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云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5)
2020年9月,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办好公平有质量、类型特色突出的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更好地支撑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9-16,教育部、财政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提出,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35-48。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强调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充分运用新机制、新模式、新技术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3]2-5 [4]6-8。
传统商科以职能为导向培养专门人才,例如市场营销、金融、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新商科对传统商科的学科进行了重组,将新技术融入商科课程,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跨学科教育,旨在培养符合新经济环境需求的商科人才。新商科融合了工科、理科与传统商科的知识,是商科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是不同领域的跨界融合[5]115。
现有研究大多是对高职师资培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比较抽象和笼统,没有总结出在提质培优背景下影响职业教育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本研究拟通过分析我国新商科人才应具备的关键能力,探讨职业教育新商科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以促进我国新商科人才供给侧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商科人才。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都是学校为每一个专业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好必修、选修和实践课。这种模式不能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教学方案和日常指导,不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也不利于全方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这种模式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利于他们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学习效果一般。另外,我国职业院校的商科教育仍普遍存在过度强调个人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团队协作与组织协调能力培养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商科人才在工作岗位上难以适应与领导、同事、下属和客户等各种角色的协同与合作。
随着我国对外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化,企业对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传统商科一直以单一学科为教学前提,以职能为导向,未能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培养出来的是只具有单一技能的专门人才,如人力资源管理专员、会计、销售等。同时,学校以职业资格证书来评价学生的专业技能,忽略了行业知识与市场动态变化的融合。
我国职业院校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仍停留在“前互联网时代”,课程重心放在经济、管理等商科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上,课程内容较少涉及实践技能的培训以及其他学科的外延拓展,难以满足新时代企业对复合型跨学科商科人才的需求。
1.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操作为辅 学生学习的课程以外语、经济基础、企业管理、商务法律四大模块为主,外语课程以商务英语和日语为主,但也有些职业院校没有设置相应的外语课程。
当前,职业院校引进了许多实训软件,让学生在学完理论知识后能够通过实训强化操作技能。实训课程基本安排在理论课程完成之后,一般在每个学期末,时间持续1~3周。但是此时临近放假,学生无法集中精力投入实训课程的学习。同时,由于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学生较难独立自主地完成实训任务,需要教师反复多次强调理论知识,实训操作时间因此被缩短。并且,实训操作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对商科人才的新要求。
另外,虽然我国职业院校商科专业也建设了一批校企合作实践基地,要求学生完成暑期社会实践以及毕业社会实践并获得相关学分。但是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学评估中,对商科学生社会实践环节质量监督的缺位,导致部分院校的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基地仅是一块空招牌,有的更是沦为企业招聘免费实习生的渠道,没有为商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服务。
2.注重单一专业技能培育 我国商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仍是培养能够胜任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的某个特定岗位的专职人才。但是,新经济形态下,单一专业技能已无法满足企业对新商科人才的要求。在提质培优背景下,职业院校应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数据创新思维能力、能够适应新模式、掌握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当今世界出现信息一体化和商业一体化等新趋势,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这就要求新商科人才不仅要具备相应的实务操作能力,还要具备国际市场视野,至少掌握一门外语,精通国际经贸规章,了解区域文化背景。目前,传统商科培育的人才不太熟悉区域法规和人文习惯,同时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已不能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在国家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和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背景下,对照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要求,新商科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熏陶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商业人才。
商科学生为了应付名目繁多的职业资格考试,在校期间较为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不重视人文素养、道德修养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同时,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商业活动的深度融合加快了商业变迁的节奏,商业环境瞬息万变,需要商科人才具备很强的情绪管控能力,以缓解压力、对抗挫折和自我激励。提质培优背景下,新商科人才培养面临着新要求,职业院校既要注重学生国际视野的开拓,又要注重爱国情怀的培育。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应将优秀的商业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通过恰当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了弄清新商科人才的关键能力,课题组设计了“新商科人才关键能力调研问卷”,设置了8个问题(单选题和排序题),进行了一次调研,共收到有效答卷1 075份,调研情况分析如下:
1.被调研者基本信息 在1 075人中,20岁及以下占26.79%(绝大多数是在校学生),21~40岁占68.00%,41~50岁占3.91%,51岁以上占1.30%;男性占35.63%,女性占64.37%;在校学生占34.70%,教师占14.79%,企业人士和其他(个体户、事业单位等)占50.51%。在这次调研中,有90%左右的人从事的专业或职业与财经商贸有关,大专和本科学历占89.30%,他们对新商科的关键能力有较为成熟的理解。
2.新商科人才关键能力调研数据处理 课题组根据前期文献分析,结合我国提质培优和职业教育改革的相关要求,在调研问卷中列举了11个关键能力以供选择。这11个关键能力分别是:专业知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外语能力,文化素养,职业道德。
根据调研问卷选择人数和次序,对于新商科人才应具备的关键能力进行综合评分。课题组对11项关键能力按照选择次序先后分别赋予不同权重(参见表1),权重总和为1。如果某关键能力没有被选择,这个关键能力的权重则为0。在后续SPSS统计分析中,课题组对调研问卷的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清洗后的数据与调研问卷的原始数据会有所不同,特此说明。
表1 新商科人才关键能力的权重分配表
1.按身份、职业相关性、平均月收入对新商科人才关键能力进行多元逻辑回归 (1)按身份对新商科人才关键能力进行多元逻辑回归。在SPSS中,按身份(学生、教师、企业人士及其他)对新商科人才关键能力进行多元逻辑回归,结果见表2。与身份具有显著性统计意义的关键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信息处理、专业知识、解决问题、职业道德(参见表2)。(2)按职业相关性对新商科人才关键能力进行多元逻辑回归。在SPSS中,按职业相关性(非常相关、比较相关、相关、有一点相关、不相关)对新商科人才关键能力进行多元逻辑回归,结果见表3。与职业相关性具有显著性统计意义的关键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解决问题、自主学习、沟通、适应环境(参见表3)。(3)按平均月收入对新商科人才关键能力进行多元逻辑回归。在SPSS中,按平均月收入(随机函数自动按区间分配)对新商科人才关键能力进行多元逻辑回归,结果见表4。与收入有显著性统计意义的关键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信息处理、职业道德、团队协作、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参见表4)。
表2 对新商科人才关键能力按身份进行多元逻辑回归结果表
表4 对新商科人才关键能力按平均月收入进行多元逻辑回归结果表
根据表2到表4的相关分析,课题组得出有显著性统计意义的关键能力从高到低的排序。从表5可知,新商科人才关键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专业知识能力,职业道德;其次包括: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文化素养(参见表5)。
表5 对新商科人才关键能力按身份、职业、平均月收入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
2.对新商科人才关键能力进行主成分分析 在SPSS中,课题组对新商科人才关键能力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见表6。从表6可以看出:11个关键能力中有6个为主要影响因素,对此进行相关性矩阵分析、成分矩阵分析和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分析(参见表6)。在提取的6个主要成分中,课题组结合新商科人才培养对应的关键能力,从成分矩阵中可以得出以下6个主要成分的命名。成分1:适应环境能力与外语能力(适应环境+外语);成分2:道德素养(职业道德+文化素养);成分3:信息化专业能力(信息处理+专业知识);成分4:解决问题能力;成分5:团队与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创新);成分6:沟通能力。
表6 新商科人才关键能力主成分分析结果表
基于表5中的身份、职业、平均月收入维度的似然比分析结果,课题组发现外语能力、创新能力贡献度较低,主成分分析中适应环境能力、创新能力、外语能力影响较小。因此,在将适应环境能力、创新能力、外语能力去掉后,通过主成分分析,课题组发现旋转载荷平方和累计值从70.193%提升到76.596%,这说明这三个指标并非主要的关键能力。
从主成分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新商科人才应具备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道德素养(职业道德+文化素养),信息化专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
从基于身份、职业、平均月收入等维度的新商科人才关键能力分析与关键能力主成分分析,课题组得出新商科人才应具备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专业知识能力,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
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一般分为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面。结合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基于调研问卷的数据分析,新商科人才关键能力可以进一步被归纳为:知识目标----专业知识能力,能力目标----信息处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素质目标----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我国职业院校要培养的新商科人才是跨界、多技能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要强化人才的“沟通、协作、开放”核心胜任力,注重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开放视野等多维能力的培养;要使他们具备开发个性化服务和实践创新性沟通的能力,注重他们敬业精神的强化和工作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要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注重对他们工匠精神和爱国精神的培育[6]8-9。
同时,企业作为市场就业的需求方,学生作为就业的供给方,二者在供需平衡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其就业关键能力与企业所要求的能力不相匹配,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要求。另外,教师作为“三教”改革的主体,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起着主导作用,并且职业院校的教师都有企业挂职锻炼的要求,这就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贴近市场需求的前沿,充分了解企业需求。因此,在制定职业院校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时,教师必须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课程设置的方式将企业需求的关键能力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既符合企业要求又能够让职业院校学生接受能力的相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使我国职业院校新商科人才的培养符合市场的要求,让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得到提升。
1.专业知识能力培育要符合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7]153课程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应根据专业特点开设专门的职业关键能力课程,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组织与实施等方面加强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应顺应新商科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和信息化教学。在提质培优背景下,将“一带一路”倡议、跨境电商、自贸区等相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让课程与时代发展接轨,让学生的国际视野不断拓展。
2.增强模拟训练 引进相关实训软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操作能力。利用虚拟仿真软件进行的学习和实操,不仅可以强化理论知识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从而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新商科人才。
3.加强赛证融通、以赛促学 鼓励学生通过考取各类资格证书或参加相关技能竞赛的方式,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组建创新创业工作室,体验真实的项目运营,为进入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职业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培养信息处理能力 信息处理一般分为收集、筛选整理和分析三个阶段。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优化信息收集环境。当下,互联网成为信息收集的主要渠道,基于互联网环境,学生可以进行信息收集的自主学习与分析。因此,学校应该加强校内网络资源建设,方便学生收集信息进行自主学习,并对互联网资源进行有效监控,避免学生接触各种有害信息。(2)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在教师层面,教师要激发学生进行信息处理的兴趣和动力,要洞察学生内心的想法,帮他们发掘自己的内在潜力,采用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习兴趣的教法,做学生的朋友,帮他们树立自信心。在教材层面,教师应采用与教法相匹配的教材,教材和教法要与学生需求和市场需求同步,教学资源要多样化,如实验用品、书籍报刊、图像影像、多媒体读物、数字化资源、活页式教材等。教师要为学生设置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内容,为不同学生提供切合自身需要的信息化学习路径。在教法层面,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加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环境,增加情景模拟、自主学习、演讲展示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法、实验法、资料调研法、小组讨论法等,提高自身的信息查询和分析能力。
2.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另一方面,要对其强化团队合作训练;同时,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根据学生的年龄、能力和兴趣实施个性化教学和评价。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获取知识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团队合作有助于学生提升学习效率,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评价能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培育学生克服困难、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另外,还应鼓励学生树立创新思维,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1.强化课程思政 我国职业教育必须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商科人才培养要突出新商科的职业教育特点,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应共同拟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将合适、丰富、有趣的思政元素通过恰当的方式融入新商科专业课程之中,使理想信念、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等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般印入学生脑海。
2.增设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 增设第二课堂,通过社团等载体开展课外活动。通过参与相关活动,学生可以锻炼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3.教学活动多样化 教师应采取提问、案例分析、视频赏析、情景模拟、研讨、演讲展示等多种教学方式,组建学习小组,促进小组合作,开展小组竞赛,充分发挥和融合团队各个成员的能力,取长补短,实现共同目标,让学生在参与各种团队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有效沟通,使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都得到提升,使问题可以尽快解决,目标可以尽快实现。
综上,在提质培优背景下,结合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院校要注重新商科人才的专业知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以符合市场对高素质复合型新商科人才的需求;要优化新商科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与技术,不断拓展课程资源,更好地适应市场对新商科人才关键能力提出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