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锐 王睿 蒋雪伟 徐杉杉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人才支撑,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升大学生返乡创业内生动力,以江苏省3所应用型高校本科涉农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运用Logit回归模型分析内部特征和外部环境变动对应用型高校涉农专业本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程度和正负向关系,从意愿角度研究大学生返乡创业行为提供了新的参考与研究路径。结果表明,应用型高校涉农专业大学生创业技能习得负向影响其返乡创业意愿,就业压力感知与创业收入预期正向影响其返乡创业意愿。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提高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需要高校、政府、社会3个方面协同推动,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应用型高校涉农专业的“三全育人”体系建设,培养更多的“识农业”“懂农村”“爱农村”的“新农人”;政府要进一步优化返乡大学生创业政策,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社会层面进一步加强校地联动,加强乡村振兴背景下就创业舆论宣传与价值引领,转变大学生传统观念,打通返乡创业“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乡村振兴;应用型本科;涉农专业;大学生创业;返乡创业意愿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3)24-0239-06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应用型本科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202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涉农专业本科毕业生成为城市就业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尽管面临更大的就业困境,涉农专业本科毕业生返乡创业意愿依旧低下,一方面,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应用率不高,目前农业产业门槛较低,农业人才发挥价值的空间不大,涉农行业普遍薪资不高,根据锐仕方达2021年发布的《全国毕业生起薪点薪酬报告》,2021年农业毕业生平均起薪排名倒数第二,涉农专业毕业生对于本专业未来发展前景的期望较低[1]。另一方面,农业产业的发展主要在农村乡镇地区,大城市涉农对口岗位较少,但很多涉农专业毕业生对农村的经济结构与状况和人才需求情况不甚了解,毕业后不愿意“从城市到农村”。此外,调查数据显示,超四成的涉农本科毕业生“学农不务农”,他们从事的工作并不在农业领域,与其专业的相关度不高。由此可见,应用型院校本科涉农专业毕业生返乡继续深耕农业领域的热情不高,不愿返乡、不愿创业的问题亟待解决。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三农”工作,推进乡村“五位一体”全方位振兴[2],从多个方面修正了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外部条件:其一,乡村振兴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结构。在政府一系列发展政策的带动下,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向信息化、机械化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3]。其二,鄉村振兴战略推动了政府创业优惠政策的落地实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通过以来,国务院及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有关金融、税收、创业教育服务等多方面的具体优惠和帮扶政策[4],应用型院校本科涉农毕业生既可利用其身份优势获得政策优惠,又可合理运用帮扶政策降低经营风险,提高创业的成功率[5]。其三,乡村振兴缓解了创业资金困境。政府及其他非盈利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会扩大对乡村创业企业的投资规模[6],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科生初创企业资金需求较大、融资渠道较少等现实问题。其四,乡村振兴引进了先进的涉农技术。乡村振兴战略向企业释放了乡村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的信号,为返乡创业大学生搭建创业平台[7],通过政策吸引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创业产业注入新活力。乡村振兴战略利用政府资源、市场资源、社会资源等优势资源优化了应用型本科涉农专业毕业生返乡创业的经济、政策、资金、技术环境,较好地实现了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外部激发,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应用型本科涉农专业毕业生不愿返乡、不愿创业的问题主要来自于其认知偏差、意愿不强等内生动因。
大学生返乡创业是社会创业行为的一种,其行为实现路径基于社会创业意愿-行为理论[8]。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在外部宏观大环境中,个体行为会与社会环境相匹配。从微观个体角度而言,个人意识的形成会作用于个体行为,个体能力既是个体行为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创业意愿-行为的调节因素。在本研究中,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本社会背景,各方发挥机制修正大学生不愿返乡、不愿创业的外部条件,优化了大学生返乡创业行为的环境因子。以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毕业大学生为研究样本,一方面是因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较为重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较为一致,不少学校甚至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促进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涉农专业学生由于专业性质的要求,其学习能力、行动力、耐力都较强,其能力能够较好地完成其创业行为。因此,在控制环境、能力等因素之后,个体返乡创业意愿在影响大学生返乡创业行为中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本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毕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创业意愿-行为理论,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毕业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进行测度,深入分析其返乡创业意愿对其返乡创业行为的影响,丰富了现有的理论研究,对从意愿角度研究大学生返乡创业行为提供了新的参考与研究路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理论基础
在现有研究中,很多学者将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等同,从而忽视了创业行为形成的复杂性。本研究基于林顺浩提出的社会创业意愿-行为理论模型,该理论根据8份社会创业者访谈材料,通过扎根理论法的研究程序建立而成[8-9]。在该理论模型中,制度情景和社会痛点等宏观环境是社会创业意愿-行为理论模型建立的“土壤”,理论提出社会创业意愿是实现社会创业行为的核心要素,其阈值大小影响创业行为的转化程度。针对个体能力,尹志超等学者认为,个体创业能力是个体创业行为和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10]。宁德鹏等在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机制研究中,以创业能力与创业意愿为中介变量,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二者对创业行为具有促进作用,且创业意愿对创业行为的贡献力度远超创业教育的影响[11]。结合上述研究,本研究依据社会创业意愿-行为理论模型,将环境、能力、意愿、行为放入同一个框架中进行讨论,重点研究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对其行为的重要影响。
2.2 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是吸引人才进军农村,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展开了多方面研究,通过梳理发现,内部特征与外部环境的变动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
2.2.1 内部因素
部分国内学者从大学生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创业考虑等微观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进行了研究。郭丽娟等在对安徽高校大学生返乡创业因素的问卷调查中发现,除了性别、年级等因素外,生源地为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群体在返乡创业的意愿上存在较大差异[12]。黄心苑认为,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认知与能力对其意愿的形成是必要的,研究基于双因素理论,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生的创业经验、创业实践能力以及返乡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并给出了相关意见[13]。在大学生家庭特征研究中,通过对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支持程度、父母的创业经历等家庭特征的调查,周敏等学者总结出父母创业的行为与态度会显著影响大学生自身返乡创业的意愿[14]。此外,创业所需的资本以及利润回报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意愿,贾佳琪从大学生对返乡创业理性考虑的角度分析了风险、利润、合作伙伴在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中发挥的作用[15]。由此可见,对于应用型本科毕业生而言,其自身特征、家庭影响和对创业的综合考虑都会对其返乡创业的意愿产生影响。
2.2.2 外部因素
基于改革开放、乡村振兴的宏观背景,各种生产要素在创业市场上流动日益频繁,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受到了来自学校、社会、政府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是对大学生创业的启蒙与引领,孙榕蔚等针对重庆高校对大学生返乡、涉农创业的意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专业课程的指导会显著激发大学生涉农创业的意愿[16]。从社会发展角度而言,杨妍等提出城市不断增加的就业竞争压力与农村市场的空缺是提高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重要推动力,而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也增强了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信心[17]。同时,政府政策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中对大学生返乡意愿也产生了重大作用。丁闽江、董超等的研究采用不同的实证方式,证明了政府的创业扶持政策、融资环境等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有正向促进作用,能够提升创业市场整体氛围[18-19]。综上所述,学校课程指导是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萌芽,社会发展变化是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形成,政府政策导向则是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发展和成熟。
3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创业技能可以帮助创业者识别出有价值的商业机会、优化整合所获得的资源[20],因此具备创业技能是返鄉创业的必要条件之一。按照《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要求,目前本科应用型高校将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必修课程[21],课程体系较为完善,课程形式多样,且注重对大学生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大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学习到与创业技能有关的知识[22]。对于掌握创业技能的应用型本科大学生而言,他们所具备的计划管理、团队协作等创业技能可以转化为返乡创业的优势,有效地解决返乡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困境,降低创业阻力,故具备创业技能的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较高。基于此,提出假设1。假设1:应用型本科涉农专业大学生创业技能掌握显著正向影响其返乡创业意愿。
一般而言,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主要分为就业、升学、创业等3个部分。据统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高达1 076万人,就业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23]。面对日益趋升的就业压力,本科毕业生往往表现出注意转移、寻求支持、自我增值、发泄与回避、心态调节等不同的行为特征予以应对,其中创业作为一种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的行为,不仅起到了注意转移的作用,还在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增值,因此可以认为创业是本科生应对就业压力的一种方式[24]。当应用型本科涉农专业大学生对就业压力的感知增强时,他们会采取创业等方式应对就业压力,此时其返乡创业的意愿增强。基于此,提出假设2。假设2:应用型本科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感知显著正向影响其返乡创业意愿。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向本科应用型大学生释放了积极信号。乡村振兴战略促使政府对乡村创业企业的投资规模扩大[6],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初创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等资金问题,降低了行业风险。在生产运营上不仅予以政策支持,同时还引进先进农业技术降本增效,带动行业整体快速发展,提高行业平均利润率。以“中国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为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2022年,寿光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 900元,超过我国平均水平,农业行业整体收入提升,未来农业市场发展前景广阔[25]。因此,当应用型本科大学生通过新闻报道等方式接受到乡村振兴战略释放的积极信号时,他们会感知进入农业行业的盈利机会增大,进而返乡创业意愿增强。基于此,提出假说3。假设3:应用型本科涉农专业大学生返乡创业收入预期显著正向影响其返乡创业意愿。
4 研究设计
4.1 模型选择与变量设定
4.1.1 模型选择
Logit模型是离散选择法模型的一种,本研究采用Logit回归模型对所获得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其中:Y表示应用型本科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的意愿,是一个0、1离散变量,其中0代表无返乡创业意愿,1代表有返乡创业意愿;X代表返乡创业影响因素的集合,其中X1、X2、X3分别表示创业技能习得、就业压力感知、创业收入预期等3种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β是模型的推定系数;β1、β2、β3分别为X1、X2、X3的推定系数;Controls为本科应用型大学生层面的控制变量集。由此形成的Logit模型如下:
P(Y=1|X)=exp(Xβ)/[1+exp(Xβ)];
P(Y=0|X)=1/[1+exp(Xβ)];
Xβ=β0+β1X1+β2X2+β3X3+Controls。
4.1.2 变量设定
被解释变量:返乡创新创业意愿。创业意愿是潜在创业者对从事创业活动与否的一种主观态度。本研究中以应用型本科大学生是否愿意返乡创业来衡量其返乡创新创业的意愿[26]。
解释变量:创业技能习得、就业压力感知和创业收入预期。
(1)创业技能习得:指大学生对于创业技能的掌握情况。梅伟惠等将大学生创业技能划分为基础技能和操作技能,包括创造力、决策力、专业技能、机会技能等[27]。本研究以应用型本科大学生是否具备1项及以上创业技能为衡量标准。
(2)就业压力感知:指大学生对自身面临的就业压力变化的感知状况,主要体现在就业信心和心理压力2个方面,故本研究以大学生对就业情况难易的评估来衡量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感知[28]。
(3)创业收入预期:指大学生对其返乡创业后收入的期望,本研究以大学生对返乡创业税后收入的期望值来衡量大学生的创业收入预期。
控制变量:本研究选取性别、平均绩点、学生干部经历、户口性质、家庭收入、父母从商经历作为控制变量。具体变量说明见表1。
4.2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本研究于2022年针对江苏省内3所应用型高校本科涉农专业大学生围绕毕业后的返乡意愿进行了广泛调查,并收回有效样本1 180份。为了后期分析具备统计理论以及现实意义,本研究采取分层调查法,尽可能在调查时就做好样本在各个基本信息中的平均。通过对回收样本的总结与分析,回收结果与预期大体一致。在基本信息的选取上,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针对大学生返乡意愿有影响的因素的基本信息进行分类。通过总结选取了性别、成绩、出生地性质(户口性质)、家庭收入、家乡的发展状况,以及学生的技术技能等进行分类。通过分层调查,大致取得了较为平均的样本,具体的样本基本信息描述见表2。
4.3 统计分析与实证结果
4.3.1 统计分析
为验证学生的不同特征会对其返乡意愿产生影响,利用调查数据,通过对样本不同的基本信息作为依据,将样本进行分组做差异性检定,具体结果见表3。首先,从性别上来看,男性学生比女性学生有更强的返乡意愿,这点可以解释在创业中,男性更具备冒险精神以及风险接受意愿。在学生身份上,意外地发现当学生是学生干部时,有较强的返乡意愿,并且统计显著性非常强。从户口性质上来看,虽然道理上农业户口毕业生有返乡创业意愿更强,但是分组统计不显著。从学生具备技能来看,具备1项或者以上技能的学生的返乡创业意愿明显强于不具备技能的学生,统计显著性也极强。从成绩上来看,与预期一致,成绩越优秀的学生返乡创业意愿越强且具体有统计显著性。
4.3.2 实证结果
为了进一步验证相关因素对应用型本科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程度与正负向关系,本研究使用Logit模型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除了样本的基本信息外还加入了是否接受过培训,以及自身对现今就业状况的理解等因素作为控制变量。
表4呈现出基于Logit模型的回归结果。从表4中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习得与其返乡创业意愿的回归系数为负,并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与假设1的预期结果相反,考虑出现该结果的原因是当大学生习得创业技能后,其综合能力提升,增加了在城市就业的砝码,其返乡创业意愿会降低,导致结果呈负相关。在对就业压力的感知上,当大学生认为就业处于较为困难的阶段时,他们对自身就业情况的评估较低,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感知增强,返乡创业意愿提高,该结果在5%的水平上显著,与假设2预期结果相符,假设2得证。从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收入认知看,他们对创业收入的预期与返乡创业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对于创业的收入预期越高,其返乡创业的意愿越强烈,该结果与假设3预期结果相符,假设3得证。
5 政策建议
学校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应用型高校涉农专业的“三全育人”体系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特别是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涉农专业发展前景,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树立涉农专业大学生“识农业”“懂农村”“爱农村”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体通过搭建职业生涯育人工坊、创新创业育人平台、校企合作育人平台等创新实践平台,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帮助学生全面分析当下外部环境,实施就业压力正向传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热情,提升学生综合素能,提升自身扎根农业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政府方面,立足农业强国目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大背景,综合当下就业形势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特点,在不断优化农业行业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同时,强化对返乡人才,特别是年轻、有冲劲的大学生返乡创业人才搭建良好營商环境与人文关怀,做到物质留人和情感留人。与此同时,地方政府需要积极走入校园,开展常态化的校园政策宣讲,大力宣传创业政策,让大学生们更加了解当代乡村,了解返乡创业和农业人才培育相关政策,特别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多举措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
社会方面,加强校地互动,应用型高校要发挥区域优势,主动对接所在地方,摸清所在区域“三农”发展需求,如当地农村科技服务需求,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需求,结合学校自身涉农专业实际,不断深化政产学研合作领域,促进学校不断优化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让学生通过实践项目,来深入乡村,了解农村,研究农村,增进他们对农村文化的了解,厚植“新农人”的情怀。校地要注重典型的引领和带动,挖掘成功返乡创业者故事,科技支农典型代表等广泛宣传他们的事迹,形成主流的舆论宣传与价值导向,转变大学生传统观念,打通返乡创业“最后一公里”。
参考文献:
[1]何 彦. 涉农专业大学生的涉农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9:3.
[2]徐 振.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回乡创业路径[J]. 农业经济,2021,41(4):129-130.
[3]李秀英.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策略研究——评《乡村振兴战略下村镇空间优化与农村产业发展研究》[J]. 棉花学报,2022,34(5):477.
[4]蒋 飞,高 华. 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返乡创业现状及助推政策研究[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6):53-58.
[5]张栋洋.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现状、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J]. 农业经济,2020,40(12):108-110.
[6]何广文,刘 甜.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创业的金融支持研究[J]. 改革,2019,32(9):73-82.
[7]朱有勇,吴伯志,唐 滢. 培养应用型人才 助力脱贫攻坚[J]. 中国高等教育,2020,53(22):42-44.
[8]林顺浩. 社会创业行为实现路径及内在机理——一项扎根理论的探索[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39(12):73-81.
[9]费小冬.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要素、研究程序和评判标准[J]. 公共行政评论,2008,1(3):23-43,197.[HJ2.01mm]
[10]尹志超,宋全云,吴 雨,等. 金融知识、创业决策和创业动机[J]. 管理世界,2015,31(1):87-98.
[11]宁德鹏,何彤彤,邓君雪,等. 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以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为中介的大样本实证考察[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2):93-105.
[12]郭丽娟,孙鑫雅,夏锦阳,等. 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安徽省5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分析[J]. 科技视界,2021,11(20):161-164.
[13]黄心苑. 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及动力机制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6):225-228.
[14]周 敏,李剑富.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下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农业教育,2021,22(1):70-81.
[15]贾佳琪.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浙江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J]. 投资与创业,2021,32(21):68-72.
[16]孙榕蔚,胡 婕,邹宝玲. 大学生创业意愿研究——基于重庆高校的实证分析[J]. 投资与创业,2022,33(15):38-40.
[17]杨 妍,洪 岩. 乡村振兴战略下安徽省大学生返乡创业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 劳动保障世界,2020,33(8):16-18.
[18]丁闽江. 福建省大学生返乡创业影响因素及促进对策研究[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8:45.
[19]董 超,郭 研. 乡村振兴背景下宁波大学生返乡创业影响因素及支撑体系构建[J]. 农业展望,2021,17(4):30-34.
[20]Man T W Y,Lau T.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of SME owner/managers in the Hong Kong services sector:a qualitative analysis[J]. 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2000,8(3):235-254.
[21]陈 璐,赵 頔. 大学生创业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全国21所高校创业课程质量调查[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3):78-82.
[22]冯 磊,曹 英,王 蕊. 创业技能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J]. 企业经济,2011,30(3):75-80.
[23]荆建府. 高校畢业生就业压力及应对策略分析[J]. 就业与保障,2022,34(11):112-114.
[24]徐爱萍,刘志永,段丽娥,等. 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J]. 临床医药实践,2012,39(1):28-31.
[25]李 浩.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障碍及对策研究[J]. 南方农机,2021,52(23):34-37.
[26]范 巍,王重鸣. 创业意向维度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 人类工效学,2006,12(1):14-16.
[27]梅伟惠,徐小洲. 大学生创业技能要素模型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0(3):57-61.
[28]李春玲. 疫情冲击下的大学生就业:就业压力、心理压力与就业选择变化[J]. 教育研究,2020,41(7):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