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习期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应对措施研究

2023-02-27 18:42
厦门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医防校医院实习期

陈 宁

问题的提出: 教育实习期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的难题

长久以来, 人类与微生物的抗争从未停止,呼吸道病原体曾多次导致全球大流行,引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世界还饱受新冠病毒的困扰。 经过3 年艰苦抗疫,2023 年5 月5 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 但其他呼吸道病原体,如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防控,仍可能导致严重公共卫生事件。 据武汉[2]、天津[3]两份高校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分析,因首发病例未及时发现、隔离、应急处置措施不到位等防控薄弱环节的存在,分别引起结核病和水痘的聚集性疫情及蔓延扩散,不得不引起警示。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对师范生培养的实践性环节, 是学前教育专业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高校与托幼机构均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场所,同属于传染病重点防控单位,且实习的托幼机构遍布当地各区域,一旦出现传染源,如未及时发现处置,不仅容易造成校园内的传播流行,还存在校园与校园间广泛播散的风险。学校疫情不仅会对师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给学校的教学秩序带来影响,若处理不当, 还会引起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强烈反响。因此,学校应将教育实习期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作为学生健康管理的重要任务。

教育实习期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的现状和问题关联因素的探索

据笔者统计,对比福建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0 届502 名学生实习前期(大二上学期)与实习期(大三上学期)上呼吸道感染人数,大二上学期的(未感染人数为345 人)感染人数是157 人,而大三上学期的(未感染人数为311 人) 感染人数是191 人,用SPSS16.0 统计软件经χ2检验,χ2=5.084,P=0.024约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实习期呼吸道感染率显著性增加。

相较实习前期, 实习期呼吸道感染率显著升高,考虑与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密切接触了学龄前儿童有关联。学龄前儿童作为呼吸道感染的易感人群,呼吸道感染高发且容易反复发作。 据国外统计[4],学龄前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s)发病率超过20%。 另据上海[5]、徐州[6]两份临床相似研究的统计结果, 学龄前儿童RRTIs 发病率亦分别高达19.4%、24.1%。不仅如此,学龄前儿童还是呼吸道感染的重要传播源,可将病毒传给家人,或带入学校和社区,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最后更新版本的2018 年季节性流感的临床实践指南(简称2018 年指南)推荐,将护理机构常驻者归为流感的高危人群[7]。托幼机构,从性质上既是幼儿的教育机构,又是幼儿的看护机构。 因此,我们也可考虑将托幼机构的教育实习生视为呼吸道感染的高危人群。

目前教育实习期实习生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现象并未引起足够关注。本着对实习生及幼儿高度负责的态度,校医院应主动探索教育实习期呼吸道感染高发的关联因素的解决方案,研究如何避免呼吸道传染病在易感人群与高危人群间传播、在校园与校园间扩散,制定符合教育实习期传染病防控的理论和实践体系,针对性地强化宣教,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以问题导向促健康管理

目前,学校已基本建立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突发应急处置结合的新机制,并运用“互联网+健康教育”形成线上线下并举的新模式,开展了生活方式干预、 心理健康指导及传染病预防的健康宣教,但存在针对性不强等问题。针对教育实习期呼吸道传染病防控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1.加强科学佩戴口罩指引

众所周知,佩戴口罩可降低呼吸道传染病的感染风险,但一直以来缺乏明确具体的指南指引公众在不同场所如何佩戴口罩。 随着近年新冠疫情肆虐,戴口罩越来越引起公众的重视。 新冠病毒感染作为典型的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的疾病,故其戴口罩指引可供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参考。 2023 年2 月份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高等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技术方案(第七版)》及《托幼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技术方案(第七版)》提出,幼儿在园期间、师生在校期间不强制要求佩戴口罩,可根据个人健康状况和意愿选择是否佩戴口罩;在出现发热、干咳、咽痛等呼吸道感染相关症状或当地出现疫情流行时,恢复个人或集体校内佩戴口罩。 值得指出的是,日常不强制戴口罩,不等于不需要戴口罩。 结合师范院校和托幼机构的实际, 鉴于幼教的职业特殊性,教育实习生既需通过面部表情加强与幼儿情感沟通,又需通过肢体近距离接触以协助幼儿,故实习生在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和环境需求自主选择是否佩戴口罩的原则上,可选择款式活泼有爱的口罩,比如印有笑脸、爱心、卡通图案的口罩,切莫防护意识减退,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在落实个人防护和防疫措施方面出现疏漏。 因此,学校应积极宣传引导教育实习生正确区分场景、人群和疫情情况科学佩戴口罩。

2.鼓励针对性的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呼吸道传染病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对应的疫苗有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 其中,非免疫规划疫苗包括流感疫苗和水痘疫苗,自愿自费接种。 以流感疫苗为例,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2—2023)》优先推荐托幼机构的教师和学生作为重点场所的高风险人群及时接种流感疫苗[8]。 但不少人并不了解接种流感疫苗可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他们认为“成年人没有接种的必要”“接种疫苗不能阻挡流感”。 事实上,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2023—2024 年度北半球流感季节使用的三价流感疫苗(鸡胚培养)组分包含:两个甲(A)型流感毒株(H1N1 和H3N2 的类似株)和一个乙型(B)流感毒株(Victoria 系的类似株),即2A+B;四价除以上三种,还多了个乙型(B)流感毒株(Yamagata 系的类似株)[9]。 通常在接种2耀4 周后,人体可产生保护水平的抗体。因此,尽早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关键。 校医院应积极宣传引导,使实习生充分认识疫苗的预防作用,特别对有基础疾病、感染高风险和免疫力低下的实习生,应强化宣教,鼓励其尽量在当地疾病流行季前完成疫苗接种后,再进入托幼机构实习,从而有效提升相关疾病的防护能力。 若有疫苗接种禁忌症的学生,可建议服用中药汤剂或化学药物预防。

3.推荐暴露前后化学预防

化学预防能有效预防呼吸道病原体在个体间的传播,是预防接种的重要辅助措施。 仍以最常见的流感为例, 国外一份研究显示[10],在分别接触了流感阳性病例和受感染的家庭成员的受试者中,应用安慰剂组的感染率为12.6%和22.8%, 而奥司他韦组的患病率低至1.4%和3.6%, 总体保护效果分别达到89%和84% 。 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2018年指南推荐,在流感暴露后,未接种疫苗的和接种疫苗14 天内的人群,推荐马上进行化学预防;用药周期从社区检测到流感活动开始,一直持续到整个流感活动期结束;当机构疫情暴发时,不论疫苗接种情况如何,对无症状或无实验室确诊证据的暴露者都应尽早开始抗病毒预防用药[7]。因此,当托幼机构检测到流感活动时,对于高危、未接种疫苗、不能采用疫苗预防的人群,特别是有过密切接触流感患儿的师生,校医院应考虑推荐其尽早服用抗流感病毒药物预防。

健全区域医防协同机制, 依法履职抓防控

教育实习生跨区域频繁活动于高校校园和实习机构之间,导致健康监测难、控制传染源难;且幼教具有职业特殊性, 密切接触易感的学龄前儿童群体,导致易感人群保护难、传播途径阻断难,使得防控的途径和方式复杂化, 成为探索解决方案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单靠高校内部的防控应对措施显然是不够的。 结合实践经验,校医院应在属地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下,以专业为依托,科学统筹校内外资源,加强合作,健全多层次多元化区域医防协同机制,通过早发现源头病例,早互通疫情信息,早管控传染源,早排查密接人员,早接受专业诊疗,携手应对呼吸道传染病。

1.共建区域医防协同机制的法治保障

教育实习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中, 肺结核属于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属于丙类传染病,水痘属于其他法定传染病和重点监测传染病,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为新增的乙类传染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13 年修正) 第三十一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 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2020 年10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征求意见稿, 进一步完善了传染病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提出多渠道开展监测,建立临床医疗、疾病控制信息的互通共享制度,建立跨部门、跨地域的监测信息共享机制, 并建立疫情报告奖励和责任豁免制度。2021 年3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第四十四章第一节明确提出创新医防协同机制。2022 年4 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的通知》也强调“实行‘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学校实施、专业指导、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 因此,校医院与校外机构共建区域医防协同机制, 是新时期构建高效医疗卫生体系的必然趋势和需要。

2.完善实习接待、管理相关制度是区域医防协同的第一道防线

首先,建议完善实习机构的资格审查制度。 实习机构需向辖区县(市、区)教育局申报资格,经审查合格后才可接待实习任务。 未经批准的教培机构不得擅自承接实习任务。 学校和实习机构双方应在实习前签订相关协议, 制定相应的要求和规定,明确各方的职责。

其次,建议完善实习生入园前体检制度。 实习生入园前应到指定医院进行健康体检, 合格者才可入园从事实习工作。 学校应向实习机构提供实习生体检合格的相关证明, 并留存备案校医院。《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辅助人员,参照适用本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故实习老师的体检项目可参照教师资格认定的体检标准,即福建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印发的《福建省教师资格申请人员体检标准及办法》。

再次,建议完善实习生健康监管制度。 在实习计划获相关部门审批通过后, 应向校医院提交一份实习名单, 明确学生的实习时间、 具体实习机构。 一方面,校医院应与学工部(辅导员)完善因病缺勤、病因追踪、休学登记管理等制度;另一方面,校医院也应与实习机构建立区域医防协同联络。

最后,建议完善区域健康信息中心建设。 2022年12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印发《关于印发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诊所应当与备案机关所在地诊所信息化监管平台对接”。2023 年3 月起福建省试点上线了“福建省诊所诊疗监督系统”。 该平台为全省统一的诊所诊疗业务与监督监测二合一系统, 不仅可以完成区域健康监测信息的全量汇集, 有助于开展传染病的监测和研判,掌握活动水平及流行动态,还能在疫情早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无疑为区域医防协同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因此,应鼓励校医院和实习机构的保健室积极加入, 完善区域内的信息化和在线监管,为提升协同效能做准备。

3.健全区域医防协同机制是校医院职责的主动延伸

首先, 校医院应与实习机构建立稳定对接的监测机制。 实时监测实习生在校内与校外的健康状况,并通过入园前体检、基础疾病登记等完善健康信息电子档案,评估重点监测对象,定期排查重点人群;主动收集、分析传染病相关信息,对其发生、流行以及影响的因素进行监测,科学、规范、有效地管理应用监测信息。

其次, 校医院应与实习机构建立畅通的传染病信息互通共享机制。 在接到疫情报告或发现暴发、流行时,校医院不仅应根据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还应及时、如实、准确地与实习机构的保健室互通信息, 发布早期预警;针对不同季节的常见传染病及流行情况,通过线上模式向实习机构推送当季的健康宣教。

再次, 校医院应与实习机构及校外医院健全联动的应急处置机制。 完善应急专项预案,协调及时有效开展应急处置,共同应对突发疫情;加强与校外医院专业救治协作, 建立将校内有关病例转送相关医院的绿色通道,使师生获得及早、规范的治疗。

最后, 校医院应与校外专科医院建立诊疗协同机制。 加快智慧医疗建设步伐,完善互联网医疗模式,大力推进在线问诊,提升“不见面”医疗模式的体验感, 最大限度激发学校健康管理工作的科技赋能,使学生便捷、充分地得到专业医疗咨询。

结论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 继续推进落实健康中国行动计划, 逐步形成中国特色健康学校建设模式和青少年健康促进机制。 师范院校健康管理工作的提升,应以专业为依托,针对已存在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及健康关联因素进行监测、 预防与干预评价。 特别在教育实习期,不仅要强化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教, 指导针对性的科学防护措施以提升学生的防病意识和能力,还要完善实习相关制度,健全区域医防协同机制,共同预防、控制和消除呼吸道传染病在教育实习期的发生与流行, 提升师生的健康水平,改善公共卫生状况。

猜你喜欢
医防校医院实习期
杭州市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医防融合认知评价与满意度分析
我国医防融合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
基于校医院视角的医院感染管理方法
大学里比食堂挨骂还多的地方
医防合作模式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效果研究
跟踪导练(五)4
湖北:健康管理联合体实现医防结合
拿到驾照后这些知识必须知道!
大学生对校医院满意度的累积logit模型分析*
驾照实习期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