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建利
(清丰县纸房乡人民政府,河南 濮阳 457324)
乡村振兴为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将为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维护农村整体经济运行状况稳定、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稳定的基础。
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农业经济管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整体布局与管理资源使用和调配,制订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脱离单一化的农产品生产模式,提升农村农业发展力,保证农村经济持续向正确方向发展。
在我国整体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过程中,农村地区份额占比较大,但各地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发展受到诸多限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经济作物种植为增长点,选准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养殖、电商等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项目发展,是打造高效农业、发展产业的基石。
乡村振兴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创新和改革,将农村经济发展各项工作的管理业务责任细化分配,将贫困村的资源、区位优势等与主导产业有效对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的农业耕作生产方式得到创新和改进,有效配置了乡村历史资源和自然资源。在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利用率低下,造成农业污染,引发环境问题,降低当地乡村振兴的速度,影响乡村振兴的质量。随着乡村振兴农业经济管理的深入开展,逐步改进、改良一些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引入先进、优良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作物的单位产量,提高了耕地资源利用率和作物产生率,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优化了农业生产环境。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加大了对农作物生产产业保护与支持力度,运用政策和经济手段进行价格、信息、科技等方面的综合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优化各方面资源综合利用方式,全面优化各项资源配置管理状况。
一是科学编制城乡规划。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科学的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方面,可以发挥当地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市场作用,推动城乡土地、资本、人才等重要因素平等交换、自由流动,推动新型工业化、高效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快形成工农相互促进、城乡相互补充、全面融合。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二是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覆盖,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全民覆盖、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促进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
三是科学的制度保障可以合理调整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社会积极参与、金融重点支持与乡村振兴的多元投入格局。在干部配备、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尽快缩小城乡差距,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从而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引导工商资本等社会资金助推农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加速乡村振兴。
农村土地资源问题是农村发展长久以来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包括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闲置、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等,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有序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可以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可持续发展的层面规范土地资源的使用,加强相关制度和相关措施的制定,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保护土地资源,为农村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一是改变传统落后的经济发展理念。在这一过程中,需融入“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立足客观现实,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比如可以实施一些惠农政策,加大对农副产品的支持力度,搭建相关农产品售卖平台,打造农产品绿色品牌,提升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为广大农民增收提供有效帮助。
二是应在科学发展理念指导下,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引导广大农民采用先进农业生产种植技术,提升农产品产量,降低农民生产种植的经济压力。在现有的农业产业基础上,还应注重创新工作,激活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迅猛,应注重一二三产业的联合,优化产业结构,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三是在推动农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树立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理念。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当地农民生态环保意识,加大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禁止随意破坏自然生态资源,推荐采用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及时淘汰落后、高污染的工业产业,实现低碳化发展,助力农村经济转型[1]。
一是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已逐渐向智能化农业技术体系迈进,信息技术和产品将成为重要的农业投入品,农业信息技术将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目标。例如农业飞行器智能控制与信息获取、动植物生长数字化模拟与设计、农业精准作业技术与装备、农业传感器与物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无损检测、农业机器人智能识别与控制、农业大数据与云计算、动植物生命与环境信息感知、多尺度农业遥感信息融合等技术。
二是应基于现代农业发展与市场化的需求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实施农业农村数字化战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三是应继续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布局,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以提升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数字乡村、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方面全方位深度融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
一是坚持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是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关键,有助于维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有助于发挥长远经营理念与规划,更好地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和农业经济发展。
二是推动土地经营权的市场化流转。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有序推动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融资担保并探索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的经营,以推动现代化农业高质量科学发展。
三是建立良好的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与农村生产环境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监督机制。选拔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确保其拥有良好的工作能力,自觉配合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财务管理部门必须明确职责、工作流程和工作考核制度,合理使用和分配资金,全心全意为提升农民经济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服务。
一是依托于各地实际情况和特点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创新型产业模式,优化乡村就业环境,帮助农民就近就业。在深加工农产品的同时,打造当地特色产业农产品品牌,做大特色产业,加强本乡农产品生产能力,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例如建设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景点、精品旅游线路和乡村特色旅游景区,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二是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一方面,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产品在市场流通中的竞争力。农业经营管理的实施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使农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2]。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具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农业产品结构、气候条件,地区间农业生产水平发展差距很大。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可以引导本地农户与农业生产相关公司有效联结,根据市场需要调节种植结构,种植对口公司、企业需要的农产品。同时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持农产品销售途径畅通,增加农户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一是科学精准选择项目。不仅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种养习惯、地理区位、产品销售半径及渠道等因素,还要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域旅游等政策导向,将贫困村资源、区位等优势与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对接,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产业项目。产业项目选择要避免低水平、同质化。
二是积极培育龙头产业,强化政策支持和重点扶植。可通过招商招引外地的龙头企业落户,带动本地产业迅速发展,也可结合本地产业基础,扶持培育本地发展潜质好的优质企业成长为龙头企业,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同时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比如培育电商产业,带动农、副、特产品产业发展,促进产供销一体化逐步完善;培育旅游产业,依托农村本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资源禀赋,打造专有的旅游品牌等。
2.6.1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
一是要满足农村产业多元化经营方式的发展要求,必须依据当地经济文化资源因地施策,以当地优势产业带动集体经济,从单一特色产业开始改变,大力发展生态游、乡村游,丰富集约化种植、观光、生态农业体验,持续增加村民收入[3]。
二是推动各方面社会资源与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对接,多模式结合,挖掘当地丰富的农业种植资源和旅游资源,发挥变优势资源为优势产业的有利条件,比如发展魔芋、中药材产业,开发旅游品牌,改建特色民宿与商铺,打造具有浓郁乡愁韵味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提高旅游收入,实现多元经营,提高综合效益,推动农村经济在产业兴旺中发展壮大。
2.6.2 稳定粮食生产,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体系
近年来,粮食及重要农产品需求增长迅速,农业经济发展要先保障粮食安全,注意加强调控和应急保障,稳定粮食产量,推进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加快建设“千万亩”“吨粮田”,保障“菜篮子”,做好重要农产品保供工作,推广菜区设施大棚“三改一提”模式,例如推广玉米增密度、小麦宽幅沟播集成技术,稻油一体化种植,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马铃薯大豆宽幅间套轮作等技术,提升大豆和油料产能,因地制宜,发展油料作物(油葵、花生、胡麻)、木本油料(核桃、花椒、油茶)标准化生产基地,做好粮食购销和产销,加快提质增效,推进构建粮食产业产、购、储、运、销系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4]。
一是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应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农村经济发展创新驱动力,带动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在农产品种植方面,应改变以往粗放的种植方式,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规划种植区域,还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种植优势农作物,并结合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农作物种植策略,满足市场需求,提升农民种植生产效益。
二是针对现有的农村产业结构,要注重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要提升与改造传统产业,比如建立农副产品销售流通平台,加强线上推广,建立农村合作社和农产品为主的配送平台,搭建农产品一体化的产销、物流配送系统,优化产销配送流程等。同时针对产业中的宝贵资源,应引入科学的生产技术,应用先进管理理念,深度改造、升级相关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形成规模化的产业经济优势,发挥经济辐射作用[5]。
三是推动田园综合体建设,带动农村产业创新发展。田园综合体指综合了现代化农业、旅游、田园社区等多种模态,最终形成一体化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下,既顺应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潮流,又能有效满足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同时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相适应。田园综合体的存在集合了农村各项产业资源的优势,能够带动农村经济更好地发展。尤其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注重结合乡村资源禀赋优势,加强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从而带动乡村农业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农村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提升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助力农业绿色化发展,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与此同时,还应注重推动田园综合规划、开发和经营,创造更多岗位,以田园综合模式,有效带动乡村农业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实现农村经济转型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经济良好发展指引了方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地方政府应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础,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科学编制城乡规划,合理化配置农业资源,迈好乡村振兴步调,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发挥市场调节机制,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选准产业项目,强化示范引领,以优势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助力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