律线在流动。

3.3 舞台表现

古诗词艺术歌曲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舞台上表演时讲究动作、眼神和歌声三者统一。演唱《声声慢》上阕时,与生活中说话音调的倾诉感十分相似,营造讲故事的舞台,前三句的低喃自语,到了“寻寻觅觅”时,作出彷徨寻找起身的动作,“凄凄惨惨戚戚”时,稍稍定在原地,而后踉跄结合往后缩的动作,塑造感到环境冷清而孤独害怕的形象。后句在提及“大雁”时,眼睛遥遥望向远方,从左到右,仿佛望见了雁在天空中飞过,而内心的思念之情润湿了眼眶。“三杯两盏淡酒”这一句,在舞台上演出拿起酒杯,久久不能放下,犹如放不下心中的愁情和悲苦,喝多少杯酒都走不出回忆的情形。演唱“怎敌他、晚来风急”时,语气稍稍加重,体现责怪风的感觉,如此急的风让原本凌乱的心绪雪上加霜。下阕开始演唱“满地黄花”,两手微张,挺起胸膛,在高潮处增加音量,到“有谁堪摘”时,表现出摘花的动作,配合歌词的意境,而问句结束,将音量再收弱,表达抛出问题却无人回答的孤寂。“守着窗儿”这一句,演唱者双手做轻轻抚窗的动作,眼神从下到上感觉窗外真的有细雨一般,最后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往外慢慢走一两步,仿佛有千斤重压着演唱者的身躯,被纷乱的愁情愁得再也走不动了,最后缓缓带有哭腔弱句收尾。

4 结语

目前,对古诗词同词异曲对比的相关分析较少。本文对《声声慢》的文本作了进一步解读,其从词到境、从意到情,体现了李清照晚年的凄苦悲凉。旋律和钢琴织体是作曲家的灵魂,通过这两方面的对比,分析了张肖虎和徐沛东在歌曲创作上的不同,区分了二者的叙事性和戏曲性风格,以及二分性和三分性的不同层次,结合创作背景,用不同的手法抒发同样的愁情,使诗词具有独特的风采。高潮布局的巧合和相似的审美,使不同的两首歌曲又产生了交集,演唱者应从咬字吐字、情感处理和舞台表现这三个方面深入理解歌曲,做到在演唱时情景交融,带来更完美的舞台表演。

参考文献:

[1] 白落梅.寻寻觅觅 却是旧时相识[M].长沙:湖南出版社,2020:12-13.

[2] 杨瑞庆.一字一音和一字多音:浅谈词曲结合的两种方法[J].黄河之声,1995(2):14-15.

[3] 钱仁康.欧洲音乐简史[M].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0-141.

[4] 刘美风.张肖虎艺术歌曲《声声慢》的音乐特征探究[J].黄河之声,2021(1):52-54.

[5] 杨萧羽,肖静芳.徐沛东:民族民间音乐要传承,更要创新[N].中国民族报,2011-04-01(009).

作者简介:陈颖敏(2000—),女,广东江门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管成峰(1980—),男,山东青岛人,博士在读,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猜你喜欢
声声慢演唱李清照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讨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宋词演唱走入课堂之初体验
《声声慢》——李清照的词里人生
声乐教学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