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系统观念探索辽宁华侨历史研究的新进路

2023-02-28 00:59李忠壹
关键词:侨胞华侨华人

李忠壹

(沈阳化工大学 新时代统战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中心,辽宁 沈阳 110142)

坚持系统观念,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用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和研究辽宁华侨历史,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坚持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坚持侨史研究与“五史”①“五史”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学习有机结合;坚持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机结合;坚持侨史研究与传承保护有机结合。第一,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方面是具体的统一,侨史研究、历史认识要与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华侨华人及相关社会实践相符合;另一方面是历史的统一,侨史研究、历史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华侨华人及相关社会实践相符。第二,坚持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侨史研究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人民至上有机统一,贯彻“以侨为本、为侨服务”的理念,以三类主体关系即党、中华儿女和侨胞为主线展开研究。第三,坚持侨史研究与“五史”学习有机结合。树立大历史观,把侨史研究置于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大框架下,在“五史”学习中深刻认识党的初心和使命,铭记广大华侨华人对中国和居住地社会的历史贡献。第四,坚持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机结合。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方法论基础,把“六何”分析法(5W1H)应用于侨史研究。明确华侨史研究区域(Where)、研究对象(Who)、研究方法(How)、历史分期(When)、主要内容(What)和研究目的(Why)。第五,坚持侨史研究与传承保护有机结合。史馆结合、相辅相成,协调推进辽宁华侨历史研究与华侨历史博物馆的建设,以侨为本、以史凝神、以物传情、以文育人,把研究、传承和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一、华侨历史研究的文献综述

学界涉及华侨历史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华侨华人专题史、地区史和国别史等的不同维度加以研究,同时对华侨历史的研究方法、研究综述和历史分期等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研究,并呈现出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形式内容多元化,研究机构日益增多、学术交流愈发活跃等现象。

1.关于华侨历史分期方面。学界对华侨历史分期有不同的看法,从时期划分、主体区域、华侨概念等不同维度展开论述。厦门大学陈碧笙提出的华侨史分期,以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作为主要依据把华侨史分为四个时期:从12世纪初至16 世纪后半期;从16 世纪至1840 年鸦片战争;从1840 年至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1949 年至今[1]。中山大学温广益研究基于东南亚地区为主体的华侨史,分为古代史范畴、近代史范畴、现代史范畴三个时期。“从汉代我国与东南亚诸国发生各种交往关系到西方殖民者较大规模的东渐以前即从纪元前后至十六世纪,是华侨社会发生和初步形成时期;从西方殖民者较大规模地东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即从十七世纪初至1945 年,是华侨社会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这一时期是华侨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2]辽宁社会科学院沈殿忠阐述了辽宁华侨在中国华侨史中的地位,提出“东北分期法”“以两宋为界划分中国华侨史的一、二期”“从两汉到两宋以前不仅构成华侨史的一个时期,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也可称之为东北亚华侨时期”[3]。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以下简称“侨研所”)赵红英等指出,海外移民与华侨既相联系又有区别,“华侨是中国海外移民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4]1。“华侨”一词自19 世纪末开始使用,20 世纪初成为海外中国人的通称。“将近代以来移居海外的中国人归为华侨、华人,应无疑义”[4]2,并在文中分三节论述了华侨出国溯源、近世华侨出国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移民与留学生。

2.关于研究方法与心得方面。学者主要从侨史研究的时代性、整体性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强调田野调查、学科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性。华侨大学许金顶指出,应在历时性的视野下,动态考察华侨跨国生存的历史过程,审视华侨与侨乡的内在历史联系,揭示侨乡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在机制。同时强调,“必须继承以往的学术传统,系统收集海内外的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建立华侨华人社会生活史研究资料库,建构以人为本的华侨华人社会生活史”[5]。暨南大学张应龙谈及广东侨史研究的几点感想:基础研究永远具有“现实性”;始终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提高理论创新的自觉性;对于华侨华人研究来说,到海外进行实地调研是不可或缺的,或者说是十分重要的;在海外华侨华人研究中,大家在研究时所利用的资料不外是现有的文献档案资料,但由于华侨华人研究的基础还不够宽广,许多内容和当代侨情还“语焉不详”。因此,开展田野调查,进行口述历史访谈,是应该大力推广的重要手段[6]。惠州学院郭平兴指出,华侨史研究“在关键词选择、史料具体内容的整理问题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通过整体史视野下的问题意识的凝练与升华、跨学科视野深化华人华侨史学史料群等方式,开拓数字人文视野下华人华侨史研究新进路”[7]。

3.关于对学术研究成果的统计与分析。学者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和平台,统计、分析了华侨历史研究成果。华东师范大学曹前阐述了华侨史研究的萌动(1903 年至1920 年)、华侨史研究的发展、华侨史研究的停滞和最近状况,提出“我国关于华侨史的研究工作,是从梁启超开始的”[8],并选列了不同时期华侨史的代表作品。四川大学曾瑞炎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中外学者先后出版了许多华侨通史、国别史地方史专史和论文集。20 世纪80 年代,国内学界“掀开了华侨史研究的新篇章,据不完全统计,1979 年以来,国内已公开出版了有关侨史的著述和译著60 余部1 200 余万字,此外,还内部出版了近40 部共1 000 余万字的有关论文和资料”[9]。“侨研所”覃言在1992 年国内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概述中,统计当年发表相关论文150 余篇、著作10 余部,总结论述9个方面问题,并介绍了专著类、资料类和科普类相关研究成果[10]。“侨研所”谭天星阐述了十余年中国华侨历史研究,主要涉及华侨出国、华侨与祖国关系和华侨华人社会、经济文化等7 个方面。在研究回顾中,提出“中国华侨华人的研究从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的《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开始”[11],并以1949 年前后划分研究的两个时期。南京大学邓三鸿等通过抽取CSSCI(2000—2009 年)有关华人华侨方面的论文,对近10 年我国相关学术研究作了简单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并绘制相关主题词的关联图[12]。“侨研所”路阳根据1991—2013 年国家社科基金华侨华人研究项目的相关统计,从立项数量、学科分布、研究主题、立项机构和地域分布等方面对我国现阶段华侨华人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13]。“侨研所”张焕萍等主要基于《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87 年以来刊发的143篇有关华侨华人与中华文化传播的研究论文,从研究人员、研究机构、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该研究发展前景的思考[14]。

4.关于近十年全国和区域华侨史研究成果。近年来,学界对华侨历史系统研究,形成了相关专著。主要为“总论”和“分论”,“总论”是全国华侨历史研究总述,“分论”包括以时期划分的侨史研究和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的侨史研究。首先,在“总论”方面,形式比较多元,包括专著、工具书、报告和丛书等。例如,周南京《华侨华人百科全书》(2002 年),还有《世界侨情报告》(暨南大学,2012 年起)、《中国国际移民报告》(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和北京理工大学,2012 年)等报告类。朱杰勤《华侨史》(2011 年)采用了通史体裁,纵横结合。在纵的方面,根据历史事实,由古到今,顺序论述;在横的方面,把东南亚各国历史大事融会贯通。赵红英、张春旺、巫秋玉《华侨史概要》(2015 年),是一部比较全面概括华侨华人历史的综合性学术著作。主要分为以时间为轴讲述华侨出国,包括华侨出国溯源、近世华侨出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移民与留学生,并以区域为轴讲述各地区华侨华人情况。其次,在“分论”方面。以时期划分的侨史研究。例如,黄显堂的《近代华侨史研究资料汇编》(2020 年),以汇编的形式汇辑近代华侨史研究资料近百种,包括侨务行政、华侨救济、华侨人物等方面内容,收录了《侨声报》《南洋与华侨》等二十余种侨刊。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的侨史研究。例如,刘权《广东华侨华人史》(2020年)、李宏新《潮汕华侨史》(2016 年)等。还有国别史方面的研究,其中涉及东南亚国家的专著较多。此外,广东、福建分别于2012 年和2014 年编(修)纂《广东华侨史》《福建华侨史》。2012 年,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启动侨史工程项目,拟逐步建立国内各省区市侨史、海外各地区各国侨史相融的史志体系。

综上所述,学界在华侨历史研究方面成果丰富。为此,辽宁华侨历史研究要全面借鉴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系统、客观地开展相关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15]178。华侨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华侨史的研究也应随之不断推进,把历史性和时代性有机统一。在研究过程中,既要“较真”尊重和反映客观历史,又不能“钻牛角尖式”的抠历史细节,在历史分期、上限和特殊细节等方面要采取科学态度,抓住事物主要矛盾,深刻认识侨史研究的目的和价值,抓住历史主流、基本方向和主要线索,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同时,加强华侨华人研究的学科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多学科综合研究,紧扣时代实践,推动侨史研究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二、辽宁华侨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思维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理念是开展好侨史研究的前提。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坚持系统思维、坚持问题导向,紧扣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加强调查研究,积累鲜活史料,推动辽宁华侨历史研究更加系统、客观和生动,体现历史性和时代性有机统一。

1.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第一,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16]14。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研究基础,深刻认识辩证思维的“历史范畴”①辩证思维中的“历史范畴”:一是指客观实在的自身历史;二是指反映客观实在的认识的历史。,深刻认识逻辑进程与历史进程的内在统一并包含差异对立,以思维逻辑深刻反映历史。第二,坚持运用唯物史观研究辽宁华侨历史。深刻认识世界历史和民族历史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刻认识生产力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对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华侨史的研究与中国海外移民史息息相关。以整体到局部的研究方法,从世界移民、中国人海外移民的历史出发,到辽宁人海外移民简史的研究,进而深入研究辽宁华侨历史。

2.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第一,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使人正确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7]18-19,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提升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开展好华侨历史研究。第二,深刻认识历史创造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建设跟我们有这么一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18]。一部华侨史,就是海内外广大侨胞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发挥自己不可替代作用的爱国史,是五湖四海、业成天下的奋斗史、是情怀桑梓、心系故里的思乡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担当和责任”[19]。新时代新征程,实现“中国梦”需要海内外中华儿女一起来想、一起来干,同心共圆梦、携手创历史。

3.华侨历史研究要体现时代性。洞察发展趋势、回答时代问题,是华侨历史研究的实践要求。华侨史研究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是仅就历史谈历史,要聚焦实践条件,回应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结历史是为了使全党从历史进程中洞察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大势,提高认识水平和辨别能力,增强锚定既定奋斗目标、意气风发走向未来的勇气和力量,更加清醒、更加坚定地办好当前的事情。”[19]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凝心聚力的最好方式。华侨历史研究价值在于“论”的总结概述和华侨精神的提炼,要弘扬爱国主题,突出侨特色,展示华侨历史文化,展示好党对广大侨胞的关爱和服务,增强广大华侨的国家认同、乡土认同,把广大侨胞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出来、调动起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广大侨胞是辽宁的宝贵资源,是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力量。以凝聚侨心侨力同圆共享中国梦为主题,以“根、魂、梦”为主线开展辽宁华侨史研究,从区域华侨发展史中提炼华侨精神,汲取推动发展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共同奋斗力量。

4.华侨历史研究要把握历史性。尊重客观历史、充分占有资料,是华侨历史研究的基本要求。开展历史研究要把研究对象置于他所在的那个具体环境和阶段,对于具有连续性的历史发展过程,需要进行阶段性分析,确定某个阶段的历史发展上限和分期,而辽宁华侨历史研究要充分占有并科学运用资料,进行辽宁华侨出国溯源和历史分期。研究过程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地方侨史研究资料的稀缺。辽宁不是传统的侨务省份,侨史研究的基础薄,可借鉴的侨史方面资料少,一些相关线索散见在不同的史学书籍中。所以,辽宁华侨历史研究,需要在大量的实地调研和图书馆、档案馆等公藏机构涉侨史料的查阅收集基础上,梳理辽宁华侨出国的开端和发展。重点完善基础数据,全面开展田野调查,拓展联系渠道、多元化联系方式,加强海外调研工作,加大口述历史访谈。另外,华侨历史研究的海外是关键,需要与海外华侨华人机构,尤其是海外商协会和辽宁同乡会等搭建联系,广泛接触各界代表性人物及新老华侨群体收集史料。

三、辽宁华侨历史研究的系统进路探索

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17]21,探索辽宁华侨历史研究的系统进路,需要运用“六何”分析法(5W1H)。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胸怀天下,通过进阶式提问,系统思考、科学分析辽宁华侨历史进程。坚持人民至上、以侨为本,深刻认识广大侨胞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好不同时期的侨务政策与侨史发展的关系,体现好党对广大侨胞的重视和关爱。

1.辽宁华侨历史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广义的侨胞,在关系视角下,不仅就华侨研究本身,研究其身份转化和相关的归侨侨眷等相关广义侨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有关于涉侨身份的明确规定,主要包括华侨、外籍华人(华人)①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而华人是指后加入或已取得居住国国籍的华侨或华人后裔,是否加入住在国国籍是华人与华侨的本质区别。、归国华侨(归侨)和侨眷②归侨是指回国定居的华侨,华人回国定居在恢复国籍后方为归侨;侨眷是指华侨、归侨在国内的眷属,华人的眷属享受侨眷待遇。等在内的广大侨胞。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要把侨胞个体和群体放在历史过程中,结合时代背景研究以下三类关系。第一,研究华侨华人与居住地社会、与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研究主要区域华侨华人及社团。第二,研究文物所体现的社会发展阶段和人类社会活动。收集和研究好“侨”文物,展示好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爱国史。第三,研究侨务机构、侨务政策与广大侨胞的关系。侨务政策关乎华侨华人的生存和发展,关乎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关系。专门的侨务机构始设于晚清,在不同的时期进行演变,体现华侨生存和发展的不同社会和政策环境。结合中国侨务机构、侨务政策的演变,研究好辽宁侨务机构和政策的发展变化。

2.辽宁华侨历史研究的基本理念和方法。第一,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历史研究在本质上是以历史逻辑形式对历史过程一贯发展的深刻反映和思维再现,致力于客观准确地描述历史进程,深刻领悟蕴含在历史中的真理。运用辩证思维,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把握变化脉络、发现发展实质、观察历史趋势。坚持胸怀天下、树立大历史观,结合世界发展史、中国社会发展史及华侨史,开展辽宁华侨历史研究,注重同权威部门已有的华侨历史研究相衔接。坚持实事求是,紧扣辽宁华侨历史实际,客观梳理历史脉络,实地调查研究,不断积累鲜活史料,以广大侨胞为中心,聚焦重点人物、重要事件和重大贡献。第二,除了运用一般的研究方法外,重点运用考据法、计量史学、口述史学、比较史学和心理史学研究方法。运用计量史学研究方法,深入调研、摸清侨情,夯实数据支撑,通过对一些相关统计数据进行计量,把握侨情变化的深刻原因。运用考据法、口述史学方法,通过重点人物的访问,获得口述的历史资料,通过对侨历史文物的征集和考证,努力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通过比较史学和心理史学研究方法,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涉侨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和心理活动。

3.辽宁华侨出国溯源、历史分期、形成特征。第一,关于华侨出国溯源和分期标准。在史书中,对于华侨起源有不同记载。“以往的一些史书,往往将其追溯到商末周初箕子东赴朝鲜。实际上,中国境内人民移居海外的历史恐怕要更早。”[4]2有些史书分别记载了先秦、秦汉等朝代的海外移民。关于华侨历史分期标准,学界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以中国封建王朝更迭为分期的标准,有的认为以中国与西方殖民国家在东南亚的关系为分期的标准。在早期的华侨史分期,主要以东南亚历史沿革作为分期的基本线索。华侨历史发展线索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复杂的。华侨历史研究,不仅要考虑传统华侨地区,也要考虑其他地区的华侨发展史,这样有利于华侨史研究的丰富和深化。第二,研究辽宁华侨的形成典型、特殊走向和分布范围等。辽宁华侨历史悠久,在中国华侨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据《史记》载,辽宁华侨产生以卫满侨居朝鲜为标志,以“卫满朝鲜”③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时,燕王卢绾背叛汉朝,前往匈奴亡命,卫满亦一同前往,并带同千余名党徒进入朝鲜半岛。之后,卫满召集战国时齐国和燕国亡命者成军,推翻了箕子朝鲜的箕准,并夺取箕子朝鲜的首都王险城。卫满即位,史称“卫满朝鲜”。为历史线索。朝鲜华侨和日本华侨初期主体应由辽宁华侨构成,据相关史料记载,自两汉时期,辽宁地区产生了大量移居朝鲜和日本的侨民。由于诸多原因,客居日本的中国人中,大部分由侨居朝鲜的中国人迁入。随着时代变迁,辽宁华侨世界分布发生重大变化。辽宁是新移民输出的集中地之一。“除了港台地区外,内地相对集中的新移民输出地为福建的福州地区、浙江的温州地区、辽宁和云南。早期辽宁新移民主要前往美国,近年则大批前往欧洲。”[4]48辽宁华侨历史研究要牢牢把握研究为了人民、为党和国家事业服务,更加注重建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主要节点。

4.广大(辽宁)侨胞的独特优势和历史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始终是祖国革命、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广大华侨华人功不可没。”[20]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海外侨胞身处在世界不同地方,心系祖国、情怀桑梓,发挥了自身的独特优势,积极参与祖(籍)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海外侨胞有着赤忱的爱国情怀、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智力资源、广泛的商业人脉,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21]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回到祖国和祖居地投资兴业,形成一支庞大侨商队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相关统计,“侨资企业占我国外资企业的约70%,投入资金占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约60%以上”[22]。辽宁华侨历史研究不仅限于辽宁籍侨胞的历史贡献,当然包括为辽宁做出贡献的广大侨胞。广大侨胞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以侨引侨、以侨引外、以侨引智,配合协助辽宁省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增添了辽宁产业的新鲜活力和创造力,促进辽宁发展外向型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也要研究好广大侨胞与中国、居住国公益事业。

5.辽宁华侨历史研究的目标方向。在客观地、系统地表述辽宁华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第一,以科学真理指导,运用创新方法推导“论”的总结和概述。坚持历史眼光和辩证思维紧密结合来研究辽宁华侨历史,致力于形成符合、接近客观华侨历史的论文书籍,同时提升认识能力和实践水平,进而对现实问题进行科学考察和分析,指导具体工作。第二,更好地传承辽宁华侨历史文化,阐述侨胞代表人物及重大贡献,弘扬他们爱国爱乡爱家人的桑梓情怀和开拓拼搏奋斗精神,广泛凝聚侨心侨力,更好发挥他们在服务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的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第三,辽宁华侨历史研究,不仅是对历史过程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在历史发展中总结经验,把握历史主动、认清历史趋势,反映好华侨与祖国的依存关系、与中华儿女同胞之情,反映好广大侨胞爱国爱乡、回馈祖国特点与贡献,讲述好贯穿其中党的侨务方针和政策,体现好党对广大侨胞的重视和关爱。在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中,解决现实问题、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猜你喜欢
侨胞华侨华人
“侨之家”服务侨胞有温度有力度
凝聚侨胞向心力 谱写时代新篇章
何为“华人”?
我的华侨老师
侨胞侨眷老当益壮 坚持18年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侨胞之家”:以侨之名 行家之实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