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元良 刘昕依 孔梅仙
摘要:济南市章丘区博物馆收藏有一幅元代壁画《妇人启门图》,该壁画是其馆藏壁画文物中的精品,也是章丘区东姚村墓葬群壁画的代表。山东博物馆文物保护项目组通过对这件文物实施保护修复,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成功推广到该墓葬群18件壁画的保护修复工作中。同时通过对这幅壁画内容进行研究,对华北地区元代墓葬的内容形式特别是“启门图”一类的图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为今后此类文物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壁画;保护;修复;启门图;艺术表现特征
在济南市章丘区博物馆的展厅中,陈列着一幅精美的元代壁画——《妇人启门图》。这幅壁画的图像信息相对清晰完整,内容为当时墓葬的常见题材,能够代表元代山东地区壁画的较高水准。那么,这件珍贵文物是如何入藏章丘区博物馆的呢?
2012年3月,济南市章丘区东姚村发现一处由三座墓葬组成的元代古墓群,按照考古学规则,分别命名为M1、M2和M3[1]。M3墓室门内,东侧墙壁上部砖体有题记“元贞三年二月三日”,字体为红色,即元成宗年间,1296年。明确纪年对考古研究意义重大,同时对研究山东地区宋元墓葬的形制变革、墓葬壁画的艺术风格演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年6月,山东博物馆组织技术力量,在着重考虑文物价值的前提下,对3座墓葬的主要壁画进行保护性分割提取,共提取18幅,总面积约15.5㎡。2013—2016年,山东博物馆文物保护部联合西北大学对这批壁画进行了保护修复。
此幅《妇人启门图》位于M2墓中正对墓门的位置,在实施保护修复时,项目组以这幅壁画作为研究重点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分析、检测和试验,制定细化修复方案,并将其推广到整个项目的实施中,同时对“启门图”这一墓葬壁画常见题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修复工作完成后,这幅壁画顺利入藏章丘区博物馆,项目组还对其进行了持续的跟踪观察。
一、文物基本信息与价值
该墓葬群的形制是圆形穹隆顶砖雕壁画墓,为仿木构砖绘结构的穹顶墓室,形似蒙古包,由外向内由墓门、墓道、甬道和墓室构成。该墓葬群的壁画制作推测为就地取材,壁画基础支撑体为墓砖,同时也是墓室结构体,地仗层为薄细泥层和白灰层,总体来说质量较差,导致壁画外观凹凸不平且颜料层较易脱落、酥碱。与地仗层的简陋相反,该壁画绘制技法精熟,内容沿用元代墓室壁画粉本,生活气息十分浓郁,推测其为专业的壁画工匠所制,反映了当时华北地区的壁画绘制水平。
二、壁画病害分析与保护修复
(一)病害调查及评估
M2壁画《妇人启门图》的保存状况、病害分布属于该批壁画中的典型标本,对其保护修复与研究能够体现该保护修复项目的特点。壁画高104、宽82厘米,面积约0.85㎡,厚12.5—13.4厘米。参考《古代壁画病害与图示》(WW/T0001-2007),修复人员认真翔实地对壁画进行综合病害分析,发现其主要病害包括颜料层脱落、褪色、空鼓、裂隙、泥渍、起甲等。
(二)病害成因分析
此墓葬群出土时埋藏的水平位置较高,层位最高的墓葬顶部距离路面仅有50厘米,土质是吸水性强的沙土。经长期雨水渗透,M2墓室砖体有泥水浸透砖缝流入墓室内部,污染了部分壁画的画面。该墓葬壁画的地仗层为青砖上覆盖着细泥层和白灰层,水浸之后壁画颜料层本身贴合不够坚固。墓葬因施工破坏后,外部空气进入,墓室内的温度、湿度和气压急剧变化,地仗层产生热胀冷缩,出现空鼓、脱落、开裂情况。同时,壁画颜料发生氧化,出现褪色现象,且由于墓室内长期环境潮湿,壁画表面有霉菌微生物产生。
(三)前期清洗剂的选择
泥渍是这批壁画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清理修复前需选择适当的清洗剂。项目组选取4种溶剂进行局部泥渍清理试验。泥渍清理效果如右表所示,可见“清洗剂d:水+乙醇(1:3)溶剂”清洗效果较好,能够在尽可能清理壁画表面各种污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壁画原本色泽。
(四)保护修复操作步骤
1.预加固
实施修复前需要对空鼓和松动的画面进行预加固,选用浓度为1.5%的ac33丙烯酸乳液水溶液,用注射器向裂隙和空鼓下方注射,垫擦镜纸,再用木质雕刻刀按压加固。此操作可有效防止清理污渍时画面碎片剥落。
2.画面保护修复
⑴清理泥渍
壁画的泥渍往往伴随其他病害,修复前需进一步调查,并进行地仗层颜料层加固。使用软羊毛笔蘸少量清洗剂d,轻轻点在泥渍处软化泥渍,再使用棉签多次侧滚,将泥污逐渐蘸下来。棉签要勤更换,不能用擦的手法,否则会造成颜料层损失脱落。霉菌斑點也需使用清洗剂d清洗,手法与上述清洗法相似。注意棉签侧滚时幅度不能太大,不要让霉菌污渍沾染到旁边的画面。
⑵支撑体地仗层及颜料层加固
该壁画地仗层比较脆弱,在预加固后,先在需要加固的位置用清洗剂d做一遍湿润引流,后用注射器注入15%ac33丙烯酸乳液于脱落的地仗层下方,垫擦镜纸用木刻刀压紧加固。对于依旧疏松的颜料层,注射3%明胶溶液并压紧,以增加颜料层和地仗层的强度。青砖产生的裂缝用35%水硬石灰浆,调制加入65%青砖粉,以粘接填充裂缝,在增加支撑体强度的同时可以补全缺失的白灰层和底色层。
⑶针对缺失的白灰层和底色层采用适当的材料修补
为了恢复该幅《妇人启门图》的潜在美学统一性,要对画面进行一定程度的补绘,主要是补全缺失的白灰层和底色层。补绘白灰层,用毛笔蘸取30%的水硬石灰浆在暴露的底砖表层进行补绘。补绘底色层,在干燥后白灰层上用影线法补全。用细毛笔蘸取略浅于周边原壁画色彩的矿物颜料,用画竖条的方法,逐条补全缺失的画面,达到“远观相近,近看可分”的标准,在保证画面有机和谐统一的同时,做到可辨识。
⑷画面的封护处理
完成修复工作后烘干壁画,继而进行封护。用0.2%霉敌乙醇溶液对画面进行喷涂,防止出现霉菌病害。然后用2%B72丙酮溶液对画面进行喷涂,隔绝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增强壁画抵御各种环境因素侵害的能力。
3.支撑体加固修复
完成壁画的画面封护处理,下一步便是加固支撑体。用20%的桃胶溶液在壁画表面贴一层棉纱布,待其自然固化,作为对壁画表面的保护层。
补全青砖缺失和制作背部支撑体。将壁画立起,放在支撑方木上,清理其背面及侧面,及时用吸尘器吸尘,防止灰尘污染画面,后将壁画正面向下倒扣在方木上。用青砖粉作为基材,加入中核北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的RG-13.32型砂浆乳液,同时加水,按照青砖粉、乳液、水三者质量比100:11:14的比例配制成聚合物修复砂浆。补配时用木板做好壁画四周的保护,在壁画背面均匀地涂抹砂浆,同时加固补全四周缺失的青砖,加固完成后,喷少量水养护砂浆防止开裂。
两天后砂浆完全干透,再使用底层树脂(MSP)和树脂固化剂,按照质量比2:1的配比混合配好粘合剂,迅速且均匀地涂刷于壁画背面。按照壁画尺寸剪取碳纤维布,将碳纤维布按交叉顺序进行贴附,一天后基本可达到固化。
完全干燥并检查坚固后,用砂浆将其覆盖抹平,封护碳纤维布,同时增加支撑体强度。待其完全干燥后,修复工作便全部完成。修复完成后的壁画现陈列于章丘区博物馆内,保存效果良好。
三、墓葬壁画的艺术表现特征研究
文物本体完成保护修复后,研究人员进一步深入研究了这幅《妇人启门图》(见图)。自人类有墓葬文化起,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便从未停止过。墓葬的发展逐渐体现出人们对死后另一个世界的想象:地下世界与地上世界可以联通,并据此想象诞生了新的墓葬艺术形式——壁画。从此,墓室不再只是一个放置逝者身体的场所,而是死后灵魂和生人一样具有意识观念的“身后世界”。墓葬壁画的主题从宇宙天象到神话神灵再到人间生活,多种多样,表现出了生者对永生的憧憬,而并非对死亡的恐惧。M2墓室中壁画砖雕环绕四周,描绘着生动的家园生活。时隔数百年站在壁画前仍能感受到墓主人对永生的渴望,在酥碱、起甲、空鼓、脱色等病害中,望见生命的力量。
M2方位面南背北,《妇人启门图》位于北壁,正对墓门,为单场景图像,构图简单。右扇大门微启,有一身着窄袖长裙姿态微倾的女性,左手微微垂下拎着一条鱼,站在半开半闭的木门中间,面颊微红,神态温和,眉目舒展。该壁画正对墓门,位置与形象设计巧思,衔接起墓室空间、墓室壁画的动态视觉点的纵深和横向。打开墓门,“门中门”即跃入眼帘,这一巧妙设计作为墓室内外的空间过渡,同时连接了门后与墓室的纵深空间。横向动态视觉点沿着妇人展开,视觉中心的妇人半遮面拎鱼的动势线,使壁画整体画面结构稳定,与周围图像形成横向连贯叙述性。《妇人启门图》作为开启墓门后的中心视觉点,在观感上颇具趣味性和冲击力,给人们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门后有什么?她在做什么?是要踏出门,还是欲关门,抑或是等候着谁。《妇人启门图》的构图在平面空间上拓展出三维空间的效果,调动了整体空间的流动性。这一扇门作为引魂升天抑或是延续生前日常,对现实人世的迷恋渴望走向不朽的大门,在无尽的黑暗中增添了一丝期盼和光亮。
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启门图”具有相对程式化的构图元素,图像背后的内涵各有不同。墓葬壁画“启门图”图像母题初现于汉代,魏晋时期兴薄葬之风,“启门图”一度消失,直至宋金元时期经世俗化、市民化等改变,逐渐成为平民墓葬中稳定流行的墓葬装饰图像。墓葬壁画图像受设计者主观思想观念、精神文化的影响,具有直接性、敏感性、主观性及符号内涵性的特点。“启门图”具有两种形态:一是半闭半启的大门,二是门后或正要进门的人。其中,女性、男性、童子等形象皆备,具体形象受年代、文化、经济基础、宗教及设计者主观因素影响而有所变化,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将美术品自身置于对应时代、墓葬环境结构中,与随葬品结合进行整体考察来看,不同墓葬的“启门图”具有各自的主题及象征内涵。近年来对“启门图”这一图像门后空间的探讨众说纷纭,从宗教、社会、民俗等多方位、多角度探讨研究“启门图”背后所反映的元代丧葬思想。或认为这种繪画预示着此门之后有庭院,打开新的地下世界;或认为是生者对仙道神佛的向往,表达其对死后世界的不安。
“启门图”中的女性多为半遮掩在门后的形象,不曾露出全貌,与长达千年的儒学文化深入人心有关。山东是儒家发源地,北宋时期理学发展更是将儒学文化推向新的高潮,这一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还有学者认为以女性为主角的“启门图”,是引领逝者进入仙境“天门”的使者。
通过对M2《妇人启门图》的研究,我们认为图中的人物设计由墓葬壁画设计者决定,并无统一固定的模板粉本,需根据墓室其他信息结合分析。该壁画中的妇人拎鱼形象非常罕见,鱼在丧葬文化中被赋予双重符号含义:其一是生殖崇拜,鱼因其强大的繁殖生育能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多子多福、人丁兴旺、乘鱼飞升、吉祥如意等特殊寓意;其二是鱼与升仙之间的密切联系源于道教,鱼在道教中地位特殊,视为仙人坐骑,在丧葬艺术中起“引渡灵魂”的作用。元初道教兴盛,视全真道为国教,元贞年间达到兴盛时期。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给予所有宗教宽容的发展空间,民众信仰自由。在此时期,释道儒等各个派别得到充分的发展和繁衍。儒释道和谐融通多元一体格局的社会文化及艺术互动,为中原文化注入新的因子和活力,并受到民族文化融合的冲击,从而形成多民族、多层次的艺术。此处《妇人启门图》中的鱼正是象征着指引墓室主人进入仙境,是墓主人对生命无限延续的渴望。
四、壁画的保存
该壁画于2016年起存放在章丘区博物馆展厅展柜中,2022年完成一次病害调研工作。展柜温度可控,保持在22±2℃,年温度波动数≤5℃;湿度控制在50%±5%,年相对湿度波动数≤15%。总体的存放条件适宜壁画类文物的长期保存。
在当今诸学科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发展的大环境下,文物保护修复在文物本体内容研究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充分的保护修复为文物研究提供了更好且更准确的标本,良好的保存环境可以延缓文物材料发生老化,既有利于文物的长久保存,也有利于后世用新的理论、新的设备对文物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井娟,张媛.章丘元墓壁画颜料分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06):4-6.
作者简介:
鲁元良(1982—),男,汉族,山东济南人。大学本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修复。
刘昕依(1996—),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美术学专业,研究方向:壁画艺术研究。
孔梅仙(1993—),女,汉族,山东邹城人。硕士研究生,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