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佳
“双减”政策的推行,为学科教学指明了改革方向。教师要减轻学生的作業负担,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构建有趣味性的高效课堂,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在“量”上做减法,在“质”上做加法,以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和质量。本文探讨了“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一、开展问题探索,活跃学生思维
“双减”背景下,教师要通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预留时间,营造学习氛围
教师要立足学生主体,围绕教学重难点内容提出问题,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决问题,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并运用多种方法引导,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某个历史事件中的人物,置身于具体的事件中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应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引导学生,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当学生说出错误的答案后,教师并不直接纠正,而是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当学生陷入思维僵局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置于情境中,让他们在具体情境中思考,从而准确地分析人物或事件。如在教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如何评价玄武门之变?”“如何评价李世民?”“李世民是昏君吗?”等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辩论,让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出发进行探讨,辨析历史人物的功过,从而准确地评价历史人物,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加强课堂互动,满足情感诉求
在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答案中遗漏的知识点,并引导他们不断完善答案,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直接告知学生答案,这样会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恰当的评价与引导,促进课堂互动。比如,教师可以讲述感人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比试的舞台,让学生展示自身优势,帮助学生积累历史知识。
二、借助微课视频,感受真切画面
微课教学能让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可以在历史课堂中应用微课进行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一)构建翻转课堂,突出课前预习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分析问题,并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教师可以借助翻转课堂,充分发挥微课教学模式的作用,让学生真正实现课前自学。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相关的影视资料,并制作成五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引导学生围绕“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的重点知识进行探讨,思考“为什么东北沦陷如此之快?”“大批东北军撤走后,剩下的东北军民的选择是什么?”“国民党当局对待学生的态度如何?”等问题。
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学反馈,确定哪些知识点需要讲解,哪些知识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进而增强课堂教学实效,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优化课堂评价,完善实践练习
教师要通过恰当的引导,让学生深度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此外,微课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前预习环节,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实践体验的机会,并在学生完成实践练习后,对每名学生的情况予以评价,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避免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负面情绪。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该课重难点知识设计课堂练习题,提出“大运河的开通目的、开通时间、开通者分别是?”“大运河分为哪几段?”“大运河连接了哪五大水系?”“大运河开通有什么意义?”等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答案。在学生完成解答后,教师可以分析学生的答案,找到学生的薄弱之处,并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
(三)加强课后学习,实现查漏补缺
在课后复习阶段,微课要发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作用,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增强学生的思辨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认知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完成“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影响怎样?各国应对策略怎样?”等有难度的作业;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完成“二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等低难度的作业。教师因材施教,能让各层次的学生获得应有的发展。
三、注重合作交流,促进学生沟通
合作学习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实现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一)异质划分小组,明确学生分工
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历史知识的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遵循异质分组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表达能力、思维方式的差异,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保证每个小组实力均衡。每个小组分配4~6名成员,每个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如小组长、主持人、汇报员、纪律员等。教师要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让他们多思考、多表达。即使是不善言辞的学生,在教师的肯定下,也会与同伴进行互动、交流。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部分的内容,思考“什么叫遣唐使?”“为什么日本要派遣使臣来中国?”“日本共派出遣唐使多少次?”“遣唐使给日本带来了什么?”等问题,并围绕“唐朝对日本的影响”展开交流,对日本的制度、文字、服装、节日等展开探讨,从而感受唐文化对日本的全方位影响。
(二)丰富形式,促进师生交流
教师应运用多样化的策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交流。学生对角色扮演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排演情景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秦统一中国”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秦囧”情景剧,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文字不统一到书同文、车轨不统一到车同轨、货币不统一到统一货币、度量衡不统一到统一度量衡的过程,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措施促进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教师也可以利用重难点问题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探讨,让他们为自己的论点寻求论据,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夏商周的更替”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国家强盛与否与其经济实力有没有关系?”“经济落后的国家会不会灭亡?”等问题进行辩论,让学生明白国家的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实力能保证其在动荡时局的话语权。
(三)明确合作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设计合作任务时要将重难点内容拆分为细致的知识点,让学习更有目的性,以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时,教师可以聚焦“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这一问题提出合作探究的任务,即“假如陈胜、吴广没有遇到大雨,他们能按期到达渔阳,起义还会爆发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结论:遇雨误期是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而秦的暴政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统一六国的强大秦朝,为什么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秦的灭亡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深刻的启示?”等问题,通过合作、交流明白任何政策的推行,都需要考虑人民的承受能力。
四、开展分层教学,满足发展需求
在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学生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历史素养难以提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分层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尊重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
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基础水平、认知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让各层次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个人智力发展水平、对历史的兴趣、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学优生、中等生、潜能生三个层次。学优生指的是基础扎实、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有较好学习自觉性的学生;中等生指的是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学习成绩一般、有很大进步空间的学生;潜能生指的是基础不够扎实、缺乏学习兴趣、对历史学习有抵触情绪的学生。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层次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对他们进行合理分层调整,以发挥分层教学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分层,满足学习需求
教师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分层设计教学任务,让学优生能“吃饱”,让潜能生“消化得了”。在设计分层任务时,教师要贴近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课时,教师可以要求潜能生掌握基础内容,即隋朝统一与灭亡的过程、科举制度、大运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要求中等生评价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思考“隋炀帝为何能开通大运河?”,促进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求学优生辩证、全面地评价隋朝,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名学生学有所获。
(三)教學分层推进,促进共同发展
教师要采用分层推进的策略,在引入、讲授、互动环节中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对于潜能生,教师可以设置简单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观察、阅读等方式,找到问题的答案;对于中等生,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去思考问题;对于学优生,教师要设计开放性、综合性的问题。教师要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并让潜能生多向学优生或中等生请教,以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也要为学优生、中等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学、讨论等方式,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