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生成、内在品质与未来指向

2023-02-28 00:59军,李
关键词:中国式话语中国共产党

周 军,李 伟

(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1]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影响也迈上了新台阶。当下理论话语表述中,“中国式现代化”无疑是高频话语之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话语体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新延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与世界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将中国式现代化放在“两个结合”视域下加以探索和审视,充分将民族复兴与民族精神高度融合,将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融合,有利于深刻领会走“中国道路”历史必然性,以期为如何更好地建构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提供一种理论视角。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生成

任何一种全新概念的提出或是理论创新,必然要经过长期的酝酿和积累,都是在已有思想精华推陈出新的基础上对客观问题的现实展开中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植根于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有着深厚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作为其出场依据。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追本溯源、探究其历史动因,是全面剖析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前提保证。

(一)立身之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深度解读和创新发展

从纵向历史坐标来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随着时空场域变迁而不断发展迭代的理论有机体。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视为立党立国、强国富民、谋求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武器。客观而言,马克思、恩格斯并未对现代化作出详尽的直接描绘,但从经典著作来看,马克思实则对现代化作出了不同视角的切入。《共产党宣言》中已经出现“现代工业”“现代国家政权”“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等带有现代化色彩的话语表述。《资本论》中对现代化有了较为深刻的阐释:“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2]8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3]29我们应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视角体悟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及其创新。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始终遵循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这一基本逻辑。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的重要推手,同时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参数。从“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以说,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时期都紧紧围绕以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变革这一关键点有序展开。其次,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实现马克思所指出的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完成无产阶级的最终夙愿。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的未来畅想,是中国共产党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始蓝图。一方面,作为一种政治层面的精神激励,共产主义既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与内在动力机制,也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尺度与建构原则;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证明了共产主义并不是书斋中的纯粹理论。中国现代化历程正是在实现最高理想境遇中的阶段化、现实化。如果将共产主义比作彼岸,那么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从此岸到达彼岸的现实桥梁,内在具有“走什么路”“到哪里去”的前进逻辑。最后,中国式现代化始终遵循社会主要矛盾原理,以解决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其主要内容及外在表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4]63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的“从落后工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到现在的“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改革开放时期的“三位一体”到进入新时代的“五位一体”,不言而喻,社会主要矛盾理论是党决定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与现代化建设进行策略调整的决定性理论,直接关系到党的政权稳固与社会革新。实践证明,坚持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指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就能少走弯路。

马克思并没有给出通往高度文明世界的现成答案。现代化是一项发展的事业,这就要求我们用新的实践智慧来守正创新。邓小平曾告诫全党“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5]291-292。新时代,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要使社会主义建设扎根中国土壤,汲取时代精华,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续写善作善成的历史新篇章。

(二)动力之源:对民本思想和大同思想的时代转化

从文明视角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绝不仅仅是经济腾飞和物质生产资料极大丰富的伴生,更是一种制度文明与民族色彩交融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内部深层次文明力量的飞跃与外延,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创造的时代果实。从历史文化脉络来看,独树一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源头活水,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渐进发展的理论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烁着高度发达的思辨智慧与哲学思想,其兼收并蓄的民族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日臻完善的历史逻辑。百年来,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端伊始,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实基础相结合的过程中,也高度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且有意识地将民族文化中蕴含的理论基因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贯通熔铸,形成具有民族风尚的文化阐释体系,造就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中独特的民族色彩。

中国式现代化首要的是本土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回望历史、揆诸实践的现实产物,而不是西式现代化冠以“中国式”头衔的舶来物。其本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具有民族情怀和时代特色的现代化。具体来说,历经千载积厚流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与理论底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本思想、大同思想源于历代统治阶级和思想家治国安邦的历史反思与政治追求。对民众的地位作用、对理想社会的美好畅想,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因凝定、话语表达、基本特征提供了现实沃土和理论之源。首先,传统民本思想强调以敬民保民为根本,被誉为“政事之纪、治道之源”的《尚书》中就已记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雏形。其次,传统民本思想强调为民谋利的执政理念。“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善为国者,藏之于民”这些论述旨在强调民生的重要性,意思是说只有让财富掌握在民众手中,才算治国的上策。这说明民本思想是同政权稳固一并出现,并随着朝代更迭不断向前发展的。再次,传统民本思想体现了“民贵君轻”的执政反思。从荀子的“君舟民水”至明末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尽皆阐明了君权来自民权,在一定程度上将民意纳入政治决策的范围,起到了限制王权、调和阶级矛盾、安政抚民的重要作用。最后,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蓝图。“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均无贫”“兼爱”“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对“大同式”理想社会的孜孜以求,也蕴含了对共同富裕的原始畅想。诚然,从话语表达的价值向度来看,民本思想和大同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创造中国式现代化和矢志不渝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滋养和逻辑支撑。

质言之,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浓缩于一点,就是立足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根基。传统民本思想与大同思想持续影响着当今中国的民族品格与政治生态。不过,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对传统文化单纯意义上的理论复现,而是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在充分吸取中华文明优秀基因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逻辑重构与理性加工。中国共产党从理想信念、宗旨目标、使命践行、中心任务、群众路线等角度全面深化拓展了传统民本思想,进而赋予中国式现代化全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与延伸,又是中国共产党在“两个结合”背景下进行理论探索的光辉典范,不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渐进发展过程中独特的民族性特征。

(三)现实之基: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场域的百年创造践行

从行为主体来看,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实施“两个结合”的中枢神经,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其探索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贯穿中国革命建设发展的全过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虽然经历了曲折甚至反复的历程,但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之路,并取得巨大成功。中国共产党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并没有抱令守律,也没有机械复现西方现代化,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本质上属于一种主体反思行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来办,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6]

中国式,是一个具有中华文明意蕴的集合概念,代表着中国精神、中国特色、中国情怀、中国主体,表明这种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主动创造性,是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场域”结合“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现代化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一蹴而就的,表现为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呈现出阶段性过程,是在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步自我完善,波浪式向前发展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项建设工作的部署都是围绕“土地”这一基本点展开的,将农民从人身依附的状态下解放出来,是铲除封建生产关系的根本标志,也是进行中国式现代化的先决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在以苏为鉴的大背景下立足现实国情,提出“四个现代化”的阶段目标,制定“两步走”的战略构想,呈现出农轻重三者有序发展的经济图谱,同时提出“双百方针”,开创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物质建设并举的繁荣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会晤日本首相时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初始概念。党的十二大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一步重申和深化了现代化的内涵。这种在政治语境中的原始性表达,为中国式话语的生成与演进明确了逻辑起点和理论遵循。中国共产党自觉地把现代化建设置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加以调整完善,得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5]373的著名论断,大力发展生产力构筑现代化的坚实基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诉求。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得到了历史性重构。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践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的推陈出新,由用“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具有当代表征话语来阐释新时代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由“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系统推进。中国共产党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造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日臻完善。这充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正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新的历史场域下的中国表达和中国阐释,更是中国共产党作为行动主体在“两个结合”背景下,以历史主动精神进行的伟大创新。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品质

中国共产党在以“两个结合”为导向,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智慧和民族色彩的独有特征。具体来说,是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以人民至上为取向、以独立自主为基调、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开辟了一条超越西方资本逻辑的全新现代化模式。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建构的“四梁八柱”,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新在哪里”的现实回答。

(一)政党引领是其根本优势

道路选择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顺利实现,而政党引领是道路选择之根本前提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灵魂和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回溯历史,从时间节点来看,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与近现代史同步,但此时的现代化是被动意义上的现代化。晚清中国是被西方作为资本倾销地和殖民地被迫纳入世界现代化版图的。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民族复兴便有了方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便有了开端,中国人民才从被动“师夷”的状态解放出来,开始独立探索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力量,理所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行为主体,使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政党引领特征,具体表现为:以政治力量构建发展路径,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以历史主动精神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起步晚”“跨越大”的现代化发展奇迹。第一,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当前的形势与任务集中力量办大事,谋划系统全面的战略布局,规划现代化发展图景并沿着既定战略目标坚定不移走下去。短则一个五年计划,长则几十年乃至半个世纪的远景目标,直至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百年宏业。第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7]21中国共产党拥有革命党和建设党的双重身份。我们党深知社会革命具有长期性,这也就内在地要求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时注重以自我革命的勇气破解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不断为国家建设注入发展的新动能与新活力。第三,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党的领导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主导与协同作用。在现代化过程中,把阶段任务同法律法规进行有机衔接,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与实践效能,以政治优势为国家建设保驾护航。第四,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初心使命践行现代化,始终秉持为民造福的执政宗旨,实现了执政理念与行政体系的历史一致性,充分证明了党的领导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导逻辑。

(二)人民至上是其价值旨归

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解放与发展,脱离了这个价值锚点,现代化最终会丧失基础。虽然我们党在一个时期的时代主题、社会矛盾、中心任务随着实践场域的变换而不断变化,但党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坐标系和动力源,中国式现代化正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笃行不怠的伟大创造和最好印证。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这就决定了除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可言;这就决定了党的现代化理念与人民的利益诉求具有内在统一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起点,人民的满意程度就是党一切奋斗的价值旨归。具体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以人民利益本位的发展模式,超越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维持少数人特权的现代化模式,在道路选择、制度安排、理论阐发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为了谁”最生动、最有力的现实注脚。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所秉持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与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旨向。邓小平强调:“必须把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得到的改善反映出来。人民生活要有相当增长,人民才能满意。”[8]657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把经济指标作为现代化的衡量标准,其最终落脚点是解放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党在现代化建设叙事语境中,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论断。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内在地设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引线;另一方面,把“人民”视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依托和动力源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成功开创出经济快速跃升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的新局面。

(三)独立自主是其鲜明底色

独立自主是一个民族赖以长存的灵魂,只有将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9]13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是在丧权辱国的侵略下被迫开始的,我们曾经也尝试通过学习欧美资本主义道路跻身现代化,但却换来“先生总是欺侮学生”的惨痛教训。当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侵略的事实摆在眼前,连同传统农耕文明一同土崩瓦解的还有对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迈入现代化的纯粹愿景。

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文明等方面形成的显著优势,归根到底是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断拓展现代化内涵意蕴的实践产物。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我们要“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定信心、守正创新,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10]。这是历史的传承,更是民族的选择,独立自主贯穿百年奋斗的历史实践,已经熔铸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深处,必将驱动中国式现代化通往民族复兴的未来。

(四)共同富裕是其本质要求

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和资本拜物教的存在,西方国家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难免会陷入“大多数人的贫穷和少数人的富有”[2]821的历史怪圈,同时将人的社会关系转变为纯粹的物的关系,将人变为资本的附庸,造成人的异化。单纯经济指数的飞升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唯一表征,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真切获得感才是其真实逻辑。中国共产党向来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既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11]

从覆盖范围来看,共同富裕是指每个人都是党脱贫致富总方针下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从实现内容来看,共同富裕是指物质、精神的双重富裕。我们已经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我们已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行百里者半九十,愈是无限接近,愈是关山阻隔。就国内形势而言,我国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台阶,经济总量虽相当可观,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城乡二元结构弊端仍然存在,生态环境保护面临不少难题,社会主义现代化任重道远。共同富裕是一项长远的事业,既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止步不前,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可以说,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区别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最显著的民族文化标签。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指向

从大历史观审视,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取得辉煌的阶段性成就,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决定了其最终锚定是指向现实和未来,所以对中国式现代化未来道路进行整体统筹和规划,有利于明晰党下一步工作的重心。从理论意义来看,就是要立足“两个结合”、坚定历史自信,确立中华文化主体性地位,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就是要逐步建立蕴含鲜明民族精神和共同理想的话语体系;就是要激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活力,提振社会主义话语权。从现实意义来看,就是要着眼世界,在解决当下中国现实问题中彰显全球关怀,在现代化历程中不断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一)立足过去,推动中国现代化理论话语建构

不管历史场景如何变迁,“两个结合”始终贯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建设生动图景中。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实际”为逻辑起点展开宏大的历史叙事,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生发与演进。在“古今中西”时代场域中重构了现代化的叙事结构。

需要指出的是,在物质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已然是无可辩驳的人间奇迹,但在话语建构上,还缺乏与之相匹配、内容完备的现代化话语体系和价值体系。话语符号是思想的有力载体,一种理念与精神在受众群体没有形成自觉的恪守意识之前,仅仅依靠纯粹的思想属性,失去了科学系统的话语保障,就会丧失其原本的理论威力。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以价值输出控制舆论风向的背景下,失语意味着缺席,落后就要挨打,沉默就要挨骂。因此,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关键节点,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通过一种自主、系统的话语建构加以呈现,以传递出在人类文明新贡献方面的中国声音,同时打破西方霸权话语长期垄断世界方向的局面。也就是说,加快中国话语体系建构并推动其走向世界是中国共产党急需解决的时代课题。

一是挖掘文化内涵,彰显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民族品格与话语表达形式。可以说,民族文化润泽了当代中国的现代转型与发展。现代化事业就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理想的事业。要想使中国话语“站得住脚”并且“走得出去”,就要增强民族身份认同,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传播面,就要大力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思想精华,同时激励与引导当代文化创新,坚持古为今用,把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有机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与发展,从而提高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权和认可度。二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加强意识形态教育。自东欧剧变以来,舆论风向彻底被西方霸权垄断,社会主义光辉在西方政客与学者口诛笔伐之下飘忽摇曳,似乎社会主义国家全面西化只是时间问题。但事实胜于雄辩,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辟了“既非复古亦非西化”的现代化道路,充分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随着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各种西方思潮不断涌入社会主义阵营,对此,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照搬,要坚定维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阵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探索理论宣传新路径,让“自由人的联合体”惠及更多民族,这对提振社会主义话语权、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着眼现在,持续构筑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发展格局正发生新变化。其中,由中国式现代化孕育产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变局之下的世界焦点。从大历史观审视,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探索,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这一双重轨道共同缔造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文明传承角度来看,二者均脱胎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内核的当代延伸,但又表现为超越传统文化、有别西方现代化模式、跨越传统社会主义的全新创造,也是“中国式”与“新”之所在。从衍生脉络来看,二者都隶属于党和人民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伟大创造,是互为表里、共同发展的内在统一体,为持续推进“两个结合”重要论断提供了有力佐证,充分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演进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12]568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下,由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当代文明形态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在当今全球背景下,西方现代化叙事往往围绕一种失之偏颇的“东方从属于西方”错误逻辑展开。随着全球化的深度演绎与百年变局的加速演进,“东升西降”的世界趋势已然形成。由于中国综合实力的稳步提升,中式理论文明魅力日渐彰显,中国话语和中国方案也愈来愈被世界各国尊重、认同。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原始资本积累与殖民掠夺,中国共产党是在极端贫困落后的社会经济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式现代化以重新定义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为客观前提,以不断开拓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基础定向,不仅致力于将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且在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以历史主动精神开创了一种超越现代资本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实际行动赋予了现代化的新内涵、描绘了现代化的新图景、拓宽了现代化的新路径,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从而展现出现代化的真实世界历史意义,对打破效仿西方的行为逻辑,形成各个民族自觉的现代化意识,探索人类解放新道路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现代化不仅是生产资料和物质生活的更新迭代,更是一种文明进步与精神自洽。中国道路的成功,是“两个结合”的必然结果,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价值与实践活力,为世界文明发展、为全人类解放贡献了中国智慧,展现了中国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拓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内涵,不断印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意义。

(三)展望未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3]60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再加上地区冲突不断,世界面临严重的和平赤字。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何去何从已经成为一道全球性必答题。中国站在全球立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世界的走向问题作出了科学判断和正确回答。

一是洞察深刻复杂的世界局势。只有善于观察大势、把握大势、运用大势,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中找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才能同时代潮流共进步。尽管存在局部战争、冲突,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数千年来,人们对于战争所带来的生死离别、流离失所的厌恶与恐惧早已深深扎根心中。尤其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我们积极倡导同世界各国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始终认为各国应该共同掌握世界命运、共同书写国际规则、共同处理国际事务,世界发展成果也应与各国人民共同享有。

二是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穿越世界外交风云,推动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建立全球伙伴关系,加快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中国外交如雄鹰展翅,在变幻莫测的世界外交舞台中翱翔。面向未来,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进行友好合作,推动具有大国特色、大国风格和大国气度的中国外交阔步向前。

百年夙愿的目标已经确定,决战决胜的号角已经吹响,瞄准靶向、统摄全局的现代化理论必须跟进。当前,我们正处于历史转变期,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取得优异的成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职责所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务必牢记“两个结合”,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总抓手和突破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中国式话语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式民主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失败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