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敬辉
(云霄云陵工业开发区第一学校,福建 云霄 363306)
随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的颁布,2016 年至今的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也成了“旧教材”。与2011 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最主要的变化是:其一,新增“核心素养内涵及其学段表现、分学段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等方面;其二,修改了培养目标,由旧课标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合格公民”精当地浓缩为新课标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在新教材启用之前,这些新理念、新提法、新要求和新改变如何借助现行的“旧教材”进行有效渗透?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植入学生的思想?
新课标课程性质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1]其中,“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课程的培养目标,代表国家层面对时代新人的最大共识;核心素养是课程体系的“基质”和纲领,课程的所有目标与内容均须由此推演而来。[2]据此,为了能更准确地落实新课标,处理好其与“旧教材”之间的关系,最主要的联结点和核心点在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家的意味》一课为例,探索新课标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过程。笔者依据新课标列出《家的意味》一课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及其表现内容。(表1)
表1 《家的意味》一课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及其表现内容
培养健全人格要求学生形成乐于学习、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沟通、自理自立、热爱劳动等积极心理品质,具备抗挫折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在积极的生活学习中增长本领。“有本领”属于能力范畴,伴随一个人的终生过程,要求学生在认知世界、为人处世、生存发展、健康审美等领域提高能力,这些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和所受到的教育机会。因此,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应从家庭教育开始。
“生命的居所”是《家的意味》一课的教学重点,家是承载物质基础与精神滋养的亲属生活共同体,笔者通过体验式情境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认识“家庭功能”,在感知爱中理解“家庭意义”。
体验式情境一:笔者结合教材P72“探究与分享”,展示一组自己的家庭照片——结婚证、出生证、工资卡、“开拓进取”牌匾、青海旅游……
问题思考:家庭有何功能?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分享你的认识。
这个问题涉及家庭的内涵与外延,通过体验式情境,化抽象为直观,由远及近。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畅所欲言,从照片中体验自己在家庭中享受到的温暖,明白家庭所具有的功能作用。这些功能涉及建立家庭、生育生产、参加工作、教育子女、休闲娱乐等诸多方面,也是一个人增长本领的过程体现。
体验式情境二:播放视频《时间都去哪儿了》,笔者根据视频内容分别列出孩子与妈妈在年龄和情感方面的两条主线(PPT 呈现表2):
表2 年龄与情感主线
结合视频和表2,导问学生:家庭对于我们的成长有何重要意义?
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我们的整个成长过程都离不开父母的哺育与陪伴、支持与鼓励、牵挂和期盼,他们自始至终都在默默地守候着我们,因为血液里流淌着的是割舍不断的骨肉亲情。学生在视频体验中深深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明白家的意义:家作为我们生命的栖息地和心灵的港湾,滋养着我们的生命,哺育并呵护着我们健康成长。通过教学,学生从对“家庭意义”的理解上升为对爱和责任的认识,养成热爱生活、乐观开朗、坚韧自强的健康心理素质。
以上两个体验式情境教学,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家的自豪与关爱,爱着家人、呵护亲情是我们肩负的使命。对于学生来说,家庭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健全人格的过程,也是增长本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身心正常发展,塑造健康人格,拥有积极思想品质,在认知与学习中不断提高爱的能力,增强适应社会、应对挫折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培养责任意识核心素养,学生应主动承担对自己、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具有主人翁意识和担当精神。“有担当”属于责任范畴,要求学生做到孝亲敬长,团结友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能够在尊法学法守法中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民主意识与法治观念。[3]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学生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的启蒙之地,对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担当意识尤为重要。
家庭美德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践行家庭责任的道德要求,更是形成个人道德品质和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家庭美德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熔铸在家规、家训和家风之中。
中华文化中“孝”的内涵,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是一个学习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笔者以“孝是道德要求”为议题,把教材第74 页“探究与分享”设计成一个接龙游戏,激活学生思维。规则如下:
导问学生:“这些家规和家训对我们有何警示?”
四个小组长代表本组交流看法,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我们今天再次深受家规和家训的熏陶,明白了“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母慈子孝、勤俭持家、精忠报国等深刻内涵,必须把它们发扬光大,使这些家规和家训在我们的血脉传承中发展,在亲情培育中创造,形成良好的家教和家风,为新时代的家庭建设提供丰盈的养料。
以游戏活动的方式向学生渗透家庭美德教育,从精神层面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家风的良好底蕴,增强了孝亲敬长的感召力。通过内化家规和家训,形成正确的处世准则,在行孝善举中提高孝行判断与选择的能力,增强道德担当意识。
新课标指出,法治观念核心素养要求每个公民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教材关于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八年级,七年级学生的法律认知意识相对薄弱,理解“孝是法定义务”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法律认知水平,必须把尊法学法放在首位,笔者通过设置“两难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法律中体验尽孝典范,从法律层面提高对“孝”的认识,发自内心崇尚法律、遵守法律。
视频导入:80 岁退休老人游灿章除了组织协调兄弟轮流照看102 岁的母亲外,他在家中每日早晚都会问寒问暖,母亲牙齿不好,他便用破壁机把每餐吃的饭、肉、蛋、汤、青菜等打成糊,一勺一勺喂给她吃,……他说:“妈妈身体健康,就是我们大家的幸福。”
两难问题:80 岁的游灿章,是否有义务赡养他的母亲?
学生1:游灿章也是老人,应该由他的子女代替他赡养老奶奶。
学生2:游灿章虽然是老人,但他同时又扮演子女的角色,有义务赡养他的母亲。
学生3:虽然年纪大了,只要有能力,游灿章仍然要赡养好他的母亲。
……
学生关于“是否”两难问题的讨论,教师需要梳理引导。首先,关注生成,唤醒思考。观点碰撞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点,是对原有知识堆积的一种理性突破,可以让课堂在动态中发展,实现教学契机的进一步优化。教师应把关键问题指向学生思维的生成点,此时的游灿章有双重身份,既是子女又是退休老人,有经济能力,因此学生对于游灿章是否有义务赡养母亲的认识,关系着学生在以后日常学习中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其次,依法释疑,解决两难。笔者指导学生回归教材,阅读教材第74 页三部法律《宪法》《民法典》《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内容规定。这些法律条文中,解开学生困惑点的关键是对“成年人”概念的界定。我国法律规定,在我国成年人是指年满18 周岁的公民,可见成年人包括老年人,游灿章老人当然有义务赡养他的母亲。教学活动旨在教育学生明白孝亲敬长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定义务,我们要忠实履行孝亲敬长的法定义务。[4]学生在明理中学习法律知识,在学习中增强法治担当精神,养成法治观念核心素养。
时代发展需要榜样,教师还可以从央视公益活动“最美孝心少年”栏目中寻找孝亲典范,使其转化为每个人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让孝亲敬长成为一种可亲、可敬、可学的道德要求和植根于人们心中的法治精神力量,做一个有担当的新时代新人。
新课标指出,培育政治认同是新时代青年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政治信念坚定,人生才有信仰、有理想。“有理想”属于信仰范畴,有理想的青年,能够把爱家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紧密相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书写青春华章,牢记青春必须奋斗的时代誓言,培育家国情怀。基于现有的教材,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需要教师把准教学主题,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有效渗透新时代家庭观的深厚内涵,创设教学情境把“爱家”与“爱国”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5]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领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稳步前进。课堂教学中讲好党和国家的故事、人民的故事,既可以形成积极的价值引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品质,体悟“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至善情怀。在《家的意味》一课的最后升华环节,笔者和学生一起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感人故事,设计两个篇章。
第一篇“娘的心”。阅读作家、诗人程冠军的新著长诗《你从梁家河走来》,了解青年习近平的励志故事,感悟有理想的人生。诗文例摘:
阅读分享:请你谈谈,“娘的心”对青年习近平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诗歌中的习近平,年龄与学生接近,是学生励志的好榜样。阅读结束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笔者向学生介绍“娘的心”的由来,青年习近平背上“娘的心”针线包,扛着父母亲的嘱托,秉持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为了每个家庭的幸福砥砺拼搏,勇当时代弄潮儿,破浪前行。“娘的心”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青年习近平,学生从故事中领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好的言传身教对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民族志向至关重要,也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民族兴旺和社会稳定的前提,每个家庭创造的价值,必然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
第二篇“感恩篇”。师生一起吟诵《游子吟》。情境导入:PPT 呈现两张照片,一张是习近平总书记牵着母亲的手在公园散步的合影,另一张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 年春节团拜会上做重要讲话时的照片。同时播放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唐代诗人孟郊的诗句《游子吟》视频,师生和总书记一起吟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7]全体师生在吟诵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从“娘的心”到《游子吟》,习近平总书记把这种感恩熔铸在让亿万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彰显了一位国家领袖的人民情怀和国之大者的治国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党“心系民生冷暖、情牵万家灯火”的深厚情谊植入学生的心灵,教育学生在建设文明家庭的实践中培育家国情怀。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8]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育“三有”时代新人的沃土,也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基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学改革,随着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课程改革将迎来新的实施阶段,教学改革也将成为课程改革的主战场,这必然引领并推动着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化,以新课标为依据,围绕核心素养描绘立德树人育人蓝图,充分发挥思政课培根铸魂的育人功能,使新课标真正实现从学科到人,从知识到素养的转型,培养一批能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