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外销瓷绘中“逾墙”图式的模件化创作与服饰探究

2023-02-26 17:20李新惠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22期
关键词:西厢模件外销

李新惠

明清外销瓷以图像的形式先于文本向西方 传播了《西厢记》,传播过程中应用的瓷绘技 法众多,有白瓷、青瓷以及包括粉彩、矾红彩 描金、墨彩在内的各种彩瓷等。德国汉学家雷 德侯的《万物》中将创作元素的模件化、范式 化看作中国工艺美术的基础,而在戏曲小说题 材的外销瓷绘中,人物纹样的类型、服饰、姿 态,人物纹样之间的关系、场景、道具、构图 的模件化与范式化,盘根错节、动态关联地影 响着外销瓷的设计,成为许多中国古典戏曲小 说走向欧洲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媒介。

一、外销瓷绘人物纹样与模件化创作

模件的概念即通过简单元素组合成一个固 定模件结构,然后组合置换成单元,再进行序 列化,最终达到总集,最后形成规律可变的大 规模生产。以这种方式,外销瓷的创作得以在 手工业时代形成了流水线大批量生产的模式, 能够保证在短时间产出的产品不完全重复,保 留一定的手工特性。

戏曲小说题材的瓷绘人物纹样是外销瓷中 最受欢迎的品类之一。一方面对于画工来说此 类题材更加熟悉,构图、道具往往有据可依, 其人物纹样造型也可以参考传统的戏曲造型, 因而更加生动鲜活,故事性、戏剧性、观赏性 更强。另一方面相比于普通人物纹样,戏曲小说题材人物纹样的人物动作和相互关系往往带 有可解读的意义,对于欧洲消费者来说也更具 有吸引力(见图 1)。

二、“逾墙”图式中的瓷绘人物纹样的模件化 创作

(一)“逾墙”图式的图像表征

以“张生逾墙”外销瓷盘(见图 2)为例, 其整体瓷绘内容为四周满铺各式深色背景的彩 色植物花纹,兼有浅色如意背景衬托的葫芦和 笛子的造型,中间部分右下角的一组山石和乔 灌植物的搭配,一株姿态呈现强烈扭曲的垂柳, 以原本近景处极高位置的枝梢处,成为远景男 子翻墙的依凭。

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在强烈的动式构图 下将我们带入了那个月下柳墙边的动人剧情之 中。也借助这一焦点构图,让欧洲消费者如同 穿过窗帘,透过窗框,静赏着异国他乡的精致 瓷器上的异域情结。

几个常见的西厢瓷场景有“墙角联吟”“月 下听琴”“乘夜逾墙”。其中墙这一意象是反 复出现的,在西厢题材中,墙是一个最具辨识 度的符号,也是分割画面使其更有层次感和构 图之美的要素,同时,更深层次代表着西厢故 事中对男女关系的隐喻。从“逾墙”动作具有 戏剧张力的爆发性中,完成故事内核最具爆发 力的矛盾冲突。

这也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文学和戏曲作品的 美学理念,完整的戏剧都可以以合理的结构切 分成一折一折的小戏单独演出,完整的故事都 可以被切分成一章回一章回的短小故事单独讲 述。

(二) “逾墙”图式的工艺媒介变式(版画 — 单色—青花)

瓷绘纹样大量借鉴了版画粉本,晚明至清 时与江西接壤的徽州在通商往来的过程中为景德镇画匠带来了徽州版画,如梯月主人周之标 《吴歈萃雅·选例》云: “图画止以饰观,尽 去难为俗眼, 特延妙手, 布出题情, 良工独苦, 共诸好事。”在临摹和改造的过程中画匠将方 正适应纸版的版画绘成了适应器型、粉彩五彩 彩绘颜料和技巧的西厢瓷绘(见图 3)。

(三)“逾墙”图式的构图变式(单幅—连续)

为满足欧洲消费者不同的审美需求、更好 地实现商业价值,西厢题材的瓷绘纹样有两种 常见的呈现,一种是“一图一器”式的呈现方 式, 另一种是二十余幅的连环叙事的方式。“一 图一器”常见于盘碟,盘心选取最经典、最具 戏剧张力的经典图式。在一个固定图式下具体 的细节、色彩可能会被改动,但始终会有几个 经典的道具或人物关系牵引着画面,有使观者 和欧洲客户一看便知的辨识度。

以“一图一器”盘碟图式来说,其构图会 以一种反复出现的图式呈现,即主图与边饰与 其他题材相比,其开光形状有相对少见的“书 卷形”。

還有一类棒槌瓶用一器多图的形式,连 续绘制场景可达二十四五幅,可以呈现全本的 故事情节。首先其方形分割的漫画式、连环画式的整体布局颇具现代性的美感,其次由于瓷 器器型为圆形,在观赏整个完整格式的过程中 需要绕器环观,一方面外部性地呼应了观赏情 趣,另一方面内部性地要求瓷匠在设计画面构 图时,要考虑“绕器”时每个单独画幅与相邻 画幅之间画面主体动势的连贯性。

不同的画幅排版和构图方式、不同的釉料 绘画媒介、不同尺幅和色彩表征为人物纹样的 表现提供更为丰富的技法空间,以不同方式呈 现着经典图式。

三、“逾墙”图式中的瓷绘人物纹样的服饰探 究

(一)仕女纹样服饰造型

西厢瓷中的人物纹样造型承袭戏曲话本插 图与版画造型,因而从形制上来看,仍然是明 末清初服饰的服装形制。如图 4 所示的西厢人 物纹样中,崔莺莺的人物纹样造型有典型的明 清仕女纹样特点,身着褙子、比甲、披帛,有 的加云肩;张生的服饰造型即男子服饰以圆领 袍、直裰为常见,头戴方巾或圆顶垂脚幞头, 有典型的明末清初特色。

西厢瓷中通常会有崔莺莺和红娘并列出 现,因此在服饰的形制及服色上都会有所区 别。一般来说崔莺莺内着立领对襟长衫、外 罩褙子,下穿马面裙或百褶裙,有时加云肩装 饰。

云肩作为领饰,明初用于宫廷内部,后 逐渐普及民间,成为婚嫁新娘装饰必不可少之 物。形制有四合如意式、柳叶式、荷花式等, 形制上又有等级区别,清叶梦珠《阅世编》记 载: “内装领饰,向有三等:大者裁白绫为云 样,披及两肩,胸背刺绣花鸟,缀以金珠、宝 石、钟铃,会行动有声,曰宫装。次者曰云 肩。小者曰阁鬓。”

与之相异,红娘作为次要角色和贴身丫鬟,穿级别更低的比甲,内着衫,外系腰带, 下穿裙。比甲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为无领无 袖、下长过膝盖的对襟上衣,多为从事劳动的 年轻女子(如士庶妻女及奴婢)穿着。明《万 历野获编》卷十四记载: “元世祖后察必宏吉 剌氏创制衣,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无 领袖,缀以两袢,名曰比甲。”

(二)男子人物紋样服饰造型

外销瓷绘纹样中,西厢瓷一类男子人物纹 样服饰,就目前收集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交领直裰。右衽大袖的宽敞袍式, 继承宋式后背中缝直通到底,明时儒生常着, 蓝色镶黑边者被称为蓝袍。后有举人贡生着黑 袍、生员秀才着蓝袍之惯例。此处,将瓷绘纹样上加纹样装饰的张生蓝袍与京剧戏服中儒生 蓝褶子对比,京剧用浅蓝褶子,又叫道袍,是 明代便服斜领大袖衫的改编款,分为男女两 种,但又有若干派生样式。

第二,交领团花袍。交领、右衽大袖长 袍,上绣满地大小团花。颜色纹样在明代前期 有明确等级区别,本不为平民所用,明万历以 后,朝廷对赐服放纵,低级官员与民间都有效 仿上层章纹僭越之用,明晚期资本主义萌芽且 时局混乱,追逐奢华的服饰章纹,服色便日渐 多样。有些瓷绘上的交领团花袍不仅用色趋近 黄及黄绿,纹样也配合织金描绘。

第三,圆领织金团花袍。盘领衣继承唐宋 以来的袍衫发展而来,明代公服常服大多为高 圆领、缺胯。官员、年长尊者可宽袍大袖,平 民无插摆,小袖。

第四,直摆。明代士人所穿,圆领大袖、 腋下缀摆,衣缘四周及盘领处镶以黑边,前后 中缝而下接衣襕,与唐宋圆领袍有相似之处然 而素纱青绢镶边。《明史·舆服志》中有记 载: “洪武三年,庶人初戴四带巾,改四方平 定巾,杂色盘领衣,不许用黄。”明时僧道亦 服。

第五,盘领袍配双玉带。素色或有纹样的 盘领袍,配双玉带。这种穿法有宋代双带鞓革 带的视觉效果,在使用双鞓的情况下,前鞓两 端均钻有穿插扣针用的小孔,鞓的末端缀有铊 尾,穿过带扣后,铊尾在后腰际垂向地面,取 “顺下”之意。由于过长的设计,双鞓革带的 一端须绕在身前,便形成了两条的视觉效果。

(三)西方仿制瓷绘西厢人物纹样

除上述中国外销的人物瓷绘纹样之外,海 外还有独有的变式类型。在 18 世纪荷兰与英国 根据中国外销瓷仿制瓷器的时期,可以发现许

多西洋仿制西厢纹瓷,其中的人物纹样虽仍是 描绘的西厢故事,却有典型的高鼻深目、浑圆 大肚的西方人形象特征;还有的仿制瓷加入了 更多的西方绘画要素,虽取“逾墙”要素,就 画面而言造景手法明显不是中式绘画风格。在 海外仿制的瓷器中,一主一辅的两仕女组合纹 样逐渐形成一种关系图式。荷兰语中被称为“修 长伊丽莎”纹样。

四、结语

外销瓷中的西厢瓷绘反映了一种图像的文 化交融,外销瓷在题材、色彩、构图、表现形 式上,以东西合璧、混合着异国情调的特殊魅 力吸引着西方的宫廷贵族和平民百姓。这些来 自画里的中国碎片,编织出一个臆想中的“东 方桃花源式”的中国, 引发了欧洲世界的追捧。

外销瓷中的戏曲小说题材瓷绘,游园过 节、饮宴、家居等, 处处体现当时人们的生活。 而基于西厢瓷绘的人物纹样绘画图式,其中人 物纹样的服装图式也为我们提供了图像研究与 服装实物进行对照的重要参考视角。瓷绘中人 物的服装与同时代服装之间高度关联,服装中 的“礼制”通过瓷绘中人物纹样的服装图式展 示给了西方。英国学者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认为: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痴迷,而处 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 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不论是 17、18 世纪的 古代欧洲君主还是如今潜在的国际消费者,或 许尚未实地探访中国,却借由图像、器物、产 品先行构建起对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

猜你喜欢
西厢模件外销
回西厢
伺服卡模件更换时负荷突降原因分析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西厢故事
N95口罩机刀模件的设计及加工
故宫博物院明清外销瓷收藏及影响
外销画中的十三行街道戏曲商铺考
“西厢”瓷画及其在欧洲的传播与接受研究——兼论《西厢记》的早期西传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