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博,王天佑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视觉感官动词,通过人体感官——眼睛,表示使视线接触人或物,主要的视觉感官动词有“看”“见”“瞧”“瞅”“观”“望”“瞥”“瞟”“注视”等。“看”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高、最重要的视觉感官动词。“看”的义项非常丰富。徐沙沙、谷悦、董雅琼对“看”的义项分布、引申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看”在引申过程中伴随着词义的虚化[1-3]。朱元和刘树苓、张美涛指出汉语的视觉词汇出现了向思维认知领域延伸的情况[4-5]。杨海明、葛丽娜对“看X”集约化表达的哲理倾向与主观性进行分析,并指出汉语视觉隐喻的表现力呈上升趋势[6]。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看”的义项进一步系统梳理,对“看”的认知语义进行分析。
基本义是词在日常使用中最常使用的含义[7]。“看”体现其基本义①时,通常与“到”“见”以及动态助词“着”“了”“过”搭配使用,其所带宾语为客观具体的人或事物,比如“看星星”“看月亮”“看花草树木”“看到一个人”“看到了一只狗”“看见一本书”。
“看”作为视觉感官动词,其基本义表现出视觉感知,当人们运用视觉器官去认识周围事物、探索世界时,首先感知到的是外界环境中的具体事物以及具体事物的各种物理特征
①看:(动)通过眼睛使视线接触外界的人或事物,可以表示为[±人类][+眼睛][+感知][+事物]。(颜色、形状、尺寸、方位、性状等)[4]。比如:
(1)我看到一只猫。(客观事物)
(2)我看到一只黑猫。(颜色+客观事物)
(3)我看到一只大黑猫。(尺寸+颜色+客观事物)
(4)我看到一只东边的大黑猫。(方位+尺寸+颜色+客观事物)
(5)我看到一只可爱的大黑猫。(性状+尺寸+颜色+客观事物)
视觉具有选择性的特征,这一点在上述例句中得以充分体现。外界事物纷繁复杂,人通过视觉无法面面俱到,只能通过视线聚焦到外界事物其中的一部分。人们会根据自身的某种需求,对外界的各种复杂信息进行挑选,使得视线接触到对自身而言有用的或能够引起注意的、感兴趣的信息上,这实际上就是“视觉选择”的过程。上述例句中,例(1)视线聚焦于客观事物“猫”,例(2)视线聚焦的对象又加上了颜色,例(3)加上尺寸,例(4)加上方位,例(5)则聚焦于性状、尺寸、颜色、客观事物,这些例句充分表现出视觉的选择性。
“看”这一视觉感官动词由其表示感觉知觉的基本义引申出多个义项,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了语义上“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本研究通过参考《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动词词典》以及北京大学CCL 语料库,对视觉感官动词“看”的引申词义进行全面考察。
(6)看球赛、看演出、看电影、看电视剧、看综艺节目
(7)我看过他们下棋。
(8)现在不好说,还得再看看。
(9)这个形势大家看得很清楚。
例(6)和例(7)中的“看”具有“观看”的语义,是“看”基本义的初步引申,表示“特意地看”,所带宾语的语义往往涉及有内容、有情节、具有整个过程的事物。例(8)和例(9)中的“看”具有“观察”的语义,表示“仔细地看”,该语义也是“看”基本义的初步引申。
(10)看书、看报、看文件
(11)因为太忙,我一本书也没看。
例(10)和例(11)中的“看”具有“阅读”的语义,表示“从视觉材料中主动获取信息”,该语义也是“看”基本义的初步引申,其所带宾语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书籍报刊一类的视觉材料。
(12)看花灯、看画展
例(12)中的“看”具有“欣赏”的语义,表示“领略观赏”。该语义也是“看”基本义的初步引申,其宾语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富有美感、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事物。
(13)把目录先看一遍。
(14)它开车前的一个钟头,把这本小说一目十行地看了一遍。
例(13)和例(14)中的“看”具有“浏览”的语义,表示“粗略地看”“快速地看”“大体地看”,该语义也是“看”基本义的初步引申,是说明“看”这一涉及知觉感觉的动作的具体方式。
(15)老邓夜里看料场,白天也兼看大门。(刘震云《我叫刘跃进》)
例(15)中的“看”具有“守护”“监管”的语义。使用这一义项的“看”,其读音由去声变成了阴平,但“守护”“监管”仍保留了“看”的基本义语义特征。人们在进行守护、监管的活动时,需要通过视觉加以进行,使得事物处于自己的管理之下。因此,该语义也是由“看”的基本义引申而来,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使用。
(16)李时珍家并不宽裕,但是父子俩都很同情穷人,穷人找他们看病,他们都悉心医治,不计报酬。(《中华上下五千年》)
例(16)中的“看”具有“诊视疾病”“请医生治病”的语义,该语义也是通过“看”的基本义引申而来的。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讲究“望闻问切”四诊法,其中的“望”居于首位,指的是医生诊治病人时首先要观察病人的气色、伤情,以便于后面的进一步诊疗。可见“看”在医疗病患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7)另一位教练从中国过来看我们的时候,对我说:“你看上去皮包骨头。”
“当然了。”我说。(姚明《我的世界我的梦》)
例(17)中的“看”具有“看望”“探望”“拜访”的语义,该语义也是通过“看”的基本义引申而来的。“看望”“探望”“拜访”与视觉感官相联系,但这不是单纯的视觉活动,而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指向性,指问候特定的人,与特定的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问候别人的过程中,认得视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视觉能够使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真诚。
(18)“过马路时,看着点儿!”
(19)“别跑,看车!”
例(18)与(19)中,“看”具有“小心”“注意”的语义,“看”使用该语义时常用于命令句中,用来提醒对方。该语义的引申涉及一定的交际场合和语境,也与一定的目的性和指向性紧密相关。说话人提醒受话人要小心,注意某事物,表现出说话人对受话人的关心。
(20)“纬儿,听说庐山别墅要拍卖,你怎么看?”(《宋氏家族全传》)
(21)“有不少歌友,对你到国外发展很是不满,你怎么看呢?”(《作家文摘》1993 年)
例(20)与(21)中的“看”具有“看待”“对待”“认为”的语义。“看待”“对待”“认为”是“看”语义的高度抽象,体现了人们对某种现象、某个问题的洞察与思考。该高度抽象的语义与视觉感官存在一定的联系。“看”从表示视觉的基本义引申为“对待”“看待”“认为”,突出的是一种态度和倾向,对象一般是抽象的事物,比如“问题”“现象”“言论”“他人的观点”等。
(22)报社领导严肃地思考了良久后说,你自己看着办吧。(1994 年报刊精选)
(23)安娜打心眼儿里笑了。她抿着嘴,挂着那特有的小酒窝说:“你看着办吧,我管你那些个咸淡事。”(六六《王贵与安娜》)
(24)我看明天不会下雨,你看呢?(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例(22)与(23)中的“看”具有“考虑”的语义,例(22)中的“看着办”指的是根据实际的情况,在心里考虑相关的有效应对办法。例(24)中的“看”表示“推测”,表示对某事件的可能性作出推断,为接下来的安排做准备。人类的日常活动主要依靠视觉,眼睛是人最主要的感觉器官,上文提到,视觉具有选择性的特征,而事先通过“考虑、估量、推测”有利于对视觉对象作出选择,进而有利于自身的行动。因此,人们在日常使用语言时,会使用视觉感官动词“看”来表达考虑、估量、权衡、推测的抽象义。
(25)我看,老袁的建议很好。(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例(25)中的“看”表示“认为、主张”,表示对某人或某事持有某种见解,表现出说话者的主观态度。
通过上一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引申词义之间存在着共性,引申词义之间存在关联。因此,我们可以依据“看”的不同引申语义将“看”的各种引申义划分到三个不同的“域”中,以便更加全面地分析“看”的认知语义,详见表1。
表1 三个“域”的划分情况
我们通过表1 进一步分析可知,视觉感官动词“看”的引申主要以“链条式”这一机制进行的。“看”的词义具有三层引申过程:第一层引申是行为域内的守域使用,由基本义“视觉感知”引申到“观看”“阅读”“欣赏”“浏览”“观察”“监管”;第二层引申是行为域跨到社交域的跨域使用,由“观看”“阅读”“欣赏”“浏览”“观察”“监管”引申到“诊疗”“看望”“小心”;第三层引申是行为域、社交域到心理域的跨域使用,引申到“对待”“考虑”“主张”“推测”义。下面将分别对这三层引申进行具体分析。
视觉感官动词“看”语义的第一层引申是“行为域内的守域使用”,是从一般行为到特定行为的引申。
“看”作为一个动词,其最基本的语义“视觉感知”是一种动作行为,属行为域。“看”的基本义是一种一般的视觉感知,即一般行为,如“看一个人”“看到一只狗”“看见一个杯子”,都不涉及特定的视觉对象或者特定的视觉感知方式。“看”这一动作行为通常是随机的、随意的、无目的的,主要强调外界事物进入眼睛所形成的视觉感知。“看”这一动作行为有时会通过视觉的选择性具有特定的视觉对象,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一定的认知活动参与。
“看”基本义涉及的基本动作行为有时才会与特定的视觉感知对象相关联,而“看”引申之后的行为域会涉及特定的视觉感知对象与视觉感知方式,且视觉感知方式往往涉及一定的认知因素,如表2 所示。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义项之中,“观察”义的抽象程度相对最高。“看”使用“观察”义时,所搭配的对象很大可能是抽象的形势、局面等,且“观察”这一动作行为很大程度上需要认知活动的参与。在这些义项之中,“监管、看守”义是最接近社交域的义项,这一点将在后文加以说明。
表2 行为域中“看”的各个引申义项
由行为域到社交域是“看”的第二层引申。人们的社交也属于一种具体的行为,而这种具体行为与其他行为相比,具有特定的视觉感知对象和感知方式,但社交域语义的主要特点是涉及交际的双方以及双方的互动,因此社交域也叫“互动域”,这是社交域区别于行为域最主要的特征。社交域还涉及特定的社交场合和语言环境,双方的言语互动以语言环境为载体。社交域语义的视觉感知对象特定性更强,行为的目的性更强,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活动,使用过程中由句法、语义层面跨越到了语用层面。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8]。而视觉感官动词“看”也能够跨越到社交领域,在日常的人与人社交的过程中进行使用,如表3所示。
表3 社交域中“看”的各个引申义项1
需要指出的是,“看”的“监管、看守”义是行为域中最接近社交域中的义项。该语义涉及动作实施的双方,但是一方有可能是事物[-人类],且被看管的那一方不需要做出言语上的互动,因此该语义在大多情况下属行为域而非社交域。行为域中的其他语义通常情况下不涉及动作实施的双方,不涉及交际双方的互动关系,这是这些语义一般不属于社交域的最主要因素。
心理域涉及各种高度抽象的心理活动,由行为域、社交域到心理域的转变,表现了“看”这一动作由具体的、各种带有目的性行为活动转向纯心理活动的抽象化过程。上文提到的“看”在行为域、社交域中的各个义项都与认知活动存在一定联系。比如行为域中的“观察”义在强调目的的同时,往往融入了观察者对观察对象的主观思考和分析;社交域中的“看望、拜访”义与“小心、注意”义在强调目的的同时,往往融入了施动者对对方“关心”这一心理状态。而“看”用作“看待、对待”“估量、考虑”“认为、主张”“推测”等这些涉及心理活动,表达个人主观态度、主观看法的语义时,“纯心理状态”的语义相较之前则表现出高度抽象的特点。
心理域中的各个义项,继承了社交域中义项的特点,即在双方的互动中使用义项。而与之前不同的是,使用心理域的义项时,说话人通过使用“看”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听话人对说话人的观点、看法作出一定的回应。或者说话人通过使用“看”来了解听话人的主观想法,说话人随后进一步回应。
视觉感官动词“看”的语义能够在行为域、社交域、心理域中进行使用,且呈现出“行为域内的守域使用”“由行为域跨到社交域”“由行为域、社交域跨到心理域”的“链条式”引申机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认知心理学家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的感知与认知的关系。他们认为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原则中的三要素为“现实—认知—语言”,即对现实的感知是认知的基础,认知又是语言的基础[9]。人们的认知以感觉知觉为基础,而在各种的感觉知觉中,视觉为感知带来的信息是最突出的、最准确的。人们常说的“眼见为实”便是如此,人们常根据所亲眼见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思考、推理、分析。正是因为视觉感官的存在以及人们对视觉感官加以利用,才会出现视觉感官动词“看”词义抽象化、主观化的引申转变,换句话说,人们的视觉感知为“看”词义的抽象化、主观化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基础。
人们有着共同的视觉生理基础,使得人们的认知水平具有普遍性。而人们认知水平的普遍性又使得视觉感官动词“看”在词义引申出现新的语义特征后,能够从个别使用到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约定俗成,新的语义特征得以固化并流传下来,在日常生活中高频使用。
视觉感知的基础作用在视觉感官动词“看”的守域和跨域使用中得以充分体现。首先,“看”在行为域中具有特定感知对象和特定感知方式的义项——阅读、观看、欣赏、浏览、观察、监管守护都需要视觉感知作为基础,否则无法顺利完成。其次,“看”在高度抽象的心理域中使用时仍离不开最原始的物理上的视觉知觉作为基础,人只有在视觉感知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对外界的人或事物作出评判。总之,视觉感知在视觉感官动词“看”的这一引申链条之中,起到了最为基础的保障作用。
在“看”的词义引申中,词义的抽象化、主观化与人的认知思维密切相关。词义从基本义出发,借助隐喻的思维,不断引申出新的意义,实现词义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在语言中,而且在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都是这样[10]。20 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学界越来越注重将研究对象与人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联系起来。“看”从其最基本的视觉感知到心理域的“认为”“看待”义,就是隐喻机制作用的结果。上文提到,人的视觉感知是“看”词义抽象化、主观化的客观基础,“看”跨越到心理域使用时所体现出的“认为”“看待”“估量”“考虑”义离不开视觉知觉的作用,而当人们认识到“具有相似特征”这一点时,便能够将“看”跨域到心理域中进行使用,并且使用频率不断增加。
主观化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也是最具有渗透作用的语义演变类型[11]。它是语言为表现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伊丽莎白·克洛斯·特劳格特(Elizabeth Closs Traugott)认为主观化同语法化一样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起初形式和结构主要表达具体的、词汇的和客观的意义,逐渐过渡到重复使用在当地的句法环境中,到最后服务于更加抽象的、语用的、人际的和以言者为中心的功能[12]。语用推理的反复运用和最终的凝固化,结果就形成了主观性的表达[13]。由上述可知,人们在使用视觉感官动词“看”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加以描述,还需要体现交际双方的互动,甚至还需要在心理域中进行使用,表达说话人的观点、看法、态度、情感,对某事进行考虑、推测,等等。这实际上就是“主观化”在“看”使用过程中的表现。
特劳格特提到的“服务于更加抽象的、语用的、人际的功能”在“看”的社交域使用中得以充分体现。上文提到,社交域中“看”的使用,涉及交际双方及双方的互动、语言环境、交际场合,正是“主观化”在这一环节的重要体现。特劳格特提到的“服务于以言者为中心的功能”则在“看”的心理域中得以充分体现。“人称代词+看”的结构在“看”的词义引申抽象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广泛运用。“看”与句子后面的成分关系相对疏远,而与句子前面充当主语的人称语义联系相对紧密,以突出主语所指的人对某人或某事的主观看法、主观推测等。比如,“我看今天会下雨”“我看小明应该把这道数学题搞清楚”这两句话,“看”都与作为句子主语的第一人称“我”语义联系更加紧密,前一句表现出“我”对今天天气可能性的主观推测与估计,后一句表现出“我”的主观看法,即“我认为小明应该把这道数学题搞清楚”。可见,“看”在语义上表现说话者的心理状态,与“主观化”这一演变类型密切相关。
从认知语义这一角度来看,视觉感官动词“看”有着非常丰富的语义内涵。首先,“看”表示视觉感知的基本义与人的认知活动密切相关,人们的视线对外界事物的某一部分加以聚焦离不开认知活动的参与。而“看”的引申义则更为丰富,其引申义体现了“看”语义上的抽象化,“观看”“阅读”“欣赏”“浏览”“观察”“监管守护”“诊视疾病”“小心”“看望拜访”“看待对待”“考虑估量”等抽象语义也与认知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程度抽象化的语义可以划分到“行为域”“社交域”“心理域”三个域中进行使用,且这三个域也呈现出了“行为域内的守域使用”“行为域到社交域”“行为域和社交域到心理域”的引申机制,抽象程度逐渐增强。视觉感官动词“看”的这一引申机制,感觉知觉起到了基础保障的作用,认知隐喻则影响人们使用具有相似特征的基本词“看”来代替较为抽象的词,除此之外还受到主观化的影响。视觉感官动词“看”的认知语义及其动因远不止于此,视觉感官动词“看”还有许多价值留待我们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